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9777' limit 1徒步环青海湖之旅_青海西宁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徒步环青海湖之旅

徒步环青海湖之旅

青海省康辉国际旅行社 | 发布于2007-09-04 11:45: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西宁
    平时喜欢旅游,也喜欢读游记。尤其对徒步旅行家余纯顺的游记拜读多次,被他那种在孤旅困顿中所表现出的胆魄,才华和不屈的精神风貌深深震撼与折服。他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精神追求,以强健的身心和很不符合一般生活常规的方式,孤身徒步八年,行程八万五千余里。“从无知走向充实,从浮躁走向稳重,从浅薄走向高尚”(余纯顺语),他这种“超越寻常,体验生命,回归本真”(余秋雨语)的举动,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给了一些无所作为,虚度光阴,安于现状,随波逐流的人们一点有力的冲击。虽然,他最后飘进罗布泊的沙海中不再回归,然而英雄的灵魂早已融入了茫茫山川,滔滔江河,化为了一种永久的精神和力量,回荡在天地之间!
    在余纯顺精神的感召下,带着对青海湖的向往,我和同事小朱决定利用暑假徒步环游青海湖,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和人生的磨练。在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简单的物质准备,并摆脱了一些家庭琐事以后,于二零零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下午,乘班车到海晏县城,又坐摩托车至湖东种羊场,已是晚上十点多钟,这里没有旅社,一好心的藏族商店主人收留了我们。二十五日清晨六点。我们终于踏上了徒步环湖的征程,长久的向往就要变为现实了,我们都激动万分。
    青海湖面积4400平方公里,周长360公里、海拔3200公尺、古称“西海”、“鲜海”、“羌海”,藏语称“措温布”蒙语称“库库诺尔”意为青蓝色的大海。她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是镶钳在青海高原上一颗巨大而璀璨的蓝宝石。她集山地、草原、湖泊、河流、湿地、沙漠、鸟屿、绿州等风光于一身,显得神奇瑰丽,美妙绝伦,堪称高原湖泊的“形象大使”。然而她的迷人之处仅非美丽的风景。而且还包括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遥远的过去在湖畔生存,探险和征战的人和事,这一切构成了青海湖深邃的时空魅力,更使她显得扑朔迷离,如梦似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震撼力。
    早在3500年前,这里就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透过那些摆放在青海湖民俗文化馆中的石器,骨器和陶器,我们还能依稀看到古人在湖畔放牧、狩猎和捕鱼的场面。他们奉青海湖为至高无上的女神,辛勤劳作,生生不息。后来,以勇敢尚武著称的戎族、羌族、鲜卑族、藏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先后在这里征战、经营、管理,各种文明撞击,荡涤、沉淀。形成了独特的环湖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并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
青海湖畔水草丰美,景色宜人,适宜游牧生活,她处于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交接地带,也处在中原通往西域各国的交通要道旁边,因此湖畔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使得湖畔成为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争前沿,纷争不止,征战不休,直至新中国成立。
