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5342' limit 1山海关-天下第一关_河北石家庄石家庄市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山海关-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天下第一关

punkboy | 发布于2007-01-03 08:53: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石家庄
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长城的工程量是十分惊人的。仅修筑长城的砖石,如果用来修建一道厚1米、高5米的长墙,这道长墙足以环绕地球一周而有余;如果用来铺筑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那就要环绕地球三四周。这还只是按一次修筑来算的,如果包括历代的重修和补筑,那工程总量就要增加好多倍了。因而,以工程的艰巨浩大,则要居世界七大奇迹之首,从而为世界人民所瞩目。
  雄伟的万里长城,自东到西长逾万里,蜿蜒于北国高山峻岭之上,茫茫沙漠之间。长城的东面起点在哪里?在今辽宁省最东部的鸭绿江畔。但一般人只知道长城东端是山海关,这是因为从鸭绿江到山海关一段,原由土石垒起,工程较简单,至今已全部毁坏,而山海关以西的长城,主要用砖石砌筑,工程坚固,至今得以大部分被保存下来。所以说山海关是现存明长城的东端。
  山海关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相连的河西走廊西端。东距沈阳400公里,西距北京300多公里。北高山险赫,南渤海涛涛。形势险要,又有万里长城把山、海、关连成一体,如虎踞龙盘,控制海陆咽喉。
  《畿辅通志》称山海关的形势为:“长城之枕护燕蓟,为京师屏翰,拥雄关为辽左咽喉”。故素有“两京锁鈅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此话道出了山海关在军事地位上的作用。北倚燕山余脉,东南临渤海湾,当山海之会,因以为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将军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一万五千多人,修水平、界岭等三十二关 ,见此地“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于是修筑长城,建造关隘,设立卫所。嘉靖<<山海关志>>对此记载:“国朝洪武十四年,创建城池关隘,名山海关”山海关南距渤海5公里,北距角山3公里,矗立于山海之间,故得名山海关。
  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的东城门,因是长城第一座关口而得名。关口为一长方形城台,高12米,东西向,东为关外,西为关内,南北边接长城。台的中部为巨大的砖砌拱门,有关门可以开闭。东面连接城台为瓮城。外接长城又一方城,为东罗城。城台上筑楼,为两层重檐九脊布瓦顶,高13.7米,南北长20米,东西宽10.10米,建筑面积198平方米。楼分上下两层,外檐桁枋饰明代彩绘,西面下层中间辟门,上层三间均为木制隔扇门。东南北三面有箭窗68个,平时以木帛朱红窗板掩盖,板上有白环,中有黑色靶心,同彩绘桁枋相隔配合。上层额枋前悬有巨幅匾额,上书“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字高达1.6米,全额长5.9米,系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萧显所书,字体浑厚,苍劲有力,把城楼点缀得更加气魄宏大,雄伟壮观。北望长城,蜿蜒山巅,直插云表,令人心目怡霁,为之气壮。
  山海关城的建筑,颇具匠心,是罕见的奇作。整个城池布局为四方形,周长4.6公里,城高12米,厚7米,东墙顶宽15米多,可“十人同行,五马并骑”。城墙内部土筑,外用砖砌。城没四门,“东曰镇东,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远,俱设重键”。水门3个,居东南、西南、西北三隅,以泄城中积水。城外四周浚有护城河,平时蓄水,战时防敌。城四门上各有箭楼。南、西、北门箭楼已圯毁,东门箭楼(即天一第一关城楼)仍存。此外,在东面城墙上还有临闾楼、威远堂、牧营楼、靖边楼,均为防卫所用,它们与天下第一关城楼五楼鼎立,素有“五虎镇东”之称。
