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资讯 > 旅游资讯 > 文化环境建设专项规划

文化环境建设专项规划

中唐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08-04-08 10:06:00 | 来源:北京 | 资讯分类:旅游资讯

根据《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为把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化为实践,特制定本规划。

  文化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支柱之一。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承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极大地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丰富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并将有力地推动北京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促进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奥运会的文化环境建设,将突出“人文奥运”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辉煌而又朴素”的文化品格,以“体育健身、文化美心”和“奥运兴业、文明兴都”为主要内容,广泛吸引民众参与,动员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在未来6年中力争将北京建成文化人才集中、文化设施完备、文化市场完善、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为承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创造一个具有“古都特色、中国风格、东方气派”的文化环境,向世界展示北京城市繁荣文明的崭新形象和北京市民昂扬向上的良好风貌。

一、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举办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筹办和举办奥运会过程中组织的文化活动,要吸引一流人才和广大民众的热情参与,通过精心设计和反复锤炼,创造出具有浓郁北京人文特色的标志性、国际性文化品牌。

(一)奥林匹克仪式

  奥林匹克仪式是奥运会庄严、恢宏而最具魅力的华彩乐章。要及早组织专业策划和面向全社会的公开征集活动,由专家评审产生最佳仪式设计方案,并经国际奥委会批准后付诸实施。要把2008奥运会开、闭幕式办成一届精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文化盛典。
  精心设计和组织奥林匹克圣火传递,使奥林匹克精神在亿万人的参与下得以普及和光大。
  奥林匹克仪式由奥运会组委会负责组织制定和监督实施。

(二)奥林匹克文化节

  自2003年起,创办“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在每年的“6?23”国际奥林匹克日至“7?13”北京申奥成功日期间,通过鲜活的文化内容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包括举办高水准、国际化的大型文艺表演活动,扩大社会影响,传播奥林匹克理想,展示人们对奥林匹克的热爱。2008年的奥林匹克文化节要办成集文化展览、文艺演出、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国际最高水平的奥林匹克文化盛会。组织好2008年国际青年营活动。

(三)文化活动计划

  在奥运会前六年,精心设计创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品牌文化活动,孕育形成一批有北京城市文化特点、吸引普通群众参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市民文化品牌,并利用北京组织重大国际性活动,特别是体育赛事的机遇,努力营造北京文化生活的新亮点。
  文化活动的重点场所是天安门广场、东西长安街、南北中轴线、中华世纪坛、北京标志性建筑的广场、奥林匹克公园以及其他重点公园等,充分发挥世界第一大城市广场、第一长街以及独一无二的城市中轴线在首都整体文化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推出一批体现中国特色、北京气派的国际性品牌文化活动,提升北京作为中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文化品位。
  继续办好已有文化活动项目。对已形成品牌的标志性文化活动——北京新年音乐会、春节文化活动、“相约北京”文化活动、五月鲜花歌咏活动、北京国际电视周、北京图书节、北京广场文化活动、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含民间艺术展示)、北京国际音乐节等,要在继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上述活动除由政府组织外,更多地发挥社会各界积极性,注重市场运作方式。
  有重点地在国内外举办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和良好社会效益的文化艺术及学术交流活动。积极配合奥运会体育场馆试运行、热身赛以及围绕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精心组织好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文化设施

  要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综合开发利用既有文化设施,精心设计和建设一批功能完备、风格多样、布局均衡的文化设施,不断满足市民文化生活需求。

(一)文化场馆

  在奥林匹克公园内规划和建设一批与体育场馆相配套的文化设施,充分发挥体育艺术表演中心等文化设施的综合效能,建设好博物展览馆、青少年宫等公益文化设施,使奥林匹克公园成为市民和国内外游客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积极配合建设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电视台新址、国家图书馆二期等一批国家级大型文化设施;抓紧首都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天文馆新馆、北京电视台新址、多媒体信息中心等一批市级文化设施建设。做好出版物分销领域网点设置规划,形成布局得当、结构合理的书报刊和音像制品销售网络。鼓励支持各区县的文化场馆建设,加强街道、社区和村镇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积极落实新建改建居住区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的相关政策,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投资兴建小型文体设施,为居民文化生活和健身活动创造便利条件。

  改善和美化首都剧场、长安大戏院,完成吉祥剧院、西单剧场的复建,改造、修缮安徽会馆大戏楼、湖广会馆等在内的各具特色的宣南传统剧场区和其他剧场,以凝聚戏剧人才、荟萃戏剧精华,使之成为展演中国悠久民族艺术的文化窗口。

