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29128' limit 1潞绸_山西长治长治市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潞绸

潞绸

0秋谷0 | 发布于2012-03-22 19:19: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长治

     潞绸,即古潞州织造之绸,它产生于何代,已不可考,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明代潞绸曾发展到鼎盛时期,山西的潞州因此而成为北方最大的织造中心,潞绸长期作为皇家贡品上供朝廷。据《潞安府志》记载,洪武初年,潞州六县有桑树8万余株,织机9千余张,绸庄丝店遍布街巷,机抒制声随处可闻。所产潞绸丰富多彩,有天青、石青、沙蓝、月白、酱色、油绿、秋色、真紫、艾子色等十余种花色,规格分大绸、小绸二种。明代中叶以后,潞绸成为畅销全国的产品,“土庶皆得为衣”。创作于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有17处提到潞绸,同时期的另一部名著《醒世姻缘》也多处提及潞绸。在其它典籍中也可不断看到潞绸的记载和描写,如万历年间沈瓒的《近世丛残》,翟九恩的《万历武功录》,方逢时的《大隐楼集》,以及《张献忠陷庐州记》和明初杂剧《玉壶春》、《说唐》、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到,使用潞绸的人有农民起义的领袖、明朝地方小官等,由此可以想见潞绸生产和销售的繁荣情况。

      那么,潞绸为什么衰败以至绝迹呢?这主要是因为腐朽的封建政权和官僚制度的阻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中期以后,潞绸织造实行分班定号,共分为六班七十二号,机户名注官籍,承应官差织造,性质上是一种官办手工业,但是官办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首先是科征繁重,“催绸有费,验绸有费,纳绸有费,所得此项,尽入铰役之腹”,不少机户受此赔累,但因“名随机转,欲徒业而不能”。好在除官差外,自己尚可将所产潞绸作为商品向市场出售,一次弥补官差之损失。明万历十四年至十八年,山西连年遭受特大旱灾,潞安等地颗粒不收,灾民流离满路,到二十一年仍是“村落成墟,极目蒿蒿,伤心丘陇”,但朝廷的强征暴敛,仍是急如星火,逃者见返,则逼其完纳逋赋。万历三年、十年、十五年、十八年曾四次加派潞城织造,其中十五年和十八年是泽潞灾荒饥馑最严重的时期,此时桑树也因天灾人祸被砍伐殆尽,未砍的也不死即枯,造成潞绸原料断绝,以至于山西巡抚吕坤不得不上奏朝廷请停织造,但腐朽昏庸的皇帝不但不体恤下情,反而加派不已,无奈机户只好从外地购进原料,这样必然加大成本,导致赔累加剧。明朝末年,烽火四起,潞绸难以维持生产,织机与明初的九千余张减至一千八百余张,经过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动荡,机户零落殆尽。清顺治初年,清廷又重新收集了一些名列匠籍的机户进行织造,拼凑了十三个绸号和一个丝行、一个牙行,但也没有给机户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此时的绸机只有三百有奇,清廷却要机户“以三百机抵九千之役,以十三号力而支七十二号之行”。自顺治四年起,每岁派造三千疋,织造之令一下,机户惊慌,本地无丝可买,远走江浙买办湖丝,回来后络丝、练丝、染丝、抛梭,终日劳累,岁无虚日,如此“南北奔驰,经年累月,饥不得食,劳不得息,地不能种,口不能糊”,使得“机户赔累,荡产破家”,潞绸生产降到最低点。尽管如此,朝廷仍不断加派,差官差役从中勒索,广大机户不堪其苦,怒而“焚烧绸机,辞行碎牌,痛哭奔逃,携其赔累账簿,欲赴京陈告,艰于路费,中道而阻”,终使潞绸行业一蹶不振。清光绪八年,经中丞张之洞专折奏请,长治停额供之例,从此潞绸便销声匿迹。

     文摘自-《长治史话》

旅游线路推荐
暂无内容
酒店预订推荐
暂无内容
旅游景点推荐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