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26296' limit 1【草原风情】走进多彩的呼伦贝尔 享草原休闲时光_内蒙古呼伦贝尔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草原风情】走进多彩的呼伦贝尔 享草原休闲时光

【草原风情】走进多彩的呼伦贝尔 享草原休闲时光

临汾市途乐旅行社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11-07-29 17:51: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不曾寂寞,因为春夏那达慕大会在此笑迎天下客;呼伦贝尔也不曾单调,因为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的子女们在此繁衍生息;呼伦贝尔更不曾停滞不前,因为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草原在此绵延而去。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空中舞?看呼伦贝尔为你演绎怎样精美的彩练舞。
 
白色记忆
白色在当地看来是纯洁与平安的象征。与白色结缘的东西,即使是未曾与呼伦贝尔谋面的人也能历历道来:抑或是绿色海洋中那帆船般的蒙古包,抑或是那奔跑中的羊群,抑或是那圣洁的哈达,抑或是那一日三餐中都不能缺少的白食。可是,怎么能少了冬季那达慕呢。
 
那达慕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那达慕三艺”即摔跤、赛马、射箭。
 
那达慕分为夏季、冬季。相信夏季那达慕很多人都曾体验过,可是冬季那达慕又有多少人有机会一睹风采呢?冬季,来此观雪,来此狂欢,乘兴而来肯定是满载而归。冬季那达慕将民族元素与外来的冰雪文化融合在一起,亮点纷呈。除了传统的“三艺”外,还杂糅了不少有意思的项目。极具民族风味的如: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关不牧场举办的第二届“驼文化”,届时将有驯骆驼、“背骆驼”、赛骆驼表演、骆驼诗歌展示等;根河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的冰雪文化节,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民族是中国惟一的使鹿部落,也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走进敖乡,就能零距离触摸这个神秘民族。比较常规的活动如:牙克石滑雪节、银色呼伦贝尔摄影节、达斡尔冰钓节、中俄蒙选美大赛等。
 
红色传承
为什么说红色传承呢?因其红火粗犷的民族性格,因其沿袭至今的饮食风尚,民俗风情,因其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特色饮食
蒙古人的食品已形成肉食、奶食、粮食三大类并用的习惯。牧业区的牧民仍以肉食为主;在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则以粮食为主。蒙古族人民的肉食多为绵羊肉,肉食又统称为红食。其中,全羊宴可是驰名中外的大餐,光是菜名就让人联想到蒙古族人的豪爽个性。
 
吃全羊:有煮全羊与烤全羊两种食法。煮全羊是把全羊解为几段,煮熟后,在长方形或椭圆形大木盘中按全羊形摆好,然后插上两把以上的餐刀,端到宴席上,再撤掉头和四肢。开始食用时,主人站起先用餐刀在全羊上划个“十”字,表示“请”的意思,然后,宾客各自用餐刀就近处割食。吃全羊,也叫第一道筵,过后,再上酒菜,最后上饭。
烤全羊的做法是将整只羊入炉微火熏烤,出炉入炉反复多次,烤熟后,将金黄熟透的整羊放在大漆盘里,围以彩绸,置一木架上,由两人抬着进入餐厅,向来宾献礼。然后再抬回灶间解成大块,端上宴席,蘸着椒盐食用。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定天下大飨功臣时,用的就是这种整羊酒席,所以用整羊待客是草原上接待贵客的民族风情盛宴。
马奶酒:堂堂蒙古男儿岂能少了烈酒下肚?马奶酒最初多为远行狩猎时为防饥渴,在皮囊(或牛的膀胱)中装些马奶,带在身边。由于整天飞马颠簸,使奶液发酵分离,渣滓下沉,醇净的乳清浮在上边,成了有催眠作用的奶酒。其酒精浓度约在三十度左右。色极清,酒味醇香。烧制方法是用新鲜的牛奶经发酵后,再用特制的蒸笼(整树雕琢的木桶)蒸制而成。
《蒙古酒考》有云:“六蒸六酿者最佳”。头酿叫“阿尔乞如”,回锅再酿的二酿称“阿尔占”,三酿谓之“浩尔吉”,四、五、六酿分别称为“徳善舒尔”、“沾普舒尔”、“熏舒尔”。这种奶酒刚出锅时酒度有20度,口感较好,有点象米酒的味道。过去,这种六酿酒属于上等圣洁饮料,“非奉敬宾,不轻饮也”。
 
