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9328' limit 1彩虹桥——黑白世界中的一抹亮色_江西上饶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彩虹桥——黑白世界中的一抹亮色

彩虹桥——黑白世界中的一抹亮色

江西婺源友好旅行社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07-08-15 10:51: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上饶

                                彩虹桥——黑白世界中的一抹亮色

    终于到达了婺源清华的彩虹桥——此行自驾游的第一站。

    说起廊桥,中国最有名的首推“泰顺廊桥”,然而深藏在婺源广袤的乡野中,有一座廊桥也有着比肩泰顺廊桥的盛名,并成为每个到达婺源的游客心向往之的去处。和泰顺的那些黑白色调,略显斑驳的廊桥不同,婺源的彩虹桥如长虹卧波,因为“亲水”更富有一种灵性的美。如果说泰顺廊桥是深沉稳重的中年男子,那么彩虹桥彩则是明亮清丽的少女。

    在清华镇的老街边看到彩虹桥,会突然明白为何唐诗有云“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彩虹桥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由六亭,五廊构成长廊式人行桥。每墩上建一个亭,墩之间的跨度部分称为廊,因此,也叫廊亭桥。140米的彩虹桥并不长,但亭略高于廊,且“六亭五廊”构成了长虹卧波式的水上建筑,颇有层次感,也让廊桥看起来更有气势。

    婺源购物有“红、绿、黑、白”之说,“红”指荷包红鲤鱼,“绿”指婺源绿茶,“黑”指龙尾砚,“白”指江湾雪梨。

    走在桥上,可见远处青山如黛,眼前碧水长流。粉墙黛瓦的老屋掩映在一片片开着黄花的菜田之中,几个劳作的农民在溪水边忙碌着。不时会有一两个身后别着砍柴刀的农家妇女,挑着大捆的柴草,迈着轻盈的脚步从桥上走过。尽管,她们身穿粗布衣裤,身材也不够纤细和优美,但是,在彩虹桥黄昏的余辉中,在这一片宁静而祥和的氛围里,她们矫健身姿,她们步履的韵律,仿佛为一幅美妙图画涂抹上了灵动的色彩。

    到达了桥的另外一头,入眼的风景更是让人沉醉。一个大水车在河里吱嘎吱嘎地作响,据说,清华人造水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利用水车舂米、磨粉、进行粮食加工一直是清华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在一个瓦房上,我还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大南瓜,兴奋地掏出相机“喀嚓喀嚓”,但却突然想起来,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婺源黑白两色的精髓,相机里装的是黑白胶卷,那个后悔呀——蓝得不染一丝尘埃得的天空下,橙色的超大南瓜“惬意”地在黑色的瓦片上晒着太阳,多么强烈的色彩对比!于是,当即决定回去给这不够冲突的相片配上一个橙色的相框,没准还能在万圣节被评上人气大奖!

    清华老虎滩徒步

    第二天清晨,我们本来要向著名的鸳鸯湖进发,但是因为前一天晚上下了些雨,路况变得非常泥泞,去鸳鸯湖的路居然没法走。不过当地人对我们要去鸳鸯湖大为不解——这种季节,哪来的鸳鸯呢?过去了也只能看到一个静谧的湖泊,别无其他—不如去老虎滩吧。

    这个将错就错的建议让刚刚处于懊丧中的一车游人立马来了精神,而略显平淡的旅程也因此生辉。 老虎滩,便是当年拍《闪闪的红星》的地方,潘东子经常守望放哨或是游泳的那条河,立马就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喜欢那个地方,是因为那里一点也不像个旅游景点,看似平常的村寨,仿佛等着我们去开发,去探寻它的的特别之处。

    我怀疑那条未名的河流是否会因为迎来我们这帮不速之客而河床升高,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一来到河边就忙着选扁而削的石子打水漂,不过出生在大城市的大多都是菜鸟,看着那些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手一抡便能缔造出七八个涟漪,我们只有欢呼和羡慕的份,自己却还是毫无长进,石头蹦了两下就再也没有向前的动力。

    大概是打水漂打厌了,大家强烈要求过河。一艘运泥沙的破船向我们驶来。可能从来没有提供过类似载人的服务,船工一开始有些木讷,后来搞明白了我们的意图,便招呼我们分批上船,费用么,象征性地给一点就行了。

    风景从河的另一边看更好些,因为青山的倒影落在水中,无风的静谧直让人想坐在木船边痴痴地观望,冥想,与目之所及的风光表里俱澄澈,物我交融,两两相忘。

    突然看到有一艘运沙市的快艇向我们的方向开过来,我们在破船上疾呼,有几个人便一纵身跳了上去,其中包括我。它载着我们以疾风之速在水上划过,两岸的风景迅速向后退去,然而破船像是受到了刺激,居然也急速狂飚起来。

