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2451' limit 1西藏游记:回望天路直通之旅图_西藏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西藏游记:回望天路直通之旅图

西藏游记:回望天路直通之旅图

yanzi | 发布于2006-07-29 15:14: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
这已是我第二次进藏。两年前的那次旅行,乘坐飞机两个小时就到了拉萨。坐火车去拉萨要花两天,出发前,我有点犹豫:是不是太辛苦了。

  今天,斜躺在拉萨朵森格北路的一个招待所,忍受着上次没有体验到的高原反应,头痛、胸闷、眼胀,莫名的难受。但是,回味在火车上的两天两夜,说不虚此行,也许太单薄。途中,西南铁路报的甘老师告诉我:7月1日从成都出发的列车,将是第一列抵达拉萨的直通车。因为直通车是跨管区的,而通车仪式上从格尔木和拉萨对开的列车,是青藏铁路公司管区内的旅客列车。这真是意外之喜:我们是抵达拉萨的第一批直通车客人!

  原以为曾经到过西藏,起码不会毫无准备、毫无经验地为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绿水而咋咋呼呼,但显然,我对自己高估了,或者说,我低估了青藏高原。

  或许,有高原反应也是必然的。你以为你了解西藏么?你以为可以把握算计到位么?还是多一些敬畏吧。杨晓2006年7月5日于拉萨

  成都出发

  7月1日18时18分,T22次列车徐徐开动的绿色身影后,留下无数摄影机、照相机追逐的“目光”。成都至拉萨首趟旅客列车开始穿越历史的旅行。

  广元宝鸡兰州西宁,24小时,列车从盆地驶向高原。

  行驶在青海湖边

  2日18时半左右,列车前行的左侧出现一道光———那就是青海湖。天气偏阴,透过车窗远远看去,湖面与地平面持平,湖天一色,无从对比,相机亦无法纪录,只有在远方湖的边缘,有土坡隆起,可作稍许辨认。

  列车往前奔驰了半个多小时,参照青海湖,我们似乎仍然在原地。广播解说,铁路环绕青海湖而筑,青海湖的广阔终于眼见为实。青海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很难想象,数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而随着地壳运动,青藏高原隆起,海水褪去,上苍在植下莽莽草原之时,也留下了印记———青海湖就是那段不断回放的记忆。

  湖边土黄色的低矮草丛中,散布着一两间土坯的房屋,可能是当地牧民的居所。残破的房屋显示此地还非常贫穷。

  再往前行,天边撒下隐隐的阳光,湖边也有潮汐泛起,能看到更大片的湖水。青海湖就在众人呆呆的遥望中抛在身后。

  19时半,列车驶入天峻大草原。海拔已经到了3200米以上。比起刚才稀疏的草皮,这里的草更绿、更茂盛,但依旧是薄薄的一层。这样脆弱的草原,能够承受多少牛羊的啃噬呢?

  牢牢地记得列车时刻表上的一个时间:3日凌晨4时前后,列车就将抵达格尔木。真正的青藏铁路将在我们乘车34个小时后到来。我叮咛自己要挣扎起床,在青藏铁路零公里处铺开我们四川日报的旗帜。

  在格拉段零公里处

  2日晚不到22时,T22次列车上很多旅客已早早睡下。根据列车时刻表,第二天凌晨3时58分将到达格尔木站———青藏铁路格拉段的起点。西宁到格尔木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通车了,格尔木至拉萨段一直到本世纪才修建。驶上格拉段,意味着真正上了青藏高原。

  记者从行李箱翻出羽绒服,把报业集团和本报的红旗折放在衣袋里,定好7月3日3∶40的闹铃,伴着列车敲打铁轨声入睡。一夜几次惊醒,最后一次看表是2∶30左右,“时间还早”。但未及睡沉,突然被走道上说话声惊醒:到格尔木了。翻身而起,跳下中铺,再看看手机,不过3日3时12分。套上羽绒服,走到车门口,乘务员证实确实到了格尔木,列车提前48分钟到站。“第一趟跑,点安排得比较松。”他解释。走了一节车厢找到摄影记者,他正站在梯子上翻找相机。

