您可以按 列表 | 普通 浏览

外国人最喜欢的云南古镇----大理诺邓古镇

[ 2009-09-16 10:58:00 | 作者:ayunnan | 出处:原创 | 天气:晴 ]

白云苍狗,诺邓的游子和远方的客商们始终记得,遥远边陲的白云深处,永远不变的九千九百九十九级台阶的诺邓古镇。
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比江交汇处,绕了一个“S”型的大湾子,形成了类似道教“太极图”的奇妙天然景观。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
诺邓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深山中,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唐朝至今,诺邓古镇就一直叫做“诺邓”,从来没有更改过名字。
沿诺邓河上溯4公里,便是云龙县果郎乡的诺邓村。诺邓村在群山环抱中,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唐代南诏时期以来,近1300年村名不变。有独特韵味的山村风格,有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民族文化积淀丰富。
云南井盐业早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公元前110年,今云龙地区已产盐。云龙境内盐井较多,最早开采的是诺邓井。公元1383年,明朝在云南设“云南四提举司”,其中的“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就设在诺邓。
盐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诺邓村的演变和发展。南诏时“细诺邓井”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当时四方商贾云集,诺邓百业昌盛,繁荣兴旺。诺邓村每月“赶”四次集市:初一、十五为“大街”,初八、二十三为“小街”。村中街道因山就势,店铺基本上北向山坡一面开,街面虽不宽,但店铺就有几十家。
诺邓村四面环山,村子最低处,海拔1900米,最高处的诺邓玉皇阁,海拔2300米,除了东面山麓“龙王庙”后有一小块较平坦的台地外,民居几乎都建在山坡上。有些地势很陡,民居建筑的墙基石脚很高大。特别是北山坡上的民居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前家楼上的后门,即通后家的大院,楼院重接,台梯相连。村中的街巷道路,因山就势,纵横交错,清一色的石板铺成,三步一阶,五步一台。有数不清的苍老的石台阶。
民居建筑式样,有“三坊一照壁”、“四合nnan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等。由于依山而建,构思变化奇巧,风格呈多样性。诺邓的民居建筑很讲究工艺美术;门、窗、木梁、柱、檐上的雕刻图案精细美观,山墙、院墙上均有绘画或图案,每户人家的正房、厢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艺,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绝少雷同。各家正房“堂屋”的风格,都体现庄重、古朴、典雅。很多人家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代的一些家俱、古董。诺邓村有九十多处明、清时代的古建筑院落。有五六十处民国时期的建筑。有寺庙、祠堂、牌坊、门道等古建筑28处,基本上都是明、清时代的。还有元代建筑“万寿宫”,部分木梁构造与地面砖石依然如旧。
诺邓村现有庙宇建筑、牌坊、祠堂十多处。
村中有盐井龙王庙、黄氏题名坊、旧“五井提举司”衙门等。村后北山腹地有黄家祠堂。上行,是“腾蛟、起凤”木牌坊,飞檐斗拱,雄奇高大。再往上,便是“诺邓玉皇阁”建筑群。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木参天,荫翳蔽日,楼榭参差,殿阁如聚。三层阁楼式建筑的玉皇阁大殿高耸云霄。大殿建在3米高的石阶上,殿高16.4米,阁面宽13.8米,径深13.3米。殿前院种植翠竹奇花,有几百年树龄的紫薇、扁柏、金桂、古梅。大殿前有弥勒殿,后有静室。殿右有武庙、文庙。文庙建筑庄严典雅,别具风格。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0871-8080503 8080583
村周围有东山的香山寺、古岭寺等,都是两井院式建筑。北面山中有观音寺等建筑。西南面古道上有两道牌坊。古墓、碑刻遍布此山。玉皇阁、三清宫等构成道教建筑群。
如何抵达:
到云龙的班车必须到下关客运总站买票上车,每几十分钟一班,至云龙县三个半小时。下车走出客运站,门口便有几辆三轮车,20元可到七公里外的诺邓古镇。
对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邓诺,我是心仪已久。深秋的一天,我有幸造访了这座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白族村落,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令我惊讶和景仰。
欢迎光临云南国际旅行社咨询 云南旅游 云南出省旅游 云南出境旅游 云南酒店预订 云南机票预订
云南旅游 咨询热线:0871-8080503 8080583 13608718431 13629681056

分类:默认分类 | 评论:1 | 阅读全文(713)

到云南大理之诺邓古镇旅游,咨询0871-8080503

[ 2009-09-16 10:58:00 | 作者:ayunnan | 出处:原创 | 天气:晴 ]