    在环湖的过程中,面对广袤的草原,湛蓝的湖水,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到了遥远的过去,我仿佛从波涛汹涌的湖面看到了一幕幕虚虚实实的历史场景:
    在碧波荡漾的湖边,雍容华贵的西王母正在宴请游历至此的周穆王,他们看着粗狂的舞蹈,听着欢快的笛声,吃着烧烤的湟鱼,喝着瑶池的美酒,谈笑风生,从容自如;
    一支队伍从天边疾驰而来,马蹄声声,尘土飞扬,为首一位骑白马者,雄姿英发,相貌不凡,原来是智慧英明的马桑王朝格萨尔大王,他们行至湖边下马,静静地欣赏着烟波浩渺的湖面,大王决心惩治草原的邪恶势力,还草原一片祥和与宁静;
    在湖北的羌中道上,西汉使臣张骞手持节杖第一次出使西域,空旷的青海湖使他们开通丝路的信心更坚定了。后来一队队马帮和驼队便在湖畔的丝路辅道上穿梭往来,不时还有官兵骑马飞奔在大道上,传递着重要的军情和信息。
    在湖西的铁卜加草原上使者商旅云集,人群沸腾,他们正在参加吐谷浑新都城——伏俟城建成的庆典活动,吐谷浑可汗意气纷发,神采飞扬。王者之城在蓝天草原之间显得宏伟高大,富丽堂煌;
    一支浩浩荡荡的皇家仪仗队伍行进在日月山上,旌旗飘飘,车轮滚滚, 一队队亲兵,一行行随从,一批批工匠,一箱箱书籍,簇拥着一辆精美的马车,车中端坐着风姿绰约、光照千古、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他们翻过日月山,应吐谷浑之邀先去会见已嫁给吐谷浑王诺曷钵的堂姐弘化公主,到了湖边,公主被眼前美景所陶醉,竟忘记了旅途的劳顿与远嫁的失落,走着,笑着,不知不觉两姐妹相见,紧紧拥在了一起;
    唐朝诗人杜甫至青海湖边,看到湖边战争过后的场面,痛心疾首,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1774年,清廷大将年羹尧征战在湖畔,平息了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的反清活动,环湖又回复了平静;
    1879年,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和科兹洛夫乘着皮筏子艰难的划进在青海湖中;
    1955年,西北人民解放军,边筑路边行军。1985年西宁至于格尔木铁路建成通车,从此海南的汽车喇叭声,海北的火车轰鸣声响彻湖畔,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像巨人的两只臂膀将青海湖紧紧拥在了怀里。
……
    我觉得我离那个年代并不久远。因为青海湖恒久不变的波光折射出了她曲折的历史,把我带回到遥远的过去。一种岁月的沧桑感油然而生,我们的今天,又是将来的历史。
    今天,居住在环湖地区的主要有藏族,蒙古族、汉族、回族、土族等民族。汉、回、土族主要是城镇和农业人口,蒙藏仍以牧业为主,藏蒙文化相近,在湖畔源远流长,神秘而独特,代表了环湖文化的主流。而对青海湖的崇拜和对佛的信仰是环湖藏蒙文化的基点。
    对青海湖女神的崇拜源于人们对青海湖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的不解,认为这是湖神在显灵,这便是湖畔居民宗教观念的第一个内容——自然崇拜。
    严峻,孤寂的时空,不仅赋予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性格,而且将他们的幻想推向了宗教的顶峰。那些勇敢的吐蕃男子,不但给青海湖带来了战争,也带来了佛的观念。传教者把湖神尊为佛的护法神,因此,先民们在接受佛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青海湖女神的崇拜,于是,对佛和女神的崇拜成为了他们的共同信仰。在这里佛的宽容与湖的博大是同在的,他们都能给人以心灵的告慰,使人在现实和超现实的宇宙游戈,在物质与精神的世界并存。
