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38601' limit 1浙江行-乌镇旅游_广东深圳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浙江行-乌镇旅游

浙江行-乌镇旅游

新国旅国际旅行社 | 发布于2014-05-04 15:53:22 | 来源:http://www.zuiyouji. | 目的地:深圳

去的那天是个阴天,进乌镇的那一刻起我才发觉这样的天气最适合这样的古镇,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仿佛给你带到了电视里面。

在蓝印花布染坊里,可买上一尺蓝花布带回家;在酒坊里,可购卖一瓶地方美酒回去赠给亲朋;沿着斑痕累累的石板小路,沿街自东向西而行,处处可感受到乌镇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江南木雕馆、江南百床馆、余榴梁钱币馆,可领略传统的文化内涵。《似水年华》这部电视剧让我爱上“乌镇”。乌镇的“三乌”, 就是说,人乌,鸟乌,屋乌” 大致上我理解的屋乌与颜色应该有很大的联系。

 

南大街是乌镇的一条街,我们所说的乌镇一般是指东大街,也就是开发为景区的地方。而南大街则还保持着最原来的面貌,没有修葺,也没有那么多旅游景点的标志。凌乱但却真实。跟着一位老奶奶的沉重的三轮车,我走进了南大街。三轮车缓缓地在我前面走着,吃力地过着桥,滚过不平的青石路。车上杂乱地放着一些青菜。

这条大街是沿着京杭大运河的东岸延伸的。浑浊的运河,默默的在房子的那边流动着,偶尔有房子间的空隙,才能看到它,大部分,两边的房子完全遮挡了它的样子。想起刚到车站的时候,那个人力车夫的话“别把这里想得太美了,我们是土生土长的乌镇的人,还不知道吗,以前运河也很美,去看看现在是个什么样子?”我不知道历史上,它曾是什么样子,记忆中只有历史书上的字眼,面对它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惊奇,觉得它原本就应如此沧桑。浑黄的,沉默的。

街上的人不多,两边是成排的开着小门的民居。开着的门,房里的光线大多昏暗的。路上碰见的大多是老人,满脸的皱纹,用一种很平静的眼光看着每个人从门前走过。还可以看到猫睁着淡绿的眼睛,坐在窗台上,有着似老人眼神,平静而有慵懒的。

就这样走在不太平整的青石路上,偶尔可以经过高高的,灰白色的大的拱门。左右侧,不时出现一条条狭窄的,弯曲的小巷,你不会知道小巷的尽头是什么,小巷的两旁是高高的灰白的墙,有着斑驳的时光的印记。墙上有的还有一两扇紧锁着的门,门上挂着锈迹斑斑的铁锁。我喜欢慢慢地走在这样的小巷里,一切都那么宁静,你仿佛可以听到时光从小巷走过的声音。阳光不能完全地撒进小巷,有的是在灰白的墙上,青苔的青石板上的一些光斑。

走着,想着,每个有着铁锁的门里曾有过的故事,抬起头,是一线线窄窄的蓝天……

走累了,随便坐在哪座小桥的栏杆上,桥下的水静静地流着,水里,有桥灵巧的倒影。打开相机的镜头,静静地看着在显示屏上的风景和走过的人。这个小镇的老人太多了。除了游客,就是老人,听人说,小镇的年轻人都走光了,到杭州市、上海市那些大城市去了。我想起了在杭州的光怪陆离的夜色里,在那满是酒吧喧嚣的大道上,在拥挤的人群里的无助和莫名的烦躁。忽然不知道,在那些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人们拼命地追逐的是什么……我对自己说,等我老了,也到这里来,可是,为什么只能到老了才能来呢,这才觉得人是无奈的,而这里的老人,是幸福的。

离在乌镇的日子,已不短了。具体的风景,仿佛已经忘却了,记下的,只是那时的感觉。水乡的风景,谁都能想像,青石小路,精致的小桥,静静的流水,宁静的人家。但感觉,却只有当你深入其中的时候才会拥有。

