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30129' limit 1青春在香格里拉绽放——赴云南迪庆支教手记_云南丽江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青春在香格里拉绽放——赴云南迪庆支教手记

青春在香格里拉绽放——赴云南迪庆支教手记

云南丽江香巴拉旅游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12-05-29 17:45:00 | 来源:原创 | 目的地:丽江
       香格里拉——世人眼中美轮美奂的世外桃源。辉煌的寺院、碧绿的牧场、静谧的湖水、神秘的森林,它拥有的一切是多么令人神往。多少次想来到这片圣洁的土地,亲近它、端详它…… 我要去香格里拉旅游
       2011年8月,我参加上海第11批赴滇支教工作,来到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2000年至今,上海已经选派十一批共1061名支教教师赴滇支教。而中央确定的上海和云南开展的对口支援工作也走过了漫漫15年历程。
    穿着羽绒服用高压锅炒菜
  香格里拉地处海拔3400多米的高原,我们支教的建塘镇周围由高山所“围困”,出入虽然有航班,但由于天气原因,常常要误点,甚至会被取消。又窄又险的214国道几乎成了冬季唯一与外界联系的纽带。
  虽然我们知道来到的是云南省最高的地方,这里高原高寒的气候也是全云南省之最,但是多数人对云南的印象停留在高温潮湿的一面,我也不例外。结果当我们到了香格里拉后,才发现这里不仅会有不小的高原反应,而且干燥的冬季漫长寒冷。刚上高原的几天,我总是头晕头疼,稍微一动就气喘吁吁,由于干燥早上还一直要流鼻血。但看到淳朴的学生和融洽的学校大家庭时,那种内心的安详和超脱是不到这里的人体会不到的。
  这里即使是晴天,可羽绒服总是脱不开身。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用力挥舞锅铲,用高压锅炒菜成了在这生存的一项重要技能。由于这里沸点仅是70℃,又十分寒冷,很多菜烧不熟,在解决吃饭问题时颇费了一番功夫。幸而我们嘉定支教小组一行五人互相扶持帮助,一起烧菜,终于共同努力攻克了“吃”这个难题  宁可生冻疮,学生也不肯把手放进口袋
  从第1批到第11批,支教的观念和任务也在发生变化。之前的支教主要以上课为主,以此帮助当地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校教学水准的提升。近几年支教的主要任务变成帮助当地的教学科研,并利用个人自身特长,促进整个学校建设。同时,云南省正在实行集中办学的新举措,以加强师资配备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保障教育的公平性、教育资金合理的投入和分配。在这个新的形势下,我们上海教育的诸多管理经验和教训,就成了当地实施新举措时可以借鉴的案例。
  因此,支教工作重心从“授之以鱼”,变成了“授之以渔”——用教育教学经验和先进管理模式,完善学校各项机制,促进学校发展,影响一批学校,带动整个地区的教育改革。
       基于这个原则,我们除了主动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还积极参加合并办学后各种机制的建立和学校省级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我担任了初一一个班级的英语老师。班级学生中约三分之二是少数民族,以藏族为主,还有纳西族、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普遍都很乖,纯真质朴,校内外碰到老师,都会问候老师好。
  学校条件较差,每班只配4个节能灯,光线昏暗。但无论冬季多么寒冷,他们依然坚持每天晚自修到晚上9点多,十分刻苦。给他们上课时,室外大雪纷飞,气温在零下十多度,教室里常常冷得恨不得要戴帽子、手套,但学生宁可手生冻疮,也不愿把手放在温暖的口袋里,全都专注听讲,一丝不苟地做笔记,抓紧每分每秒。看到他们认真学习的态度,我不禁鼻子一酸,强忍住泪水。从学生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可贵的精神,而这正是当地发展的希望和动力。
  从“哑巴英语”到主动开口交流
      有时候可爱的孩子们也会问我:上海是怎么样的?上海的学生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周六周日要翻山走长长的山路才能回家?这时我总有种冲动,打心里希望能带这些天真的学生走出去,看看上海,看看世界。等学业有成了,再回来建设他们的家乡。
       这个新学期开始第一节课时,班级同学自发唱起了藏族歌曲,向我献上哈达,表达最诚挚的祝福。那一霎那,我深深感受到和学生融洽的亦师亦友关系,云南人和我这个上海人浓浓的鱼水之情。
    不久,在我们的努力教导下,不少学生有了很大进步。比如在英语上进步明显。由于英语学科注重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当地由于外部环境的诸多限制,很多学生仍停留在学习“哑巴英语”的阶段,我将上海注重听说的教学理念付诸实施,创造一切可利用英语的机会,帮助他们破除羞涩、不敢开口的情绪,鼓励他们用较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和老师同学交流。
  现在听到这些学生出入校门时用英语和我问好,闲暇时快乐地唱唱英语歌曲,作为老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我想,每位入滇教师的辛勤努力,一定会给云南教育事业送去绵绵的新鲜力量,滋润着这一棵棵“小树”茁壮成长。
  藏语中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将永远常驻我们心中,成为上海支教青年教师绽放青春、值得感念一生的又一个家乡。
                                                                                                               上海支教教师:陈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