  “天下第一关”城楼,原名镇东楼,建在山海关城的东门上。因它地处要隘,形势险要,又是万里长城东起第一关,故称“天下第一关”。城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整个城楼建筑雄伟,气势浩然。《临榆县志》记载:“东门建楼,高三丈,凡两层,上广五丈,下广六丈,深各半之”。《临榆县志》对城楼的重修,有如下记载:明初建,嘉靖三十五年(1956年)王邦俊,三十八年(1610年)员外郎邵可立,清乾隆三年(1738年)知府梁锡藩、十八年知县钟和梅、二十九年袁鲲化,道光二十二年知府彭玉雯、知县陆为棣,光绪五年(1879年)知府游智开、知县赵允枯重修。
  “天下第一关”城楼实为箭楼形式,下部城台呈长方形,长43.4米,宽30.4米,高11.75米。城台建筑敦实雄厚,中央有砖砌拱券门,以通内外。券门洞高7.5米,宽5.8米,设有大门,可以闭启。城台南侧有宽4.8米的马道,可直接登上城台顶部。城台上往北可直通角山,入南通老龙头。南北贯通,对防卫更为便当。
  城台上耸立的箭楼座东面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双层,楼高13.7米,东西宽10.10米,南北长20米,下层高5.7米,墙厚1.30米,上层高8米,墙厚0.9米,建筑面积为356平方米。其建筑上为歇山顶,顶脊双吻对称,下为砖木结构。四角飞檐上,饰以形态各异的脊兽,造型美观,妙趣横生。楼内外檐桁枋心,均为仿明式彩绘,显得俊秀而雄伟。城楼底层正面为红漆木质大门,上层正面为木质隔扇门窗,楼分上下两层,北、东、南三面其开设68孔箭窗,窗板为红底白环黑靶心,可开可闭,是为作战射箭之用,更显威武气概。
  更为引为注目的是城楼上层屋檐下,悬有“天下第一关”巨匾。“天下第一关”巨匾悬挂于天下第一关箭楼二层正面,长5.8米,宽1.55米,上刻阳文“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其中“一”字长1.09米,繁写的“关”字竖长1.45米。“一”字一笔不显单薄,“关”字多笔不显臃肿。匾上“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每个字结构讲究,布局章法得当,笔力沉雄,与形势相称,大有镇关之风,为关口增添了威严和光辉,也道出了关口的战略地位。
  箭楼上现存三块木质匾,其中有两块是后来摹刻的。一为清光绪五年(1879)王治摹刻,二楼外悬挂的是民国九年(1920)杨宝清摹刻。摹刻匾原有落款,后被油漆涂盖。原匾悬于一层楼内。原匾为何人所写,多年来众说纷纭。有史料可查的有光绪四年(1878年)编撰的《临榆县志、建置编、城池卷》记有:“‘天下第一关’相传明肖佥事显书。”民国九年(1920)临榆县令周嘉琛《重修第一关旧额记》中说:“有额曰‘天下第一关’笔力沉雄,与形势相称,游者相传为严分宜(严嵩)手迹。”不过现在大家多倾向于肖显所书。
  城台之上是靖边楼。靖边楼亦称东南角楼、东南台。位于山海关城的东南隅,是山海关城的防御性建筑。靖边楼为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曲尺形。总面积658、4平方米,楼高13、47米,歇山式九脊生檐顶。楼内上下两层有木梯相通。楼上有箭窗56个,檐桁枋心,仿明式彩绘,庄重古朴。
  据嘉靖十四年版《山海关志》记载:靖边楼始建于明初,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分别重修过。清嘉庆十年必建为奎光楼(亦称奎星楼)。1933年,日军进攻山海关,靖边楼毁开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今天看到的靖边楼,为建国后修复的。修复后的靖边楼基本上是仿明式建筑。整个楼体建于一个宽阔的城台上。城台主台体面阔43米,高11米,上建有30个垛口,26个射眼。城台中部内侧有宽9米的东西向马道与山海关城内相通,紧贴城墙一侧还设有宽2米的142步砖制台阶供行人上下,明初建时,是为了一旦战事来临兵士可及时登城就位,迎击敌人。
  威远城建在山海关城东二里的欢喜岭上。据《临榆县志》记载:“威远城俗称‘呜咽城’,在长城东二里外欢喜岭上。城高三丈,下以石,四隅起台跺。城上女墙高五尺,周方七十步。正南为城门,上镌“威远”二字。”
  相传威远城为吴三桂筑,既可了望,且可屯兵。因此,在建筑上亦有其独特之处。“城内北面起平台,延袤三丈,台左右蹬道各一,南面东西隅亦各有蹬道,随其形势,于四面城墙上下起大小砖洞二十一。大洞广八尺,小广五尺,高皆丈。”这些砖洞可供藏兵之用。