(二)城市雕塑

  在奥运场馆和其他城市建设中,注重形成与建筑相宜的雕塑景观。兴建大型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时,必须充分考虑建筑本体和前置广场的雕塑,并将之纳入建筑工程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从2002年起,举办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每三年一届,将部分雕塑精品留作北京城市永久陈列。不定期在网上开展国际征集活动,在更大范围内挑选优秀雕塑作品,为北京城市建设增色。

三、奥林匹克教育和传播

  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内容。未来六年,要通过多种方式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理想,推动奥林匹克精神的本土化。

(一)学校教育

  青少年是奥林匹克教育的主要对象。采取多种形式,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编制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奥林匹克读本》和电子音像资料,配备到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制作针对少年儿童的奥林匹克卡通读物;从2005年起,在大中小学中普遍开设奥林匹克讲座,把国际奥委会文化与教育委员会编写的《奥林匹克教育课本》作为重要的辅助教材;把学校运动会和奥林匹克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了解奥林匹克知识,关心奥林匹克运动,理解奥林匹克精神,为组织一支高素质的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队伍做好人员及其他方面的准备。

(二)媒体传播

  充分发挥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的传播优势,以“通向2008”、“迎接2008”、“辉煌2008”等为主题,开设奥运专栏或奥运频道,办好体育广播。拍摄、播放反映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进展情况和市民热情参与、喜盼奥运的专题节目;创办直接为奥运服务的报刊。制定实施奥运出版工程计划,经奥运会组委会授权,通过招投标方式,组织策划和编辑出版具有统一标识、多语种的奥运专题系列出版物。
  制定《2008奥运会新闻宣传工作方案》,建立奥运新闻发布会制度,及时、准确、全面地向新闻界介绍筹备工作的进展情况。组织好与在京境外记者的联谊活动,每年邀请一定数量的国际主流媒体记者来京采访。通过建立与国际新闻界的友好联系,争取更多的国际舆论支持,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三)网络传播

  筹划建立奥运网站,开设奥运在线俱乐部,为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提供新的沟通方式和便捷的互联网服务,调动广大网民参与奥运的积极性。在千龙新闻网等国内重点网站设立奥运网页,形成国内外全方位覆盖的立体宣传模式。2008年,和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合作,建立虚拟奥林匹克博物馆。

(四)社会传播

  2004年之前,完成宣传口号、宣传画、吉祥物等的征集。推动以奥林匹克为主题的文学、音乐、美术、摄影、邮品、舞蹈、影视创作,搞好奥运会主题歌的创作、征集、评选和推广活动,力争产生一批高水准、特色浓郁的奥运文艺作品。在运动员中广泛开展奥林匹克宗旨和基本原则的教育与讨论,使他们成为体现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楷模和使者。创建奥林匹克教育网,推动奥林匹克思想的研究和传播。适时举办国际奥林匹克高层研讨会和国际体育记者讲习班。

四、古都景观

  按照北京市文物局制定的《“古都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妥善保护北京古都景观和文物古迹,充分展示北京的历史文化风貌,为2008年奥运会增添东方文化的神韵。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充实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总体方案。对已公布的4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要制定详实的保护和利用规划,有效控制保护区周围新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等。通过专项整治,再现京城水系和古典园林的历史风貌。

  在2002至2008年内,通过恢复和集中成片整治,形成北京文物的“两线五区六景”,“两线”即中轴线和朝阜路沿线,“五区”即什刹海风景区、国子监古建筑区、琉璃厂商业区、皇城景区、钟鼓楼古街市景区,“六景”即西郊风景区、北京段长城保护区、帝王陵寝保护区、通州古运河文化景区、宛平史迹保护区和京西寺庙区,达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格局基本完整、特色鲜明的效果。

(二)文物修缮

  遵循“成片整治、恢复景观、保用并重、形成风貌”的原则,以维护旧城风貌,整修文物景观为重点,对以皇城为中心的旧城区的文物进行全面修缮。用好政府财政拨款,落实全市文物重点修缮项目。力促一批重要文物建筑的恢复腾退。力争五年内再修缮50处文物建筑。到2008年前,使全市市级以上文保单位达到无重大隐患的目标,有条件的做到合理利用。

