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资讯 > 行业资讯 > 从媒体视角看旅游学术与旅游教育

从媒体视角看旅游学术与旅游教育

青海龙之源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11-05-01 08:54:00 | 来源:网络 | 资讯分类:行业资讯
关注旅游学术与旅游教育已久,有些话总是想说。去年4月下旬,我出席在郑州举办的“全国旅游学院院长(系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工作会暨中国旅游教育发展论坛”,应邀就此做了一个即席发言。不久前,在“第六期全国旅游管理类专业师资培训班”上,以旅游科研为题,我再次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关于旅游学术与旅游教育的想法。
  尽管一只脚已经踏入旅游学术和旅游教育领域,但我的主业依然是媒体。在此,我想从媒体的视角,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社会的视角,斗胆说几句有关旅游学术与旅游教育的思考——并非深思熟虑,仅仅是一孔之见,但求引发大家的思考。
  观点一:旅游学术是非主流,不是显学。社会生活中难觅旅游学者的声音,少见旅游学者的身影。旅游正在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引发了生活方式的革命,但旅游学者对社会的影响力与经济学家的影响力相去甚远。
  观点二:旅游学术重借鉴,原创力不够。旅游学术对其他学科和国外学术研究的借鉴过多,特别是注重纯技术、过分依赖数学模型的倾向,使旅游学术变成近似自娱自乐的象牙塔。这已经引起旅游界不少有识之士的注意和抨击。魏小安、谢彦君、王衍用等知名专家学者在不少场合也都表达了类似的担忧。
  观点三:旅游学术过分功利化,伪清高。不少高校学者不愿接受媒体采访(可能怕耽误赚钱的时间),不屑于在大众媒体上发表文章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把课题的申报与交差视为重中之重。
  观点四:旅游教育也是非主流,规模不小,却不是热门。旅游学的学科地位,也一直是个心病,有为才有位,光靠呼吁肯定是不够的。
  观点五:旅游教育与市场(业界)的错位,抱怨不是解决之道。
  对此,旅游学术界和旅游教育界都在谋求解决之道。依笔者之见——
  首先,旅游教育的出路在于两条路径:
  其一,把“高职——续本——专业硕士”的职业上升之路作为主渠道,扩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同时,在缩小旅游本科规模的基础上,从少量旅游本科以及宽口径的非旅游本科毕业生中,择优进行旅游硕士和旅游博士两个阶段的培养,以期为旅游科研、旅游规划、旅游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提供复合型高级人才。
  其二,国际上建立人力资源自主性开发体系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型企业,因此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旅游院校应该谋求在帮助大型企业建立比较先进的人力资源自主性开发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其次,旅游学者要发出、放大自己的声音。
  旅游专家学者要敢于面对媒体、要善于利用媒体。以前的情况是“主流官员不做旅游,做了旅游当不成主流官员”,近些年已经有所改观。旅游学术界也要努力破解“主流学者(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都不关心旅游,搞旅游研究的学者做不了主流学者”的魔咒,力争多一些有社会影响的旅游专家学者,把更多的旅游话题上升为社会话题。旅游学术要少点套路,多点创新;少点借用,多点原创;少点模型,多点思想。
  具体来说,旅游学者应该多到综合性核心刊物发表技术含量高、容易获得学术界承认、有助于提升旅游学术地位的论文;多到旅游专业刊物发表有思想的论文;多到大众媒体和行业媒体鼓吹旅游。让社会认可,让行业认可,有为就会有位。我到各个高校做讲座,每到结束的时候,最爱讲的一句话就是为本报做一个“广告”——希望大家“把气体一般的灵感,及时转变为固体的思想,与全行业一起分享。拥有‘视野版’、‘院校·人力资源版’的《中国旅游报》就是最佳的专业交流平台。”
  4月23日至24日,笔者有幸参加了2011中国旅游科学年会,强烈感受到成立仅三年的中国旅游研究院为推动旅游学术研究所做的艰辛努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显著成果。本届年会以“本土意识与国际化成长”为主题,引发了踊跃激烈的讨论;同时,年会上,以著名互联网旅游企业携程旅行网为案例的“精益思想在现代旅游服务业中的应用”研讨会也引起广泛关注。参与者大多是旅游学术界和旅游教育界的精英。走出象牙塔,践行学以致用,这可能是中国旅游学术和旅游教育转型的一个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