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按 列表 | 普通 浏览

把威尼斯作为意大利的第一站没有丝毫夸张的味道,因为它符合大众对于一个“旅行圣地”定义的一切要求。

[ 2009-01-06 14:59:00 | 作者:西安国旅1 | 出处:原创 | 天气:晴 ]

中国和意大利同是东西方的文明古国,也是东西方代表文化的创始国家。如果说东亚文明的根在中国,那么西方文明的根就在意大利。

尽管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巨大,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和意大利没有相同之处之处。研究一下意大利和中国历史的进程,你会发现这两个国家有很多惊人相似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大利将简直就是欧洲版的中国!

1,语言

中国发明预言书写方式是方块文字,古罗马人创造了拉丁字母。尽管形式差异很大,但很多意大利语发音和汉语很接近,有的几乎是一样的。

意大利人熟人见面打招呼说CIAO(音译为朝奥),意为你好。这个词发音和汉语的你好简直太像了。意大利会说的第一句汉语就是你好!

爸爸妈妈的发音全世界几乎都一样,意大利人自然也是爸爸妈妈地叫。意大利人叫自己的叔叔舅舅为ZIO,居然和汉语的舅发音严重雷同。意大利人管姨姨叫ZIA,听起来像是说姨呀!意大利人表示同意要说SI,也和汉语的是发音极其相似!意大利人管小头目,负责人叫CAPO(嘎布)。天哪,难道我们的外来语干部一词来自意大利语不成?

2,古代共和政体

公元前841年,中国的周朝因为周厉王实行独裁统治和杜绝言路等暴政而引起了国人暴动。周厉王闻讯逃走,国家大权由周公和召公两个人共同执掌,史称共和。

300多年后的公元前510年,也是因为国王昏庸无道,古罗马王政时代的最后一个国王塔克文也在老百姓的反对声浪中逃跑了。国家元老院(欧洲议会的前身)通过决议废除国王,国家由每年选出两个执政官共同执政,建立了贵族掌权的共和国。

意大利的共和比中国晚,但持续时间比中国长。中国的共和仅持续14年。14年后周厉王死于外地,太子即位,共和时代即告结束。而古罗马的共和体制却持续了500多年,直到公元前27年才被奥古斯都大帝废除了。

周朝经历短暂的共和之后,一直呈衰势,到公元前771年西周即灭亡。此后的东周中央权力大大削弱,进入动荡与兼并战争的东周乱世。而古罗马却一直在共和中持续、稳步地向巅峰时期靠近。





古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图 地中海变成了古罗马的内湖

3,修大道

同是在古代,东西方两位开天辟地级的独裁者,几乎同时想到了用修大道改善交通来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大修驰道和直道,形成了完善的交通网。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即奥古斯都)成为古罗马的首位独裁者之后,广修大路。先后修了7条古道。这些大路以罗马为圆心,辐射亚平宁半岛和地中海沿岸。条条大路通罗马之说就产生于那个时期。

秦的驰道比古罗马大路要早200多年,宽度倒相差无几(可供4排士兵或两辆单人马车并排行进),但秦驰道的总里程明显要长得多。工程质量上,则以古罗马大路为优。秦驰道多是以黄土夯就,容易毁于自然灾害,所以今天遗迹不多。古罗马的大路是用两块各一米见方的大型石材依次铺就,坚固耐用。今天的古罗马大路除了被现代化的国道和高速公路代替之外,仍然可在乡间寻到踪影。

中国秦朝的疆域图。秦长城和驰道分布图

4,修长城

中国和意大利恐怕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修过长城的国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人侵扰,开始了工程浩大的修长城工程。秦长城主要是在原秦赵燕旧长城的基础上加以连接和加固。先后动用30万民工,积土垒石10余年,建起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中国的长城尽管是人民的灾难,但不失为人类建筑杰作

大约在公元30—130间,古罗马大军先后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之间,以及英格兰北部修筑了两道长城,作为战略防御工事。



古罗马的长城更像一堵墙,如今只剩残垣断壁

中国的长城从秦代开始,一直在继续修缮和改进,以明长城最为壮观。中国的长城气势宏伟,大多数地段几乎是城墙的再现。上面有不但有箭垛,还有可供士兵瞭望和住宿的岗楼。今天仍然是游中国必去的人文景观。