  从地理环境来看,威远城确实是一座军事上的重要建筑。可称为山海关城对外的一座前哨城。就在这座古城堡里,曾经演出过一幕明辽东总兵吴三桂降清乞师的丑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李自成农民军进攻山海关,与吴三桂明军在石河大战,吴三桂叛明降清,在威远城跪拜清军统帅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导致农民军惨败,清一统中原,吴三桂也留下了千古骂名。
  据《山海关志》记载:“临闾楼在东城上接东罗城北角处,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因建东罗城连接关城,虑有不测,特置楼设军”。
  临闾楼与东罗城同期建成,是拱卫山海关城的防御性建筑。清以后逐渐废弃。经修复后的临闾楼坐落于长方形城台上。城台面阔25米,台高10米。临闾楼建筑面积119.52平方米。为五脊歇山单檐顶,双层砖木结构。楼东、北、南三面辟有20个箭窗。 
  《山海关志》中记载:“牧营楼在东城上,接东罗城南角处,明万历十二年建”与临闾楼同为镇东楼的配楼。
  经修复后的牧营楼城台为四棱形,台面阔21米,台高11米,南北与主线长城相连。牧营楼建于城台之上。建筑面积119平方米,楼高10.5米,单檐歇山瓦顶,22层,砖木结构,楼上下辟有20个箭窗,易守难攻。
  烽火台,亦名烟燉、狼烟台、烽堠。主要作用是传递军事警报。烽火台一般建在高处,台上备有柴草、狼粪、硫熿、硝石等物,一旦发现敌情,昼则举烟,夜则举火夹以火炮,依次传递,使千里防线迅速传报,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通讯网络。
  山海关附近的烽火台有三处,即边墙子烽火台、欢喜岭烽火台、刘道庄烽火台。现仅边墙子烽火台遗迹尚存。边墙子烽火台位于山海关城东十华里,地处高地,视野开阔。高阜之上建有一座高3米、平面面积为2500平方米的大平台,上设烟墩。现在烽火台砖石虽已全无,但夯土挺立结实。
  烽火台是一种军事通讯设施,古代对于烽火台的设置、种类、组织、信号、程序等都有一套严密的制度。如明成化二年就明确规定:“今边堠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山海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想必烽火台烽炮常举。
  临别的时候下起了小雨。再一次望向远处连绵起伏的像是从天而降的巨龙般的长城,奔腾飞舞在惊涛骇浪的崇山峻岭中,随山势而伏跃。它有时隐藏于山后,有时飞越峰岭之巅,迂回曲折,蜿蜓疾驰,跌入深渊,然后一跃而起,飞腾在密云浓雾细雨之中。长城阅尽每个朝代的兴衰,经历了长期的风霜雨雪和无数次的战争。长城不屈不找顽强地生存下来,显示了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性格。诗人说过:“上临星斗三千丈,下瞰燕云十六州”。长城的伟大雄姿和坚强的性格,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城,是中国各族人民的血汗结晶,中国古代文明的杰作。长城钢铁般的身驱,坐在花岗岩般的宝座上,伟踞东方,岿然不动。世界上没有哪一座古代名城,能与之媲美 。长城的雄姿和气魄,特洛伊、罗马、亚历山大等所有世界名城,均不能与之相比。从月球上俯视,也只有长城能代表地球,显露出人类的伟大智慧!
  长城阅尽沧桑,抵御过异族侵略。长城听过慷慨激昂的燕赵悲歌,也熟悉音韵低沉的塞外胡笳。长城见过中华民族从斗争到团结,从战争到和平,祖国从分裂到统一。长城使得多少英雄豪杰为之折腰,他们呐喊着:“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阅历了无数悲欢离合,威武雄壮的场面:苏武牧羊,昭君郡出塞,汉高祖白登之围,成吉思汗从漠北出发,征服欧亚大陆。
  高大宏伟的山海关长城,长城山海关,在历史上经历了多少次暴风骤雨的袭击!现在虽已失去防边作用,可它作为古时宏构巨制和可贵的历史军事文化遗产,永远值得珍视。人云:“不到长城非好汉。”而长城上这座古老而雄伟的第一关城楼,更为多少英雄好汉所向往。今日登城楼,看“彩霞映高楼,雄关添生机。朝观沧海日,夕看燕山雨。幼童竞登楼,父老话今昔”。面对如画江山,倍增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