    那条清浅的河流,因我们的到来而不复安宁,我们远道而来的欢欣必将沉入水底,与山林间的空谷回音一道,成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丛林中的清风不属于我们,村寨中的苗圃不属于我们,不属于我们的,一丝一毫都莫取,但我们把那感觉带走了,永久地带走了,藏在我们这个初冬的记忆里。

    突然船工要赶我们上岸,说他们要折回去了,如果要到芦苇荡那边,必须要到岸上去步行。我们只能照他说的做。渡船有渡船的好处,徒步自然也有徒步的乐趣。山路崎岖,走来充满了艰辛,要万分小心转弯的卡车。最后一段通向滩涂的溪涧里的石块易滑且不稳。我和番茄,Starlee掉在了队伍的最后面,边走边唱边吃芦柑。为了防止迷路,番茄一直吹着很响的号角,听起来颇有些鸟鸣山更幽的凄楚。大概走了一个多小时,看到了一片飘来荡去的芦苇,我们每人都摘了好多,抗在肩膀上,看起来像是一伙敢死队。

    透过芦苇荡,看到对面有个牌子上写着“老虎滩”漂流处,可惜越过芦苇便是河,我们望着躺在河面上的竹筏毫无办法,总不见得飞渡过去?任凭肚子唱了好几个回合的空城记,也只能硬着头皮走回来时的起点。回程在山间小路上,看着河对面的村寨里已有炊烟袅袅升起,不一会,家家户户的灯也渐渐亮了起来,让我们这些城里人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万家灯火”,那等温暖,让我们更饿了。

    等回到车上翻出婺源的旅游书,才知道我们走*了路,没能直接到达老虎滩的漂流点,但是我们渡船加徒步,每人还收获了一大捧芦苇,不也饶有趣味?

    紫阳镇微熏的清晨

    一阵鸟鸣,让几乎睡到自然醒的我睁开眼睛,推开窗,山林间有点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夹杂着几许泥土的清香——这真的是农村才会有的味道。

    大学时候曾经去过婺源,当时从徽州转道而去,系里的丹东黄海开了5个多小时,进入婺源的第一站便是紫阳镇。那时候住在这个度假山庄的对面,“金龙住宿部”,5块钱一个床位,房间里所有的功能也只是睡觉。老板娘特别的凶悍,当时因为天气冷,她们家那些一年到头从来没晒过的被子硬硬的,盖个两床在身上只感觉重,不感觉暖。不过她还是觉得给我们这些穷学生提供了第二床被子已经算是对我们的恩赐。最搞笑的,他们是如此害怕房客浪费电费,所有房间的电灯开关都设置在房门外面。里面的人如果要睡觉了,就对外面大喝一声——关灯,想必这也是老板娘最愿意提供的一项服务。不出一秒钟,房间必然变得漆黑一片。我们就在那一点也不暖和的被子里“卧谈”控诉老板娘的罪行,说既然这样费力,她还不如来个统一时间熄灯,实行大学宿舍的管理。

    两三年的时间一晃而过,我又来到了婺源。再也不用去对面那个金龙住宿部再受老板娘的煎熬,而是大摇大摆地开车长驱直入婺源最好的宾馆,出门时总也避不了再次看到“金龙住宿部”的牌匾,心中一阵好笑。但在我看来,住什么样的旅馆并不会对旅行的质量有太大的影响——至少,在紫阳镇宾馆美美睡上一觉醒来后所看到的小镇,和三年前所看到的那个,并无二致。

    紫阳镇其实也只有一条主干道,和它垂直的若干条街巷,都通往河边,巷口有个妇人摆了个小摊,买一种绿绿的形如饺子一样的早点。朋友边上嚷,这岂不是青团?妇人微微一笑,“这是我们婺源的特产呢,是树叶和着面粉再包上菜馅或肉馅做成的”,树叶?听来有那么点小恐怖,便决心要买些来尝尝。一入口,好似有那么点薄荷味,大约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

    穿过那些窄窄的只够一人通过的小巷,晨光熹微中的河水很快就会呈现在眼前。富有婺源特色的木板桥横贯于水上,桥面是五六块杉木板拼接而成,“桥墩”则是人字形的支架,从不同的角度望过去,这些“人字架”能构成不同的造型,甚是奇妙。这样的桥墩看起来绝对不够牢固,但是它已经见证了婺源几百年的风霜,丝毫没有跨塌的危险。不少村民还挑着扁担从上面经过,步履轻盈得让我们心生羡慕。

    在岸边,还能看到一溜浣衣的女子,她们一字排开,用手中的木板敲打着衣服,边洗边聊,不时还传来一阵阵如铜铃般清脆的笑声。这笑声似乎也勾起了我三年前有关婺源的回忆。那个晚上,系里的一大帮人从“金龙住宿部”逃出,不知哪个男生搞来了一堆木材,我们便在岸边开起了篝火晚会,彻夜未眠。那等无牵挂的青葱岁月啊,就这样远去了么?就好像在洗衣女子所在的位置,我仍旧看到了火堆燃尽后碳灰所留下的印记,大概那里面就是逝去的时光。