(三)历史文化遗产展示和利用

  设计开发代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古都景观线路,使之成为解读北京文化形象的标志性线路。建立皇城遗址公园和明北京城墙遗址公园。保护和利用好北京猿人遗址、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5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精心策划和构筑包括王府井、朝阜路、琉璃厂、大栅栏、潘家园在内的重点特色文化街群。
  发挥中央在京单位投资兴建专题博物馆的积极性,并予以积极配合。通过全面整合,综合利用现有一百多个博物馆、二百多万件藏品展品,构建多种类、多层次的博览体系。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开办小型的有特色的博物馆,提高博物馆科技含量,以多种形式开发性地保护和利用一批古建筑。
  编辑出版图文并茂的、多语种的文物宣传精品;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拍摄宣传介绍北京古都景观的系列专题片;组织摄影、美术作品大赛。有计划地在国外巡回展出系列文物,适时在海外举办长城艺术、古代院落、四合院民居、民间工艺、古钟、汉唐文化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展览。

五、城市文明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建首善、创一流为目标,全面提升首都公民道德建设水准和城市文明程度,展现新北京形象、迎接新奥运举办。

(一)奥运志愿者

  结合北京多年来开展志愿者活动的经验,参照奥运会承办城市志愿者服务标准和共青团北京市委制定的《北京青春奥运行动规划》,积极实施2008奥运会志愿者活动计划。利用各级团组织和志愿者团体,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志愿服务、奥运光彩”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逐步规范志愿者注册、招募、选拔、培训、考核及表彰等制度,建立健全北京志愿者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通过普遍号召与重点发动、组织发动与社会招募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以青年为主体,国内外广泛参与,规模宏大,构成多元,熟练掌握外语,热情奉献的“五环志愿者”队伍。与国际志愿服务培训接轨,建立志愿者培训中心和若干专业培训基地,开展国内、国外“五环志愿者”培训,并有步骤地组织优秀志愿者赴海外学习、交流和培训。2003年至2007年,每年邀请一个洲的青少年代表,举办北京国际青少年奥林匹克夏令营,了解北京、了解中国文化,并为2008奥运会培养潜在的国际志愿者。

(二)文明服务

  大力倡导窗口行业的职业道德,修订完善行业服务细则,引导从业人员立足本职岗位为新北京、新奥运提供优质服务。2004年前,重点在机场车站、海关口岸、宾馆饭店、公交地铁、旅游餐饮、文化娱乐、商业购物、电信邮政、医疗卫生、银行保险、出租汽车等行业,从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方面提出口号、制定标准、明确责任、分步实施。在一些行业(如出租汽车司机)实行统一着装。开展“微笑在北京”、“在外国人面前我代表中国,在中国人面前我代表北京”、“争当北京礼仪先生(小姐)”等主题活动。进行服务达标考核,组织技能大赛,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在2007年,全市各个行业达到优质服务标准,一大批行业成为首都文明行业,达到为奥运会提供一流服务的要求。

(三)文明市民

  以筹办和举办奥运会为契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落实。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在市民中开展“文明迎奥运、文明办奥运”大讨论,引导市民树立“奥运意识”。以法律和道德教育为手段,标本兼治,解决北京社会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到2005年前,基本禁绝京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陋习痼疾;到2007年,形成北京环境整洁优美、交通秩序井然、服务热情规范、市民文明礼貌的良好风貌。

(四)文明社区

  制定《文明社区建设条例》,全面启动文明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在培育文明市民、推进文明城市建设中的基础作用;组织开展文明社区评选活动,到2005年,首都文明社区达到50%,区县级文明社区要基本覆盖;力争2007年北京市文明社区建设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六、语言环境

  以学好外文,用好、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语言环境建设,为运动员、奥林匹克组织、来宾和观光者提供一流的语言服务。

(一)外语学习和普及

  2002年底前,由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制定和实施《市民讲外语活动总体规划(2003-2008)》。大力推进“市民讲外语”活动,到2007年底,力争实现多数市民会说百句常用外语的目标。加强重点窗口行业,特别是对涉外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外语培训,逐步推广外语合格持证上岗制度。重视和加强各类学校的外语教育,促进在校学生外语水平的普遍提高。注重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和组织。
  加大媒体外语普及力度,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要增设外语节目和栏目。2003年起英文报纸《今日北京》由周报改成周三刊,2005年起改成日报;北京电台、电视台要提升双语、多语播出能力,北京电信开设电话翻译台,为外语学习者和以外语为主要交流工具的社会各界人士服务。

