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5322' limit 1襄汾县民俗文化艺术_山西临汾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襄汾县民俗文化艺术

襄汾县民俗文化艺术

山西临汾夏日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发布于2006-12-31 12:13: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临汾
 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保护、传承、弘扬人类文明成果,承载人类文明精萃的载体。而一切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都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山西是我们伟大祖国大家庭中,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产品,是中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襄汾的民间民俗艺术文化产品,又是山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产品具有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一支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奇葩。它襄汾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产品,富有与众不同而又能与时俱进的地方特色和历史特点,它将成为充分展现襄汾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特色和襄汾人民精神风貌的窗口,为我们山西、为我们全国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事业,增添无尽的光辉和异彩,襄汾有十四个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品牌,饮誉山西,称著全国,闻名世界。
      一、古老而新颖的蒲剧艺术是襄汾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成果最闪亮的品牌之一:襄汾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之一蒲剧的故乡,是蒲剧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六七百年前的元朝中后期,元杂剧的四大剧作家之一的郑光祖就出生活动在今襄汾的古襄陵城,他的名著王壑登梅、倩女离魂、翰林风月等21部杂剧和散曲,名香天下,声振闺阁·翰林风月作为优秀剧本流行欧亚,他还重视继承当时晋南民间杂戏镜鼓戏朴实单纯形式,配以晋南人激越高亢嗓调,谱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型唱腔曲调,还编写了八个适合这个唱腔的剧本,这就是蒲州梆子前身“勾腔”早期的“老南八本”戏,故当时民众时郑氏有“蒲剧之祖”的传统称誉。元未明初,纪君实以发生在襄汾古代的“赵氏孤儿”为题材写成《中国孤儿》剧本,于18世纪流传欧州法国等地,之后又有根据襄汾古代历史故事编写的《八义图》、《美人图》《桑园舍子》等剧本。清末民初,襄汾境内先后有永胜班、得胜班、邓庄娃娃班、万金班、福盛班以及牛席娃娃班等八个大戏班和娃娃班。解放以后,由襄陵、汾城两县政府先后组成“襄陵民主蒲剧团”、“汾城光明蒲剧团”、“襄汾蒲剧团”以及大柴、中景村的业余民间剧团。著名演员有襄汾人杨虎山、席留根、任全柱、李小旦等。改革开放以来,新人辈出,新秀代超,代表人物如荣获全国戏曲“梅花奖”、又于2001年以表演现代戏《土坑上的女人》一剧女主角杨三妞再获戏剧“梅花奖”“二度梅”殊荣的蒲剧表演艺术家任跟心同志(还有荣获眉户剧表演梅花奖的表演艺术家许爱英),形成自元代,经明清以至现在,襄汾在蒲剧的创立、发展和创新过程中,从古老而新颖的蒲剧艺术特色,表现出襄汾人民在创建和发展蒲剧艺术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近来,襄汾电视广播中心有鉴于此,为适应全县人民爱好蒲剧、观看蒲剧的民情民意,发挥蒲剧艺术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默化文化艺术效应,特地在电视演播厅开辟丁陶恰恰恰戏剧大赛大擂台栏目,并举行了两次戏剧大赛。