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30614' limit 1山西旅游博客_山西太原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山西旅游博客

山西旅游博客

山西友谊国际旅行社 | 发布于2012-07-26 21:43: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太原
一直以来,在我心中,煤、面、醋、五台山就代表了全部的山西,只知道这里是中华民族文明曙光初升的地方。己丑年十月的山西之行,让我第一次与山西亲密接触,用我不谙世事的双手,触摸穿越千年的智慧。风呼啸千年,却风化不了千年的记忆,雨淋漓千年,却腐蚀不了千年的祈盼。当我踏上这块土地,游走于乡野田畴,才真切地感知那光被四表的历史纵深,悠远岁月中那激扬刚烈、悲恸神奇的故事就在身边,且如此清净清晰,触手可及。心怀震撼的我抚摸千年的石雕、千年的木料,想想孤陋的我对三晋大地的片面印象,我无语。今天,距山西归来整整一个月了,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回眸在山西四日的点点滴滴,整理思绪,完成这篇游记。
山西是个浑然天成的地理单元。从地图上看,这块土地,左右两竖边,上下两斜边,是个拉长的菱形。它背山带河,气势雄伟。东有太行,与河北河南分;西有黄河、吕梁,与陕西分;南有黄河、中条、王屋,与河南分,不假人为划定的边界,就可以同四周的邻省切割开来。它像个瓶子,瓶壁、瓶底是封死的,只有大同方向是个瓶口,遥通蒙古草原。进出山西虽然没有蜀道的艰难,但也需要在大山中盘旋数时。与外界交通的艰难,没有挡住晋商外出的脚步,也没有挡住晋煤外运的车队,却或多或少缓和了现代文明对传统信仰的冲击。这片土地是全中国古建筑遗存最为集中之处,其中大多为供奉各种神祇的庙宇。
汉语用“风光”来形容自然美景,常言道“无限风光在险峰”,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少见,而常景则因太易为,所以无视了。老祖先解放双手直立行走以后,失去了猿猴攀爬蹦跳的能力,平地越来越显示出宜居的便利,于是难以企及的去处就显得风光无限起来,越是险山恶水,越令人耳目一新,越是危崖深壑,越令人心旷神怡。
从此,相对海拔也就成为文明人审美的重要标准,眼睛靠反射光线获得图像,落差的存在让目光可以覆盖更多界面,风不一定要吹在身上,只要光线配合巧妙就有了风光,风就可以看了,从平处望高山,风在眼中,从半崖望平原,风在脚下。出家人是很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自古以来“天下名山僧多占”,和尚无意中竟成为最先搞旅游房产开发的群体,某某行脚僧无意中行至一人迹罕见的地方,发现风物异于寻常,于是二话不说先集资建房,把庙宇修好了,此山也就有了归属,只要海拔落差的风光占到好处,就可以上下通灵,香火不断。五台山便是这样的所在。
佛教传入五台山已有一千五百余年,但台怀镇最能代表的,也许只是最近六百年的历史沉淀,如果以更为深远广阔的视野探索五台山的历史,台外的魅力或许更大。不过,作为今日汉传和藏传佛教共同宗奉的佛教圣山,台怀的宗教氛围是别处无可比拟的,这里有着山外世俗社会少见的虔诚和奉献:通往菩萨顶的几百级台阶上,善男信女们五体投地,一步一爬地向上前行……
山西佛教的兴盛历来不逊于一河之隔的陕西,五台山的文殊圣境更是宇内独有。后赵石勒兴于上党郡,北魏定都平成(今大同),高欢以晋阳(今太原)为霸府,三个笃信佛教的朝代在山西留下了大量的传说、典故、石窟、寺院。之后山西作为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香火不断,遗存甚广。大凡热爱佛教、寺观艺术的人都有敦煌情结:大漠、石窟、雕塑、壁画,还有挥之不去的苍茫。但熟谙了山西寺观后再行走莫高窟,便有地域穿梭之感。塞外敦煌始终忠实地接受来自中原的最新资讯和时尚,今天山西从五胡乱华至明清的佛教遗存证明两者紧密的联系,只不过敦煌很远,山西很近。
山西寺观壁画,比起敦煌来,从数量上显得微不足道,完整性也差之甚远。然而,敦煌终究是边镇的身份,其大部分壁画粉本均来自中原,且连绵不断的石窟寺开凿,也使得其在盛唐以后不断模仿前朝,越来越趋于程式化。山西在历史上属河东道,寺观数量虽不能与京畿相比,但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以及与各王朝的密切关系,成为中原佛教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
