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闺”人未识==云南大理诺邓古镇 [上一篇]

[ 2013-10-17 23:34:00 | 作者:ayunnan | 出处:原创 | 天气:晴 ] 字体:

说起云南丽江的大研古镇和剑川的寺登街,也许知道的人很多。然而,谈起大理云龙县的诺邓,可能知其名者甚少,了解其历史的更不多。“诺邓是迟早要出名的!” 云南省的著名作家张长在游历诺邓后这样放言。造访那里后,我信这句话,相信凡是造访过那里的人都会有同感。 “诺邓是一颗埋藏在深山的有历史价值的明珠。”这是我信张长那句话的第一个原因。“诺邓”一词是白语的译音,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这个“有老虎的山坡”在古代可是个了不得的地方,它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已经对诺邓有明确记载,此书的成书年代在唐懿宗咸通三年,即公元862年。以此推算,诺邓至今至少应该有1140年以上的历史。这就是说,这里最迟在唐朝就己经凿井制盐,是一个典型的以盐井为生存依托的村落。 “诺邓出产的盐,盐质非常好,古时在滇西久负盛名。”陪同我前往诺邓的果郎乡党委书记张世军告诉我。不用置疑,正是由于有了优质的盐,诺邓很快成为被史家所称叹的“茶马古道”上联缀的一颗耀眼明珠。据有关史料记载,鼎盛时期诺邓村中常住户达400多户,近3000人,另有行商、工匠、杂艺等数千流动人口。当时的诺邓真可谓一个不能令人小虎觑的经济发展亮点,它的东边通向大理、昆明,南面直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兰坪、丽江。 不难想象,1000多年前这个小小山村云集四方商贾,百业兴旺昌盛。正是由于有了当年的繁荣兴盛,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诺邓沉淀下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 顺着印烙着深深马蹄痕的青石板道拾级而上,你可以看到1000多年前为诺邓先民们造福的那口古老盐井,也可以看到当年由朝廷钦命、威镇一方的五井提举司留下的衙门(旧址)。另有玉皇阁道教建筑群、财神殿、龙王庙、万寿宫、贞节牌坊和伸向远方的古驿道等……无一不向后人诠释着当年这里的辉煌和显赫。 “诺邓是一座难得的白族民居建筑历史博物馆。”这是我信张长那句话的又一个原因。从南诏时期开始,由于盐业经济的繁荣,有力促进了诺邓村落文化的发展。这个小小的山村虽然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光洗礼,但一直保持着四个不变:以“诺邓”冠名的村名不变,村中居民以白族为唯一族种不变,习用语言长期使用白语不变,村民赖以生存的产业长期以制盐为主不变。这些不变,在云南省村落发展史上实属罕见。走在青石铺就的村道上,你仿佛走进了一座白族民居建筑历史博物馆——“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这里的民居建筑式样和特点基本与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相同。当然,相同之中也有不同,那就是由于诺邓的地理高差突出,最低的地方海拔为1900米,而最高处的海拔则有2200多米,如此大的高差带来了民居建筑必须依山而建。于是,诺邓所独有的建筑特色就自然出现了——这里的 每一处院落都巧妙利用山势地形布局,一层空着一层往上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站在诺邓对面的山道上,抬眼一望,只见映人眼帘的民居建筑鳞次栉比,前后人家之间楼院相接,往往是前面人家楼上的后门即通着后面人家的大院。据了解,保持完好、纯粹白族风格的院落如今大约还有近百处,主要是以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居多。 再度辉煌未可知 “诺邓迟早要出名!”张长这句话既是对诺邓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评价,更是对保护和开发这颗藏在“深闺”的诱人明珠的一种深切希望。 其实,云龙县委、县政府也早就有了这种意识。针对云南省政府提出的把云南建设成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战略,云龙县委、县政府认为这是对诺邓这个千年白族村最难得的发展机遇。正是看到了这个机遇的宝贵,他们高度重视对诺邓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适时提出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路,积极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诺邓村的社会历史演变进行研究,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白族民居进行研究。据介绍,云南省社科院院长何耀华、云南民族学院杨国才教授和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晓岑等专家学者多次深入诺邓村进行专题性调查研究。