    苍茫凝重的环湖草原和其他藏区一样存在着生死轮回的宗教氛围,当太阳从海中冉冉升起时,空气中便散发出了香柏,糌粑燃烧的桑烟味,牧民们便在虔诚的祈祷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湖岸以及湖边的山顶上猎猎飘动的经幡向上天传达着虔诚,向佛表达着敬意;每个家庭无论贫困还是富裕都要在显要位置设一个小小的佛龛台,无论多忙,主人都要腾出时间给佛敬献贡品,佛灯在神龛前炼炼长明;念珠护身符珍藏于他们的身上,表示佛的神力与他们同在,这样才感到踏实,于是灾难被消除,邪恶被惩治;人们经常转动着嘛呢轮,默诵着六字真言,走着自已的人生之路,直至终点。
    环湖有不少藏传佛教寺庙, 如元者寺,尕日纳寺,扎查寺、石经寺、刚察寺、沙陀寺、白佛寺等,寺周围贮立着佛塔,塔尖直指天空,周围还摆放着很多刻有经文的嘛呢石,供当地群众进行佛事活动,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1653年,五世达赖在鸟岛西北的沙陀寺举行了祈祷海神护佑的佛事活动,使沙陀寺成为佛教圣地。
    在湖边,每隔一段便看见许多用石块垒积成的大小不一的佛塔,旁边经幡迎风招展,还有很多抛进海中又被风浪打回岸边的小布袋子等,这是环湖群众祭海的遗迹。
    据记载,祭海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唐玄宗封西海神为“广润公”,宋仁宗又封为“通圣广润王”当地群众在祭海时向湖是下宝瓶,抛金银、粮食,撒龙达,祈求国泰民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特别是在藏历水羊年,善男信女们便成群结队,扶老携幼,转圣湖一周,他们或坐车,或骑马,或徒步,表达对海神的敬意和祈求,亦有转运气之意。其中以徒步最为虔城。这种祭海活动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中央政府也很重视,这使祭海有了宣扬“中央威德”的政治意义,湖东的“海神亭”见证了清政府大规模的祭海活动,内有清廷竖立的由蒙,满、汉三种文字所刻的“灵显青海神”石碑一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我们不期而遇,磕头转湖一周的藏族同胞,他们要完成一周大约需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一路风餐露宿,身心备受煎熬。他们比我们胜出了许多,使我顿生敬意。
    他们非如此不足以表达对佛和神的虔诚,非如此不足以保证他们今生与来世的平安和幸福,这是一种获取功德和力量的宗教修炼,是修炼者给自己修筑一条通达天宇之路。
    奇谲秀丽的自然之美与朝圣者崇高的信念之美在湖畔相映生辉,动人心魄,不知这可否理解为“天人合一”?回望着他们越来越远的身影,我不由得热泪盈眶。
    他们这种以肉体的痛苦换取心灵的自由,并能以苦为乐,化苦为乐的至上人生观,正是我们这些人所欠缺的。如果平常人能够有这种吃苦精神,还有什么干不了的。
    如果有一天,学校,家庭、社会能有效地组织孩子们进行这样徒步旅行活动,培养他们坚毅、向上、友爱的积极人生态度,这无疑是一种最佳的教育方式,对于有些同学,这样的活动远胜于在校读几年书。
    我在想,当生命在自然社会面前孤苦无依时,是不是有些人走向了宗教呢?我们不过是生活在自己所认识的世界之中,真实而又虚幻。人是应该有一种信仰的,最起码这种信仰给自己树立一个精神支点,使人的思想不致混乱,不再空虚,有时候,一种信念就是一种人生的支撑力。环湖的藏民族就是一个具有深厚信仰和精神支柱的民族,面对严峻,孤寂的生存环境,他们平静而达观,朴实而执著,他们远离浮躁,随遇而安,不急功近利,不抱怨什么,活得自信,坦然,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添补了摆脱苦难的渴求,多少世纪以来,他们在美丽的湖滨,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与冥冥佛祖对话,将自己整个儿交给了末来。
    世界上的一切生存方式都与生存环境有关。
