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19986' limit 1走进敦煌_甘肃敦煌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走进敦煌

走进敦煌

走进敦煌旅行社 | 发布于2009-08-17 16:24: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敦煌
敦煌,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早就有许许多多的朋友劝我去读读,说那里有独有的敦煌的学问。

  首先,“敦煌”这个名称就含着极大的学问。东汉应劭在《汉书•地理志》中注释“敦煌”二字时说:“敦,大也;煌,盛也。”唐代李吉甫进一步解释说:“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敦煌学是当今的显学,它含着敦煌的专史,敦煌的考古,敦煌的美术研究,敦煌的宗教研究,敦煌的民俗、语言、文字,等等。

  我到敦煌,是在今年的六月,从北京经银川飞敦煌,用了近三个小时。飞机在宁夏和甘肃境内飞行,从机窗往下看,地上几乎全是黄沙漫漫。这几年远在关外的长春,也常常会受到沙尘暴的袭击,一见这满地黄沙,就心存畏惧。

  飞机平稳地降落在敦煌机场,虽然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机场,但干净整洁,机场的建筑也还好。

  这里的王先生率几人热情的迎我于机场,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大家象久别的朋友似的。在经过“日照平沙万里空”的景色之后,进入到绿荫满野、果盈芳枝之中,又有王先生等等送来的春风,一到敦煌我们就沉浸在愉悦里。

  我在敦煌的住地有一片菜地,这是在沙土上改造出来的菜地,已经长出鲜嫩的青菜、青椒、豆角,还有一地西瓜,也长势甚好。从王先生的介绍中我们知道,在沙漠上改造出这一块块菜地,并种出这许多蔬菜,是极不容易的事情。首先要解决的事是换土,把地上的沙土拉走,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沃土,再就是及时抽取地下水浇灌。不止是这些菜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沐浴着人们的汗水啊!

  敦煌文化的聚集地在莫高窟。莫高窟的文化,悠久而灿烂,博大而精深,神奇而高妙。

  有人说佛教东渐,莫高窟是第一站。由莫高窟东进天水,再北上龙门、云岗,南下广元、峨嵋、鸡足山。

  据记载,莫高窟的创建当在前秦建元二年,选在这片沙漠中凿窟事佛,带着几分神秘的气氛。第一个凿窟者是乐僔和尚,这位僧人决心在此凿窟,据说因为他看到了三危山出现的奇观:一山金光,煌煌灿灿,如千佛跃动。

  乐僔在开凿石窟的同时,广为传播他见到三危山金光灿烂的奇遇,他的播扬,他的凿窟,引来了无数僧人、信士的效法。首先效法乐僔的是法良禅师,他在乐僔所开的石窟旁,另开一窟,并在此坐禅修行。十六国、西魏、北魏、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千余年中,这刀削斧砍的断崖上,凿声不断,随着这叮当的凿声,一个个新窟诞生了,一身身彩塑诞生了,一幅幅壁画诞生了。

  从敦煌市到莫高窟只需要半小时的时间。下了车,首先见到的是莫高窟的小牌楼,小牌楼二层三门,中门上有“石室宝藏”的牌匾。进入小牌楼,便可见到莫高窟的九层楼,这是莫高窟最高的建筑,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内,为石胎泥塑巨型弥勒大佛。其佛双腿下垂,双目俯视,一手上扬,一手平伸。这大佛建造于唐代,以后虽经重修,但基本上保持了唐代风貌。站在大佛下,仰视大佛,一种震撼迎面而来。这是气势和威严造成的震撼,这恰是设计者和建造者们所想要达到的效果。

  莫高窟是一处佛国,这里记载了佛国的许多故事。第257窟的《九色鹿本生》的故事,倡导了善良正直。第296窟《善事太子入海求珠》,讲到善事太子入海为民求取如意宝珠,却屡遭磨难,但终于得到好的结果。第254窟描写了弥散施舍奉献精神。南壁的《舍身饲虎》,描写了古印度宝典国国王的小儿子摩诃萨崜,为了救两个哥哥舍身饲虎,据说萨崜就是释迦牟尼的前身。