经过认真深入实际的分析和思考,专家们提出了一个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的设想和建议,即:把诺邓建设成“生态旅游示范村”。其设想大致是:抓住诺邓的主要特点,恢复古盐井的传统生产;利用村落民居建筑群的独有特色,展示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以玉皇阁等寺庙建筑群为依托,展示白族道教文化;建立诺邓民俗博物馆,展示白族民俗文化;恢复以诺邓火腿为主的名特食品加工业,充分挖掘其经济潜力;恢复诺邓传统的种桑养蚕业,进一步加大环境绿化程度;恢复传统的水礁、水磨、水碾和手工酿酒作坊,展示山地白族古朴的生产方式;恢复传统的村落集市,再现当年“茶马古道”繁华重镇的风采;利用盐井古戏台组建洞经古乐队……等等。 据了解,关于如何挖掘利用好诺邓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云龙县主要还是侧重于“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带保护”的主导思想。正是居于这个主导思想,云龙县目前主要是做好如下工作:
说起云南丽江的大研古镇和剑川的寺登街,也许知道的人很多。然而,谈起大理云龙县的诺邓,可能知其名者甚少,了解其历史的更不多。“诺邓是迟早要出名的!” 云南省的著名作家张长在游历诺邓后这样放言。造访那里后,我信这句话,相信凡是造访过那里的人都会有同感。
“诺邓是一颗埋藏在深山的有历史价值的明珠。”这是我信张长那句话的第一个原因。“诺邓”一词是白语的译音,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这个“有老虎的山坡”在古代可是个了不得的地方,它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已经对诺邓有明确记载,此书的成书年代在唐懿宗咸通三年,即公元862年。以此推算,诺邓至今至少应该有1140年以上的历史。这就是说,这里最迟在唐朝就己经凿井制盐,是一个典型的以盐井为生存依托的村落。
“诺邓出产的盐,盐质非常好,古时在滇西久负盛名。”陪同我前往诺邓的果郎乡党委书记张世军告诉我。不用置疑,正是由于有了优质的盐,诺邓很快成为被史家所称叹的“茶马古道”上联缀的一颗耀眼明珠。据有关史料记载,鼎盛时期诺邓村中常住户达400多户,近3000人,另有行商、工匠、杂艺等数千流动人口。当时的诺邓真可谓一个不能令人小虎觑的经济发展亮点,它的东边通向大理、昆明,南面直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兰坪、丽江。
不难想象,1000多年前这个小小山村云集四方商贾,百业兴旺昌盛。正是由于有了当年的繁荣兴盛,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诺邓沉淀下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 顺着印烙着深深马蹄痕的青石板道拾级而上,你可以看到1000多年前为诺邓先民们造福的那口古老盐井,也可以看到当年由朝廷钦命、威镇一方的五井提举司留下的衙门(旧址)。另有玉皇阁道教建筑群、财神殿、龙王庙、万寿宫、贞节牌坊和伸向远方的古驿道等……无一不向后人诠释着当年这里的辉煌和显赫。
“诺邓是一座难得的白族民居建筑历史博物馆。”这是我信张长那句话的又一个原因。从南诏时期开始,由于盐业经济的繁荣,有力促进了诺邓村落文化的发展。这个小小的山村虽然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光洗礼,但一直保持着四个不变:以“诺邓”冠名的村名不变,村中居民以白族为唯一族种不变,习用语言长期使用白语不变,村民赖以生存的产业长期以制盐为主不变。这些不变,在云南省村落发展史上实属罕见。走在青石铺就的村道上,你仿佛走进了一座白族民居建筑历史博物馆——“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这里的民居建筑式样和特点基本与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相同。当然,相同之中也有不同,那就是由于诺邓的地理高差突出,最低的地方海拔为1900米,而最高处的海拔则有2200多米,如此大的高差带来了民居建筑必须依山而建。于是,诺邓所独有的建筑特色就自然出现了——这里的
每一处院落都巧妙利用山势地形布局,一层空着一层往上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站在诺邓对面的山道上,抬眼一望,只见映人眼帘的民居建筑鳞次栉比,前后人家之间楼院相接,往往是前面人家楼上的后门即通着后面人家的大院。据了解,保持完好、纯粹白族风格的院落如今大约还有近百处,主要是以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居多。
再度辉煌未可知
“诺邓迟早要出名!”张长这句话既是对诺邓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评价,更是对保护和开发这颗藏在“深闺”的诱人明珠的一种深切希望。