风情民俗
祭敖包:敖包亦作“鄂博”,蒙古语意为“堆子”。它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物体。祭敖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圣山。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尔乞特人追赶时,藏在不罕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没有抓住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下山后说:不罕山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将每天祭祀。说完即“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拜,酒奠而祷。”
由于有的地方没有山或离山较远,群众就“垒石像山,视之为神”(见《蒙古风记》)。由萨满宣布某一座山或丘陵,人们就在这个地方用土或石头建成堆子,举行若干圣化仪式。每年一定时期,附近居民来这里祭祀,礼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喝马奶酒、吃羊肉、奶食等,并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三项文体活动。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敖包的装饰也发生了变化。多层建筑的敖包每层都有一定的附属品和装饰品,或各种野兽或鸟类的画像,或各色布条。敖包中间植树丛,中央立杆为柱,顶安“嘎如迪”(凤鸟),加上印有经文的“风马图”幡,或按照古俗,在敖包两边竖立弓、矢、剑、长矛等兵器。 建敖包的地方多选择明快、雄伟且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
 
文化娱乐
歌舞:蒙古民间有句俗语“生活中没有了歌声,好比浓茶中没有了鲜奶。”蒙古族民歌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传统仪式歌、赞歌、婚礼歌、日常生活歌和近现代产生的长篇叙事歌等五大类。从曲调上又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体裁。蒙古族民歌一般以高亢嘹亮闻名;但也不乏低回婉转的抒情旋律。
舞蹈也是人们表情达意的方式。古代许多重大活动如推举可汗、缔结部落联盟、庆祝胜利、喜庆丰收,都跳集体舞来庆贺。正如《蒙古秘史》中所说“绕蓬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可见其舞步之粗犷激越、热情奔放。有名的“安代舞”源于萨满教,但早已超出宗教内涵,成为群众集体舞蹈。
 
书:蒙古语称“乌力格尔”。它是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还带有一定表演因素的说唱曲艺节目,表演者以四胡为伴奏乐器。说书除了说唱《格斯尔可汗》和《大元青史演义》等蒙古族英雄史传外,汉族的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东周列国》也是其传统唱本。
好来宝:蒙古语意为“联韵”,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之一,是民间艺人自拉自唱、即兴创作的艺术形式,伴奏乐器主要是四胡。唱词四句为一小节,讲究押韵,多用迭句。曲调淳朴无华,明快流畅,听起来似小溪流水,铮铮淙淙,韵味幽雅。传统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说唱的单口好来宝,多以赞扬、讽刺、比喻等手法表达故事内容;一种是两个人表演的对口好来宝,即以对歌形式,以能对答如流、唱而不穷者获胜。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坚定不移地走“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之路。2006年至今,全市共完成退耕地505万亩,与此同时,对210万亩沙地进行了综合治理。还将乳品、啤酒、水泥、金属冶炼、煤化工、煤炭发电等企业集中到9个大型园区内,从而再造了发展新优势。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凭借着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加之这里优良的生态环境,呼伦贝尔当仁不让的摘取了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桂冠,入选《人一生要去的66个地方》,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呼伦贝尔,中国北方的碧玉、世界的生态屏障。正是这座城市孕育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灿烂文化: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游牧部族,或在此厉兵秣马,或在此征战割据,或在此安居乐业。也正是这座城市不但大力宣扬,并且身体力行“美丽与发展共赢”的绿色发展模式。
茫茫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向天际蔓延而去,一条新兴的发展之路在草原上突兀崛起。从白色记忆到红色传承,再到绿色发展,呼伦贝尔市用舞动的色彩向世人展示了其与众不同的风姿与神韵。回顾历史,直面今天,展望未来,呼伦贝尔将会以更美的容颜迎接四海宾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