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8546' limit 1中缅边境漂流_云南昆明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中缅边境漂流

中缅边境漂流

云南中青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07-07-11 13:01: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昆明
线路:海关码头---葫芦信----牧牛---缅甸风情---水街---水车---缅甸的动荡历史---金龟山---金三角的形成---金三角的毒品---祭河神---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放高升---缅兵巡逻---象战---历史见证树---边境刑场---中缅第一寨·勐景来—-孔雀舞---龙女洞---国界岛(长颈族---土人居室---土人习俗---原始火舞表演--- 上刀山---斗鸡、马克罗---餐厅--- 229界碑---勐景来田园风光。
中缅边境探秘漂流活动行程约三公里,需要四十分钟左右。以有“一江隔两国”之称的打洛江为路线。沿途会看到牧牛、水街、水车、缅甸民居、历史见证树、边境刑场、傣女沐浴、猎鱼等景点,还可以看到打洛江两岸美丽的风光、世外桃源般的古寨及缅甸士兵巡逻队等。

打洛江,又叫南览河,傣语是”甘甜的河流”。其发源于澜沧县西部的山区,经勐海县的勐满、西定、巴达,流到著名的金三角,与澜沧江回合,流出国境,在打洛境内有36公里为我国所有,其余为中缅两国界河。

  以下是中缅边境探秘漂流特色景点简介:

葫芦信

  傣族虽有文字,但传送的方式却不同于汉族的。傣家人的书信传送是用一个葫芦作为信封,把信放在里面来传送的。相传这种方式是从景真王与勐遮王之战相传下来的,为了不伤害无辜百姓,善良的勐遮王子与景真公主用葫芦装着信,以河流作为通信的“邮差员”相互通风报信,识破双方父王的阴谋,从而避免了战争。可是这对善良的年青人却为此付出了生命。为了纪念这对年青人,人们便把这种通信方式保留至今。

  牧牛

  杠杆牧牛是傣族人们的一种古老的牧牛工具。杠杆用于打井、筑堤、运输等工作比较常见,用于放牧,或许只有在傣乡才能见到。“杠杆放牧”即选择好草地后,打上一根木桩,木桩与一根长长的竹竿连接,连接处可以自由转动。竹竿的底端的底端捆上重物,使竹竿的另一头高高翘起,再拴上牛鼻索。这样,牛就以木桩为圆心,竹竿为半径,自由自在地转着吃草……不用人去看,也不用担心牛跑到田园里吃庄稼。

  缅甸风情

  打洛江,仅有36公里的河段在打洛境内,其余河段在中、缅两国之间奔流,属于中缅两国的界河。缅甸国名的全称为缅甸联邦,缅甸是由军政府领导的国家。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135个民族,其中掸族就是的傣族,主要居住在缅北地区。缅甸也是一个全民信教的国家,他们的信仰和傣族一样,都是小乘佛教。许多风俗习惯都离不开小乘佛教的教规、教义。在缅甸和尚为一等公民;男人为二等公民;女人为三等公民。
 水街

  水街,其实就是边民简单的交易市场,这里有傣族特色的小吃、烧烤,还有各式各样的热带水果。水街上能听到傣族的“章哈”对唱“敢哈”, 就是和傣族歌手对歌。“敢哈”是傣族最传统的歌曲,相传来自于一种叫“诺戛朗端”的鸟鸣声。
水车

 
  江边上的水车,是当地的傣族人用于灌溉农田,在雨季水流量大的时候,则用来磨东西,比如他们吃的凉粉、米线 、米干,还可以用来榨甘蔗等。傣乡水车和其它地方的水车有不一样,主要在制造的材料上,内地的水车一般都是全木结构,而这架水车则是以竹子为主,这也说明傣族的日常生活与竹子是密不可分的。


  金龟山

  金龟山,行政区划隶属缅甸政府,山上有一个闻名东南亚的小乘佛教寺庙--金龟寺。东南亚国家的信徒每年都来朝拜,周围的傣族都把此庙看作圣地,金龟寺里有远近闻名的大佛爷,他也是傣族人民心中的神。
 

 

 

  • 冬季出游现在进行时
  • 一路向北 雪景独好
、米干,还可以用来榨甘蔗等。傣乡水车和其它地方的水车有不一样的地方。主要在制造的材料上,内地的水车一般都是全木结构,而这架水车则是以竹子为主,这也说明傣族的日常生活与竹子是密不可分的。

  金龟山

  金龟山,行政区划隶属缅甸政府,山上有一个闻名东南亚的小乘佛教寺庙--金龟寺。东南亚国家的信徒每年都来朝拜,周围的傣族都把此庙看作圣地,金龟寺里有远近闻名的大佛爷,他也是傣族人民心中的神。
祭河神

  多神教的信仰者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神。傣族不仅信仰佛教,他们也信仰多神教,因此他们也认为世间的任何东西都有自己的神。

  傣族的水傣、旱傣、花腰傣是按地域来分的,而每年居住在水边的水傣们在傣历的9月15日—12月15日(阳历7月—10月),都要来江边、河边祭河神,以保平安不受洪水之灾。不同地方的傣族有不同的祭祀方法,有的用动物,过去有的用人(一般用女孩子),有的也只用一些生活小吃等等各式各样。

