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蒿与北京的胡同名 [上一篇]

[ 2013-10-17 23:34:00 | 作者:掌心 | 出处:原创 | 天气:晴 ] 字体:

  严嵩作宰相时,他的府邸就在菜市口的丞相胡同。他的宅子十分宽大,整整占了丞相胡同一条街。传说严嵩的家财无数,豪华无比,他宅子的阴沟里每天流出来的全是白米,一年就能有几十石。严嵩府的后院是座极大的花园,用太湖石在西边堆起了一座假山,山的四周被垂柳和古槐环绕。传说园的东北有一厅堂,檐上有严嵩亲笔所书“鹤年堂”三字巨匾。严嵩治罪后便被从府中赶了出来,偌大的庭院长期空闲,荒草遍地,无人问津。一年后,菜市口附近开了一家药铺,老板为了给铺子起个好听的名字,煞费苦心,冥思苦想,最后终于想起了严府花园的那块匾额,于是就大着胆子将匾取回,挂在了堂中。这“鹤年堂”三字巨匾一挂出便吸引了过往的行人,人们对这三个雄浑的大字惊叹不已,这时,一人站在匾下端详了许久,点点头又摇摇头。人们问起来,他说:“字倒是好字,有功夫,有韵味,可惜在笔锋转折处,时时透出一股奸气。”那时严嵩虽然已经成了万人唾骂的大奸臣。这不过是后人的附会之语,但“鹤年堂”这三个大字的确是当年严嵩亲笔所书。严嵩的匾额使药铺生意大发,掌柜的又取“五鹤朝天”的吉言连续开了四家分号。原来的本店迁到了西城,店名改成了“西鹤年堂”,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也假装风雅,提笔写下了“西鹤年堂”的匾额挂在门外,而严嵩的手笔则被移到了店内深处。 当年由于严嵩权势很大,所以有许多店铺都以能请他题字为荣。今天位于前门大街的六必居酱菜园子的匾额也是出自严嵩之手。相传六必居起初是六个人合开的买卖,他们托严嵩题匾,严嵩就写了“六心居”三个字。写完后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六心岂能合作,于是他提起笔来又在“心”字上添了一撇,成为了“六必居”。现在“鹤年堂”“和六必居”全已成了驰名京华的老字号。然而这并没有给严嵩这个奸臣增加光彩,反而能让人们了解到当时严嵩权覆朝野的势力。但是恶人终究没有好下场,下面就讲两个严嵩在胡同里要饭的故事。 传说严嵩在被哄出朝廷时,皇帝让给他一只银碗叫他以后去沿街要饭。严嵩没法,还真的端着这银碗出去要饭了,他开始总是拉不下脸来,后来饿的实在不行了,就把银碗揣在怀里,找人少的地方去。一天,他来到地安门外大街的一条小胡同里,他的肚子饿的直叫,但又实在张不开口,于是只得一人没精打彩地乱转。忽然,一家的院门被打开了,从里边扔出一堆白薯皮,严嵩看到后馋得直流口水,他望望前后没人,便象饿狗似的,抓起几块白薯皮装在碗里。说来也巧,这时一个衙役走了过来,一眼就认出了他,随口喊道:“这不是相爷吗”?严嵩一听,吓了一跳,头也没抬象耗子一样哧溜一下就跑了,从此人们把这条胡同叫成了“一溜儿”胡同。 从此以后严嵩再也不敢随街捡饭吃了,于是他想出了个主意,他知道一般和尚都是好心人,所以打那起专到庙里要饭。一天他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一个和尚庙,庙里的老和尚见是严嵩,就端给他一碗米饭。严嵩连声道谢,狼吞虎咽地吞了下去。老和尚这时不紧不慢地问严嵩:“你知道这米是从哪来的?”严嵩摇摇头。老和尚突然厉声喝道:“你忘了,这就是你糟蹋的米。你从老百姓那里刮来上等白米,吃了不算,还倒在阴沟里。你现在也知道饿了,饿死你也不多!”老和尚训斥了他一顿后,便把他赶了出来。以后严嵩就连庙也不敢去了。 严嵩再也吃不到东西了,他无可奈何,只好端着他那银碗,挨门挨户地去要,走一家便吆喝几声,可是无论谁家,只要看出他是严嵩,都不给他饭吃。这样,没过多久,他就支持不住了。一天,当他走到一条胡同里时,终于倒在地上,银碗摔出好远,终于爬不起来了,以后人们便把严嵩摔银碗的那条胡同叫:“银碗”胡同。 严嵩要饭在历史上虽无此事,但民间传说的这两个故事是对严嵩的无情讽刺。
