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5050' limit 1说抚仙湖“四古”“四绝”_云南昆明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说抚仙湖“四古”“四绝”

说抚仙湖“四古”“四绝”

昆明康辉旅行社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06-12-07 11:21:00 | 来源:网络 | 目的地:昆明
抚仙湖“四古”“四绝”

来源:E游天下旅游网 时间:2006-06-16

关键词:抚仙湖特色

   抚仙湖的自然地理概况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中部的澄江、江川、华宁三县交界处。是我国的第二深水湖泊。抚仙湖因湖畔有抚仙石而得名,外形似一葫芦,长轴呈南北向;北部宽敞,南部狭窄。湖泊面积212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57米,平均水深87米,南北长31.5公里,东西宽11.5公里,湖岸线长度为93公里。抚仙湖总容量为189亿立方米,相当于滇池蓄水量的12倍,洱海的6倍,如果将云南全省30多个大小湖泊的总蓄水量全部汇入抚仙湖,也不及其半。为我国淡水湖泊蓄水量的第三位。抚仙湖中有一小岛,名为孤山,是残留的小断块山。湖的南端有一条小河与星云湖相通,名为隔河。抚仙湖仅有一条小的外泄河,即位于海口的清水河,流入南盘江。

    抚仙湖的主要水源补给是降雨和地下水。历年平均降雨量为951.4毫米。湖区表层水温的变化为:历年最高月平均水温出现于8月份,最低月平均水温出现于2月份,历年平均水温为17.3℃。

    抚仙湖属贫营养型湖泊,水质清澈。透明度一般为4.9—11米,最大达12.5米。

    抚仙湖“四古”

    自从1992年耿卫在一次潜水中无意发现抚仙湖水底有类似城墙的石砌建筑物后,关于水下建筑的种种猜想层出不穷,抚仙湖就如同尼斯湖拥有水怪传说一样,顿时成为科考人员、中外游客、新闻媒体争相逐梦的地方。2001年,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抚仙湖探秘”水下考古,抚仙湖水下古城一时在全国家喻户晓。

    在澄江有这样的传说:澄江的“澄”就是沉没的“沉”,是一座古城沉没在抚仙湖水底的意思。有文献记载,抚仙湖中曾沉入一座古城,并有顺口溜:石龙(抚仙湖中的“石埂子”)对石虎(抚仙湖西岸的石虎山),黄金二万五,谁解其中谜,可得半个澄江府。当年全球六亿多人通过直播关注着水下考古,队员在湖底发现了大面积的石块堆积,有的如石柱,有的如石板、石条,表面依稀有人工雕凿的痕迹;也有的用石块铺砌成平台,石块间均有类似石灰状的粘接材料填平。队员们不仅打捞上一块带有刻划纹痕迹的石板,还从湖底建筑墙体中打捞出一只陶釜。

    近日在采访云南考古界权威张增祺先生时,他向我推荐了他的最新学术专著《探秘抚仙湖——寻找失去的古代文明》。在这本书中,张老对抚仙湖水下建筑为何物、形成年代、沉入湖底的原因及时间作了详细的考证。他认为抚仙湖水下建筑是一座早年被湖水淹没的古城址,即东汉时期的俞元古城。沉没的原因是因湖水北半部地质结构复杂,使当地湖盆中心及周围地区呈下降趋势,导致原在岸边的建筑物随同地基一起下沉,而且愈近湖盆中心下沉愈快。

    作为当年水下考古直播现场惟一的云南专家,李昆声先生说起两年前的直播盛况依然涌动着激情,他对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关注就是从直播的第一个镜头开始的。李昆声先生现在是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民族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李教授认为沉没在水下的古城很可能就是因为滑坡沉下去的俞元古城。水下古城对提高抚仙湖、玉溪的知名度大有好处,一是水下古城本身有神秘性,就如同尼斯湖水怪使尼斯湖成为欧洲的旅游热点,历史记载为水下古城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水下出土的陶釜是最好的文物见证,水下古城也将有同样炒作功能。二是至今水下古城仍未有定论。没有结论是好事,不要拘泥于去考证古城究竟是什么,不需要有一致的科学结论,众说纷纭,就会有高朋满座、专家云集写书;没有结论就会吸引大家来关注、讨论,就会有人炒作,在炒作中抚仙湖也就出名了。