    藏民族喜爱大红大紫的颜色,那寺庙里的壁画,唐卡,堆绣,女人们的服饰,迎风招展的经幡都显得艳丽多姿,这些鲜艳的色彩与周围的苍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单调的生活以鼓舞和温暖;高亢,嘹亮的藏族民歌回荡在辽阔的湖面上、草原间,传向很远的地方;他们就地取材,取暖烧饭用牛粪饼,衣服用羊皮缝成,帐房用牛毛织成,防风耐寒;人们尤其是女人们在夏天也喜欢戴口罩,还用头布把脸围起来只剩下一双眼睛,既防风沙又防紫外线照射,起到了保护皮肤的作用;他们见生人喜欢围观或说话,这与他们率直的性格有关,也与人烟稀少的生活有关;他们平时转动麻呢轮,默诵六字真言,不仅传递着自己的心声,同时也打发着单调的时光;他们喜欢喝酥油茶,因为酥油茶热量较高,可以御寒,茶叶的维生素恰好补充了吃蔬菜少而缺维生素的状况。
    寒冷、单调、孤寂、苍凉的生存空间造就了高原人们特有的质朴、顽强性格和生活方式。每个地方的人们都以自己最熟悉、最适应环境的方式生存了下来,尽管地区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能因自己生活在气候较好或较方便舒适的地方而沾沾自喜,甚至自以为是,每个地方的生活都是一种生活,每个地方的人生都是一种人生。
    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环湖逐渐热闹了起来,自行车赛、交流会、艺术节……151、鸟岛、沙岛……旅游搞得红红火火,深藏不露的青海湖将逐渐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向外界宣告她的深遂与不凡。
    如今,环湖的牧民和以前大不一样了,这里是改革开放的春风进入青海高原后吹过的第一个牧区,交通便利,环湖公路因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成功举办而修得平整漂亮,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他们冬夏季草场分开使用,个人承包草场,人工种草、温棚养殖,提高了生产力,有的牧民还弃牧从商或搞起了旅游业,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小汽车、摩托车、手机、电视等现代化的物件,已不是稀罕事了,在外地打工和上学的也屡见不鲜,有的藏族小伙西装革履、披着长发,藏族姑娘身着艳裙、梳着很多小辨子,潇洒漂亮,既传统又现代,然而他们对佛和湖的崇拜却依然存在,在高寒、孤独的现实中,他们的确非常需要宗教信仰,来做为人生的精神支柱。
    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在与外来民族的交往中,愿他们继续保持优良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如菩萨般善良无私,如青海湖女神般宽容博大,如雄鹰般强健勇敢。
    在环湖的每天中,我们始终从不同方位,不同气候下,欣赏着青海湖的深沉、宽广和湛蓝,虽徒步前行,心灵却丝豪感觉不到厌倦和疲惫,她一直延伸到天际的湖面,无以伦比的蓝光、湖水咸涩的味道,以及风浪拍打湖岸的巨大响声,让我感觉到,她就是使远古大海变为高原的地质运动的杰作,湖水由近及远绿、蓝、青依次展开,在天海交汇处,那青色更显得深沉、纯正,风从湖面吹过,浪花便从湖中涌起,向四周扩散,拍打着堤岸,浑然有声、连绵不绝。晴天,天海一色,波光粼粼。阴雨天,云海苍茫,雾气矇矇,惊涛拍岸。湖中有鸟岛、沙鸟、二郎剑、三块石和海心山等五个岛屿和半岛,在海南行走时,海心山若隐若现、宛如蓬莱仙境,始终在我们的视线之内。西汉王莽篡政失败后曾牧马于海心山上,得名马“青海骢”,日行千里。后隋炀帝亲征吐谷浑,也派人到海心山以求龙驹。
    我们在湖中还隐约看见一种神秘影印,相传是莲花生大师的手掌印。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平时波涛汹涌的湖面突然间平静下来,毫无动静,象睡着了一样,但瞬间就会消失,传说得到此时的一碗湖水,是十分吉祥的。而靠近湖岸,钻进湖水,一种清凉之感刹时溢满周身,又感觉到她的平缓、明澈、恬静和秀丽,好似江南水乡般的雅致。