那天,一直走到南大街的尽头。再慢慢地走回旅馆。再慢慢地走到景区的戏台前的空地,在乌镇,做什么事都是慢慢的,时光在这里,仿佛也放慢了脚步。坐在回廊里,看着戏台上,认真唱着的红红绿绿的男女,听不懂在唱什么,戏台下来往的人,并不太注意他们。只有,几个老人,抬着头,看得一脸痴迷。我也试着专注地听着,听着,直到太阳西斜了。

这样的日子好平静。平静地心里起不来一丝波澜。原本想拍很多的照片,写很多的见闻,却慵懒地连相机都不愿意举起,更不用说笔,仿佛,最好的方法就是背着包在大街小巷穿行,穿行……据说,乌镇是一个特出人才的地方。自有科举起,前前后后出了壮元、进士、探花、榜眼之类的达54位之多,这在中国任何一个镇都是不多见的。现代就出了矛盾(沈雁冰)这位大文学家。也许是这儿风好、水好,风水好吧。十点,到达乌镇。

可能是因为周末,今天的人、车特多,诺大的一个停车场上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旅游车,入口处的人群不时的排起了长龙。等了约十五分钟,导游才买好门票发到我们手里。穿过检票处,一条小河便显现在眼帘中,河上一座约1.5米宽的褐色木桥,桥哪边是一小片水杉树林,林子里有些小水沟,也许是为了有点诗情画意,居然在树林里搭起了弯弯曲曲的小木桥,一直通到另一条河叉子边上。

穿过木桥和小树林,我们便开始了乌镇的游览。

古镇分景区和商业区,景区主要在河的北面。

河网是江南水乡的一个重要特点,横的、纵的、斜的,几乎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在无锡市,苏州市、杭州,都见识过河网,但每一个地方又有一此不同----在无锡,河网密布,但河宽、船多,很少有临河而住的院落,苏州的河比较少,水质极差,但伸展到了大户小院,屋前檐后的。乌镇的河在我眼里算不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河,而更象我家门前的小水坝。站在入口处看,临河而建的民居显得很整齐,地基都伸到河中了,每家每户都有哪么一米、两米宽的房子建在河水上。少许没砌房子的河岸边,种了些许垂柳,在这个季节,叶繁枝展,随风飘舞,很显婆挲。

 

前行,穿过一座石拱桥,再前行右转,在民居边上再过一座石桥便进入了古镇的景区。

镇里的路是用麻石铺成的,约2米宽,相当平整。路两边的房子大多是两层的木楼,屋顶盖的是黑色的小瓦----看来古镇当时是个有钱的地方。最先参观的是蓝印花布作坊,那里有原始的纺机与织机,见识了织机上的梭儿飞飞,也见识了原识的晒布场-----搭着两丈余高的柱子,然后在柱子中间再绑上横杆,刚染出来的、长长的蓝布就挂在这些杆子上,听师傅说,从原料布到染成上好的兰布,要染六次、晒六次,看来吃这碗饭也不容易。柱子下,很多游人抱着长条的兰布照相----大多是受了电影《似水年华》里刘若英的那个模样影响。

出了兰布坊,沿街西行,看了木雕馆和钱币馆,木雕以龙、凤,兰等为主,雕刻的手法大多是用篓空之类的在我看来,这些复杂的花纹,反映了先人的智慧和毅力外。

嘿嘿,扯远了。钱币馆没什么看头,仅是摆放了当年苏区的一些钱币,印制极为粗糙。

据说,此馆主人对古今中外的钱币极有研究,收藏了数以万计的钱币,号称江南最有’钱’之人,但看他的陈列,却是最为小气之人,可能钱臭气沾多了就是如此。

 

从钱币馆出来就进了立志书院----当年是乌镇最重要的培养文人的地方,如今归了矛盾故居。立志书院面积并不是很大,但有两进,也就是从大门进入后,穿过天井,里边才是正屋。书院并没留下什么太多的文物,有的,多半也是后来造的,从书院的历史来看,相当的悠久,1904年后吃掉了另一所学校,成为一座男校,隔了几年又吞并了一所女校,成为当地的一所完全学校。不知什么原因,解放后居然改成了一所幼儿园。