    抚仙湖周边文明非常辉煌。抚仙湖最具人文价值的是水下古城,周边有帽天山、李家山、关索戏,水下地上遥相呼应,所有人文、自然景观都值得大大炒作,并应以央视直播为契机带动抚仙湖炒作,有了效应就有人来投资、旅游。李教授也谈到目前对抚仙湖宣传中的不足,一是综合考虑弱了点。周边各个县对人文自然景观各吹各擂,整合不够;在玉溪三湖地区有着太多的人文自然景观,抚仙湖北岸帽天山5.3亿年前古生物化石群——抚仙湖南岸江川路居甘棠箐旧石器时代遗址——杞麓湖边通海杨山新石器遗址——星云湖边李家山青铜文化——东汉时期水下古城——三国时李恢的传说——秀山及关索戏,串成了一条完整的文化带。这一文化带完全可以请有关专家参与综合研究,编写出书,为玉溪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提供咨询。二是宣传的连贯性不够,除了一些大的炒作,还应配套出书出研究成果和画册。(记者 杨雪)

  帽天山古生物化石:再现湖岸奇妙世界

    距碧波荡漾的抚仙湖仅6公里的北面山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山坡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吸引住了全世界的视线。就在这个名叫帽天山的小山坡上,人们发现了距今5.3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群。这里的古生物化石生物门类十分丰富,而且动物的软躯体保护极为精美、完整。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动物世界的真实面貌,填补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完善度、分异度,层次之多与分布之广,在世界古生物界堪称之最,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帽天山被誉为“古生物圣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地质遗址预选名录”,是我国首批10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杨应康对澄江的化石颇有研究,自1987年4月新闻媒体第一次报道澄江古生物化石群以来,他收集着每一篇与澄江化石有关的报道,也参与到对化石的采集、管理与保护中去,是澄江有名的化石迷,被人们戏称为“老化石”。说起澄江古生物化石,杨应康有着剪不断的情结。刚开始时,他并不懂什么是化石,也分不清化石的种类,但一听到澄江有古生物化石就很激动,很想参与到与化石有关的工作中去。于是,他1987年开始收集化石,1988年开办古生物化石展厅,1989年在帽天山设碑。到现在,他去过帽天山1000多次,不但能准确地辨别各种化石,连哪一种化石分布在哪都很清楚。杨应康觉得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对提升澄江的知名度、促进澄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好处。一些省外甚至国外的专家到澄江来看化石,自然少不了浏览澄江的自然风光,神奇美丽的抚仙湖,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最吸引人的资源,而专家就是最好的宣传平台。

    李歌军是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的工作人员。他说现在收集的澄江古生物化石已有10多个门类120多个不同的类型,在帽天山登记展示的也有3000多块。澄江古生物化石群与其他地方的早期古生物化石群相比,种类更多、保护得更完整,是研究生命的起源、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之间的关系的重要窗口,仅凭这一点,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就是世人瞩目的对象。但是,澄江的古生物化石群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澄江对古生物化石群的宣传还不够,应该好好地运作一下古生物化石群这一文化瑰宝,把富有文化气息的古生物化石转化为旅游产品,把帽天山建成科普教育基地,给澄江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把澄江的古生物化石宣传到千家万户。(记者 王春美)

    李家山青铜器: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

    江川县博物馆的刘学义是李家山古墓群发掘的见证人之一。他从事过十多年的考古工作,对于李家山古墓群的来龙去脉也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他说,李家山很可能就是古滇王的王族墓地。

