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4433' limit 1夜登庐山——别有风味_江西九江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夜登庐山——别有风味

夜登庐山——别有风味

九江庐山山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06-09-03 14:24:00 | 来源:网络 | 目的地:九江
    夜登庐山,雾锁去路,乘客和司机的心都在嗓子眼里剧烈地颠簸。倏忽间一物直撞眼球,定睛看时才知是路旁松树。漫长的期待漫长的路。汽车终于“哧”的一声停在了山顶,大家同时长舒一口气,急不可待地跳下车去感受庐山。庐山的雾真的是不同一般,铺天盖地,浓得化不开。人行其中,不知所处,影影绰绰,不辨东西。庐山整个淹没在曼妙无际的神秘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大雾中。


    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动脉,北枕滔滔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壮丽景观世所罕见。"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构成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山水画。然而,庐山之于中国人远不在其山之险,其雾之奇,其水之美。泱泱中国,名山亦多矣,然能与庐山比肩者盖寡。庐山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历史太多太多的神秘,在这绿树掩映的红瓦粉墙内,在那祥云燎绕的仙人洞旁,曾经演绎过几多的人间活剧,呈现出几多的云谲波诡。俱往矣,空留后来费猜疑。



    穿行在铺满雾露的石径上,怀着说不清的忐忑,走进一幢幢写满沧桑的建筑,搜寻曾经发生的依稀痕迹,万千感怀上心头。1959年、1961年、1970年,毛泽东曾三上庐山。他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演绎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一页页发人深思、令人难忘的重要篇章。1959年7月至8月,毛泽东在庐山主持中共中央庐山会议。会议原定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读书,有“神仙会”之称。6月30日,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庐山,即吟出一首气势磅礴又隽永悠长的名诗《七律.登庐山》,毛泽东的这首诗作,既表现了他当时对国际形势的感受,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憧憬,也集中体现了庐山会议前期的那种轻松气氛。但在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等的批判。庐山会议会址是一幢石砌的宏伟建筑,当年号称庐山三大建筑,是蒋介石的军官训练团所在地。1937年7月7日,疯狂的日本帝国悍然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十日后,蒋介石终于一身戎装在这里下达了全民抗战令:“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公平讲,从那幢石砌建筑前的确走出了诸多的民族精英,义无返顾奔赴战场,血染战袍,共御强虏。现在这里已变成了庐山大礼堂,自从著名的庐山会议之后,这里和整个的庐山一样渐渐消淡了原先也许太多太多的政治色彩,变成了游客凭吊往事的历史场所。



    穿过铁栏杆围起的剪票口,走过窄窄的前厅,便进到了那个著名的会场,一种莫名的肃然油然而生。空间不算大,本色的木座椅一排排猝然而立,高高的天花板上有纵横交错的木条做成的方格子,像木然圆睁的困惑的眼。主席台上摆一溜条桌,桌上覆盖着有些腿色的军毯,空旷而寂静。来访者不顾管理人员的劝阻抢着拍照,绝少出声,整个的会场静得有些异乎寻常。会场中央摆放着一台硕大的电视,不停的播放着一个有关庐山会议的记录片,几乎所有的参观者都静静地坐下来无声的观看......



    走出那个不寻常的所在,长长地舒一口气。不知何时庐山的大雾消散了,明艳的秋阳普照千山万壑。啊,庐山!古人读不懂你,今人也未必就读得懂,也许这便是庐山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