古罗马的长城不仅长度没有中国长(总里程不足1000公里,而中国的长城万里长),而且比较简陋,不过是一道比较长的墙体而已,且只修过了一次。随着古罗马帝国的灭亡,古罗马长城也成了荒野的残垣断壁。

5,文化输出

世界史专家一般认为,世界古代文明因为交通不发达等因素,导致地域文化相互影

分类:默认分类 | 评论:1 | 阅读全文(725)

亚平宁的阳光(中,水城威尼斯)

[ 2009-01-06 14:58:00 | 作者:西安国旅1 | 出处:原创 | 天气:晴 ]

把威尼斯作为意大利的第一站没有丝毫夸张的味道,因为它符合大众对于一个“旅行圣地”定义的一切要求。

而且威尼斯不仅能满足大众看风景的一切愿望,更能添补小众背包客探索猎奇的种种心理需要。

威尼斯由众多岛屿组成,而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那个形状似鱼的本岛。在没来威尼斯之前,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有一个关于坐在贡多拉上穿梭在水城中的幻想画面,更美的,便是披着夕阳西下的余光和伴着意大利划桨者随意哼唱的小调。

也许是冬天,本来就是个旅游的淡季。更也许是临近圣诞节,人们纷纷返乡团聚。街上虽然还是如织的游客,但是却没有想象中的热闹。

满心欢喜地坐上了并不便宜的贡多拉,与画面里一样的建筑,一样的划桨者,一样的夕阳,甚至水的味道都是那么的相似。只是听不到随性而为的意大利民歌,感觉不到扑面而来的威尼斯似的浪漫。是我要求的太多?还是本身给予的就不够。除了桨与水面摩擦弹起波浪的声音,除了我们好奇的说说笑笑,在贡多拉上只能体验威尼斯的静谧。

这种静谧在我看来并不自然,因为我更想听到来自两边民宅里传出的市井间的攀谈,甚至只要简单的寒暄就好。但是船不管走到哪里都还是那样的静,马可波罗的故居隐藏在这一排民居中,静悄悄地低调着,直到划船者点醒你它的历史。好不容易听到点儿声响,靠近才发现是你的船头已经追上了人家的船尾,在水巷中遭遇交通堵塞,听着意大利划船者之间的相互的寒暄,才有那么点儿人气,不会那么孤单。驾轻就熟地在威尼斯水郡的小巷里自如的穿梭,乃是威尼斯人的一项过人本领,因为经历了太多,他们丰富的经验不停地告诉着他们哪里是狭窄易出危险的暗道。而对于我们这群生涩的游人,在并不熟悉的水路上行进,在哪里拐弯?会看到什么?永远是未知的将来时,转角会遇到什么也就变得异常神秘,神秘感与好奇心混杂在一起,变的浪漫而不真实,游玩的兴致也变的异常高涨。

回到了陆地上,重新涌入了旁边商店林立的小巷,才会忘记了刚才将威尼斯臆想成一座“空城”的种种恐惧。静静的夜幕下,假面玩具,水晶玻璃,流光溢彩地映入眼帘,大概在这种抑或隐喻抑或光鲜的环境下才会创造出那种灰姑娘童话的氛围。Salvatore Ferragamo,Valentino,Versace,Prada等意大利本土品牌都把自己最新一季的定制礼服打足了灯光让她们在络绎不绝人群中光芒闪耀,时尚气息氤氲在空气里,让整座威尼斯非常性感。

没有选择跟着大部队去参观水晶商店,选择了跟捷捷到小巷里闲逛。在路的尽头却发现了著名的叹息桥,虽然它很小,很旧,很多部分都被包了起来,远没有它的名气那样名声大噪。叹息桥承载的时从一边的喧嚣浮华到另一边的深牢大狱的种种感慨,在意大利人眼中,一旦你被逼迫从桥的这头走向那边,那你绚烂的一生也就这样咽气了,虽然肉体还在。以前听过的种种关于它的浪漫在现实中却是这样的冷漠而残酷,从天堂到地狱,只有一座桥的距离。