    1972年春,云南省博物馆和江川县文化局的考古专家联合在李家山进行了为期60天的发掘,共清理古墓27座,出土文物1300件,这些文物包括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兵器、乐器、玉器等,其中国宝级文物牛虎铜案就出土于第24号大墓。这一年刘学义十八九岁,他是随家乡江城看热闹的人群来到李家山的,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批考古队员刨了一个深达4米的土坑,在清理一批青铜器时突然欢呼起来,一件构造奇特、铜锈斑斑的古董出土了,许多年后,刘学义才知道他看到的古董正是牛虎铜案。

    刘学义在县文化局编撰江川县文化志时开始研究李家山青铜文物。1991年12月,省、市、县三级联合再次对李家山古墓群进行了为期74天的发掘,共清理古墓58座,出土文物2066件。这一年,刘学义以文物管理所所长的身份参加了李家山古墓群的发掘工作。他说,这次发掘带给他太多的惊喜:李家山没有金器的论断被推翻了,47号、51号、68号等几座大墓中出土的大量的金饰物、金制兵器得以公之于众;更多精美的青铜器被发掘出来,其中虎牛鹿储贝器、祭祀储贝器等堪称青铜文物中的珍品;在清理47号大墓时,第一次发现了漆木棺的外椁,而在战国的墓葬等中级,只有王室成员才能享受漆木外椁内棺的待遇。惊喜之后,刘学义陷入了沉思中,他说,李家山古墓群中出土了大量金器、青铜器和一些稀有的器物,同出土滇王金印的晋宁石寨山相比毫不逊色,由此可以推断,李家山可能是历代滇王的王族墓地之一。

    前几年,刘学义经常与同事守护着李家山的青铜国宝到全国各地展出,他明白,中国青铜器是世界青铜文化里的精华,而李家山青铜器则是中国青铜文化里的精华,他明白,李家山对玉溪乃至云南的游游业都是一笔丰富的资源,他一直赞成这样的构想:把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建到李家山下,在李家山古墓遗址上建盖展览馆,在墓坑里用仿制品恢复原有的文物,供游人参观,同时把青铜器上战争、狩猎等历史场面以青铜雕塑的方式复原出来。 如今,年过半百的刘学义还不断研究、追寻着李家山。(记者 蔡传斌)

    澄江关索戏:远古文化的余韵

    澄江的小屯村,坐落在抚仙湖畔一个偏远的山凹里。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小屯村的农民就会放下锄头,换上戏装,戴上面具,就着村子里简单的场地演出关索戏。关索戏是傩戏的一种,在演出前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演出时带着面具,是比较古老而稀有的地方戏。关索戏在祈神赐福、驱疫纳吉的最为原始的愿望下,演绎远古文化的美丽,因此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

    玉溪日报社的记者邢定生进行过多年的民俗研究,对澄江的关索戏也做过专题了解。他说关索戏是傩戏的高级阶段,具备傩戏文化构成的要素。但关索戏并不是澄江的本地戏,而是清朝时从曲靖、陆良等地传进来的。在其他地方渐渐丧失关索戏存在的土壤而消逝时,澄江的关索戏却生存了下来。1994年,国际傩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澄江召开。澄江的关索戏遇到了这一历史机遇,得以充分的发掘和保护,成为了云南傩文化的代表,声名远播海内外,受到许多国内外人士的赞誉。

    追溯起关索戏在澄江得以流传的原因,邢定生认为关索戏迎合了人们驱疫避邪的心理,获得了发展的空间,加上过去云南信息传播较慢,地理单元文化比较发达,促使关索戏能在引进之后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二是澄江有李恢其人,在澄江一直流传着李恢之子与关羽之女关银屏的故事。关羽是忠和义的代表,在西南片区享有大神的美誉,在澄江的影响更为深远。凡与关家相关的体裁都深受老百姓的欢迎,都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关索戏正是迎合了老百姓的心理,在澄江才有生长的土壤。

