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魂梦牵绕的佛教圣地--五台山 [上一篇]

[ 2013-10-17 23:34:00 | 作者:wtsqclxs | 出处:原创 | 天气:雪 ] 字体:

2008年5月2日,我们一行四人从浑源县出发,奔忻洲市五台县的五台山,沿途是恒山高大的山脉,但植被稀少,植树造林的牌子却随处可见。   进入五台县后一路上坡,路两侧的植被开始履盖两侧的山岭。向五台山进发后,开始是在山沟中穿行,最后越上盘山路,越野车在这里发挥了巨大的潜能,向着五台山峰顶爬行。           在半山腰,就看到了高山上的白亮亮的冰雪,没来得及拍下来就看不到了。越野车在盘山公路左拐右转却转到了山涧中的冰雪中,在五月份能看到冰雪与山岭中已吐翠的树叶相比是个很愉快的事情。于是,我们下车在这里饮用了海拔3000米左右的冰水,冰下的水也就零上5-6度,巴涼巴涼的,再洗把脸,相互调侃一番,把一路的疲劳都顺着冰水冲走了。      再行几公里,终于越上了山顶。我们再一次停车,后来知道这个峰顶是五台山的叶斗峰,处在五台山的最北端,一路下山后到达五台山腑地台怀镇还有15公里的路程。山顶上有一牌坊,并立一巨石,上书“五台山”三个大字,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五台山的台内了。向南俯瞰五台山整个山脉,一片烟云蒙蒙。      顺势向下行驶不到5公里,到达了五台山的北门收费站。在这里每人收费168元,保险费5元可自行决定是否购买,并当成是游览五台山的门票。后来知道,173元门票并不是游览整个五台山景区的通票,其中不含进入各个景点的小门票。      进入五台山佛教圣地后,如何选择游览是个问题,因为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五个台子的景点都走完。但五台山的主要圣地是塔院寺和菩萨顶,因为塔院寺有释迦牟尼的舍利塔,菩萨顶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因此是五台山的象征和标志而名扬天下。于是,我们先是选择了塔院寺和菩萨顶来观光。         进入塔院寺,就被这里的佛事气氛所包围,到处可以可以看到做佛事的僧人。因为他们整天处于游人的视野中,对我们的到来泰然处之,熟视无睹。你看这个僧人,在院内的墙壁边上眯着双眼盘腿而坐一动不动,不知是在想念心中的佛主,还是在思念远在它乡的亲人。   这位健壮的僧人反复做着五体投地了敬佛动作。立正、双手合十、伸手、仆腑、叩头。然后再跪拜,站立,反反复复,好象一个机器人一样。所说的五体投地就是双脚、双手和头部要着地,表示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和教主文殊菩萨的虔诚和崇拜。   塔院寺是佛教中的青庙。所谓青庙是指印度原始佛教。它要与藏传佛教的喇嘛教相区别。喇嘛教中的寺庙被称为黄庙,如果不研究点佛学的人还不是太清楚。         塔院寺中围绕大白塔建有转经筒,转经筒也称法轮。凡来的游人看到别人转,他也跟着都要转上几圈,来祈祷幸福和安康。就连这个尼姑也在法轮的围栏上捻着佛珠,念念的词。有人要问,和尚庙里怎么会有尼姑掺杂其中呢?原来塔院寺的外面就有尼姑庵,听说不对外开放。著名歌手李娜出家后,投巨资给五台山的尼姑庵,此建筑正在修建中。          大白塔外围的长廊中有120个转经筒,所有的游客不用向导都要转上一圈。按着顺时针的方向,右手拨动法轮,左手提着旅游用品,心里也不知道在叨念什么。不过这些法轮可不是铜皮的,是铁皮包制的,但由于长年有人触摸,铁皮黑而发亮。我在想,如果在“非典”肆虐时期,这种交叉感染,还会有人频频触摸这些法器吗?            这座大白塔是元代大德五年(1301年)修建的,听说里面藏有释迦牟尼的舍利子,因而得到众佛徒的崇拜。因此塔的原名叫“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只是后人根据塔的颜色,和另一座小白塔想区别称其为大白塔罢了。   大白塔高75.3米,周长83.3米,是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并指挥建造的。如果他还活着,级别肯定相当于国家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待遇吧。哈哈,我在瞎猜啊!      可别小看这个小白塔啊,它的原名叫“文殊发塔”,通高10米。听说这里藏有文殊菩萨的一络头发而显得特别显赫,僧人和信徒常来叩拜。我有幸把它拍下来,也是我收藏的珍贵图片资料吧!         菩萨顶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始建于北魏孝帝时期(471-499),原名叫大文殊院。经过几代王朝的修建,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开始称为菩萨顶。菩萨顶原来是座和尚庙,到了清代顺治年间,由于皇帝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所以将和尚庙(青庙)改为了喇嘛庙(黄庙)。在清代,黄色是最崇高至上的颜色,因此菩萨顶的喇嘛们享受着地方官府的进贡。   菩萨顶内的文殊殿里,供奉着真容文殊菩萨的塑像。没来五台山之前,在我的心中只知道观音菩萨普遍受到佛教徒及平民百姓的拥戴和信仰。到了五台山之后,才知道五台山是因为文殊菩萨而闻名四方。文殊菩萨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左肋侍,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手不释卷,是象征智慧的菩萨;而观音菩萨是阿弥佗佛的左肋侍,是普救民
2008年5月2日,我们一行四人从浑源县出发,奔忻洲市五台县的五台山,沿途是恒山高大的山脉,但植被稀少,植树造林的牌子却随处可见。
  进入五台县后一路上坡,路两侧的植被开始履盖两侧的山岭。向五台山进发后,开始是在山沟中穿行,最后越上盘山路,越野车在这里发挥了巨大的潜能,向着五台山峰顶爬行。
 