大理,除了人所共知的风花雪月,还藏龙卧虎着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以及许多灵气秀水。
  任凭车水马龙,灵魂所向,只为那无数藏在远山深处的千年古镇。
  诺邓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深山中,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唐朝至今,诺邓古镇就一直叫做“诺邓”,从来没有更改过名字。
去的时候正在修路,只好下车,在一片大卡车扬起的尘土里步行,还好远远望见诺邓古镇一角。
雨季,诺邓村旁的诺水显得有些浑浊,水量也大了不少,奔腾着从形似狮象的两山之间注入沘江。沘江水在这里绕出了一个“S”型的湾子,形成了类似道家“太极”图案的天然地貌奇观。在“天然太极图”当中,北部的庄坪坝子和南部的连井坪坝子组成两个鱼形图案,恰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
杨伍松是诺邓赫赫有名的黄氏家族的第二十一代子弟,只是因祖父入赘杨家,才姓了杨。诺邓村有“九杨二十姓”,杨家人虽多,但没有出过什么名人,而黄家则是书香门第,世代显耀,称得上名门望族。杨伍松的父亲黄汉民老先生,仍然居住在祖传的进士宅子中,他说:“黄家的老祖黄孟通,是福建邵武人士,明初任‘五井盐课提举司’,管辖云龙境内的五个盐井,后来他的两个儿子在诺邓安家落户,形成现在的黄氏家族。清代云龙出了三个进士,两个是黄家的,十三代黄绍魁,十五代黄云书。”进士宅子最早是提举司衙门,后来就成了“黄家寨子”,居住着30多户,100多人。高耸的石砌大门也变成了黄家题名坊,正面刻着“世大夫第”,背面是“科贡传家”,坊上还刻有黄家历代所出的举人、贡生的功名宦历,反映着黄家的显赫家声。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0871-8080503 8080583
这个小小的山村距云龙县城仅6公里,几十年来,却很少有人造访。直到近几年,诺邓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千年古村才展现在世人面前。村里的居民建筑都是“四合五天井,四合一天井,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建筑。至今还有元、明、清代的建筑院落90多个,民国后的建筑院落60多个,以及寺庙、祠堂、牌坊等20多处。每一处院落都巧妙利用山势地形布局,一层叠着一层往上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由于山势较陡,前后人家之间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楼上的后门即通后家的大院。诺邓的民居建筑物工艺精美,门、窗、木梁、柱、檐都讲究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山墙、院墙上都绘有图画或图案。每户人家正房、厢房、面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艺都各显特色,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像的两家来。
村里居住着不到1000人,大多从事农业生产,除了房屋以外,和一般的农村已没有显著的区别。但是对于诺邓人,他们成为农民却只有50年的时间,特别是与他们从事了两千多年的“工商业”来说,历史仿佛在这里开了个玩笑。79岁的黄金品老人说:“我们家是世代灶户,到我是19代,代代以煮盐为生。村里共有16灶,分别是乾、元、亨、利、贞、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金,我家是‘信’字灶。村里种田的人很少,没有卤水的人家就在灶上做工,背水、砍柴、运盐。解放以后,公私合营,1954年又收归国有,以盐业为生的灶户、盐商、工人都失去了生活来源,唯一的出路是开荒种地,全村人一起学种田。”说不上是前进还是倒退,诺邓的辉煌就在50年前停止了,剩下的只是那些住在雕梁画栋的“豪宅”里的农民。
诺邓村过去一般称为“诺邓井”,“井”就是盐井,“诺邓”一词是白语的译音,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公元前110年,云南最早开发的盐井是云龙井和安宁井,据考证,云龙井就是诺邓井。公元863年成书的《蛮书》记载:“剑川有细诺邓井”, 1141年过去了,村名依然未变。明初,明政府在诺邓设五井盐课提举司,“专理盐课”,下属顺荡、诺邓、师井、大井、山井五个盐课司。以后又陆续开发了雒马井、石门井和天耳井,逐步形成八大盐井,工商业兴盛一时。诺邓作为盐课司所在地,更是独领风骚,东通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兰坪、丽江,成为滇西北商业中心之一。村中常住户达400多户,近3000人,另有商、工、艺等数千流动人口。现在的诺邓人祖上大多是明代从各省来的移民,他们和当地的各族不断交流融合,最后被同化为白族,同时也保留了许多汉文化的特点,成为说白话,按白族习俗生活,但每个人都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祖籍是何地。
盐是诺邓的灵魂。两千多年来,盐支撑着诺邓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流淌于云岭山脉中的沘江两岸蕴藏着丰富的盐矿,自古以来就是滇西和滇西北最大的盐业中心。在交通不便的三江并流区域内,广大人民的生活就依靠这一个个盐井,而盐井自然也成为经济、文化发达的所在。居住在盐井的人自称为“井上人”,以有别于“山里人”。“井上人”从事的是工商业,即使是一般的工人,也比“山里人”的收入多,所以在诺邓,见不到茅房,全是清一色的瓦房;“井上人”不

分类:默认分类 | 评论:1 | 阅读全文(983)

藏在“深闺”人未识==云南大理诺邓古镇

[ 2009-09-16 10:59:00 | 作者:ayunnan | 出处:原创 | 天气:晴 ]

