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5328' limit 1祖 槐 - 洪洞大槐树_山西临汾洪洞县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祖 槐 - 洪洞大槐树

祖 槐 - 洪洞大槐树

山西临汾夏日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发布于2006-12-31 12:28: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临汾
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恐要数山西洪洞了。洪洞所以芳名远播,首先是因了一位天姿掩蔼的青楼女子那段凄婉哀凉的吟唱:“苏三寓了洪洞县……”京剧是国粹,喜好者兴发时自会哼几句(玉堂春),不好者偶尔打开电视机、收音机,眼睛或耳朵里说不定也会蹦进个苏三来,于是“洪洞”便深嵌在国人记忆的屏幕上。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好奇的洋人竟也学唱京剧,(玉堂春》遂成了他们的首选剧目。前些年,我飞越太平洋参加中美作家对话会时,曾在几个大都市里聆听过洋小姐清唱的苏三唱段.金发碧眼的女郎们启动的虽不是樱桃小口,唱起来也不会字正腔圆,对戴枷苏三的心境更不可能有真正的体味,但通过她们那湿润丰腴的红唇,却使“洪洞”这个县名,在异邦传扬流播.
    这是文化特有的魔力。华夏的禅山佛寺何其多,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竟使姑苏城外寒山寺的盛名历千载而不衰。九州的楼阁亭榭何其众.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却使一座干平凡凡的楼阁,成了自北宋以降游人不绝于途的胜迹,即使当今高楼广厦拔地而起,岳阳楼也没有失重,它永远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楼”。
    我乃山东五莲人氏,儿时,却不知有五莲而先知洪洞.在村里,李姓
只有近三家,属外来户。在我呀呀学语时,祖母就曾一遍又一遍地教我哼唱这样一首歌谣:
    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
鸹窝.
    黑黑的老鸹又名乌鸦,在乡人眼中,向为不祥之鸟。先祖怎会住在名叫老鸹窝的地方呢?我幼小的心灵迷瞪不解。年长后,我曾多次问父亲老家究竟在哪里,父亲总是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老家就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下,是洪武年间迁来的。
    投锄从军后,烹文煮字的生涯使我有了遍游鲁豫燕赵的机会。不论是在宋江的家乡郓城、墨子的故里滕州,还是在沂蒙大山皱褶里的小村落、中原腹地里的开封府,谈及先祖何处,不管耄耄老叟、垂髫少年,还是田夫村姑、文人雅士,大都说他们的先祖也在洪洞。前些年,我浏览过不少鲁北豫东农村的族谱、牒文、墓铭,大多记载其先祖是明初从洪洞老槐树下迁来的。后来我又发现,那首“大槐树下老鸹窝”的歌谣,竟流行于大半个中国。那么多的百姓,以洪洞一县为发样地,以老槐一树为遗爱品,实为千古之奇.这使我憬悟到:洪洞名重神州,苏三之唱仅有些许作用,而主要是因了明初的农民大迁徙.
    怀恋是人类通有的情僳.姓氏与故里,对中国人来说,永远是座斑驳陆离的大迷宫。
    对故里的沿波讨源,对姓氏的探赜索隐,是国人天性使然。1998年暮秋,友人邀我小住临汾,观看壶口瀑布.知洪洞乃临汾所辖,乘车只需半小时.对祖槐,我心仪已久,在拱洞县城新建的“大槐树公园”里,方夙愿得偿。我托友人寻来洪洞县志和文史资料,细读后惊异地发现,不论是县志中,还是明清文人咏述古槐的诗文里,“老鸹窝”统为“老鹳窝”.县志及明清
墨客的咏述肯定无虞.而那传流甚广的民谣,怎都将“鹳”变异为“鸹”呢?老鸹老鹳,灿如黑白;一字之易,天差地远.一个难以拉直的、僵硬的问号,在我脑中定格。因来去匆匆,我为没能解开“是鸹是鹳”的疑团而大憾。1999年3月下旬,我二进临汾,再做历史与现实的探访。
    临汾,地处晋南,古称平阳.在进入临汾市区东西南北的大道上,各矗立着一座祟宏轩昂的牌坊.牌坊的门楣上,皆嵌有赫然醒目的五个镭金大字:“天下第一都”.这绝非临汾人的自我夸示.究览那万签插架的史乘典藉,人们会感到,临汾冠以“天下第一都”名下无虚。
    上苍造就了晋南这片风土吉壤,这里曾是华夏先民的洞天福地。
    1954年,考古学家在临汾地区的丁村,发掘出“丁村人”遗址。这发现,在古人类考古学上占有极重要位置。在此之前,从5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周口店猿人到1万多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之间,我国尚缺少一道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的链环.