于八月中旬举行了以新城镇(城关镇)为主的第一次蒲剧擂台大赛表演,在灯光辉煌,鼓乐紧奏声中,新城镇的十位农民业余演员先后登台,进行了精彩的戏剧表演。他(她)们以传统蒲剧折子剧目和蒲剧固有表演程式,熟悉而准确的演出了蒲剧中生、旦、净、丑的舞台形象和唱、做、念、打的表演程式,虽属初上舞台,而表现的人物形象通像逼真,赢得全场的热烈掌声与阵阵欢呼。并且以自编自演的形式,唱出了丁村文化的无比辉煌,唱出了新城人民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为襄汾“三县”工作做出的巨大贡献,各位农村业余演员的熟练表演,受到县四大领导班子领导的热烈赞扬,县委书记陈玉士、县长乔建军、人大主任李志学、政协主席张拽牛、县委副书记张剑等领导分别给获奖的演员颁发了奖状和奖品,丁陶恰恰恰第一次戏剧大赛获得了圆满成功,在丁陶大地上响起了一次文化艺术的赞歌,在建设文化名县的系统工程中,又扬起一座文化艺术的彩虹。九月中旬,县广播电视中心演播大厅又举行了第二次丁陶恰恰恰戏剧大赛节目,这次是以闻名于世的陶寺文化的故乡陶寺乡为主的戏剧表演大赛。这是又一场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风雅有趣的文化艺术活动。参演的十位陶寺乡的农民业余演员,以他(她)们精旷而细腻,奔放而典雅,激越而高亢的唱腔,表演出蒲剧的传统真啻,也表达出眉户戏的真实艺术,中间又用“丑”的表演形式,表演出戏剧人物的优秀、夸张、逼真的舞台形象。尤为可贵的是三号农民女演员,用自编、自导、自排、自演的陶寺民歌,唱出了陶寺文化的博大丰厚。陶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在乡党委书记作了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发展文化发展文化事业的宏伟蓝图并提出编写《根祖文化在陶寺》这一文化巨著的决心和承诺后,县委四大领导班子领导张剑、李志学、张拽牛、张宏等给获奖的十位农民业余演员分别颁发了奖品。这次大赛在掌声雷动中落下维幕,以戏剧为主要表演形式的襄汾县文化艺术活动丁陶恰恰恰陶寺乡戏剧大赛又取得了一次空前的胜利。因而,引起了全县人民的热切关注和县四大领导班子的全力支持。据悉,今后每月以一个乡镇为单位进行一次以戏剧表演为主的文化艺术大赛活动,将我县文化艺术活动推向一个崭新的高潮,为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强县,教育大县、文化名县做出新的贡献。
       二、《七十二呆》是襄汾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又一奇葩:由中国民间曲艺家刘润恩同志经多年废寝忘食、费尽心血,搜集、整理、编写的《七十二呆》故事,是襄汾县现代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产品中的又一支奇葩,是一部生动活泼、情节感人的“呆”故事集大成,是襄汾人民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石历 ,千锤百练,集思广益,提炼开拓出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作品,它七十二呆故事,既表露出襄汾人的倔犟、执着、宽厚、直爽和坚持真理的虎劲,也道出了襄汾人天真、幽默、风趣、善变与敢于追求真理的性格,这是一部形呆神不呆,大智、大勇加大智慧的具体表现,它折射出襄汾生气勃勃灿烂文化的异彩。自问世以来,先后受到《交流时报》、《山西文学》、《都市文学》、《火花》、《山西工人报》等大型报刊的报导与评论。而且受到影视界的关注与好评,成为当前襄汾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产品中的一个崭新的亮点,它虽然比我省兄弟县市类似的文学作品出版的迟了些,但它正是生命活力充沛,受人惜爱的生命阶段。而且它在人民群众与影视人士的推荐、宣传、介绍下,逐步推向全省、全国和全世界,成为襄汾扩大知名度的又一个窗口,成为襄汾与省内、国内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文化品牌。