说起云南丽江的大研古镇和剑川的寺登街,也许知道的人很多。然而,谈起大理云龙县的诺邓,可能知其名者甚少,了解其历史的更不多。“诺邓是迟早要出名的!” 云南省的著名作家张长在游历诺邓后这样放言。造访那里后,我信这句话,相信凡是造访过那里的人都会有同感。
“诺邓是一颗埋藏在深山的有历史价值的明珠。”这是我信张长那句话的第一个原因。“诺邓”一词是白语的译音,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这个“有老虎的山坡”在古代可是个了不得的地方,它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已经对诺邓有明确记载,此书的成书年代在唐懿宗咸通三年,即公元862年。以此推算,诺邓至今至少应该有1140年以上的历史。这就是说,这里最迟在唐朝就己经凿井制盐,是一个典型的以盐井为生存依托的村落。
“诺邓出产的盐,盐质非常好,古时在滇西久负盛名。”陪同我前往诺邓的果郎乡党委书记张世军告诉我。不用置疑,正是由于有了优质的盐,诺邓很快成为被史家所称叹的“茶马古道”上联缀的一颗耀眼明珠。据有关史料记载,鼎盛时期诺邓村中常住户达400多户,近3000人,另有行商、工匠、杂艺等数千流动人口。当时的诺邓真可谓一个不能令人小虎觑的经济发展亮点,它的东边通向大理、昆明,南面直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兰坪、丽江。
不难想象,1000多年前这个小小山村云集四方商贾,百业兴旺昌盛。正是由于有了当年的繁荣兴盛,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诺邓沉淀下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 顺着印烙着深深马蹄痕的青石板道拾级而上,你可以看到1000多年前为诺邓先民们造福的那口古老盐井,也可以看到当年由朝廷钦命、威镇一方的五井提举司留下的衙门(旧址)。另有玉皇阁道教建筑群、财神殿、龙王庙、万寿宫、贞节牌坊和伸向远方的古驿道等……无一不向后人诠释着当年这里的辉煌和显赫。
“诺邓是一座难得的白族民居建筑历史博物馆。”这是我信张长那句话的又一个原因。从南诏时期开始,由于盐业经济的繁荣,有力促进了诺邓村落文化的发展。这个小小的山村虽然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光洗礼,但一直保持着四个不变:以“诺邓”冠名的村名不变,村中居民以白族为唯一族种不变,习用语言长期使用白语不变,村民赖以生存的产业长期以制盐为主不变。这些不变,在云南省村落发展史上实属罕见。走在青石铺就的村道上,你仿佛走进了一座白族民居建筑历史博物馆——“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这里的民居建筑式样和特点基本与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相同。当然,相同之中也有不同,那就是由于诺邓的地理高差突出,最低的地方海拔为1900米,而最高处的海拔则有2200多米,如此大的高差带来了民居建筑必须依山而建。于是,诺邓所独有的建筑特色就自然出现了——这里的
每一处院落都巧妙利用山势地形布局,一层空着一层往上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站在诺邓对面的山道上,抬眼一望,只见映人眼帘的民居建筑鳞次栉比,前后人家之间楼院相接,往往是前面人家楼上的后门即通着后面人家的大院。据了解,保持完好、纯粹白族风格的院落如今大约还有近百处,主要是以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居多。
再度辉煌未可知
“诺邓迟早要出名!”张长这句话既是对诺邓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评价,更是对保护和开发这颗藏在“深闺”的诱人明珠的一种深切希望。
其实,云龙县委、县政府也早就有了这种意识。针对云南省政府提出的把云南建设成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战略,云龙县委、县政府认为这是对诺邓这个千年白族村最难得的发展机遇。正是看到了这个机遇的宝贵,他们高度重视对诺邓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适时提出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路,积极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诺邓村的社会历史演变进行研究,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白族民居进行研究。据介绍,云南省社科院院长何耀华、云南民族学院杨国才教授和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晓岑等专家学者多次深入诺邓村进行专题性调查研究。经过认真深入实际的分析和思考,专家们提出了一个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的设想和建议,即:把诺邓建设成“生态旅游示范村”。其设想大致是:抓住诺邓的主要特点,恢复古盐井的传统生产;利用村落民居建筑群的独有特色,展示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以玉皇阁等寺庙建筑群为依托,展示白族道教文化;建立诺邓民俗博物馆,展示白族民俗文化;恢复以诺邓火腿为主的名特食品加工业,充分挖掘其经济潜力;恢复诺邓传统的种桑养蚕业,进一步加大环境绿化程度;恢复传统的水礁、水磨、水碾和手工酿酒作坊,展示山地白族古朴的生产方式;恢复传统的村落集市,再现当年“茶马古道”繁华重镇的风采;利用盐井古戏台组建洞经古乐队……等等。
据了解,关于如何挖掘利用好诺邓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云龙县主要还是侧重于“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带保护”的主导思想。正是居于这个主导思想,云龙县目前主要是做好如下工作:

分类:默认分类 | 评论:1 | 阅读全文(746)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末页

您可以按 列表 | 普通 浏览

导航

归档

我的简历

  • 昵称:ayunnan
  • 注册日期:2009年04月21日
  • 城市:昆明

公告

--

最新回复

  • 暂时没有回复

统计

  • 访问人数:125991 人
  • 创建时间:2009年04月21日
  • 发表文章:73 篇
  • 上传相片:0 张
  • 回复总数:0 篇
  • 阅读总数:6276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