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资讯 > 行业资讯 > 对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的理解和认识

对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的理解和认识

青海龙之源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11-03-21 09:18:00 | 来源:网络 | 资讯分类:行业资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此前所未有的高度定位,旅游业界内外有多种理解和认识。我认为,可以从旅游业所具有的“战略性地位”和发挥的“支柱性作用”两个层面来理解和认识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战略性地位”体现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外交等领域所具备的重要功能;“支柱性作用”体现了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外交等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归纳起来,旅游业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2004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已经超过4%,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超过金融业)外,还具备和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作用”。
  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功能作用
  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仍然以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为主。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投资占比超过40%;消费占比低于50%,其中的居民消费占比约为35%;净出口约占10%。发达国家的比例结构是消费占比超过70%,投资占比不超过20%。由此看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消费拉动型转变的空间是非常大的。旅游业作为典型的“消费型产业”,对扩大内需特别是对扩大居民消费方面的作用非常显著。据统计,2009年国内旅游消费也就是国内旅游收入为1.02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1.21万亿元居民消费的8.4%。据此推算,在经济增长其他条件相对平稳的情况下,国内旅游消费每增长10个百分点,将拉动居民消费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约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的加快,旅游业所发挥的促进作用将更加突出。
  二、对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的功能作用
  旅游是人的流动,确切讲是游客的流动。所有游客旅游过程中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所属的行业,都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由于游客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广泛性,旅游业对几乎第三产业(服务业)中的所有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拉动作用,是名副其实的服务业龙头产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10%,旅游服务贸易约占服务业进出口贸易的30%。
  长期以来,我国Ⅰ、Ⅱ、Ⅲ产结构一直是Ⅱ产为大,Ⅲ产其次,Ⅰ产列后。2000年Ⅰ、Ⅱ、Ⅲ产比重分别为:15%、46%、39%;2006年为11%、49%、40%;2010年为10%、47%和43%。据了解,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大多超过70%。按照“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取得重大进展,第三产业比重要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和目标的确定,为旅游业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通过加快发展旅游业,也将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地位的迅速提升。
  三、对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的功能作用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和经济现象之一。传统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口变化,即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规模和密度不断增加;二是经济变化,即非农业从业人员和非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三是社会变化,即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普及。其中,前两方面因素是衡量城镇化的基础,后一方面因素是衡量城镇化的核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平均每年城镇人口增加约5%。“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在目前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在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城镇化不一定必须工业化,也可以考虑三产化,根本宗旨是非农化。我国城镇化建设可以借鉴法国的经验,通过一系列对农村农民的扶持政策,实现乡村生活城市化,探讨和摸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本土城镇化”的路子。毫无疑问,发展乡村旅游将是推进“本土城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北京平谷区挂甲峪村是一个山区村,多年前是平谷有名的穷村。自从2002年村里决定发展山区乡村旅游以来,全村60%以上的收入来自旅游业,人均收入远远高于北京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在保持山村特色的基础上,挂甲峪村按照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习惯,建设了高水准的道路基础设施和住宿餐饮等服务接待设施。所有厕所全部改造为水冲式,道路两边还设置了与环境协调的树桩式垃圾桶。村民们从过去简易平房搬进了一栋栋依山而建的别墅,多数村民的工作方式也转变为在村办公司上班或自主经营家庭旅馆。
  由此可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收入水平城镇化;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转变传统的农耕播种工作方式,使农民的工作方式城镇化;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改变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实现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普及,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城镇化。
  四、对平衡国际收支减少贸易摩擦方面的功能作用
  世界上很多旅游发达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是起步于国内旅游。与此不同的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则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入境旅游。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为增加我国外汇储备,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我国旅游创汇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58亿美元,年均增长17.5%,旅游创汇累计4215亿美元。
