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30049' limit 1泰山渔鼓的起源与发展_山东泰安泰安市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泰山渔鼓的起源与发展

泰山渔鼓的起源与发展

泰安市江山旅行社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12-05-23 17:08: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泰安


 

渔鼓

泰安渔鼓起源于商末周初,起初叫“三根木”。近代泰安渔鼓的师爷为邹县人,清末开始在泰安收徒授业,上世纪三十年代达到鼎盛。随后又兴起了另一个分支叫“汶河渔鼓”,源自于道家唱经曲调,亦名“道情”。它最初形成于12世纪,清中叶后也成为一种兴盛的说唱形式。那时在泰山东麓泰莱平原和汶河一带几乎每个集市上都有渔鼓表演。

泰安渔鼓原唱形式是老艺人一人击鼓打板说唱,多在集市上表演,也在田间地头说书糊口。曲调质朴、风格粗犷、低沉、悲调苍凉。表演时,或站或坐,无拘无束,收放自如。传统剧目有《薛刚反唐传》、《回龙传》、《刘公案》、《包公案》、《杨家将》等,但正式开书前一般先表演“八大块”(桥、塔、鬼、雾、虎、梦、狼、牙)作为铺垫。

解放后,为适应表现现代生活的需要,泰安出现了“泰山新渔鼓调”。演唱艺人保留了传统泰安渔鼓的韵味,汲取了山东民歌和地方戏曲中的音乐、舞蹈元素,学习借鉴了山东梆子、莱芜梆子的精华,对唱腔和表演进行了大胆革新创造。唱腔及伴奏欢快热烈,尾音婉转优美悦耳,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其旋律音调朝气勃发而又亲切上口,洋溢着动人的歌唱性格,加深了观众听觉记忆,从而使一些观众在离开剧场时已能哼唱其中的片段。这种“过耳成诵”的现象在其他剧种中十分罕见。泰山新渔鼓调,具有幽默、诙谐的风格,它基本上是一个喜剧形式,其表演风趣性很强,笑料很多。非常口语化,当地化,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格调鲜明,柔中见刚,情随声起,疾徐有致,余音绕梁。

演出形式,可大乐队伴奏,场面宏大而热烈,更加吸引观众。可多人同台表演,用现有的曲调可创作各类优秀作品,并适应各种场合演出。在表演上,以说唱为主,动作为辅。既有说书人对听众的表叙,又有故事中人物的直接活动。表演时,往往通过具体细腻的动作,帮助听众更清楚形象地感受故事内容,体会到艺术的真实感,其动作相当精炼、美化。这说明只有真正把潜藏在语言里的思想感情挖掘出来,才能使语言光彩夺目,产生强烈艺术魅力。

旅游线路推荐
暂无内容
酒店预订推荐
暂无内容
旅游景点推荐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