(二)普通话、规范汉字运用和推广

  在市民中推广普通话,规范大众媒体语言文字的使用。在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开通市民语言文字纠错热线,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提高大众语言水平。
  利用承办奥运会和世界人民广泛关注中国、关注北京的机会,向全世界广泛宣传和推广汉语,展示汉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世界性。鼓励、支持外国人自愿学习和使用汉语,举办全球性的“我与北京”汉语朗诵、主题演讲和辩论大赛;在北京电视台等媒体上继续举办外国人演唱中文歌,开展用汉语讲故事活动。针对外国来京游客,制定和实施中文推广方案,为自愿学习者提供便利。从2005年起,奥运会组委会寄往国外的宣传材料可刊印一句“学说中文”的内容。

(三)导向标识

  组织专家进行全面调研和系统论证,开发和推广一套标准的北京导游系统。市旅游局将对现有旅游指南、旅游地图以及街道、重点景区及重点旅游服务设施中的标识、文字说明、摆放位置等进行检查,到2005年底,全面实现旅游信息服务的规范化。在旅游者集中的公共场所设立触摸屏式电子导游设施,奥运期间,设流动信息员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和向导服务。北京主要道路、车站、旅游景点及重点文化场所的导向标识要有中英文对照,一些特殊地段和场馆要实现多语种对照标识。到2006年之前,在规范既有导向标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由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负责的外文标识使用的检查制度。从2002年起,参照国际标准逐步采用和推广简明图标,逐步改变目前导向标识仅用文字表述的单一状况。全市公交、地铁系统适时推广中英文电子报站系统。注重盲文和哑语的服务。

七、社会体育

  未来六年,北京市体育事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充分开放利用现有体育场馆和新建成的场馆,满足群众体育健身的需求。要努力增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创造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

(一)体育意识

  奥运会的举办将最大程度地吸引社会公众对体育的关注。要扩大宣传,积极引导,在全民中树立“身体素质是国民素质的基础”、“参加体育活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发展体育事业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的观念。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定期进行国民体质监测,年受测人数达到50万人,并公布监测结果;建立一支数量和质量兼备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到2008年,城市社区和乡镇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22000名。力争使参与体育健身的人口达到61%,75%的受测人数达到国民体质合格标准,青少年体质得到明显改善,97%以上的学生达到体育锻炼标准。

(二)体育活动

  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的组织和协调作用。自2003年起,举办北京市全民健身体育节,每两年一届,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在京外国人士和国外社会团体参与,把北京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和东方特色的体育活动平台。继续举办北京春季长跑活动暨国际长跑节、北京马拉松长跑比赛等传统体育赛事。加强青少年体育、城市体育、农村体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社区、乡镇的聚集效应、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增加体育锻炼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

(三)体育设施

  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类群众健身体育场地。到2008年,所有街道居委会和80%的乡镇建有“全民健身工程”场地设施。人均公有体育设施面积由目前的0.9平方米提高到1.11平方米。完善区县体育中心所属体育场(馆)、游泳场(馆)等训练场地及配套设施。加强居住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落实建设用地。居住区公共体育设施工程与居住区主体工程要同步规划建设、同期交付使用。对已建成的未达标的居住区,要在2008年前达到配套建设指标。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解决好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问题。

八、文化旅游

  旅游业是举办奥运会最直接的受益产业。由北京市旅游局制定实施《北京奥运旅游行动规划》,以“东方古都、长城故乡”为奥运旅游的形象目标,把旅游环境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宣传促销集中到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首位的旅游文化名城上来,并实现旅游收入与旅游者人数的同步增长。

(一)旅游环境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使北京拥有一批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诸多著名旅游景观以及独特的市俗风情、民间艺术、胡同民居等现实文化资源。要全面整合北京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北京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中心区域。认真搞好旅游街区、旅游景点的整体规划,采取政府统筹、市场运作模式,整理和开发既有文化旅游项目,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对雍和宫-国子监、什刹海、颐和园-圆明园、三里屯酒吧街、雅宝-秀水服装市场、红桥市场、潘家园旧货市场及古玩城等已形成规模和知名度的重点旅游地带,要通过整顿、建设,形成北京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积极开发一批市场信誉优良、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和远郊旅游景区,建设好京城水系、森林公园、主题公园、观光农业园等,满足广大游客和市民日益增长的现代体育、休闲、娱乐文化生活需求。实施《北京市旅游区(点)厕所建设规划》,2004年前,在143个旅游区(点)改扩、新建700座厕所。同时,加强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和旅游区(点)的管理和旅游人才培训,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旅游产品和商品