    青海湖四面环山,从山前到湖边是平坦的大草原。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放晴,蓝天、白云、彩虹、飞鸟、青湖、碧草、成群的牛羊、金黄的油菜花、星星点点的帐蓬、伸向远方的公路,肃穆的佛塔、飘扬的经幡、磕头转湖的藏族同胞,身着藏服的牧羊姑娘,悠闲的牧羊犬,以及在微风中摇曳的草茎,构成了一幅巨大而醉人的画卷,置身于其中,欣赏着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和油菜花的芳香,倾听着从远方传来的,诞生于湖边金银滩草原,由“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创作的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叫人心旌激荡,百感交集,忘记了一切烦恼,甚至忘记了自身的存在而久久站立,一股热流顿时穿透心域,我感到了一种很难有过的极大震动。
    最大的支流布哈河,弯弯曲曲,水流平缓,轻波荡漾,飞鸟盘旋、鱼翔浅底,河畔盛开成片的红花或黄花,从旁边的高山上看,宛如一条从天上掉到草原,并经过艺术家装饰点缀的哈达,轻盈、绵长。其入海口便是驰名中外的鸟岛,这里是鸟儿的天堂和乐园,斑头雁、棕头鸥、赤麻鸭、黑颈鹤、白天鹅等几十种、十多万只鸟儿。游嬉于蓝波之中,起舞于天水之间,栖息于沙滩之上。各种鸟鸣声和波涛声,演奏着一曲美妙的交响乐。我们去时,鸟儿虽然不是很多,但仍然能想象到五月份鸟儿们的自由自在的盛况。
    湖的东北部,有著名的沙岛,尕海湖,月亮湖、太阳湖、小泊湖和金沙湾风景区,以及处在沙漠腹地的众多绿洲,青海湖风光不同于其他高原湖泊的独特之处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各小湖傍依青海湖,犹如一个个依偎在母亲身边的孩子,湖水明净清澈,湖边芦苇葱茏,海欧飞翔,沙丘连绵,沙山、蓝天、白云倒影于水中。有时黑颈鹤漫步于湖边。登上最高的沙山,视线极为开阔,青海湖东北部的壮观风光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这里的风景绝不逊色于甘肃的月牙泉、宁夏的沙湖。
    青海湖的日出日落也是十分动人的,当太阳从湖中徐徐升起时,温暖红亮的阳光便散向湖面、草原,各种生物开始活跃起来,青海湖又迎来了暂新的一天,而太阳向湖中缓缓落下时,在温柔的夕阳余晖中,青海湖又显得静谧、温顺,极富诗情画意。
    据说,冬天的青海湖也非常美丽,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在阳光下熤熤生辉,放射着夺目的光彩。在泉吉沟还有温泉,大天鹅就在热气升腾的小河中过冬。春天湖面开封时,冰块与冰块在风的作用下,发生碰撞,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冰块与冰块堆积在一起,形成一座座冰山,形态各异,十分壮观。秋天牧草发黄、牛羊肥壮、天高气爽,湖水越显湛蓝。
    青海处处是风景,时时有风景。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你是蓝色的琼浆,陶醉了人们的身心;你是诗歌的故乡,丰富了人们的想象;你是历史的宝境,照出了岁月的苍桑;你是瑰丽的圣湖,净化着人们的灵魂!
    青海湖夏天的气候真可谓风云多变,一片乌云过来,很快便会风雨交加,寒气逼人,让我们多次领教了它的变幻莫测,不得不躲在自带的小帐蓬中,静候其变,或赶紧穿上雨衣和球鞋继续赶路。
    青海湖东北和西南的气候截然不同,可能是由于辽阔的湖面蒸发形成的水汽,在东北和西北风的吹动下,聚集到西南部,又受到西南大山的阴挡,在那里形成降雨,导致一湖之隔,湖西南气候温润,草势喜人,一片秀丽之美,而湖东北部气候干旱,形成大片沙漠,一派阳刚之气。
    这里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常常吹风,尤其冬春季节,狂风肆虐草原,一泻千里。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又造就了环湖特有的生物圈。