  
  
  在半山腰,就看到了高山上的白亮亮的冰雪,没来得及拍下来就看不到了。越野车在盘山公路左拐右转却转到了山涧中的冰雪中,在五月份能看到冰雪与山岭中已吐翠的树叶相比是个很愉快的事情。于是,我们下车在这里饮用了海拔3000米左右的冰水,冰下的水也就零上5-6度,巴涼巴涼的,再洗把脸,相互调侃一番,把一路的疲劳都顺着冰水冲走了。

  
  再行几公里,终于越上了山顶。我们再一次停车,后来知道这个峰顶是五台山的叶斗峰,处在五台山的最北端,一路下山后到达五台山腑地台怀镇还有15公里的路程。山顶上有一牌坊,并立一巨石,上书“五台山”三个大字,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五台山的台内了。向南俯瞰五台山整个山脉,一片烟云蒙蒙。
  

  顺势向下行驶不到5公里,到达了五台山的北门收费站。在这里每人收费168元,保险费5元可自行决定是否购买,并当成是游览五台山的门票。后来知道,173元门票并不是游览整个五台山景区的通票,其中不含进入各个景点的小门票。
  

  进入五台山佛教圣地后,如何选择游览是个问题,因为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五个台子的景点都走完。但五台山的主要圣地是塔院寺和菩萨顶,因为塔院寺有释迦牟尼的舍利塔,菩萨顶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因此是五台山的象征和标志而名扬天下。于是,我们先是选择了塔院寺和菩萨顶来观光。
  
  

  进入塔院寺,就被这里的佛事气氛所包围,到处可以可以看到做佛事的僧人。因为他们整天处于游人的视野中,对我们的到来泰然处之,熟视无睹。你看这个僧人,在院内的墙壁边上眯着双眼盘腿而坐一动不动,不知是在想念心中的佛主,还是在思念远在它乡的亲人。

  这位健壮的僧人反复做着五体投地了敬佛动作。立正、双手合十、伸手、仆腑、叩头。然后再跪拜,站立,反反复复,好象一个机器人一样。所说的五体投地就是双脚、双手和头部要着地,表示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和教主文殊菩萨的虔诚和崇拜。
  塔院寺是佛教中的青庙。所谓青庙是指印度原始佛教。它要与藏传佛教的喇嘛教相区别。喇嘛教中的寺庙被称为黄庙,如果不研究点佛学的人还不是太清楚。
  
  
  塔院寺中围绕大白塔建有转经筒,转经筒也称法轮。凡来的游人看到别人转,他也跟着都要转上几圈,来祈祷幸福和安康。就连这个尼姑也在法轮的围栏上捻着佛珠,念念的词。有人要问,和尚庙里怎么会有尼姑掺杂其中呢?原来塔院寺的外面就有尼姑庵,听说不对外开放。著名歌手李娜出家后,投巨资给五台山的尼姑庵,此建筑正在修建中。
   
  
  大白塔外围的长廊中有120个转经筒,所有的游客不用向导都要转上一圈。按着顺时针的方向,右手拨动法轮,左手提着旅游用品,心里也不知道在叨念什么。不过这些法轮可不是铜皮的,是铁皮包制的,但由于长年有人触摸,铁皮黑而发亮。我在想,如果在“非典”肆虐时期,这种交叉感染,还会有人频频触摸这些法器吗?