古希腊人以自己的形象塑造了神,并把自己的故事附会于神,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创造了辉煌的古典雕塑艺术,并直接影响了之后的基督教艺术。在东方,无论哪个宗教,神总是在圣殿或神龛里高高在上。神圣感与疏离感并存,使我们心怀敬畏,不能靠近它们。但宗教终于要服从教化的功能,因而也难免被世俗性所渗透。当神性被淡化,人性逐渐提高,尤其在儒、释、道走向融合之际,山西民间信仰与外来文化不可避免地交汇着、冲突着,最不可忽视的当属以西人马克思为导师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无神论在中国并不是新生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很接近无神论,但是无神论对山西绵延数千年的民间信仰的打击无疑是史上最沉重的。人们心中的万神殿倒塌了,于是神庙荒芜,祭祀不举,庙中的神像、法器甚至是建筑构件,都成了金钱的来源。
敦煌很远,山西很近。再辉煌的高潮也总有落幕的时候。谭其骧先生说:“山西在历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时期,往往是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山西寺观兴于南北朝,而衰于近代,正是应了先生这句话。它作为一个近乎完美的“历史场所”,无论其是以艺术品的遗存方式,还是宗教功能的延续,都仍然活在当下。可百姓心里只有神,没有文物。国宝虽多,保护却少,关注更低。艺术传递着其作者及其周边人的宇宙观,反映了世人的某些关注,某些与神和与人的关系,一种生活和行为方式。我们唯有真正认识山西的价值所在,才能真正知道它需要的是什么。
曾以为山西民间信仰的颓势无可挽回,它所承载的古老文明也将随之而去。然而,在台怀镇一家出售佛器的小店门口,我看到一副对联“政策好神归庙百姓享太平,党执政国昌盛世人都敬神”,让我觉得完全低估了民间信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这片土地上的民众已找到信仰与这个无神论世界的结合点: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是神是佛是仙,还是推翻一切,百姓享太平才是这一切宗教、理论存在的意义。“有功于民,民则祀之”,这大概是山西民间信仰的核心思想吧。
法国著名的东方学者路保罗说,当代史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现状永远与过去有关。山西民间信仰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当我们以为它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行将就木的时候,它却还在按自己的方式在现代社会延伸。古老的文明未必已经如我们所想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烟消云散,或许它只是如济水一般潜行在现代文明的表层之下。
如今,传统的信仰和被遗忘的传统正在复兴回归,对历尽劫难而幸存的古建筑来说,是好,也是坏。对古建筑的真正保护应该是让它们恢复历史的角色和传统的功能,而不是变成一座座仅被瞻仰的空房。但是如何让古建筑不被复兴的信仰所“油漆”,不被回归的传统所“电镀”而能依然显现它们的古朴魅力,这不仅仅是一个古建筑修复的技术问题,而是涉及到很多国家政策和文化层面的问题。成百上千的古建筑,是山西魅力之所在,它们的未来也正是我的困惑之所在。
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山西盛产国宝的特点。但时间走到二十一世纪,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武装到牙齿的文物掠夺者及其背后深不可测的“收藏市场”。心怀对古代遗产命运的担忧之情,为遗产保护鼓呼,义不容辞。如能引起看到此文的人对传统遗产的更多关注,乃至投身其中为遗产保护一尽己力,则善莫大焉。
离开五台山,我们前往恒山悬空寺,再次回望云雾缭绕中的五台诸峰。虽然我不为烧香许愿而来,但还是冲着大山的方向,双手合十:愿五台山永远屹立,愿台内台外的文化瑰宝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