    这里的牧草,草质柔韧度高,叶子窄小,耐寒冷和干旱,盛开的花朵小而艳丽,花期较短,湖北的草原是芨草的天下,这种草本植物草根成墩,根系发达,耐干旱、茎细而长,但抗风沙能力强,狂风吹弯了它们的腰,却并不能吹折它们,反而风在草丛中减慢了速度,风沙吹过之后,草依然傲立不倒,真可谓疾风知劲草,在风中芨草显示了它不屈的风貌,它们是环湖草类的典型代表,是防风沙的天然屏障,
    在湖畔草原上有一种淡黄色的天然香菇,素以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美可口、馥香扑鼻而久负盛名,这种吸收了高原大地众多精华且没有任何污染的香菇给当地群众又提供了一份收入.孩子们也利用假期采拾一些蘑菇在公路边向行人叫卖,早早地感受着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我们曾在湖边修羊棚的乡亲那里吃到了香喷喷的蘑菇面片,又在黑马河到石乃亥一段的路边采到一小袋香菇,到石乃亥一清真饭馆做了一盘“香菇羊肉片”味道果然鲜美无比。
    说到青海湖肯定要谈到湖中唯一的鱼----湟鱼,俗称“祼裡”我们多次看到它们在河中嬉戏和轻快身影,也看到了从湖中向河上游运动时,遇到障碍不惜生命激流勇进的壮观场面,在黑马河乡小朱的亲戚家,还亲口尝到了油炸湟鱼的味道,略带咸味,香味独特。湟鱼是青海群众喜食的美味佳肴,也是环湖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各种侯鸟迁徒至此停留一段时间,是因为它们看中了湖里丰富的湟鱼来做为食物。
    青海湖水温低寒,盐碱度较高,且水中食物较少,因此湟鱼生长缓慢,一年仅长0.05公斤,一条1公斤的鱼需生长二十年左右。一当地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一刚察县人去年从湖中捕捞到一条重达18公斤的湟鱼,寿命估计有三百多岁,他把鱼带到家里,准备食用,家中一老者却认为这条鱼是湖中的“鱼精”如果吃了会带来灾难,让他赶快放生,这人听了很害怕,把这条大湟鱼放会了湖中。环湖的蒙藏群众认为鱼是湖中的精灵,佛教中也讲不杀生,放生行善的道理,因此他们几乎不捕食湟鱼,有时还从捕捞者手中买回几条鱼放生,因而湟鱼数量甚多,个头较大。冬天在冰面上凿一个洞,湟鱼便会从洞中自动跃上来,由于天气太寒冷,马上冻在冰面上,形成“冰鱼奇观”。
    物极必反。近几十年来,由于捕捞过度,有些人甚至围追堵截去淡水中产卵的湟鱼,致使湟鱼资源争剧减少,冰鱼奇观很难再现,这种状况已严重危及到了青海湖的生态平衡。2001年,青海省政府下达了10年的禁捕令,然而湖面广大,一些不法分子仍在偷捕湟鱼,禁捕实施艰难。一些专以打鱼为生的人需要重新安置,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看来湟鱼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传说湖中还有水怪,像远古的恐龙样,这不足为信,全世界关于湖怪的传闻都被一一揭穿,如果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水怪,它可能在大海中出现,那是一种人类不明的巨大生物,如果在青海湖有水怪的话,可能是个头很大的湟鱼。
    环湖草原动物也较多,除数量众多的鸟类外,要数老鼠和小蜥蜴了,这些生存年代远远早于人类的小型动物,以其卓越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见长,机灵、谨慎。草原鼠害严重,天敌较少,鹰击长空的场面并不多见,而人类也很难消灭它们,使它们有恃无恐危害着草原,渺视着自以为是地球主人的人类。至于小蜥蜴,不伤人,环湖随处可见,倒也十分可爱。
    在环湖,最珍贵的动物非中华对角羚(普氏原羚)莫属,是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发现命名的,这种羚羊体态轻盈、健美。和藏羚羊最大的区别是它的角相对而生、较短,而藏羚羊的角较长而直,据考察这种羚羊仅分布的环湖地区,且只有三百多只,比国宝大熊猫的数量还要稀少,可惜这次没有见到它美丽的身影,只是在鸟岛看到了它们的介绍和图片。
    以前湖畔还有很多动物,但现在已看不到它们的踪迹了,如野牦牛、野马、野骆驼、熊雪豹、野猪等。我们人类在扩展自己生存范围时,又残忍地侵占了其他动物的生存空间,甚至使它们遭到灭顶之灾。人类,何时才会变得明智!