其实,云龙县委、县政府也早就有了这种意识。针对云南省政府提出的把云南建设成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战略,云龙县委、县政府认为这是对诺邓这个千年白族村最难得的发展机遇。正是看到了这个机遇的宝贵,他们高度重视对诺邓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适时提出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路,积极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诺邓村的社会历史演变进行研究,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白族民居进行研究。据介绍,云南省社科院院长何耀华、云南民族学院杨国才教授和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晓岑等专家学者多次深入诺邓村进行专题性调查研究。经过认真深入实际的分析和思考,专家们提出了一个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的设想和建议,即:把诺邓建设成“生态旅游示范村”。其设想大致是:抓住诺邓的主要特点,恢复古盐井的传统生产;利用村落民居建筑群的独有特色,展示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以玉皇阁等寺庙建筑群为依托,展示白族道教文化;建立诺邓民俗博物馆,展示白族民俗文化;恢复以诺邓火腿为主的名特食品加工业,充分挖掘其经济潜力;恢复诺邓传统的种桑养蚕业,进一步加大环境绿化程度;恢复传统的水礁、水磨、水碾和手工酿酒作坊,展示山地白族古朴的生产方式;恢复传统的村落集市,再现当年“茶马古道”繁华重镇的风采;利用盐井古戏台组建洞经古乐队……等等。
据了解,关于如何挖掘利用好诺邓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云龙县主要还是侧重于“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带保护”的主导思想。正是居于这个主导思想,云龙县目前主要是做好如下工作:首先,对整个诺邓村的文物、古迹等进行认真全面的登记造册和建档,摸清祖先遗留下来的“家底”;其次,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工作,通过开现场会、出黑板报、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让保护“千年白族文化名村”的意识深入各家各户,做到家喻户晓。通过宣传发动,群众参与保护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己经自发清理村道3600多米,清理院道1600多米,并且对“功德名匣”、“进士书案”和一些珍贵的古碑、古建筑进行了妥善保护;再其次,对一些违背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违章建筑物进行坚决拆除,目前村中拆除违章建筑物2处,保持了古迹的完整性;完成了3.7公里进村公路弹石路面的铺设,既便利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又方便游客前来诺邓观光。昆明国旅 0871-8080503 8080583
采访后记
在采访时我听到这样一个传说:过去诺邓的村风民俗特别淳朴厚道。每天当街市结束,屠户们的肉若是没有卖完,肉是不兴拿回家去的,而是将剩肉挂在肉市旁的一棵大树上,待第二天开街再来取肉接着出售。挂在树梢上的肉是谁也不会拿走的——即使再穷,只是天黑后偶有豹子会从林子中出来爬到村上偷肉吃。这时倘有人走过,便发一声喊,偷肉吃的豹子便吓得从树上滚下来,摔到青石铺就的村道上,然后骨碌骨碌一直滚到山脚摔死。
传说的真实与否,己无从查考,但诺邓人的热情质朴却是一直没有改变。当地人告诉我,除国家和省州有关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作家以及云龙籍的文化界人士等前来诺邓参观采风外,从去年至今,诺邓已接待中外游客等1700多人,其中有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游客前来探访这块神秘而古老的土地。
“诺邓迟早要出名!”有着深厚底蕴的盐井文化加上淳朴热情的民风民俗,相信这句话不久的将来就会在这座2002年年初已经被评定为云南省省级“千年白族历史文化名村”的小山村变成现实。
欢迎咨询云南旅游 昆明旅游 丽江旅游 香格里拉旅游 西双版纳旅游 腾冲旅游 …
云南旅游咨询热线:0871-8080503 8080583 13608718431 13629681056

分类:默认分类 | 评论:1 | 引用通告 | 阅读次数(746)

Tag:云南旅游

暂时没有回复

验 证:  

标 题:

内 容:

导航

归档

我的简历

  • 昵称:ayunnan
  • 注册日期:2009年04月21日
  • 城市:昆明

公告

--

最新回复

  • 暂时没有回复

统计

  • 访问人数:125991 人
  • 创建时间:2009年04月21日
  • 发表文章:73 篇
  • 上传相片:0 张
  • 回复总数:0 篇
  • 阅读总数:6276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