    于是有洋人便妄下雌黄:中国人的祖先是由欧美迁徙而来的,中国人是外域人的变种.
    丁村遗址里发掘的10万年前的3颗古人类牙齿化石,齿为铲形,而铲形门齿恰是黄种人的重要特征,完全有别于门齿为勺形的白色人种。3颗牙齿出土,石破天惊,丁村的文化分量仅此就显得有些超重.在遗址里,人们还挖掘出旧石器时代之中、晚期的大批石器和上百件刮削器、琢背刀、雕刻器,锥钻等细石具.丁村文化遗存还告诉人们,2万6千多年前,丁村人就已会驯养动物,并学会了种植,初步结束了长期的迁徙狩猎,开始了半定居和定居的生活。在丁村遗址陈列室里,还摆放着拉毛犀、大角鹿、转角羚羊等28
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及一批软体动物的化石.其中,那26米长的古象门牙。使今人不难想象,当时的大象躺下是一堵坝,立起是一座峰;那1米长的青鱼、鲤鱼的脊骨,如果将其还原,简直像一艘艘耕涛犁浪的飞舟;那脸盆般大的蚌壳,也可让今人猜度出它的肉体是何其丰厚……近年来.考古学者又在丁村附近的陶寺,发掘出中国最古老的鼓,鼓身乃树桩楼空,鼓面为
鳄鱼皮所制……
    是丁村入最早将文明的种子播入沃土,让民族的智慧不断勃发;是丁村人的后裔最早把喜怒哀乐糅进鼓点,奏响了华夏民族的第一乐章!
    尽管《史记》称“尧都平阳”.尽管《山西通志》上说平阳乃“圣贤之渊薮,帝王之旧都”,尽管晋代临汾就有了规模壮观的尧庙,尽管山一样的尧陵就矗立在临汾的浮山之旁,但据我所知,河北唐县、山东定陶、山西沁水和翼城也都炫示为尧都.人们在部析、判断、推理、考究历史风物真伪时,往往会忽略一些看来与事物缺少关联却具有特别意义的细节。“丁村人”
的三颗牙齿、陶寺的鳄鱼皮鼓,都在佐证着尧在临汾建都的可能性、可行性、可信性。
    最能显证太史公“尧都平阳”断语的,莫过于古称“神圣之邦”的洪洞了.在洪洞这片土地上,每一条溪流,每一块山岩,每一座村落,每一个姓氏,都会向人们诉说历史的神秘和苍老.南京大学历史系编纂的忡国历代名人词典)中,远古人物列有26位,能在洪洞找到他们的活动传说及文化遗存的竟达半数以上。
    量子论的创始人波尔,对远古东方哲学纫佩叹服,在他接受勋章时,选择了伏羲的太极图为图案.(洪洞县志,记载,伏羲演八卦就在该县的卦底村.卦底村现存伏羲庙,庙后有伏羲冢,村中设画卦台.卦底村周围有八村环绕,且距卦底均为八里,呈太极图状.八个以各自姓氏为名的村庄分别代表八卦中的乾坎震巽离坤兑艮,依次标志着天水雷风火地泽山.卦底村旧时还有两座梳妆楼,象征日月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全国存有伏羲庙、墓的地方尚有数处,但像洪洞这样配套成龙者,仅此而已.