    在海南一段行走时,在路边见到了很多小鸟的尸体,我们大惑不解,后来,雨中发生的一幕才使我们真相大白,原来,这段路是青藏公路的一部分,平坦且直,路上逗留和正在低飞的小鸟躲避不及高速前进的车辆,引发了“交通事故”,成为了现代交通工具的牺牲者。
    在海北铁路一段行走时,一位有二十多年巡道经历的工人向我们讲述说,在铁路上火车撞死过免子、黄羊、獾等动物,却没有撞死过狼,狼见火车过来时,不慌不忙,等火车过去了,它才过去,听了这一故事,我对狼道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很多民族都是以狼为图腾的,在民族精神和性格日渐颓废的今天,重新学习狼的智慧、顽强、尊严、责任、合作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的将来是何等重要,民族精神是民族兴衰的内在原因。
    据说,注入青海湖的河流有一百零八条之多,倒淌河、江西沟、黑马河、布哈河、沙流河、哈尔盖河……然而难以想象的是,如此之多的河流竟不能控制湖面下降的局面。湖水退缩、陆地延伸的痕迹清淅可辨,据有关资料记载,青海湖在以前的二三十年间,面积缩小了150多平方公里,湖水每年平均下降10厘米左右,海北一段陆地向湖水以每年130米的速度推进,原来紧贴湖边的环湖公路在有些地方已离湖水较远了,有时甚至看不到湖水,而且青海湖正向湖泊群发展。这些数字和现实,让人大吃一惊,难怪有人大声疾呼,再不保护青海湖,中国又会多一个罗布泊!这不是危言耸听,湖泊同自然界的任何事物一样,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衰老的过程。全球气温升高,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是青海湖退缩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加剧也是原因之一。湖面的缩小似乎是大势所趋,然而我们可以尽量把人为活动对青海湖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点,最大可能延长圣湖的寿命。
    值是庆幸的是,随着政府和人们对青海湖的关注,过渡放牧、捕捞、种植的势头已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一些农场已在退耕还林还草,一部分渔民已被搬迁,草场已用网围栏圈了起来。相信随着国家的富裕,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类对青海湖的危害将逐渐淡化,愿这场青海湖环保之战持续下去,还青海湖一个较为完整的过去。
    在青海湖渔场停泊着半艘轮船,其外型已像模像样,可称其为轮船了,据说,这是一家旅游企业正在打造的一艘豪华级游轮,资金投入几千万,可为什么中途停止了呢?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几位院士来为青海湖生态综合治理献计献策,看到这里正在建造豪华型游轮,便严历指出青海湖是内陆湖泊,没有出水口,这艘游轮如投入使用,造成的污染将是永久性的,于是有关人员迫于压力不得不停止建造这艘游轮,这是青海湖的幸事,就让它长久的放在那里吧,做为一个环保的警示,如残破的园明圆做为历史的警示一样。
   五
    我们之所以选择徒步环湖,而不借助交通工具,那是因为徒步更能锻炼人的身心,更能引发人的思考,而且还可以到达一些交通工具无法接近的地方,事实证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走在空旷的湖畔,内心的杂念少了许多,理性的思考也就多了一点。我们还到了一些很少有人涉足的地方,那里没有人为雕琢的痕迹,自然、原始,是青海湖最壮美的地方。
    我们都喜欢挑战,乐意和注重于别人很少干的事,这也是徒步的内在动力吧,徒步环青海湖具有一定的探险性质。
    然而,徒步环湖是艰苦的。
    第一天下午,脚掌便开始起泡,腿部肿胀、头晕胸闷,每走二三百米,不得不就地休息,赶紧放下近二十斤的背包,脱下鞋袜、按摩脚掌,如有水泡用针挑破,用棉布包一下。这样坚持了四五天,脚腿比开始好受了些,我们总结经验,采取循序渐进,匀速前行,走草地,少休息的原则,走得多了些,从二三公里休息,最后坚持到十公里休息一次,开始每小时走三公里,后来可走五公里左右,最多的一天走了五十多公里。