       三、太平版画是襄汾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又一支传统美术精品。襄汾木版水印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形象逼真,题材广泛,戏曲、故事、花鸟、走兽、仙道、仕女、文官、武将应有尽有,抗日战争前夕,著名制画作坊有单家庄、大张、南王、东王、赤邓、杜村、庄头等村画坊。出产年画大多销行新绛、乡宁、临汾以及西安、兰州等地,著名版画雕刻作家有大张张森文老艺人。庄头村也是木版年画的重要产地。襄汾木版年画与临汾的木版年画世家姬家、徐家的版画作品,都起源于宋末金初时期,历代传为精品,姬家生产的《四美图》和徐家生产的《义勇武安王经》等金代珍贵版画,于19071909年间先后被一个叫柯基洛夫的俄国人在现在我国西夏的里水古城,即甘肃省黑水城附近的一座古塔中发现窃走,藏于俄罗斯亚力山大三世博物馆中,此画解放后通过外交途径从苏联复制回来,藏于丁村民俗博物馆。此幅复制的《四美图》曾引起世界美术界的高度重视,公认这是中国版画史上划时代的作品。目前笔者所见的《太平版画》是襄汾墨香居主人刘寅庚先生在原太平县(原汾城县)境内搜集到的一套清代同治,光绪时期版画的原版用传统技术印刷出来的。其技术水平大抵保持宋元明清时期的艺术风格,具有显示出显明的地方特色,成为襄汾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又一珍品。
      四、陶寺的雄狮登天塔是襄汾的一支崭新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精品:襄汾县陶寺乡的杂耍艺术雄狮登天塔,是由陶寺60余岁的杂耍老艺人李登山,经过多年 培育教练,创造出来的一支崭新的杂耍艺术,形式惊险而有序,动作粗旷而文明,攀登时,老艺人身着红色艺装,手握指挥棒,口吹尖哨,在高约三丈余的七层板橙下,从底层用翻、转、蹦、跳、旋、蹬方式,逗引四只人体狮子向板橙的顶部攀登。每双狮子由两个青壮年分别顶着五彩缤纷的狮子头,披着黄色线条缀成的狮子身,用旋、攀、鼠、捕、蹬的步伐,在老艺人的引导指挥中,以稳重、跃健、敏捷、活泼、快速、整齐而又协调一致的动作,随着指挥棒既舞、既蹈、既表演、既逗人的活生生的舞姿,登上板橙三丈多高的顶部,还要做翻跟头、滚绣球,廷身姿,转狮身的动作,其艺术的高超,胆量的惊险,旁观者惊讶不已,赞叹不绝。自开演以来,已献艺数十场,场场观者爆满。2004年9月10日代表我省赴杭州参加全国第七届文化艺术节和我省榆次民间艺术节,已走出娘子关,走出西子湖,走上世界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节的殿堂,赢得国内外一片欢呼声。
       五、襄汾的民间民俗社火、焰火是走上文化艺术现代殿堂的珍品:襄汾县的民间社火焰火,历史悠久, 极负盛名,唐宋时代就很活跃,元代就以杂剧形式搬上舞台,明代进入盛朝,清代每年春节至元霄节为社火,焰火最活跃践行的节日。正月十五前后,各地社火精华,有的萃集县城,有的荟聚乡里,游人如织,热闹非常。最常见的如狮子,龙灯、旱船、竹马、高跷、抬阁、大头人以及花腔鼓、锣鼓、小花鼓、腰鼓、东鼓等,著名的有小王、寺头的锣鼓,令伯、夏梁的转身鼓,赵雄的花腔鼓,西中璜、北中璜、刘庄的抬阁,陶寺、膏腴、贾柴的高跷,尤以贾岗、高腴、三公村的东鼓,雄气豪状,拉东的敲鼓的勇猛直前气势雄壮,鼓舞人心。建国以来,民间社火继承传统形式,从艺术选型上追求新颖别致,惊险奇特,利用现代机械和电器,艺术规模逐步达到空前现代化水平,并结合形势,增强政治时事,成为普及科技知识,学习政治文化,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移风易俗,计划生育为主要内容。焰火是用土药装制放射的观赏品,种类多样,主要有花炮、礼炮、鞭炮、双响炮、花火、起火、简子火、盘子火等,现在已形成彩色焰火的新特点。抗日战争前,襄陵汾城县境,有三分之一的村庄有放火的传统,如襄陵西关的火神阁、汾城、赵康的火神庙,每逢逢会演戏时,架设三、四十米高的火杆,分层悬      