  边境租地

  江右边大片土地是属于缅甸的,但是因为缅甸边民离这块地较远,住在山那一边,来种这块地需要翻过一座山,两岸的中缅百姓本来就互有往来,勐景来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傣族和掸族混居的,所以这个村寨的缅甸人就把这一片土地租给中国村寨来种,也就出现了边境租地这种“跨国交易”了。

  放高升

  高升相当于汉族的花炮。只有在重大节日或者有大型的祭祀活动时才放的,放高升,传说一位美丽的仙女来到人间遇到了自己一位勇敢的小伙子,两人深深的相爱了,但是仙女必须每天晚上要飞回天上,后来,仙女父亲知道了此事,就把仙女给关了起来,思念心切的小伙子就做了高升,让它带自己去天上找心爱的仙女,但是事与愿违,小伙子摔死了,仙女听说了,非常的难过,她祈求父亲,来到人间做一位凡人,终生守侯爱人的英灵。高升在傣族人的眼里就像流星一样,它能使的心愿变成现实。

  中缅第一寨·勐景来

  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了是一个以傣族为主,傣掸混合的村寨,它是中缅边境最出名的村寨,村寨内形如“凤凰展翅”的干栏式傣家竹楼保存完好,绿树掩映,翠竹环绕;这里民风纯朴,傣族人民热情好客,非常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佛教遗迹处处可见,佛寺、塔林、神树都是奇特无比的;这个寨子的傣族过着较为原始的生活,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制作保留至今。
 孔雀舞

  西双版纳是孔雀生长的象征之地,是西双版纳傣族的象征。著名舞蹈家杨丽平的孔雀舞则代表傣家走上了国际舞台,是傣家的骄傲呀。她形象的把孔雀的喜、怒、哀、乐等生活习惯,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人都说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论老、幼只要有手、有脚的那他们就不会说自己不会跳舞。
  傣女沐浴 
    傣族呢是一个爱水的民族,喜欢玩水,河里沐浴,傣家姑娘与水融合在一起就构与水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副靓丽的风景线。傣族有个重大的节日,就是泼水节了,也就是的傣历年了。向远方的客人泼水,表示对客人的祝福和祈祷,傣族地区流行说:“泼透一身,幸福终生”。
龙女洞

  漂流尽头有一岩洞,当地人称其为‘龙女洞’。其洞口隐蔽于岩石中,非常狭小,而洞内却非常宽敞。这个洞只有寨子的几个老人进去过,其他人都没有进去,也不得进去,这是一个比较神秘的地方。

  相传,龙女洞是龙女居住的地方。那时,有一个妖怪一心想置龙女于死地,便使诈,用大量的石块把龙女压在洞中,使她永不得翻身。谁知神通广大的龙女用手一推,便把这些石块推在了龙女洞外的江边。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左手边的这些石头。这些石头生生世世留在此处,即使是发洪水也冲不走。
边境小岛

  勐景来景区的小岛有着一村跨两国的地理奇观。两国划江而治后,这个村子就一分为二了,一半在中国,一半在缅甸。这个岛上的居民,有着奇特的民族文化。

  岛上面积因季节而定,就是说,如果雨季的话,江水的水位线上涨,岛上的面积就会变小。此岛的形成已有数百年了,很久以前,打洛江水位线几乎可以到现在站的地方,江心岛的形成也是因为那片河床较高,水位线下降后露出了江面。

  229界碑

  229界碑附桩与对岸缅甸的界碑遥遥相对。清朝时期,英国殖民缅甸,在中缅边界问题上制造了长期的纠纷。中国和英国殖民者就两国边界曾定下《中英缅甸条约》,划定了边界线,但英国人多次把界碑向中国一方移动。后来,中华民国政府到打洛照会英方,并请出当地土司逐一点出界碑原址,恢复了正确的边界线,现在看到的这229界碑就是其中的一块了。1961年4月中旬,在傣族人民欢渡“泼水节”期间,周恩来总理与缅甸前总理吴努,举行了中缅边界会谈,才根本解决了中缅的边界纠纷。
田园风光

  “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一直延续到近代。人们把树木砍倒、晒干,然后放火烧,再播种旱谷等作物,这就是“刀耕火种”。在西双版纳,“刀耕火种”是一种“森林与农地”轮作的好方法。成片的香蕉林随风翩翩起舞,摇曳多姿。

  在傣语中,“农民”称为“波嗨咪纳”,直译为“山地的父亲、稻田的母亲”或译为"男人种地女人种田".这也许与稻谷的生产分为旱谷和水有关吧.
橡胶林

  橡胶,被人们称为“绿色的金子”。西双版纳具有独特的气候环境,有发展橡胶生产的优越条件,这里的橡胶树生长良好,胶乳含干胶量高,普遍达30%;单株产胶乳普遍达15.28公斤,远远高于世界上其它国家。现在,西双版纳已建成全国第二个天然橡胶基地。看过《孽債》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当年上海知青来到西双版纳接受劳动再教育时,栽种下大片的橡胶树,也留下了那段曲折感人的故事。
荷花池鱼塘

  弯曲的水廊让您联想到苏州园林曲折回廊呢?在艳丽多姿的荷花间还穿梭着一些悠闲自在的鱼儿。再加上周围一片片绿油油的田野,这此足以让人置身于世外桃源了吧!荷花呢又是傣族佛教中的“六花”之一不仅如此荷花也是佛祖们的坐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