    有伏羲必有女娲。正如“勺形齿”人的始祖双亲是亚当和夏娃,我们“铲形齿”人的尊翁太君是伏羲与女娲。在洪洞侯村,有中国最早的女娲庙、女娲陵.陵庙左近,有一高大土堆,土堆里埋有形态各异的彩石,传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净虚界.女娲庙的旧址上,曾有古柏一百零八株,现有三株仍龙干虬枝,相传是周柏.其一猴头柏,树身达八围……
    国人向称炎黄子孙.炎黄之一的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洪洞县志》载,黄帝生于该县公孙堡村,村名就是以黄帝姓氏命名的。继黄帝之位的是黄帝的孙子颛顼,关于颛顼,《洪洞县志》虽无记载,但对颛顼的七子皋陶却多有胪列.皋陶生于洪洞皋陶村,至今村中祭祀皋陶的香火仍缕缕袅袅.既然皋陶生于洪洞,其父王焉能不留行迹.承颛顼帝业的为帝喾,帝喾是黄帝的曾孙.继帝喾大位的是帝喾之子唐尧,尧生于临汾伊土,后迁居洪洞羊獬。唐尧禅位于虞舜,虞舜生在洪洞诸冯……至此,“三皇”之首的伏羲,以及史称的“五帝”,全都在洪洞留下了各自的行踪刻痕。
    至于故里为洪洞的两位古代大隐士巢父、许由的传说,也在洪洞百姓中代代流播,耳熟能详。
    洪洞羊獬村是尧的小女儿女英的出生地.游览村旁那占地近百亩的姑姑庙,人们会看到一副值得玩味的对联:“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这对联平白如话.却概括了亘古称誉的“尧天舜日”的史前清世。唐尧晚年,急于禅让,为考察他选定的继位人虞舜,将大女娥皇、二女女英嫁给了舜.舜其时躬耕洪洞历山,乃一介农人。舜继大位后.娥皇、女英姐妹俩皆为皇后,父亲丈夫皆当过帝王……
    在全国.关于舜耕历山的传说地,有21处之多,这与舜年轻时遭后母及名叫象的异母弟的虐待,迫使舜四处漂泊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是,舜继位后,德泽黎庶,恿被百姓,声誉日隆,人们出于钦敬,都希冀舜曾在自己居住的一方水土上劳作过……然而,舜到底躬耕于哪座历山不牵强附会,洪洞一桩赓续了四千多年的习俗,会让人们觉得舜耕于洪洞历山,更合乎情理.
    自娥皇、女英嫁到70里外的洪洞历山后,羊獬人与历山人便结成了姻亲.羊獬人称娥皇、女英为姑姑,历山人叫娥皇、女英是娘娘.每年三月三,羊獬人要到历山接姑姑回娘家祭祖,待到四月二十八尧的生日这天,历山人便来羊獬把娘娘迎回.这接姑姑迎娘娘的活动,历四千余年承传今日而不衰.
    每年农历的三月三,羊獬村的男女老少都彩服盛装,以接皇后的礼仪,组成千余人的蜜驾去接姑姑。人们或擎执事,或护风辈,或扬万民伞,或秉金瓜、斧钺、朝天蹬,或举金锤、银锤、方天戟,或拾着猪羊,或担着美酒,浩浩蔼蔼,迤逦向70里外的历山走去……
    最令人荡魄摇魂的是那由数百人组成的威风锣鼓队伍了。这些陶寺鳄鱼皮鼓发明者的后裔们,统着杏黄色的短服,齐刷刷,劲抖抖,唐唐哉,威戚哉.但闻锣铰击节,金鼓奏响,起落有序.鼓手们时而跳打,时而搓打,时而举打,时而骑打,鼓声如惊雷滚地,似银瓶乍裂,若壶口瀑布泻来,敲醉了山,敲酥了水……
    相传,鼓手们敲打的曲牌中,有五种为尧舜亲作。
    接姑姑的队伍到达历山下的七个自然村后,七村父老倒屐相迎,暖炕新被,陈醪佳肴,奉着贵宾……
    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在娘家住了一个多月的娥皇、女英就要回历山参加夏收了,历山七村的乡亲。又以同样的规模,同样的礼仪,来羊獬村迎娘娘,在接姑姑迎娘娘的活动中,所经村落无不虚门掩护,跪拜接驾,街中村头,水果食品满盘盈桌,供迎送队伍吃得齿颊留香.这种接送活动,在“文革”中也未中断。百姓不能大张旗鼓地搞,便自发地组织起来,三五成群,怀揣馍馍,掏一把艾茎为香,汲几瓶泉水当酒,去虔诚地完成心的祭奠.
    一种习俗在两个相距70多里的村落里,竟延续了四千多年,这在我国历史上恐是绝无仅有。它说明尧舜的盛德,在洪洞民间的刻痕是何等沦肌浃髓!
    在尧都临汾,在“神圣之邦”洪洞,华夏民族的始祖、先祖们,曾展示过壮士的抱负,曾尝试过英雄的果敢,曾进行过文明的征服.虽然传说的氤氲为始祖先祖们披上了层层神秘的袈裳,虽然后人想象中的宫阙殿宇早己坍塌,但他们神圣的灵光不会消散,
    因为一切曾憧憬过,寻找过的灵魂,总会涌动在后来人的血脉中……
    洪洞,华夏的大半部古文明史在你这里浓缩;
    临汾,你是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液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