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24158' limit 1黄山脚下的奇葩-武陵查济古村_安徽黄山黟县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黄山脚下的奇葩-武陵查济古村

黄山脚下的奇葩-武陵查济古村

黄山春秋旅行社有限公司(旅游部) | 发布于2010-12-21 09:33:00 | 来源:汪新春 | 目的地:黄山
      黄山,以奇松云海驰名中外;西递宏村也以特有的皖南风情闻名遐迩。泾县桃花镇查济村则是黄山脚下另外一朵奇葩,堪称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来到查济,山有多重绿,水有多道湾,山水怀抱里到处可见古祠、古塔、古桥、古民居,仿佛走回几百年前。
  古建筑的奇迹
  查济村是查村与济阳的合称,两村以水为界。村中查姓居民居多,曾有诗云:“武陵深处是谁家,傍水依山共一查。不怕渔郎漏消息,明年还约看桃花。
  查济古村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查济历史上文风昌盛,人才辈出。相传,查济人外出做官经商发迹之后,必为家乡做一事,或建祠堂学堂,或造庙宇宝塔,或筑桥修路亭。查济明清鼎盛时有108座桥梁和13座牌坊。古代查济人有他们的信仰和崇拜。查济祖氏山东,崇拜宋江等108将,故于建筑中注重108,以示对梁山起义英雄的敬慕和纪念。
  当年,查济宅院万座,店铺林立,人口号称10万。查济的繁华名扬神州。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这首诗词,既道出了查济的概况,也写出了查济当时的盛景。
  难以想像,一个偏僻的山村,居然创造出了如此众多的建筑艺术,创造出了令天下称奇的文化奇迹。查济现存的古建筑有元代的1处,明代的57处,清代的140处。
  查济的古建筑群包括古祠、古塔、古桥、古岸、古亭、古牌坊、古民居、古寺庙、古殿宇、古书院。每处古建筑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这些古建筑,去发掘它们的人文信息和人文精神。
查济最典型的古建筑是祠堂,仅存的祠堂有明代的二甲祠、洪公祠、宝公祠。查济祠堂各具特色,有的气势宏伟,有的古朴典雅,有的端庄凝重。
  查济祠堂一般有三进:一进祭祀时供鼓乐之用;二进祭祀祖先和处理本族大事之用;三进寝楼是供奉祖先牌位之用。
  走进查济祠堂,你就会发现许多神奇的地方。宝公祠。每根大柱下面均以汉白玉的石磉为基,十分壮观坚固,且每根石磉上均有精美独到的雕刻。国家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教授赞叹说:“这里的石磉之大,雕刻之精,可与北京故宫的石磉相媲美。”
  洪公祠天井中设置两口天然泉水的水井,做到了井中有井,天外有天,构思新奇。
  二甲祠飞檐鎏金,雕梁画栋,宏伟壮丽,美轮美奂。
  查济古建筑中最精致的艺术为“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最精美的木雕要数“怀素堂”、“进士门”和“大夫第”。其内容有戏文人物、龙凤鸟兽、亭台楼阁以及花卉树木,无不精雕细刻。最精巧的砖雕要数“德公厅屋”、“诵清堂”和“养正堂”。其内容有戏剧神话、民间故事和乡风习俗,尤其是元代建筑“德公厅屋”门楼“鲤鱼跳龙门”图,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石雕要数“爱日堂”、“宝公祠”和“二甲祠”,其石鼓、报鼓石、柱础、檐栏、漏窗等无不体现了镌刻工艺的精细、精彩和精湛。
  由于查济祖氏山东,现在又毗连徽州,所以查济的古建筑既继承了北方豪迈粗犷的风格,又具有徽州精雕细刻的特点,相互交融,互不重复。
  古祠、古庙、古塔、古桥、古牌坊、古居民,是查济的历史文脉,浓缩了古村千年的文明史。在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查济古建筑保护协会。由于历史上战乱天灾及“文革”等对查济古民居的破坏,到了20世纪末,查济古民居仅存不足1/3。为了保护这些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文物,1994年11月,在这里一个自发成立的民间协会组织──查济古建筑群保护协会成立了。他们为保护家乡的古老建筑和生态环境竭心尽力,才使我们今天得以看到一个古风古韵的查济。
      碧水青山诗书香
  查济四面环山,东南有巴山,西有青龙山,北有碧山,或雄、或奇、或险、或幽,群峰环绕,成为古村落的屏障。
  登高远眺,查济有四门(钟秀门、平岭门、倚松门、石柱门)固守,三条溪流(岑溪、石溪、许溪)穿村而过,两塔(青山塔、如松塔)屹立山巅,遥遥相对。
  村内溪水潺潺,沿河两岸石板铺路,居民、店铺、作坊、祠堂傍水而立,鳞次栉比。河上架有桥梁30余座,有拱桥、平桥、洞桥。查济人开门走桥,推窗见河,路随水转,迂回曲折,悠然自得。
  红楼桥好似长虹卧波。桥上翠蔓摇曳,村夫吆牛荷锄;桥下溪水淙淙,姑娘浣纱捶槌,孩童戏水逮虾。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墨画。
  查济民居大都傍山依水,勤劳的查济人喜栽桂花树,遍植板栗林,村前屋后古木葱茏,花果飘香,溪水淙淙,鸟声啾啾,整个村落“金桂飘香栗满园”,真是一处充满诗意的地方。
  查济风景如画,民风淳朴,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到查济碧山一游,挥毫写下了“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诗句。栖息数日,仍不尽兴,仍留连忘返,他被这里的景色所迷,被主人的盛情所醉,再次挥毫写下了“二人对酌山花开,一杯复杯尽开怀,我醉欲眠君莫笑,明朝有意抱琴来”。
      查济是一个偏僻封闭的古村落,查济靠教育造就了人才,靠人才创造了繁荣。
  查济人历来把教育放在首位。查文熙公在自己制定的家法中强调:“宜从诗书上苦心着力,天下惟读书人不可限量。”村里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可在祠堂里看到,读书做官的祖宗牌位排在前,戎马生涯经商发财的排在后。读书在人们心目中有着神圣而崇高的地位,文风昌盛的局面也由此形成。
  查济人发迹后在广建祠堂宅院的同时,也建成了许多书院、书屋。如“凤池书屋”、“晓岭书屋”、“龙山书院”、“石门书院”、“狮山书院”等,当时最负盛名的是“济阳家塾”。
  “济阳家塾”(又名缉熙堂)创建于明万历五年,查铎退隐归林后为培养查氏人才创办了这座学院。“济阳家塾”制定了一系列读书要则:一、循序渐进;二、熟读静思;三、读书以百遍为精;四、学问之功全在讲贯;五、写字务要庄重端楷。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家规家训。其中的“三义”是查济的首创,也是查济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三义”即创义学、建义仓、举义葬,是族人重教育、免饥馑、扶贫困的具体举措。
  查济书院在明、清年间培养出了大批英才。仅明末至清初不到200年的时间内,就出了2个王(代驾王、救驾王)、文武进士18名、文武举人196名,京官、省官、州官、县官层出不穷。
  查济教育福泽后人。当代查济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遍布海内外。中科院院士查全性、“文坛侠圣”金庸(查良镛)的祖籍都在查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