  佛国,一个理想的王国。在莫高窟这个佛国中,凿窟者把他们的理想写在这洞中的壁上,扬善历来有感召力,这一行动也引来了众多的香客。

  莫高窟是艺术的天堂,这里的彩塑,这里的壁画,震撼了古今。

  我被导游引入到莫高窟中段的第45窟参观,进入的瞬间,就被洞中的彩塑的神采所吸引。塑像以佛为中心,两侧分别是弟子、菩萨、天王。在这盛唐的代表窟中,可说是个个彩塑都十分精采。佛的目光慈祥,坐态端庄,右手上举,食指中指指向上苍,左手平放腿上,给人安祥的印象。阿难双手抱在胸前,显得谦恭、忠厚。迦叶扬手,似在说什么。天王表情激昂。我特喜爱菩萨的塑像,有人说她是东方的维纳斯,我说她比维纳斯更美。菩萨上身璎珞垂胸,披帛斜挎,下身着华丽的锦裙,头部微侧,眼睛半闭,身体微微弯曲,一手下垂,一手平端,动作优美,神情闲雅。艺术家以高超的写实技巧,使菩萨的塑像动态逼真,栩栩如生。

  在第194窟,我们似乎不是进入神的境界,而是在人间境界漫游。北侧的菩萨,斜挎披帛,罗裙垂地,赤足站在莲台上,面带微笑,似要与你亲切交谈。南侧的菩萨体态丰腴,嘴角的笑意也令人感到可亲。

  彩塑的人物之美,我们还可从禅定佛的微笑中看到。第259窟北壁东侧第一龛的禅定佛,身披通肩袈裟,线条阴刻,纹线流畅。沉思的眼神,露出睿智的光芒,暗示了他对佛教哲理的领悟。最动人的是嘴角的一笑,有人说是像“蒙娜丽莎的微笑”。其实,应该说蒙娜丽莎像这尊北魏佛的微笑,他比蒙娜丽莎早笑一千多年哩!

  彩绘人物的神态,我以为在第158窟佛祖涅槃的描写中达到了极致。窟壁中绘出了佛祖涅槃经变的内容,西壁绘有菩萨,她们表情平静,似因其境界高,摈除了世俗思想,对涅槃有着超凡的理解。南壁所绘是众弟子的举哀。大弟子迦叶双手上举,号啕大哭。阿难长跪于地,神情哀惋。北壁一侧画的是各国国王、王子举哀,有的切腹,有的割鼻,有的刺胸,有的削耳,场面壮烈。

  远古的先人们,以为上天是主宰大地万物的神灵,而上天的宫殿便在浩瀚的天宇间,他们或踏云雾而动,或展翅膀而飞。这天神在西方的宗教中称为天使,在印度的佛教中称为天人,在中国的道教中称为羽人。莫高窟的石窟中有许多飞天,这些飞天者,有乘风驭云而来的天使、天人,也有本地的羽人,深厚的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呈现出灿烂多姿的飞天景观。

  西魏彩绘的飞天,姿态优美,体态悠闲,动感极强,飘飘然飞于空中,给人极美的印象,但这种飞天明显带着原始和外来的风情,第285窟中的飞天,便是裸体的飞天。北周的飞天,虽然下身已着长裙,但仍是上身裸露。这一上身裸露的飞天,到唐代的彩绘中我们还可见到。

  石窟中的飞天,既是对人们想象中的天人和羽人的描绘,更是一种艺术的展现,生活中见到的天空,空空旷旷,有美若天仙,又着长裙彩带,飘然行空的神仙,边飞边舞,也是一幅极乐的景观。

  佛国其实并不寂寞,彩绘的壁画中,有仙女飞天外,还有娱佛的供养乐伎。第172窟南北壁经变中,都绘有乐舞场面。北壁有两组共十六人演奏乐器,中间有舞伎二人挥袖起舞。南壁的舞人,一个挎腰鼓,一个反弹琵琶。反弹琵琶舞是唐代流行的精采舞蹈绝技,庙宇之中有这样的场面,做僧人的当然也颇愉悦了。