  
     

  这座大白塔是元代大德五年(1301年)修建的,听说里面藏有释迦牟尼的舍利子,因而得到众佛徒的崇拜。因此塔的原名叫“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只是后人根据塔的颜色,和另一座小白塔想区别称其为大白塔罢了。
  大白塔高75.3米,周长83.3米,是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并指挥建造的。如果他还活着,级别肯定相当于国家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待遇吧。哈哈,我在瞎猜啊!
  

  可别小看这个小白塔啊,它的原名叫“文殊发塔”,通高10米。听说这里藏有文殊菩萨的一络头发而显得特别显赫,僧人和信徒常来叩拜。我有幸把它拍下来,也是我收藏的珍贵图片资料吧!
  
  
  菩萨顶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始建于北魏孝帝时期(471-499),原名叫大文殊院。经过几代王朝的修建,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开始称为菩萨顶。菩萨顶原来是座和尚庙,到了清代顺治年间,由于皇帝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所以将和尚庙(青庙)改为了喇嘛庙(黄庙)。在清代,黄色是最崇高至上的颜色,因此菩萨顶的喇嘛们享受着地方官府的进贡。
  菩萨顶内的文殊殿里,供奉着真容文殊菩萨的塑像。没来五台山之前,在我的心中只知道观音菩萨普遍受到佛教徒及平民百姓的拥戴和信仰。到了五台山之后,才知道五台山是因为文殊菩萨而闻名四方。文殊菩萨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左肋侍,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手不释卷,是象征智慧的菩萨;而观音菩萨是阿弥佗佛的左肋侍,是普救民众大慈大悲菩萨的象征。因此,不来山西五台山还真不知道这个道理。
  
  
  我在菩萨顶的各个宫殿中游走,无意中走到比较偏辟的僧舍。这里有大小宫殿和僧舍100多间,每间僧舍都有房间号。在这里看到一个忧郁的小和尚,准确地讲是一个小喇嘛.别看他长得很大,实际年龄也就14岁左右。看他一脸忧愁的样子,我问他:“这么小的年龄怎么出家了呢?”刚开始并不回答我的话,后来我也蹲了下来,与他对视。他看我慈眉善目一向宽和的样子,并没有什么恶意,才放下拄腮思考的样子回答:“我也不知道!”这样一说,反而让我吃惊不小,原来这孩子来到这里并不是出于他的本意,也许是家庭有着难言之忍,不然怎么会到这里寻求终生呢!

                   
  后来有几个游客围了过来,小喇嘛不再说话了。而且面部表情愈加忧郁了。离开小喇嘛,我的心有些灰暗,即使在天堂生活的神仙,心也向往着自由的凡尘啊!

  

  

  从海拔1800米的菩萨顶俯瞰和遥望五台山的山坳和山岭,心绪复杂起来。这里从北魏时期开始营建,到清代康乾盛世,几代君主都曾来这里参拜,其目的是通过宗教信仰来使民生安定,社会稳定。而今人们不远千里万里来到这里,就是要体验一下瞬间的感受。人们的精神支柱无论是在贫苦时期还是富裕阶段,都要有个精神寄托,我不信佛,却感到了佛与菩萨的智慧与大慈大悲,如果人人身心向善,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吗?

分类:默认分类 | 评论:1 | 引用通告 | 阅读次数(526)

Tag:

暂时没有回复

验 证:  

标 题:

内 容:

导航

归档

我的简历

  • 昵称:wtsqclxs
  • 注册日期:2010年08月05日
  • 城市:五台山

公告

五台山青春旅行社竭诚为您服务

最新回复

  • 暂时没有回复

统计

  • 访问人数:16327 人
  • 创建时间:2010年08月05日
  • 发表文章:14 篇
  • 上传相片:0 张
  • 回复总数:0 篇
  • 阅读总数:828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