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资讯 > 景区资讯 > 大运河 京师千古风景的动人序章

大运河 京师千古风景的动人序章

发布于2020-09-12 14:05:00 | 来源: | 资讯分类:景区资讯
    从昌平区的白浮泉,到西城区的什刹海北京人对京杭大运河的关注、对京杭大运河的骄傲,就是从这一段开始的。通惠河历史性、创意性、科学性开凿,不在历史中,而在北京人的心坎里,大运河文化融在世世代代北京人的血管里,随心脉激情澎湃地流动。大运河文化的千古风景,是世代人都在精心维护并参与创造的风景。
    不了解元代京杭大运河史的人,白浮泉几乎是个陌生的名字,而对京杭运河史稍稍有点常识的人,尤其是北京人,它却是个神秘而亲切、骄傲与强大的存在。它在北京昌平区境内,是距昌平城区很近、名叫龙山的一座小山包上的泉眼。元朝忽必烈时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率领考察水利资源的一队人马抵达了这里,这处山泉便与中国的大运河、中国的大运河史紧紧联系在一起。叫龙山的小山是土石山,有说仅高70米,有说高150米,在山的系列中实在是不起眼,谈不上雄姿,谈不上气势,而且孤独地耸立,名字却有很多。除了龙山而外,有叫它神山的,有叫它龙泉山的,有叫它凤凰山的,有叫它白浮山的,并且由它把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工程紧紧联系起来:万里长城和南北大运河牵手共舞!
    长城和白浮泉离得太近了,近在咫尺,相互间并不需要旷远地遥望,驱车很快就能见到彼此。长城,崇山峻岭中的雄性乐章;白浮泉,大运河通惠河源头的柔性吟唱,历史的回眸中百媚千娇,共铸中华文明史的千古辉煌。
    今天的白浮泉,以白浮泉遗址公园的风貌融汇在广达近400公顷的白浮泉湿地公园中,文物保护和服务接待提升工程还在进行中,大的轮廓却已呈现,水源头干涸的泉池里满积着碧水,池壁上的九颗青石雕龙头哗哗地喷吐着水流,池岸上的石碑小亭已经见新,山顶上的都龙王庙又现历史繁华风貌,龙山也因水而更加秀丽起来,绿树成林、松柏交汇、红叶遍山、石渠逶迤,显出勃勃的生机。湿地公园水域辽阔,沙洲绿茵如翠如黛,茂柳织烟布琼,水鸟掠水啁鸣,人间诗画长卷徐徐展开。
    通惠河,作为京杭大运河北端北京段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元代,它的水源头是昌平的白浮泉,它的上游河道是白浮瓮山河,它的水柜则是瓮山泊。瓮山泊在通惠河水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瓮山泊是元代的称谓,也曾名七里泺,明代被喻为西湖,清代有了昆明湖的称谓并延用至今。
    昆明湖,人人皆知,坐落在颐和园公园内,占着颐和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它曾是天然湖泊,水源主要来源于玉泉山泉水和西山诸水。
    今天的昆明湖所在的颐和园是世界著名的热点旅游区,它是清代西郊皇家三山五园之一。从金代起,今日昆明湖这个地方就引起了皇家的注意,金海陵王完颜亮在此建造过皇家行宫,那时的主要地貌是景色不错的湿地。金章宗有意改造瓮山脚下的水貌,把流经此地的河流开发成汇聚玉泉水的贮水池。池一大,就叫泊了,水依山起名。元代时,瓮山泊作为通惠河的水柜,贮水量比以往大增,瓮山泊的规模,可能确是由于郭守敬的努力才变得十分可观的。瓮山泊真正扩大到今日面积,“展拓湖光千顷碧”,是在清乾隆时期,也就是乾隆建清漪园之前,那是对瓮山泊大规模的疏浚和改扩建工程。这次改扩建工程之后,瓮山泊改名为昆明湖。昆明湖,一半天然,一半人工。昆明湖水浇灌的京西水稻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铺展到海淀镇和中关村一带。
    郭守敬凿通通惠河后,白浮泉到瓮山泊的那段引水工程叫白浮瓮山河。那一段现在是京密引水渠,青石桥下红山口就有水道,连通到昌平、顺义、密云,昌平往西山一带,恍惚可见白浮瓮山河的旧影。从瓮山泊到积水潭的那一段又叫什么呢?
    好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有研究资料说,元代叫高梁河!
    高梁河实际上是分为两段的,一段是天然河,是高梁河的旧河道,发源地令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得到——今紫竹院一带。它流经白石桥、高梁桥,从德胜门水关入城,循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过正阳门、鲜鱼口,从龙潭湖西部向东南,到十八里桥,在马驹桥以南注入永定河故道。紫竹院以西至昆明湖的河道是利用旧河道改造的人工河道,与现西城区西直门外、海淀区的那一段高梁河同叫长河、玉河、御河、慈禧水道。为什么叫玉河,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引玉泉水,因玉泉之玉字而名玉河。另一种说法是,这是过去皇上的专用水道,河为御河,皇上没了,引御之谐音为玉河。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
    不管昆明湖到什刹海的河段曾叫过什么,在元代它都是通惠河的一部分。通惠河并非只指从积水潭码头到通州北运河的河道,它包括了从白浮泉到瓮山泊到积水潭到与通州北运河相接处的全部运河河道。在昆明湖到今什刹海的这段通惠河水道上,主要的景点有:万寿寺、紫竹院、五塔寺(北京石刻博物馆)、动物园。这条水道本身就是条御河游览观光线,在动物园、北京展览馆后河、紫竹院等处都设有上下船的游船码头。
    万寿寺是明代就有的寺庙,它是明神宗的生母出巨万之资修建起来的,但清乾隆皇帝还是嫌它小,不但大兴土木扩大了规模,也把行宫安置其内,且寺庙、园林、行宫一体,使万寿寺成为当时的京郊独具一格的建筑群。
    紫竹院在明代时是以高梁桥一词统之的。高梁桥到紫竹院都是踏青地。紫竹之名来自于清乾隆皇帝的御赐:紫竹禅院。当时紫竹禅院是万寿寺的下院,也是皇帝的行宫和游玩的地方。皇帝去颐和园(清漪园)都要乘船从这里过的。不是一般的过,是小住几日。若无美景的吸引,皇帝哪来的这种兴致!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架在高梁河上的白石桥桥东。高梁河的北岸,有个俗名五塔寺的所在,原是座明永乐年建的庙,叫真觉寺,寺内有明成化年间建的金刚宝座塔,因此种类型的塔是高台上立五座小石塔,造型与众不同,气势夺人,人们才习惯称真觉寺为五塔寺。此寺清乾隆年大修过,改名大正觉寺。上世纪初,寺毁塔存,塔的风貌依旧,现此处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汇通祠最早是镇水观音庵,清代改称的汇通祠,上世纪70年代初,在北二环建地铁时拆毁,1983年11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后开始修复。修复后的汇通祠,院里塑了汉白玉的郭守敬像,开辟了郭守敬纪念馆,让汇通祠的意义非同以往。
    坐北朝南的汇通祠前是什刹海的西海。对着汇通祠的西海中,不但也高耸起郭守敬像,还植了茂密的芦苇,有追思历史环境的意思。这足以发人深省!这里的人,西城区人,北京市人,有深深的大运河情结,那是一种骄傲!
    什刹海曾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漕运大码头!
    现在的积水潭只是个地名,但元至元三十年后到元朝灭亡的日子里,它可是实实在在的“舳舻蔽水”的京杭大运河最北大码头。
    在汇通祠内外,纪念郭守敬是应当应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