  来到莫高窟,不能不看第17号窟。这个窟实在极小,小到只是第16号窟甬道北侧的一个小洞,这小洞本是洪辩和尚的影洞,内塑与真人大小的洪辩像,还彩绘有两棵大树和伺女,但这里却发生了惊天动地的故事。

  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在1900年6月22日偶然发见了这个洞中的秘密:这是一个藏经洞,内藏晋代至隋、唐、五代、宋初的文物五万余件。

  后人推测起来,大约在900年前,可能是莫高窟的僧人把寺院中经书、画稿、日常文牍、和一些书籍藏于洞中,封闭洞口抹泥作画,从此这洞便与世隔绝。

  史书没有记载,甚至当地也没有藏经的传说,现在的人们无法推测,藏匿这些文物是何道理?或者因某一个事件而要藏匿文物。

  这些文物在莫高窟的石洞中藏匿了900多年,除当事人外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王圆箓发见后,消息迅速传开。据说王道士把这件事报告了县令严泽,这位县令不学无术,对这件事的重要性一无所知。后来又有知县汪宗瀚,道台廷栋,学政叶昌炽等人知道了这件事,这几个人的学问都不小,但都没有保护文物的举动。

  奇怪的是,远在万里之遥的欧美的汉学家、考古家,却知道了莫高窟的藏经洞被打开的消息,没有手机,没有电话,没有传真机,也没有电文从沙漠中飞出,我们不知道这荒漠中的消息是如何飞越千山万水的?这些欧美的冒险家们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风餐露宿地向这石洞赶来。俄国人勃奥鲁切夫来了,匈牙利人斯坦因来了,法国人伯希来了,日本人吉川小一郎来了,他们从王道士那里骗取了许许多多的经卷、字画、其他文物,甚至还有彩塑。王圆箓当然可恶,但当时的中国官府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未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同样是责不可逃。

  我在敦煌看到一个展览,主要展出藏经洞的文物,当然有些文物只是照片的记载,但却令人震撼。

  有一幅唐代绘制在绢上的菩萨图,工笔重彩,多用红色,兼有黄绿黑色,浓墨重彩并施,互相辉映,给人极好的视觉印象。有一幅画于五代的绢画《引路菩萨》,菩萨头戴彩冠,头后有圆形彩屏,上身着璎珞,肩披彩带,右手扛一杆,杆上有彩旙,下身着红蓝相间的长裙,赤足分踏两朵莲花。引路菩萨身后,有一身着艳装的妇人随行。我们不知道他会将这妇人引向何方,猜想起来是要引这妇人到一处锦绣之地,我们看到菩萨足下已有浓浓的祥云。画家把菩萨的慈祥,仪态端庄,妇人的虔诚,珊珊前行的身姿,表现得淋漓尽致。

  莫高窟西有鸣沙山和月牙泉,这是又一处胜地。

  敦煌的时间比北京要晚,我到鸣沙山时,已经是下午五点了,日头还高高的挂在天上。日头下的鸣沙山,象一山黄金,静静地堆在那里。我们脱了鞋,赤足走在沙上,一种温暖,一种柔和,由足而上行,让人感到特舒服。有许多人在滑沙,一人一滑车,从高处顺沙而下,看上去特风光。

  每天有这许多人滑沙,会不会沙埋月牙泉?我提出这个问题后,陪同的人告诉我:鸣沙山的神奇处就在于此,白天大风刮下的沙,游人滑下的沙,晚上会自动回到山上。

  什么原因使然,目前说不清楚,只好赞一声造化之妙!

  月牙泉更是一个神奇点,八方沙漠极为干燥,这里一潭清水长年不枯,潭边水草茂盛。她象一处神泉,风沙不灭其神韵,干燥不夺其水分。另为奇处,偶有佛光出现在鸣沙山巅,倒映在月牙泉中,成一处不可多得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