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3057' limit 1当阳光掠过东岸的羌寨_四川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当阳光掠过东岸的羌寨

当阳光掠过东岸的羌寨

yanzi | 发布于2006-08-01 16:14: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

传统羌寨
传统羌寨

羌寨MM的悄悄话
羌寨MM的悄悄话

  阳光暖暖地斜投在岷江峡谷中,又迅速照到江岸山坡上的羌寨,使高大挺拔的石砌碉楼拖下巨大的阴影。随着阳光既缓慢又神速的步履,碉楼的阴影在不知不觉中到达了山岩上的某一个石洞,寨中的家庭主妇们就知道该生火做饭了。青青的炊烟从一座座石碉房顶升起,由于那些石碉房相互连环套叠,根本分不清炊烟哪是哪家的。羌族人就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碉楼下,生活在石碉房里,那不仅是他们的家,也是他们安定和谐的堡垒。
  
  典型的羌族村寨
  
  我们由成都穿过都江堰,向西北经汶川,落脚在理县的桃坪寨。那是一个典型的羌族村寨。它有98户人家,近500人,坐落在岷江东岸,海拔只有1600米。清澈碧蓝的岷江从寨前流过,我能想象在不太遥远的过去,只要羌寨的人把架在江上的简易吊桥一毁,随便派个人看住只容得一个人飞身而过的溜索,对羌寨有非分之想的人就只能望江兴叹了。
  
  现在已有一座水泥大桥将江西的312国道与羌寨连在一起。进入桃坪的桥头,迎面就是一座碉楼和一个狰狞的“泰山石敢当”,过桥上山,就见两座巍峨的碉楼矗立在羌寨后头。
  
  羌寨虽然海拔不高,但峡谷两边的山顶上却积有白雪,那里成了太阳歇息的去处。那也是古代羌族居住的地方,现在人们还能从山上挖出一些古老的陶器。那些陶器大约是新石器时代的东西,简单朴素,没有任何装饰。
  
  也许是由于迁徙路途的艰辛危险,又由于新来乍到夹在许多民族及原住民中间,更由于社会的剧烈震荡危机四起,羌族不得不因地制宜,选择险要之处,用当地多得不能再多的石头垒起自己的家园,以求一方的平安和清静。
  
  岷江峡谷里的绣花鞋
  
  羌族虽然居住在防守性的碉楼里,但却热情豪爽,通情达理,而且大多能说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在桃坪,我们就得到了当地出名的“小龙女”龙小琼姐妹和她们家人周到而得体的接待。龙小琼曾做过共青团十四大的代表,在北京受到江泽民的接见并照了合影。就是她在读完卫校返乡后,带头搞起了羌族风情旅游接待。
  
  我们在羌寨里窜上窜下,这家瞅瞅,那家看看,有的人家在门口迎面处也安放一尊“泰山石敢当”。上碉房的话,要抓着两边挖有凹槽的窄陡的木梯才上得去。我们穿过一层层挂满腊肉的房间,爬上可供晾晒粮食的屋顶平台“基达”,爬上供奉着白石的碉楼,领略羌族的生活风貌。羌族老人可不管那么多,照样打他们的麻将,其他人喂猪的喂猪、洗衣的洗衣、做饭的做饭,一些妇女则忙着挑花刺绣,信手随意做一些绣花鞋、鞋垫之类卖给游客,那是她们非常拿手的几乎是本能的本事。她们就主要用各种挑花刺绣把自己打扮得如花一样。在那有些荒凉寂寞的岷江峡谷里,那些花色显得格外醒目耀眼,为羌族的生活平添了许多美丽。
  
  搞旅游摘掉“穷帽子”
  
  在寨口,我们认识了正忙着打麻将的陈仕明,劝说了半天,他才歇下手里的“方城大战”,回家和老伴一起让我们拍照。他们是一对结婚已半世纪的夫妻。陈仕明在6岁时父母就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女方比他大三岁,那时还是一个9岁的小孩。
  
  对父母的包办婚姻,在后来已走上革命道路的陈仕明当然思想不通,但毫无办法。他父亲已在他14岁时去世,一切由老母亲说了算,他那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老母亲坚信“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认定他们为儿子安排下的这门亲事能使儿子幸福美满。自从结婚一直到陈仕明退休,他们夫妻就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只不过没有那样一份浓情和要命的思念。陈仕明在单位忙于各种运动和斗争,妻子周明兰则在家乡做农活、带孩子。他们共生养了3个孩子,孩子们相继出生时,陈仕明都不在家,甚至都不能回家看上一眼,他能做的,就是每月给家里寄点钱,并尽量在农忙时探亲。他们的3个孩子都是村里有经验的老妇人帮着接生的。月子里,周明兰娘家的阿妈也来上一段时间帮忙带孩子。周明兰的娘家在距桃坪两个小时山路的增头寨,至今仍不通公路。
  
  随着改革开放,这里的羌族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经济不发达,他们也想方设法种起了苹果、枇杷等果树,但市场却不是那么看好。在小龙女的带动下,他们搞起了民族风情旅游,但事情也不是那么顺利。当有了利益,各种矛盾也就随之冒出来了,于是只有取消了集体性的旅游开发,各家自己搞自己的,但传统热闹的羌舞“跳沙基”和“跳盔甲”就很少跳起来了。
  