 

立志书院的右侧就是茅盾先生的老家了,相当有权势的一个家族,看看他家的灶台和饭堂就知道了,四口锅,三张大桌,当年可是要供二十二口人在此就餐。他家还有一个家塾----相当于我们今天家里的书房,不过当年这里还是培养后一代学习知识的地方,茅盾先生当年就是在此启蒙的。

 

林家铺子坐落在茅盾家的斜对面,这是可是名声在外响当当的,沾足了茅盾先生的光。铺里并不大,卖的也就是些此处的土产兰布,扇子之类的。

 

再向前行,有一座小戏台,表演着桐乡市花鼓戏,台上一个老生在那伊伊呀呀的,反正我是听不出什么明堂来。

戏台正对面,是一座道观,名为修真观,规模很大。说是道观,其实也不然,因为里面还供着地藏菩萨,听导游解释,这是一座道、佛合一的观。我只听说过南岳山上有道观也有庙,却还是头一次看到一个堂上既供如来又供玉帝的,也许是方便两家一起喝酒划掌吧。

乌镇的小河里游荡着一些小船,租船的价格为80元。从景区的一头走到另一头,也就三里地的样子,且河里水很黄,没什么兴趣坐,慢慢回走。

电视里见过很多的当铺,这儿有个名为汇源当铺的,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我特意跑去看了看,只见里面装修得和当今的银行类似,只是柜台特别高,有两米吧,一则防扯有人抢劫或是打架,当铺一般是榨钱的地方,不是诈,二则里面的人可以居高临下,容易看清当物者的表情,也造成一种高高在上的气势----古人是很聪明的。只是可惜当年日本鬼子空袭将此处炸为平地了,可恶的日本鬼子。

顺道商业区往回走,又参观了一些小景点,如酒坊,民俗馆,百床馆等。酒坊与湖南的小酒坊并没什么不同,只是这里产的米酒叫“乌镇牌三白酒”,民俗馆里的陈设对我这样的农家孩子来说没什么新鲜,百床馆里摆设着从江县南各处搜集来的各种古床,也是雕花画漆的,绝了的是这里的床很宽,而且用短廊隔成了三格,最外边大约是摆放鞋子这类的,中间放衣服的吧,最里面才是睡的地方,简直象个小房子了。而更绝的是我同事说,中间是丫环站的地方,哈哈,如果是一个人在里面睡还好说,如果是小夫妻,那就不成了吧!床的种类确实是多,有什么小姐床,姐妹床…..记不了哪么多。

再继续往回走,看到一个较大的河湾,听别人说是财神湾,河中摆着一个船台,上面竖了一个高高的旗杆。我想古时候的运河船大约就在此调头,装货之类的吧。后来看到一个标牌,果然这里是当年装蚕丝、蚕茧上船的地方。

财神湾边上有个中药堂,和在湖南看到的中药堂不同,这里是个闯开式的药堂,屋子及各式家俱在内,都是用木制的,药柜上摆放着景太蓝的药缸,听说里面还真有中药呢。柜台上还用线吊着几幅纸包的中药,很象哪么回事,这里早些年还是个药店,且是120救助中心,只是近年游人多了不方便,且很多人没见过这种药堂,这才改为一个景点的。

顺便还写一下景区中看到的一个门楣----“睛耕雨读”,就在立志书院边上,里面正在修整,大约也就是个书斋的样子吧。这四个字倒是很有意思,晴天种地,雨天闲了读书,可见此处出才子是和当地人勤奋分不开的,和“男耕女织”配在一块可能就能反映此处的古代生活情景了。哈哈,算是我对历史的一点解读吧。

乌镇名称的由来,一说是出个个姓乌的大将军,因人名而来,另一说是乌镇都是用黑色小瓦盖房,从天上看来乌黑一片。我也不知哪一说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如果你有兴趣不妨问问当地人。

奇怪的是,这个镇高中这么多人,居然没一个壮元亭,壮元桥,壮元大酒家之类的,看来此处的先人不兴庆功宴、壮元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