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资讯 > 旅游资讯 > 对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对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于2023-07-19 12:04:00 | 来源: | 资讯分类:旅游资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客观要求,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所谓城市休闲化,是指一座城市在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阶段以后,在基础设施、居民消费、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将相继形成休闲化特点。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DP突破1.5万-2万美元以后,城市休闲化将迈入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型的阶段,最终促进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休闲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2022年,在公开披露经济数据的324个城市(自治州、地区、盟)中,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城市有32座,显然,这些城市的休闲化高质量发展进程已然开启,并引领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一、推进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休闲化是经济与产业发展、休闲服务与接待、休闲生活与消费、交通设施与安全、休闲空间与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高质量发展显然有利于促进“五个文明”的整体性协调发展。

(一)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优质高效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由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与此同时,城市休闲化发展同样面临从规模化向内涵式转变的挑战,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笔者所在的《中国城市休闲化研究》课题组多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从城市休闲化综合评价结果看,各城市在休闲生活与消费水平上的差距最小,而在休闲服务与接待水平上的差距最大,说明城市休闲化供需结构存在明显失衡;另一方面,从各城市内部休闲化结构看,差异性比较显著。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休闲化结构耦合协调性较好,而西宁银川海口呼和浩特等Ⅱ型大城市休闲化结构耦合协调性较弱。这无疑是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的现实难题。

(二)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是坚持人民城市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新时期。人民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城市里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而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正是这一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在我国,成都于2003年启动“休闲之都”建设。在2006年于杭州召开的“世界休闲博览会”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致辞中指出,“休闲日益成为人们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重要体现,也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博览会主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可见,城市休闲化进程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城市休闲化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三)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1933年问世的《雅典宪章》明确提出休闲是城市四大功能之一。近年来,我国众多城市在城市休闲化发展过程中,加速推进休闲设施完善、休闲环境提升、休闲结构优化,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休闲功能区、休闲化的文旅产品体系、人性化的户外休闲空间,成为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略显遗憾的是,一些城市在休闲服务质量、休闲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人们休闲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深度。根据《中国城市休闲化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不少城市不仅在一些传统观光休闲旅游项目上存在设施老化、体验缺乏等问题,而且在一些新兴的沉浸式休闲旅游产品上也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方面做出优化调整,以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四)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城市治理提质增效的关键力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向纵深推进,城市治理工作也进入到精细化阶段,一些小而精、小而美的微休闲空间不断在城市的街区、社区,甚至居民的家门口涌现,成为推动城市治理回归日常生活治理的重要手段。2020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开始推进“家门口好去处”的认定工作,截至2023年已经认定了三批共150个“家门口好去处”,涉及“道路+”“公园+”“生活圈+”等多种类型。这些“家门口好去处”不仅更新了城市的物理空间,而且再生了城市的社交空间和心理空间,深受市民和游客喜爱。如今,“家门口好去处”建设已经在不少城市开展,将休闲服务的“神经末梢”扎根到城市治理的“基础单元”,这十分有利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值得注意的是,以“家门口好去处”为代表的城市微休闲空间同样存在着重形式与符号,轻体验与内容的问题。因此,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微休闲治理工作,通过调控、引导和重塑城市居民日常休闲生活的秩序,来切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五)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是践行生态文明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诉求,也为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绿色发展基础和户外游憩空间。《中国城市休闲化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城市休闲化进程中的休闲环境指标水平提升明显,其中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均值水平逐年提升,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均值水平也在不断上升,深刻反映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城市休闲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也应看到,各城市休闲环境发展水平并不均衡,且休闲环境相对较好的城市仍存在进一步向优的可能性。所以,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依然要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在场景、产品、业态等休闲化服务体系中,主动融入绿色发展理念,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休闲环境的优质化发展。

二、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特色。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要始终与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过程中探索城市休闲化发展的新空间。

(一)完善现代休闲产业体系,满足人口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

巨大的人口规模意味着巨大的休闲消费市场。2022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22%,这为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构筑高水平现代化休闲产业体系是首要的着力点。一方面,要不断优化休闲产业结构。休闲产业门类众多,结构复杂。各城市既要统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产业结构内部的均衡性发展,也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休闲产业各行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不断培育壮大休闲产业经营主体。休闲产业体系的现代化,需要经营主体在产品供给、服务质量、业态创新方面跳出传统思维,建设一批有品牌效应的休闲产业集聚区,服务于巨大的消费市场。

(二)促进休闲供给需求均衡,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需要物质富足,更需要精神富有。城市休闲化场景和内容承载着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因而着力解决休闲供给与需求的错配问题,为人民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休闲产品,是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首先,在供给端,城市要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体育等与休闲密切相关的优质产品供给,形成“文化+”“旅游+”“体育+”等多种类型的休闲产业业态,不断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休闲旅游需求,增强其获得感与幸福感。其次,在需求端,城市要把握好人口规模和结构特征,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休闲旅游需求。一方面要敏锐洞察新时代大众群体的特点,努力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休闲旅游活动;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特殊群体的休闲旅游需求,如残障人士、老年群体等,让这部分群体能够共享休闲美好生活,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三)探索休闲资源创新模式,推动物质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休闲资源门类丰富,包括旅游、文化、体育、娱乐等,皆具有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双重特征。从物质文明发展层面讲,推动休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不仅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就业,而且有利于引领新型休闲消费发展,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从精神文明发展层面讲,推动休闲资源的创新性发展,能够加速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各城市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找准传统休闲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的连接点,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从而深化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创建工作,让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共享城市文明发展成果,最终推动城市休闲化进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四)加快绿色休闲发展进程,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决定了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必须是绿色的。一方面,城市要主动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将元宇宙应用场景扩展到休闲产业领域,打造数字休闲服务平台,实现自然或人文等休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数字休闲产品和服务不仅可以极大拓展休闲产业供给内容和供给丰度,最大程度释放休闲消费活力,还将城市、休闲资源、人有效连接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城市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探索微更新和微治理工作,推动微休闲空间建设。比如小微绿地、口袋公园等,使绿色休闲空间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的好去处,成为人与自然连接互动的好纽带。因此,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不仅能在供给层面拓宽休闲内容与场景,还能在需求层面升级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从而有助于实现休闲环境全域共建共享,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五)建构现代休闲文化体系,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

传统休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新发展阶段,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建构现代休闲文化体系,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为走和平发展道路贡献力量。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休闲业态的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塑造休闲文化新形态,为城市休闲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比如,长沙近年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意表达,创造出文和友、茶颜悦色等文旅消费空间,成为居民和游客蜂拥而至的休闲旅游好去处。另一方面,要根植城市本土文化特色,并融合现代元素,讲好城市休闲文化故事,传承和弘扬城市精神。譬如,上海以“咖啡+”为概念,营造出戏剧、运动、艺术、展览等多元素融合的咖啡休闲文化场景,不仅推动了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促进了上海城市品牌建设与形象传播,成为海内外游客体验城市文化、感受城市温度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