  随着1997年我国正式开放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出境旅游市场高速发展。自1997年至2010年,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20%。随着出境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出境旅游花费也呈高速增长的态势,并于2009年首次出现旅游服务贸易40亿美元的逆差。逆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居不下的外汇储备。同时,由于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和花费较多的国家,很多属于我国货物贸易顺差较大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和欧盟一些主要国家等)。因此,通过发展出境旅游,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我国同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
  五、对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的功能作用
  “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这与我国目前Ⅰ、Ⅱ、Ⅲ产业发展的不协调直接相关。从我国Ⅰ、Ⅱ、Ⅲ产业每万元GDP能源消耗情况来看,第一产业约为0.48吨标准煤/万元,第二产业约为0.9吨标准煤/万元,第三产业约为0.3吨标准煤/万元。第三产业单位能耗是二产的1/3,是一产的60%。作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有效降低资源消耗的目标。
  此外,旅游业还是举世公认的“无烟产业”。是天然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旅游业与良好环境的关系是互为依存,互利互惠,相得益彰。发展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的目标是最为吻合的。因为现代旅游业是以良好环境为主要资源,在本质上与环境保护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六、对调整收入差距方面的功能作用
  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实现财富的转移,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而更多情况是实现由相对发达地区富裕人群财富向相对落后地区贫困人群的转移。我国目前2万多个景区点,其中70%以上坐落在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从北京市统计的乡村旅游数据来看,2010年,北京乡村旅游收入为25.1亿元,按北京250万农村人口计算,2010年平均每个农村居民通过乡村旅游可增加约1000元的收入。如果全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为农民增收达到北京市一半的水平,则全国乡村旅游收入接近3500亿元,相当于2006年减免农业税的3.5倍数额。
  此外,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还可以促进农村居民的转移就业。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如果按照全年3500亿元乡村旅游收入的口径估算,将能够实现约3000万农村居民的旅游就业。
  七、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功能作用
  依托游客流动而产生的旅游活动,不仅形成财富流,同时也形成了文化流和意识流。在实现财富转移的同时,也在进行文化传播和思想意识的交流。近年来如火如荼的红色旅游,在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据全国红办统计,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游客4.37亿人次,按照每位游客平均参观1.5个红色旅游景区点推算,每年全国4-5个人中,就有一人接受了红色旅游的宣传教育。可以说,“寓教于游”的红色旅游活动,在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八、对维护和保持港澳台地区稳定发展方面的功能作用
  目前,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以服务业为主。2009年,香港地区服务业所占比重为86%,服务业就业占86%,其中住宿餐饮业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约为10%;澳门地区服务业所占比重为88%,服务业就业占85%;其中住宿餐饮业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约为14%;台湾服务业所占比重为69%,服务业就业占59%。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同胞来大陆旅游观光,为我国旅游创汇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随着内地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两岸四地商贸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大陆居民开始前往港澳台地区观光旅游,为以服务业为绝对支柱产业的港澳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增长动力。
  据统计,2010年到香港地区旅游人数为3603万人次,其中大陆游客为2268万人次,占63%。按照大陆游客每人5000港币的花费测算,为香港带来的旅游收入超过1100亿港币。2010年到澳门旅游人数为2497万人次,其中大陆游客为1323万人次,超过来澳门旅游总数的50%。据澳门官方统计,大陆游客人均花费要超过全部入境游客人均花费的50%。据此推算,澳门2/3以上的旅游业收入来源于大陆游客的花费支出。2010年,前往台湾观光旅游的大陆游客超过160万人次,为台湾带来超过20亿美元的旅游收入。大陆游客人数的逐年快速增长,不仅为港澳台地区带来巨大经济财富,还对稳定和增加港澳台地区的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对促进我国外交事业发展方面的功能作用
  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不同,我国旅游业不仅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促进我国外交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其他行业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世界各国纷纷要求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目前,国务院已经批准130多个国家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ADS),占与我国建交的170多个国家的3/4以上。其中:与美洲建交国家签署ADS的签约率为100%;欧洲签约率超过90%;大洋洲和亚洲签约率超过70%;与非洲建交国家的签约率也超过了50%。ADS协议的签署,对于推动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往来,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旅游服务贸易不仅是我国经贸领域的一个重要砝码,也成为了我国外交政策的一把利器,并已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旅游外交政策和策略。
  旅游业不仅是一个战略性支柱产业,还是举世公认的朝阳产业。其“朝阳产业”的特性不同于汽车、房地产等特定商品生产制造产业,这些产业的“朝阳性”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旅游业则不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将自然而然地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旅游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其朝阳产业的特性源于内在的强大增长动力,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明确了旅游业的定位,只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开始,如何充分发挥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作用,是需要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长期重视和支持的一项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旅游业,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