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13053' limit 1寒山寺_江苏苏州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寒山寺

寒山寺

苏州原创国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08-01-30 14:29: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苏州


  早上六点,吃完早餐,从杭州赶苏州。路途转到一家卖杭白菊的店铺,被推销,然后许多人购买,如此。卖菊花处,看到了一个女孩,难得不是推销员,只是做着收递纸杯、菊花的活儿,十九二十的光景,容貌举止端正,因而觉得不俗,透漏着几分端雅态度。苏杭女孩应该是这样子的吧。团友们买了菊花干,满载而出,就继续赶苏州。
  车到寒山寺门前,山门新净,人头涌涌,熙熙攘攘。大家门前照相留了影,鱼贯进去。我来不及张望一下张继所感慨的意境,也只能随队进去了。寒山寺不大,寺后的塔楼围着修葺,因而一会工夫就可转了一圈。寒山寺的钟声太有名了。当年,一个“做天和尚撞天钟”的和尚,做梦也不会想到,他漫不经心例行公事的其中一撞,会撞动了远在运河小舟上一名落魄书生的心弦。落魄书生心生感慨,望着枫桥边萧瑟的红叶,吟了一首伤时感怀的诗句。同样,书生也没有想到,他自己的一时感触,会使远处一个平常的梵钟声震千年。事物间的联系和影响,有时很玄妙,原本好象并无联系的事物,因偶尔的缘分,就紧紧联系上了,自此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现在,真不知每天有多少人因为这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来到这里,也想听一听那打动了一位诗人心灵的钟声。我也听到钟声了,不绝于耳。如今的大钟,和尚还敲不敲不得而知,因为游人如鲫,排队买票都要上钟楼敲几下。敲三下六块钱。敲钟的游客实在多,看来和尚是没机会敲的了。上钟楼敲钟的日本人不少,他们说着我听不懂的话,从老远的地方跑来,撞钟时的表情郑重其事。导游介绍说,因为这钟和日本有渊源。据说,寒山寺原来的钟,终因名气太盛,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似乎还是流落到了日本。有个日本人(和尚?)有心想找回来,不果,于是铸了两口大钟,一口赠与寒山寺,一口放在日本的一座寺院里。这是百年前的事了。这日本人也应该没想到,他的善举,让寒山寺没少赚日本人的钱。细想,这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有时真的不在我们的估算中。我们无意间一个举动,可能就影响了别人的一生。我们自己,无意中也被影响着。所以,古贤人说处世要慎独自省,或许有些道理。我也买了票上去敲了三下大钟,不为祈福或好奇,只是想满足一下虚荣:我和唐代的一首诗也沾了一点联系了,诗歌中的钟声,在某个时刻,我也敲响了。只是,现在的寒山寺人声吵杂热闹,钟声轰响不休,我敲响的钟声混杂其间,是没有谁听入耳了,我想也没有敲动了谁的心弦。 





  寒山寺里供奉着两尊别处寺庙没有的大佛像,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形象可爱和蔼。寒山是个人名而不是山名,这也是我到了寒山寺听了介绍才知道的。寒山是个能写好诗的和尚,有诗集流传,出了名,人们就把他呆的寺庙改叫寒山寺。我对寒山的事迹,也就只听到这些。另一位叫拾得的和尚,我更一无所知。导游早溜到一边凉快去了,没作介绍。以前读唐诗,读到“姑苏城外寒山寺”时,总想象着那是寒山上深林间的一座寺院,原来不是的。
  和尚的名字,似乎多叫什么“悟”、什么“空”、什么“净”的,从字眼里就可闻到佛的气息。寒山、拾得,这两个作为和尚的名字,显得有些特别。寒山为什么叫寒山,不知道。拾得为什么叫拾得?细看,名字里似乎透漏着信息。佛经里有没有关于“拾得”的典故吗?如果没有,那我就可以这样设想:拾得是个弃婴。
  拾得是个弃婴。一个外出的老和尚,被路边传来的婴儿弱小的啼哭声动了慈悲心怀。老和尚看到了好些人在围观地上一个襁褓。襁褓里裹着一个弱小的生命,在无助地啼哭。襁褓的旁边压着张小纸片,证明了这婴儿被父母亲放弃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缺少食物的朝代,弃婴是常见的,因为养活养大一个孩子,对贫困潦倒的人家来说,实在不容易。放弃,或许能博婴儿一条生路。现实无奈,放弃,有时更是深沉的爱。一些善良的人在围观议论,但没有人有多余的口粮和时间抱养弃婴。老和尚于是抱走了婴儿,他要给婴儿一条生路。老和尚给婴儿取了个名字:拾得。
  老和尚得到了一个弃婴。那时,世上还没有《夜泊枫桥》这首诗,寺庙还是默默无闻,香火寥落。这就意味,老和尚的日子过得拮据,要养大一个婴儿并不容易。能想象,老和尚为了弃婴的成长付出了很多。老和尚给弃婴取名“拾得”,其实,老和尚除了付出,一无所得。 
  在寺院长大的拾得,自然就长成了和尚。我对修行的人总抱有好奇心,揣测着他们的心态,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我的异同。以前,我常常在猜测,他们拥有的东西很少,他们的生活静如止水,他们放弃了一些人的本性中想要的东西,他们感觉自己幸福吗?万丈红尘中种种诱惑,其实就发自我们的本心,使我们狂乱,使我们迷惑,情愿一错再错不能自拔。拾得错过吗?我想拾得的内心,曾经某个时刻,一定波澜起伏:人活着的形态多种多样,我怎么就成了拾得?我选择了我的活法了吗?是呀,自幼空门,面对山门外的红红绿绿,不是更容易被吸引吗?“爱”、“要”与“施”、“舍”,本能和理性,一个转念,往往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喜悲。历史上也有些高僧,如八大山人、泓一法师,他们舍弃红尘,遁如空门,我觉得是顺理成章的事。绚丽之极复归平静,真正的大彻大悟,总在大喜大悲饱受煎熬后醒悟。那时,发觉宁静的美,享受宁静的美,是内心真实的渴望。一个人,譬如拾得,如果没有经历过红尘中爱欲贪念衍生的种种烦恼苦痛的煎熬,能体会得到内心宁静的幸福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