    关索戏这一有着独特历史、民族、宗教文化价值的戏目怎样保存下来,也是邢定生研究的对象。他说过去婚丧嫁娶及重要节日,都要演关索戏。但现在,由于受经济利益的冲击,关索戏原有的性质已经变样,固有的功能已丧失,适合于关索戏生长的土壤也正在消逝。一些关索戏存在的先决条件已丧失,靠最先的原因已带动不了它的发展,要靠政府来进行保护。所以政府应该重视起来,用现在很容易做到的音像手段把它保存下来。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要加以开发,让这一戏剧的“活化石”继续延续下去。而且,充分保护利用关索戏,对澄江旅游业的发展、文化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保护关索戏,也是在保护一种正要消逝的民族文化。(记者 王春美)

    抚仙湖“四绝”

    No·1界鱼石:两湖相交鱼不往来

    位于江川县玉带河中段的“界鱼石”是云南的一大奇观,星云湖里的大头鱼和抚仙湖里的抗浪鱼都以此石为界,抵石而返,永不相往来。我们来到界鱼石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深绿色且带点臭味的河,站在河边几乎感受不到它的流动,这就是玉带河,那条曾经清澈见底、盛产鱼虾的小河。来到界鱼石边,“界鱼石”三字犹存,而“鱼不往来”的奇观却再也看不到了。

    海门文化站站长海来春是一位钟爱界鱼石的人,他曾收集、出版了一本《界鱼石民间故事集》。书中收集了许多流传甚广、颇具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当我们感叹这一奇景由于河水的污染而消失时。海来春回忆说:“我从小就在这玉带河边长大,我是眼睁睁看着这条河变成这样的。为保护这条河,我该做的都做了,但河水还是一天天变混浊了,住在河边的人都为此心疼。记得小时候,周围的村民都在这条河里游泳拿鱼。1987年以前,每到夏天这里每天都有近千人来游泳避暑。那时我们村的人家里如果想吃鱼,煮鱼的水烧着才下河拿鱼。”

    说起游客到界鱼石观光的情况,海来春说:“1997年以前,这里还能看到两湖的鱼互不往来的情景,后来就看不到了。玉带河的水清时,平均每天可以接待100多位游客,今年河水污染严重后,加上前久的非典影响,公园里很少有人来,很多千里迢迢赶来这里看奇观的人都败兴而返。星云湖水就是经此流入抚仙湖,这条河虽短,两岸却尽是奇石异洞、苍岩翠壁。加上这最引人注目的“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界鱼石”奇观,本来就是最好的旅游资源,可现在这里变成了‘山清水臭’。”

    我们临走时,海来春还不忘提醒我们要多为界鱼石的环保呼吁一下,早日恢复这一奇观。

    No·2车水捕鱼:请君入瓮

    在抚仙湖畔,车水捕鱼是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捕捞抗浪鱼的方式,今年60岁的李树林老人都无法说清车水捕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只记得他七八岁的时候就和父亲一起捕鱼,那时的办法就是车水捕鱼。

    李树林一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禄充,祖祖辈辈都以打鱼为生,抗浪鱼曾一度是他们家生活的主要来源。虽然现在已经捕捞不到抗浪鱼了,但在李树林家里,我们仍看见许多捕捞抗浪鱼用的竹笼子、木制板车、古香古色的马灯。李树林老人说才几年时间,这些用具都快成文物了,再过几年,就看不到了。

    面对着家里闲置的捕鱼工具,李树林老人给我们讲述了这一奇特的捕鱼方法。抗浪鱼只有在产卵时才会游上岸来,一般在每年的5月到8月间。在禄充,沿湖的岩洞里会涌出许多地下水来,这些地下水温比湖水略高,抗浪鱼比较喜欢,在产卵期就会成群结队地逆着泉水而上,到泉水里产卵。沿湖的渔民抓住了抗浪鱼的这一特性,把岩洞里流出的泉水分成若干股,开渠挖沟,引入湖内。在抗浪鱼产卵期,渔民们把竹笼放在挖好的水沟里,小笼放在大笼里面,然后在竹笼旁安置一辆水车,把湖水车进水沟,这样抗浪鱼就逆水而上,到水沟里产卵,然后再顺水而下时就钻进了渔民安置好的竹笼里。渔民用的这种竹笼叫倒须笼,一头大一头小,鱼进去后就不能出来。当地的渔民形象地把这种捕鱼方法叫做“请君入瓮”法。