  精心设计和开发具有浓郁北京人文特色、反映丰富奥运理念的旅游产品系列。进一步完善以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为代表的旅游节庆活动。推出“走进北京市民家庭”旅游活动,力争形成国际旅游精品品牌。完善观光旅游、会奖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修学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旅游产品。印制兼具中外文的《北京文化旅游手册》。
  充分利用北京特有的历史文化素材和丰富的民情民俗素材开发具有北京特色的旅游商品,形成质量高、信誉好、内涵丰富的自然风光、人文古迹、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系列。组织北京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并推出若干具有较高艺术水准、浓缩北京人文精神、满足各方面需求的旅游文化纪念品。

(三)旅游促销

  利用国际、国内合作进行市场促销。从2004年起,每年邀请主要旅游客源国的50名大旅行商访问北京。经奥运会组委会授权,在每年的国际旅游交易会设立柜台宣传北京奥运旅游。针对主要海外客源市场,推出北京奥运旅游形象大使,举办北京旅游巡回展和北京旅游文化周。同国际奥委会门票销售代理机构合作,争取在海外销售20%奥运门票的同时推出前奥运和后奥运旅游包价线路。适时开办2008年奥运酒店预定等业务。将宣传北京奥运旅游活动列入驻外机构工作范围。加强与国内其他奥运会分赛场城市和旅游热点城市之间的合作,联合设计和推广与奥运有关的专项文化旅游产品。

九、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是重要的朝阳产业,要抓住奥运商机,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跻身国际市场。体育、媒体、会展、演艺等行业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集团要大力拓展对外业务,扩大国际知名度;建立与全国文化中心地位和功能相适应的文化市场体系,使北京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到全市GDP的10%,使文化型经济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

(一)体育产业

  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扶持力度,健全发展机制,完善产业政策,以资源整合为重点,以市场开拓和资本运作为纽带,促进体育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加快体育和信息、文化、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结合的步伐,建成融健身、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北京体育文化产业中心区域,发展一批不同所有制的体育企业、俱乐部、中介公司。综合发挥体育场馆的凝聚效应,提高利用率,借助举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带动体育门票、体育彩票、体育广告、体育纪念品和其他服务产品的消费。积极推动体育产品的升级换代,在运动服装、健身器械、体育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方面,形成若干个国际性的知名品牌。在健身技能培训、辅导、咨询、体质测试、健康评估以及体育康复等方面,切实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档次,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服务需求。

(二)媒体产业

  既有的媒体集团要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拓展业务。积极借鉴国际传媒集团成功经验,在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投资运作、市场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和交流。大力推进媒体集团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产业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不断做大做强,力争形成几家国内一流、国外知名的文化产业集团。

  加强北京媒体产业与体育产业的互动,以媒体优势促进体育精神传播,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发掘潜在的体育商机,拓展体育文化市场。同时,通过创造新的成长空间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三)文化市场

  借助经济运作和政策支持,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构筑起完整的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好演出市场、娱乐市场、音像制品市场、电影发行放映市场、艺术品市场、网络文化市场、文物市场、图书报刊市场等。积极发展宣武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创建文化产业孵化器,扶植和培育创新型文化企业。加强培训,培育一批善于和国外打交道的文化公关公司、中介公司和策划经营人才。加大奥运会相关产品设计和开发,针对运动员和游客需求,奥运会前后,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和文化娱乐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持不懈地搞好“扫黄”“打非”斗争,有效遏制黄赌毒,打击侵权盗版,保护知识产权,创造一个健康、繁荣、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

十、相关保障

  为确保文化环境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要从组织、政策、法律等方面提供坚实保障。

(一)组织领导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成立奥运文化环境建设工作协调委员会,会同奥运会组委会、市委宣传部、市计委等单位设立专项工作协调机构,组织落实文化环境建设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做好组织落实,制定计划和措施,努力工作,完成各自分管的任务。

(二)政策保障

  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奥运文化环境建设的投入。发挥现有基金会在募集海外和社会资金投资奥运文化建设项目中的作用;研究、论证、设立北京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经济力量参与体育文化投资、创办体育文化企业,并以多种形式参与举办或协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

(三)法律保障

  制定和贯彻执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市著作权保护管理条例》、《北京2008奥运会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及一批与承办奥运会有关的法规,健全适应新世纪北京文化发展要求的法律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