雷炮、小炮、地老鼠、排炮、转灯、流星、飞星、百鸟朝凤、火边炮以及各色纸扎。正日那天晚间放火敬神,万炮齐燃,满天花火,五彩缤纷,炮声雷动。自新中国成立特别以改革开放以来,焰火更加热闹。尤其近几年来,各地社火,焰火制放艺术不断提高,内容也随着形势不断改进。每年正月元霄节,县城都要举行盛大社火游行表演和焰火晚会,由县四大领导班子和全县人民群众观赏社火表演和焰火放彩,军民共同庆丰收盛世,与群众同祝幸福生活元霄佳节,整个县城,鼓乐喧天,人声鼎沸,万盛焰火,光彩碧空,一片欢乐、喜庆、团结、友爱、开拓、进取、健康向上、奉献创新的新气象,成为襄汾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上现代文明殿堂的象征。
        六、书法艺术是襄汾传统工艺美术宝库中的精品,襄汾人耕读传世,崇尚书道,讲究书法艺术,自古楹联匾额、碑文石刻,莫不讲究书写工力。明代邑人郭卫辰,善书擘巢(悬笔)大字,原太平县城即今汾城镇有其书写匾额多处,传为工笔,清代吴江元,长于隶书,尤攻篆刻,著有《澹园即谱》、《二十四诗印谱》行世。至清末举人刘笃敬,书兼颜柳,笔力道劲,尤攻蝇头小楷,著有《金石录》,名嗓当时。之后有梁培芝、崔承先、乔廷梁、亢呜谦,皆书界名流,近代以来,又有李树汶、曹湖、李大临、赵秀夫、徐宝贤等,均为书法名家,近年来,已故景林卫俊秀、书法造诣很深,所书“古国神游”横幅,由美国自然博物馆列为永久性展品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被誉为山陕一代书法大家;南相李韩左军,主攻行草,字势竣逸,墨色变化强烈,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展,并被国内外有关书刊收录;并有今人卢起华、柴书林、郑十洁、张云岗等书界名家。近年襄汾书界著名的有赵鼎新、赵俊杰、段培武、狄西海、刘天赐、李俊高、贾克勤、段玉龙、黄光耀、等颇具声望的书法艺术人士以赵鼎新的楷书、段培武的行草、刘天赐狂书、赵俊杰的纂书,狄西海的行楷,颇受书界人士好评。以及书法新秀卫海洋、池荫利、张临生、胡振纲、周宗林、王殿奎、魏洪人、段中午、刘万兴、石宝云、张士廉、李铁柱等,各有书艺特色,成为当今襄汾书法界的中流砥柱。由县老干部局牵头发起的老年书法协会,是全县书法爱好者自愿的业余民间组织形式。经常举行个人书法展览,很受全县书法界的欢迎。在它的影响下,出现了像盘道、贾罕、古城、汾城、永固、赵康、陶寺等书法村镇和书法协会,掀起全县书法艺术蓬勃兴旺的新高潮。
       七、绘画艺术是襄汾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别具风格的文化品牌:襄汾的绘画艺术是有传统的,历史久远。元代襄陵朱好古乃一代画杰。其主要作品如稷山集贤兴隆寺和芮城永乐宫纯阳殿等壁画手迹,享誉南北,称著古今。其画风行笔飘逸,恬淡有序,尤如山水、走兽、人物,生动活泼、宛若真实,被誉为山西画工领袖,之后有明代翟师程、清代仪克中、柴纯甫等,皆一代画宗。而西村李逸如乃清末民初一著名地方画家。初攻花鸟、继专山水,严谨雄深,笔简意浓,其名作有《深山藏古寺》、《铁拐李卧象》、《百菊图》等,风縻当时。此外,大张张湘、大邓邓相唐、襄陵徐震、西王单华驹、荆村裴玉林、柴王基 、单华驹等,均各具专长。燕村杏长林,善水彩粉画,作品多次在国外展出,饮誉中外。形成建国前后襄陵、汾城一方画界群芳。建国后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老将逢春,宝刀复出,青年新秀,层出不穷,形成画界新颖群体,老将赵俊杰书画并兼,书法真、草、隶、篆均长,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均秀、乃书画界名家。刘天赐乃我县专业书画家,书长四体,画专八艺(注:四体即真、草、隶、篆,八艺即山水、花鸟、禽兽、人物),被誉为多才多艺名人。他们的书画作品,曾多次出展在我县历次书画展中,极受好评,县美术家协会理事、画家李根川长于水墨画,他的《水墨画虾》即将出版,与读者见面。《水墨画虾》的出版,将在我县水墨画的新艺术领域,开辟一条新的美术道路,开辟一条新的美术生产线,意义可观。寅庚是我县木版年画的爱好者,搜集者和制作印刷出版者,他搜集、制作、印刷、出版的《太平版画》是继承、发展了近千年以来创自宋金时代太平(原汾城)“南庄画局”版画的创作印刷艺术,经过改进,采用传统技术印刷出来的版画集,基本上表现出原作的风格与艺术魔力,是一部难得的版画艺术珍品,绘画界的赵国熹、李廷亮、孙步  、秦华良等都是我县绘画界的英俊人才,历代画家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和现代画家创造出来的丰硕成果,将成为建设我县“文化名县”的浩浩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