  小龙女家可住50客
  
  傍晚,我们从车上搬下行李,在小龙女家饱餐一顿并住下来。随便在她家转转,大家不由得为她家的巨大的石碉房子而惊讶。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有多少房间,有多大面积,只大约知道上上下下有三四层高100多道门,一次可以接纳50人住宿。他们全家有8口人,24岁的龙小琼是四姊妹的老二,姐姐在21世纪来临的时候结了婚,听说光彩礼就收了3万多。小龙女的两个弟弟、妹妹还在上学,假期回来也帮着姐姐做接待。
  
  羌寨的夜晚宁静无比,家人围着安放有沉重而结实的铁三角架的火塘“咪屋达”谈古论今,商量农事,闪烁的火光营造出温馨的家的气息,点燃着亲人间弥久日深的亲情。
  
  几碗羌族自酿的咂酒下肚,睡在石碉房里,我们的生活也仿佛找到了一个实处。
  
  关于羌族
  
  

  
  羌族碉楼

  
  □羌族溯源
  
  羌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几个古老民族之一,他们最先生息在西北地区,以游牧为主,后来逐渐南迁,分化演变成了许多近现代民族,如西南地区的藏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都与羌族有或远或近的历史渊源。古代羌人到达川西北一带后,同时进入了农耕社会,定居了下来。到汉代,他们已形成了现在这样的生存格局,建起了他们的“寨”。现在羌族大约有20多万人,绝大部分生活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桃坪寨地理
  
  离四川茂县约100公里的桃坪寨,是一座始建于西汉时期、保存得最好也最典型的羌寨。它有8个寨门,传说是根据八卦来布局。两座直耸天穹的碉楼雄视周围,寨内有37条通道将座座民居连成一体。民居之间还有暗道相通,构成立体的防御体系。地下铺设暗沟作供水系统,连结各户,为寨民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这些事前没有设计师绘图,施工时没有先进机械代劳,纯是出于人手的建筑物十分牢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内的茂县,县城在213国道旁,离成都以北157公里,黄龙寺以南213公里,乘大巴从成都出发到九寨沟、黄龙寺旅游,它是回程的中间站。
  
  □羌寨之说
  
  羌寨是名副其实的“寨”,它们大多依山临水,踞于险要之处,而且每寨都有高高耸立的石碉楼,寨中的明路、暗道错杂,还有隐蔽的水源和藏粮之所,完全是一套完备的防御体系。
  
  羌寨碉楼是羌族地区最有特色的一个表征。《后汉书·西羌传》记载:“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邛笼”就是羌语“碉楼”的意思。由此也可见,羌人建碉楼有很长的历史。无论哪个羌寨,都有一座甚至多座碉楼,桃坪寨就曾有7座碉楼,后来毁的毁,坍的坍,现只剩两座和桥头新建的那座。
  
  羌族的祖先修建碉楼既为了在高寒的气候中保暖、贮藏粮食,也为了防御外来侵扰。碉楼没有出入的门洞,只有从一根独木梯爬到很高的窗口处,由窗口进出,进去后把窗口一堵,外人就甭想进去了。桃坪羌寨就依山面江“借势”而建,民居和碉楼相连,还有过街楼,巷道错综复杂,犹如迷宫,并有多条明沟暗渠流经全寨,使得全寨仿佛一座易守难攻、安全完善的城堡。
  
  □羌人与石头
  
  羌人与石头特别有缘,对白色的石头极之尊崇,基本原因是这些在岷江上游随处皆有的白石片,对他们的生活大有帮助,可是却萌生了一个颇为精彩的神话故事。当年,他们的祖先与戈基人作战,多次失利,后来头人在梦里得到神的启示,用白石作武器,终于打败了敌人,从此族人就将这种石头奉为神物,云云。羌人是非常出色的石工,碉楼、房子、堤堰都用白石片作主材,以黄泥粘合来建造,碉楼的建设更是一绝。它外表呈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内侧垂直,为了增加稳度,外侧由下而上逐渐缩小;最高的达30米,内有十三层,数百年屹立不倒。民居都是平顶结构,一般是三层,与其他民族的房子大异其趣。
  
  □羌族节日
  
  

  
  

  
  

  
  

  
  组图为羌族的传统节日场景

  
  桃坪的羌族也像汉族一样过春节,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节日,如农历九月二十九是太阳的生日,他们要祭祀太阳神;十月初一的“牛王会”,供奉他们崇拜的牛王菩萨;一年里还有三次“观音会”,祈求观音保佑寨内大小人等平安。有的羌寨还有自己的巫师“师比”,他们被认为是“善”和“正气”的象征,有人有时会请他们来作法跳神,除却污秽,禳解灾祸。桃坪寨已经没有“师比”了。
  
  羌族人的饮酒方法也极之独特——将青稞、玉米等酿成的酒封在酝子里,饮时开封注入清水,插上一根小竹管子来啜吸,称为“咂酒”。饮时很有规矩,先由在场的最长者诵读押韵的祝酒辞,人们再从长及幼轮流啜饮,边饮边添水,直至味淡。饮者随量而为,绝不催迫怂恿,也不争强斗胜,比某些汉族地区“斯文”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