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28921' limit 1颐和园里的教化_北京北京北京市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颐和园里的教化

颐和园里的教化

山西友谊国旅 | 发布于2012-03-02 13:57: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北京
紫禁城庄严深重,宜于朝阳中瞻仰;颐和园的和风丽日,却适宜午后懒散。
波光似烂银一般的昆明湖,占了四分之三的面积,水面上脚划船慢悠悠的荡着,时有水鸟起落。从湖上望去,万寿山上和湖畔的各式宫殿,掩映在满枝黄叶或依然苍翠的树木中,只有高翘的屋檐和金黄色琉璃瓦十分醒目,告诉人们这里曾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的前身为万寿山清漪园,与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以及圆明园和畅春园并称“三山五园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抢掠并焚烧了圆明园乃至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的宫殿。1888年,慈禧太后不惜挪用军费,耗损国库,修复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颐和园遭到侵略者大肆劫掠破坏。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成了人民的公园,昆明湖清淤,万寿山造林,并且兴建了明清风格的街巷,将民间的场景也浓缩在里面,皇家园林的气息渐远。不过早先的规制还在,让人游玩之余作一谈资。
从颐和园的正门东宫门进来,宫门共为五扇,三明两暗。正中设三个门洞,中门叫御路门,以前是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专用;两旁门洞供王公大臣出入;太监及差役只能走两边的罩门。偌大的园林在当年有2000多间宫殿,而门楼、宝塔、亭阁、画舫、雕塑也不胜枚举。其中最主要的是仁寿殿,初建于乾隆时,光绪时重建。 殿内陈设有紫檀木雕成的九龙宝座,座后挂孔雀羽毛编的掌扇和刻有二百余个不同字体的“寿”字屏风。大殿内南北两端各有暖阁,暖阁壁上悬挂有一巨大的寿字,写在绘有蝙蝠和彩云的图案上,名为"百蝠捧寿"。 殿阁中善于寓意的彩绘和建筑小品,无不突出万寿无疆的意思,同时也便充满垂暮景色。这不只是慈禧的暮年,也是清王朝的暮年。
而令我念念在心的是,园中不但有专门礼佛的殿堂,还有随处可见的释迦牟尼佛与观音像,甚至偶尔还有圣母抱婴一类的基督教教义画。在江山飘摇的时刻,回天无力的统治者分明在向冥冥之中祈祷。

佛教、藏传佛教与基督教的因素渗透在颐和园。帝后们尽管参不透奥义,却有了精神上的寄托,对兴替有了一个解释。
佛在中国也很久了。
外来文化对中国最有影响的,首属古印度的佛教。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完成天下一统,“车同轨,字同文”。汉王朝426年间,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阐述经典,构建了全国性的主流文化。但到东汉末年,国家动乱导致儒家文化的分崩离析,又因为大批印度高僧来华传法,佛教的影响就已经很大,王公贵族中有许多人礼佛。尤其在两晋南北朝时,佛教俨然登堂入室,各地寺院林立,士大夫以讲道谈玄为荣,其声势甚至超过儒学。所谓“百代王孙争供养,六朝天子递修鲜。”
唐朝的长安也是一片梵音,宝刹巍峨,如慈恩寺、西明寺、香积寺等,在史书和传奇小说中多有出现。皇帝热衷于迎佛骨,《杜阳杂编》里说是万人空巷,成为一年中最隆重的活动。僧人受紫锡、国师封号的不在少数,唐玄装以皇弟身份万里西游,朝祖庭,取真经。
当时,儒家文化代表韩愈鉴于崇佛对传统文化和国家政治带来干扰,写下名篇《谏迎佛骨表》,义正词严,情真意切,却因此遭贬潮洲。宋明两代虽有儒家奋起反击,创立理学,以儒家统率、融合佛道两教的合理成分,亦有成效,但佛教无论在民间还是在朝廷,还是顽强地生存发展。清朝廷也是信奉佛教的,顺治帝连皇位也不顾,出家为僧,西太后晚期也笃信不疑。不但中原佛教发扬光大,四大名山的寺院屡加修葺。就连原流传于西藏、青海、蒙古的喇嘛教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其法师经常出入朝中讲经弘法。喇嘛教的塑像、法器、旗幡和仪式,都与众不同,这些标记频频出现在颐和园宫殿的绘画或其他地方。
更有意思的是,《圣经》描绘基督传道的图画与十字架,也出现于宫廷之中。西方人的上帝也乘风而来。在十八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在京城已不罕见,一些传教士掌握了西医、天文地理、数学、建筑技术,颇得欢迎,有的与皇室都有亲密关系。圆明园的设计,就很大程度上依赖欧洲来的传教士,著名的大水法和西洋楼堪称一绝。由此可见,基督教的传播在当时不但合法,而且信众不少。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举的旗帜是“扶清灭洋”,矛头所指就是教堂和传教士,倘若基督教不是一种新生的强大势力,决不会成为引发暴力的主要目标。
午后在颐和园里闲逛,边逛边胡思乱想,累了的话,可以躺在小船上。这是一个惬意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