  严嵩作宰相时,他的府邸就在菜市口的丞相胡同。他的宅子十分宽大,整整占了丞相胡同一条街。传说严嵩的家财无数,豪华无比,他宅子的阴沟里每天流出来的全是白米,一年就能有几十石。严嵩府的后院是座极大的花园,用太湖石在西边堆起了一座假山,山的四周被垂柳和古槐环绕。传说园的东北有一厅堂,檐上有严嵩亲笔所书“鹤年堂”三字巨匾。严嵩治罪后便被从府中赶了出来,偌大的庭院长期空闲,荒草遍地,无人问津。一年后,菜市口附近开了一家药铺,老板为了给铺子起个好听的名字,煞费苦心,冥思苦想,最后终于想起了严府花园的那块匾额,于是就大着胆子将匾取回,挂在了堂中。这“鹤年堂”三字巨匾一挂出便吸引了过往的行人,人们对这三个雄浑的大字惊叹不已,这时,一人站在匾下端详了许久,点点头又摇摇头。人们问起来,他说:“字倒是好字,有功夫,有韵味,可惜在笔锋转折处,时时透出一股奸气。”那时严嵩虽然已经成了万人唾骂的大奸臣。这不过是后人的附会之语,但“鹤年堂”这三个大字的确是当年严嵩亲笔所书。严嵩的匾额使药铺生意大发,掌柜的又取“五鹤朝天”的吉言连续开了四家分号。原来的本店迁到了西城,店名改成了“西鹤年堂”,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也假装风雅,提笔写下了“西鹤年堂”的匾额挂在门外,而严嵩的手笔则被移到了店内深处。
当年由于严嵩权势很大,所以有许多店铺都以能请他题字为荣。今天位于前门大街的六必居酱菜园子的匾额也是出自严嵩之手。相传六必居起初是六个人合开的买卖,他们托严嵩题匾,严嵩就写了“六心居”三个字。写完后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六心岂能合作,于是他提起笔来又在“心”字上添了一撇,成为了“六必居”。现在“鹤年堂”“和六必居”全已成了驰名京华的老字号。然而这并没有给严嵩这个奸臣增加光彩,反而能让人们了解到当时严嵩权覆朝野的势力。但是恶人终究没有好下场,下面就讲两个严嵩在胡同里要饭的故事。
传说严嵩在被哄出朝廷时,皇帝让给他一只银碗叫他以后去沿街要饭。严嵩没法,还真的端着这银碗出去要饭了,他开始总是拉不下脸来,后来饿的实在不行了,就把银碗揣在怀里,找人少的地方去。一天,他来到地安门外大街的一条小胡同里,他的肚子饿的直叫,但又实在张不开口,于是只得一人没精打彩地乱转。忽然,一家的院门被打开了,从里边扔出一堆白薯皮,严嵩看到后馋得直流口水,他望望前后没人,便象饿狗似的,抓起几块白薯皮装在碗里。说来也巧,这时一个衙役走了过来,一眼就认出了他,随口喊道:“这不是相爷吗”?严嵩一听,吓了一跳,头也没抬象耗子一样哧溜一下就跑了,从此人们把这条胡同叫成了“一溜儿”胡同。
从此以后严嵩再也不敢随街捡饭吃了,于是他想出了个主意,他知道一般和尚都是好心人,所以打那起专到庙里要饭。一天他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一个和尚庙,庙里的老和尚见是严嵩,就端给他一碗米饭。严嵩连声道谢,狼吞虎咽地吞了下去。老和尚这时不紧不慢地问严嵩:“你知道这米是从哪来的?”严嵩摇摇头。老和尚突然厉声喝道:“你忘了,这就是你糟蹋的米。你从老百姓那里刮来上等白米,吃了不算,还倒在阴沟里。你现在也知道饿了,饿死你也不多!”老和尚训斥了他一顿后,便把他赶了出来。以后严嵩就连庙也不敢去了。
严嵩再也吃不到东西了,他无可奈何,只好端着他那银碗,挨门挨户地去要,走一家便吆喝几声,可是无论谁家,只要看出他是严嵩,都不给他饭吃。这样,没过多久,他就支持不住了。一天,当他走到一条胡同里时,终于倒在地上,银碗摔出好远,终于爬不起来了,以后人们便把严嵩摔银碗的那条胡同叫:“银碗”胡同。
严嵩要饭在历史上虽无此事,但民间传说的这两个故事是对严嵩的无情讽刺。

分类:默认分类 | 评论:1 | 引用通告 | 阅读次数(623)

Tag:

暂时没有回复

验 证:  

标 题:

内 容:

导航

归档

我的简历

  • 昵称:掌心
  • 注册日期:2007年10月10日
  • 城市:海淀区

公告

欢迎常到我家来坐坐,喝杯清茶,聊聊快乐的事

最新回复

  • 暂时没有回复

统计

  • 访问人数:13382 人
  • 创建时间:2007年10月10日
  • 发表文章:9 篇
  • 上传相片:1 张
  • 回复总数:0 篇
  • 阅读总数:678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