    森林水世界——卧龙谷
    巍峨雄伟的山峰,曲折蜿蜒的栈道,碧如翡翠的潭水,飞泻直下的瀑布,清脆悦耳的鸟鸣,空气中飘来草木清新的味道。沿着逶迤的盘山公路进入卧龙谷,就犹如走进了风光旖旎的世外桃源,顿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卧龙谷便静卧于“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的大鄣山脚下,峡谷全长约 3公里,切割度为500—1000米最大坡度达80多度。谷内群峰拥翠、怪石交错、泉水清澈,号称“江南第一奇谷”,因含“卧虎藏龙”之意成为香港著名作家金庸笔下的人间美景。银河泻玉或涓涓细流,或凌空倾泻;卧龙潭里波光粼粼如片片龙鳞,水珠飞溅似蛟龙出水;梯田瀑布层层叠叠,八十二种形态各异;鳄鱼潭里鳄鱼巨石惟妙惟肖,妙壁长廊石头叠垒天然成壁。每一处景致无不闪现出大自然的神工巧匠,雄奇险峻的风光在炎炎夏日给人们带来阵阵清凉。要找避暑胜地,不妨走进婺源,走进卧龙谷,与大自然做一次亲密接触。

    江南之外的“小桥流水人家”

    到了婺源,我才知道,“小桥流水人家”般如画的精致风景,并非只是江南平原的专属,在这深居在大山峻岭中的乡村,照样可以领略到。

    从紫阳镇出发,向东北方向越7公里,便是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李坑。这个村子在地图上的标识几乎已经隐去了“李坑”,而是干脆称自己为“小桥流水人家”,似乎有用广告效应夺人眼球之嫌,不过亲历过一番之后,也确实不虚此行。

    李坑村为南宋乾道三年武状元李知诚故里。村内的260多户人家大多居住在溪的两岸,故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村内有明清古民居、古桥、古亭、古树等景观。村中那清澈的小溪映照着浣衣女美丽的身影,倒映着粉墙黛瓦的古民居,第一眼的感受我觉得这里像极了徽州,不过住宅显得比徽州更老,而水系要比徽州更加的丰富,也许正是那随处可见的水,让这眼前的景致更像一副随手摊开的泼墨画。

    徘徊在深深的巷陌中,让满目的白壁、黑瓦、青苔与记忆中的影像契合。可惜的是从紧挨的屋瓦中透下的并非秋末宜人的脉脉斜晖,可惜的是房檐四角围住的天空远非碧蓝碧蓝,可那份在深巷之中信步的悠闲已让大感满足,几乎忘了时间已近黄昏。

    与其去“瞻仰”透着阴气的宗庙祠堂,不如透过寻常人家半掩的门瞧瞧那古朴的家庭装潢。此地民风淳朴,外出不必关门,锁与锁的牙缝很少紧咬,有一些民居干脆是对外开放的。他们的房间很高,天不好的时候光线极暗,但日光从天井中流泻下来,直射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鱼缸里,在那强烈的光影对比里,婺源最有名的荷包鲤鱼正跳得欢畅。看到了闺房,有点疑惑那待字闺中的少女如何守住寂寞在那幽暗狭窄的阁楼上深居简出直至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男子,然而从巷口端做在小板凳上的面容依然清爽的老婆婆的笑纹里,我们不难读出它们内心的满足,即便她们守寡至今,即便她们从来没有走出这万山回护的乡野。

    人面早已不知所终,只有桃花依然微笑着,追逐春风。我终于想拍照留念,在溪流经过的的地方,在农妇浣衣的地方,在鸡鸡鸭鸭摇摆着走路的地方,在许许多多平凡而又美丽的地方。走出村子,眼球离开了粉墙黛瓦,好像又立刻恢复了辨别色彩的功能。村寨外围的青山和田埂尤为养眼,我试想着爬上小山头看村子里微翘的黑瓦房檐,必是另一番错落的景致。然而时间已不允许。还有仕宦名村——沱川理坑,还有古民居错落,名字和风景一样有没的思溪都未来得及一一走访,只能留待下一次再慢慢赏嚼。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亭子非我所需,找个邮筒却是当务之急。我彼时唯一的心愿便是所有寄出的明信片能够安全到达。婺源的那个锈蚀且空洞的邮筒装载着我的担心,我的疑虑以及最终征服了担心与疑虑的勇气。只愿我放手的一投能让我的朋友数天之后得到一些来自异乡的邮戳,为我冬意盎然之时穿越阴天的旅行做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