    尽管走的逐渐快了起来,但仍有不少困难存在,
    晴天,高原紫外线照射强烈,脸和脖子被晒得又痛又痒,脸部变得又黑又红,并开始脱皮,眼睛红肿,几乎与当地牧民无异,阴雨天,鞋被雨水淋湿,鞋里又湿又滑,很是难受。
    曾有两次走近路,结果误入沼泽湿地,结果费了很大的劲,弄得筋疲力尽,才逃了出来。这使我懂得,天下决没有无故放弃近路而走远路的道理。
    一次下雨,我们在风雨中艰难地支起帐篷,但帐篷不防雨,外面大下、里面小下,我们坐在帐篷中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发现竟躺在水中。
    正当两人一瘸一拐的地艰难行走时,一只凶恶的大藏狗从侧面冲了过来,气势汹汹,幸亏我们早有准备,用随身携带的木棍和石子乱打,使它无法近身,赶走了刚一会儿,它又箭一般冲过来,又打,这样反反复复,追了1公里多,它才停止了进攻,我俩被弄得狼狈不堪,早就听当地牧民说,这里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凶恶的藏狗,这话一点都不假。
    在泉吉乡,由于脚腿疼痛难忍,不得不在当地卫生院买了几片土霉素和四环素,服用后,在一旅社休整了半天。
在黄玉农场,又遭到了小蚊子的轮番进攻,使人防不胜防,身上被它们多处吸血,伤口又痛又痒,用手指甲一扣,红肿一片。
    在海南,海西吃住都不成问题,每隔十多公里便有饭馆和旅社,仅有一次睡在一位叫王玛扎西的牧民家的羊棚里,虽然羊粪味浓烈,却也十分安稳、踏实。而在海北,有时一整天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一次晚上睡在铁路段办公室的长条橙上,一次睡在野外,肉体真是备受煎熬。
    在沙漠中行走,走一步,退半步,也是十分吃力的。
    想想余纯顺和磕头转海的藏族同胞,我们遇到的这点困难就不叫困难了。在向艰险挑战时,与其说是战胜了外部环境,倒不如说是战胜了自我。
    途中,我们和民族、职业、生活环境不同的人们畅谈着,并得到了他们无私的帮助,尤其是信念的支撑。
    徒步的起点和终点收留我们住宿的藏族老人;向我们介绍转湖经验并帮我们背上背包的藏族小伙子;行走江湖畅谈人生快乐与艰辛的甘肃商人;说我们是靠信念徒步,并送大半块西瓜的小吃店河南籍夫妇;开火车头追几百米执意和我们说几句话的火车司机;收留我们居住的乐都籍年轻段长和乡亲张世德;给我们炒蘑菇羊肉片的化隆回族老人;骑自行车旅游伸出拇指夸我们的日本游人,赞助我们两小袋奶粉的山东游客。都给予了我们鼓励、理解、赞赏乃至帮助。一句句真心的话语、一个个鼓励的眼神,一次次会意的微笑,暖人胸怀、令人感动。
    有人曾问我们,路上是否有过打退堂鼓的念头,甚至有些人说我们“脑子有毛病”之类的话,我都一笑了之。我不习惯一尘不变,四平八稳的打发岁月。尽管旅途艰险,然而在平淡、无聊、沉重甚至矛盾的工作生活之路上用心走过一段难忘之路,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何况这是我喜欢的事,我为自己在美丽的湖畔感悟人生,抒发胸怀、排遣苦闷、坚守自我而自豪。
    为期十二天,行程三百多公里的徒步青海湖活动结束了,青海湖的一切已深深烙在了我的心里,今生今世再也无法抹去。然而青海湖的昨天,今天乃至将来非环湖一周所能了解。
    在她面前你会感到宇宙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你会觉得功名利禄、荣辱得失,如掠过湖面的风一般,一吹而过。
    我在想,环湖一周不也是人生一世的一个缩影吗?有上坡也下坡,有正路也有岔道,平坦与坎坷连在一起,快乐与痛苦伴在一块。无论是高官还是平民,无论是富翁还是穷人,都从人生起点走向终点,其最终结局都是一样的。然而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人生之路就伸展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需要我们用心去走!
    人生因信念而精彩!
    让我们热爱生命,热爱自然,并祝福青海湖的明天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