    在李树林老人的回忆中,一幅奇特而又热闹的捕鱼画面出现在我们面前。在禄充有100多条捕鱼的水沟,每到抗浪鱼产卵期,湖边就聚集了许多渔民,显得异常热闹。家家户户都锁上门,连老人小孩也到湖边捕鱼。到吃饭时间,渔民们在水沟旁用石块垒起一个简单的灶,生上火,从家里拎出一口铜锅,装上湖水,把刚捕到的抗浪鱼往锅里一倒,不一会,活蹦乱跳的抗浪鱼就成了美味佳肴。如果在吃饭时有人往湖边过,不管认不认识,禄充人都会邀他一起吃的。李树林说这样煮出来的抗浪鱼是最好吃的。

    No·3青鱼阵:蔚为壮观

    见过青鱼阵的人都会为它的壮观和神秘而津津乐道。在澄江新河口村,我们找到了一位叫皆丙华的老人,皆丙华今年58岁,从10多岁时就开始进湖捕鱼。他一生见过很多次青鱼阵。老人说青鱼阵一般只出现在山与湖交界的地方,鱼阵离岸不会太远,每次见到都出现在离岸20多米的地方。有一次在大湾,看见从山底下的洞口游出许多白的、红的、黑的鱼,一会儿功夫就排成鱼阵,最前面的估计有80公斤左右,大的全部游在前面,小的按顺序游在后面。当时他静静地看着这群鱼慢慢游向湖心沉入水底后,才离开。但老人见到最大的青鱼阵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有一天下午5点左右他在象鼻山上割草,突然看见山下离湖边10多米的地方黑压压的一大片,面积有两三亩田那么大,鱼阵里的鱼多得恐怕要按吨来算。据老人说,青鱼阵多见于每年的5至8月份,尤其这期间连续几天风和日丽的时候。见到青鱼阵后的第二天,天气肯定要发生变化。

    No·4铜锅煮鱼:看着鲜,吃着更鲜

    来到抚仙湖,除了游湖之外,还有一道菜非吃不可,那就是铜锅煮鱼。在这里游玩既可饱览湖光山色,又可入湖畅游嬉戏、品尝地道的铜锅煮鱼,还能到明星鱼洞,那里的湖岸绿树成荫、幽雅凉爽,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游客只要到明星鱼洞,便可看见上百个鱼洞依石壁之下的泉眼分布在近千米长的抚仙湖沿岸,渔民就是从这些鱼洞里捕捞抚仙湖里著名的抗浪鱼的。明星鱼洞捕鱼的方式古朴奇特,当然吃鱼的方式也就别具一格。以前湖水清澈时,渔民们煮鱼是直接从湖里舀水煮鱼,现在湖水不是那么纯净了,所以现在渔民们做鱼用铜锅装的是清凉的山泉水,接着就把鲜活的抗浪鱼放进锅里,任其自由游动,然后加入适量的盐和姜丝,盖上盖子,放到火上去煮。水涨时再放入适量的葱叶和味精。一二十分钟后,鱼煮熟了,香味四溢,就可提起上桌。食用时配上特制的蘸水,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爽口。当然人们也不会忘记先喝碗鲜香爽口的鱼汤。

    现在,鱼洞旁已建起很多家铜锅煮鱼的餐厅,铜锅里的鱼也由抗浪鱼演变成湖里所有的土著鱼,煮出来的味道同样鲜美可口。 (本报记者 杨丽敏 王春美)

来源:玉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