坐船离开了威尼斯,还是想念那些水。威尼斯,水究竟是城市的核心还是点缀已没有必要去争论。

只是希望大自然和时间能对这座美丽的城市多些眷顾和偏心,让下沉和淹没这些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远离这座水城。

只是希望,若干年后,她还是那般浪漫和神秘的模样。

分类:默认分类 | 部落: 驴友一族| 评论:1 | 阅读全文(624)

新媒体——未来的传播主流

[ 2009-01-06 14:57:00 | 作者:西安国旅1 | 出处:原创 | 天气:晴 ]

什么是新媒体,我们且看各方定义: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分众就是区分受众,分众传媒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而这个族群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定义,这个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非常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本文将对新媒体研究中的焦点话题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一、何谓新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

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二、新媒体的特点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周进指出,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三、聚焦几种新媒体

研究2005年,学界除了对新媒体做了综合的研究之外,还有一些文章针对新媒体中的一些具体形态进行了详尽而独到的分析。

· 手机媒体,开创媒体新时代

杨春兰在她的文章指出:“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

对手机广播的研究不外乎“政策支持”和“运营模式”的探索,有学者就此分析了其典型的运行模式,并且提出在手机媒体产业链中,“内容提供商、移动网络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之间,如何相互合作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还有研究者则着重在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广告互动上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政策上来看,手机媒体成为新广告媒介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并分析了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广告之间的互动形式和广告互动中存在的不足。

对于手机电视的发展趋势,有学者却认为,尽管新技术的狂热崇拜者及追随者们,坚信手机电视是新技术催生下的又一颗金蛋,但手机电视受到受众心理、内容和媒介繁荣的制约,因此“手机电视是辅助媒介的主流想像”,“技术的指挥棒为人类指向的下一站,有可能是‘技术的高地’,也有可能是‘技术的漩涡’”。

有学者认为,“现在也许还没有人认为手机报纸的用户会赶

分类:默认分类 | 部落: 驴友一族| 评论:1 | 阅读全文(604)

冬季丽江及周边旅游小贴士

[ 2009-01-06 14:54:00 | 作者:西安国旅1 | 出处:原创 | 天气:晴 ]

不知不觉丽江已经进入冬季了,冬天的丽江城总是别有一番风景,且不说亘久流传的东巴文化,也不用说800年风霜雨雪沉淀的小桥流水人家,单从四季的古城风貌就可以看出丽江的魅力,引无数的游客留连忘返。

  很多人说丽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那么来丽江的也是有故事的人罢。11月中旬丽江的气候还很宜人,温度在2-20度左右,早晚温差比较大,但是白天的太阳依然很温暖。

  站在文昌宫那里看古城,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古朴的屋顶记述了古镇八百年的沧桑,这里流传着很多故事,关于你的,我的,和他的。

  玉龙雪山是国家5A级风景区,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照在上面的时候,我看到了圣洁的雪山,他陪伴着丽江这座美丽的城市一年又一年,象一个忠实的守护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流淌的河水一起装点着美丽的丽江古城。现在由于游客的增多,雪山门票涨到了400多每人,即便是这样,也没有阻止游客的热情,越是走近它,越感觉到一种洁白的纯美。

  但由于玉龙雪山,每年接待的游客数以万计,已经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雪山上的雪越来越少,在古城仰视玉龙雪山,总是感慨,它已渐渐失去了雪山的味道,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祝福它能够永远保持这种圣洁吧。

  夜间的酒吧街具有别样的风情,夜晚的古城充满了妩媚的味道,象一个妖娆的少妇,灵动而多情。这里的灯笼都红了,我们的世界里全是暧昧的味道。

分类:默认分类 | 部落: 驴友一族| 评论:1 | 阅读全文(886)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末页

您可以按 列表 | 普通 浏览

导航

归档

我的简历

  • 昵称:西安国旅1
  • 注册日期:2009年01月06日
  • 城市:西安

公告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最新回复

  • 暂时没有回复

统计

  • 访问人数:7928 人
  • 创建时间:2009年01月06日
  • 发表文章:4 篇
  • 上传相片:0 张
  • 回复总数:0 篇
  • 阅读总数:283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