  我们跨出右侧车门,习惯性地准备下铁梯,但马上发现站台与门槛相齐,白石修建的站台、金色路灯映照的列车,恍然觉得身处都市的地铁站。风很大,但并不冷。

  有人奔向车头的反方向,我们随他而去。一块长方形的白净石碑矗立在路边,上书:格尔木,海拔2829米。好几个人在碑前摄影留念,我们也赶紧展开旗帜,留下珍贵的一瞬间:四川日报记者在青藏铁路格拉段零公里处!

  再往前的车站楼前还铺着红地毯,楼顶上“热烈庆祝青藏铁路通车”的牌子非常清晰。40多个小时前,庆祝大会在这里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在这里宣布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在我们忙着拍照的时候,车站也忙着给列车发电车补给能源、用真空排污车收集垃圾、接上3个内燃机车头。4∶18分,列车在几声轻鸣后,带着我们正式踏上高原之旅。

  进入可可西里

  出格尔木,四周只有黑夜,我们又开始昏睡,直到被下铺一声惊呼唤醒:好漂亮的雪山!睁着蒙眬睡眼,记者看向左侧窗外:微明的天边,蔓延着群山,山腰山顶都铺着白雪,而眼前的草原一直连接到山脚……

  正在发呆,列车驶入一条长隧道,“可可西里欢迎您”和著名的藏羚羊雕塑在窗外一闪而过。猛然回神:刚才的雪山应该是昆仑山脉的东段主峰玉珠峰,山顶白雪终年不化,造就了著名的景观“昆仑六月雪”!莽莽昆仑、“万山之宗”就在全车人浑然不觉间消失在车身后。看看时间,是7月3日清晨6时20分。

  48小时行程中,最精彩的一段开始了。

  6时35分,车行过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路桥清水河特大桥,桥墩下的桥孔可以供野生动物迁徙。朝霞丝丝出现在天边,但列车似乎向西行驶,霞光在车后时隐时现,赶不上车奔走的速度。

  第一只被旅客察觉的“藏羚羊”在右侧窗外出现了!车厢内一片骚动,大家争相涌向窗边。可可西里是藏羚羊最大的聚居地,也是各种野生动物的天堂。但一路上,大家统称肉眼所及的野生、家养动物为“藏羚羊”,虽然有行家不断告诫:那是野驴!那是牦牛!那是野兔!

  路面平坦的青藏公路一直与铁路相随相伴。很奇怪,动物们似乎很喜欢在公路、铁路之间不过20来米的区域逗留,显然它们并不在意铁龙的呼啸。

  平坦的世界铁路之巅

  6时41分,太阳终于跳跃上高原!车厢内瞬间被阳光染成一片金的。直视太阳,可以清晰看到发散式的光线。蓝天、白云、黄绿杂陈的草皮、波光粼粼的溪流和湖泊,都一一上了色泽。

  在海拔4600米以上的高原,列车上没有人觉得身体不适,可能因为车内一直没有停止弥散式供氧,人们也已度过了心理恐慌期。铁道边有一些兵站,分散站岗的士兵向列车敬礼,他们穿着厚厚的棉大衣,而我们身着短袖。

  7点多过楚玛尔河,7∶30过五道梁兵站,8点多过火红的风火山、长江源头沱沱河……10∶51,“唐古拉北”的站牌出现了,列车穿越的海拔最高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就将在眼前!

  11∶00准点,列车前方出现唐古拉山站,看不到显著的标志物,山口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翻过山坳,一觅众山小。这里依旧是平坦的旷野,铁轨笔直伸向远方。如果不是铁轨左侧有无人值守的站台,也许没人会意识到这里的不同。广播的提示在列车奔驰过站台后30秒才响起:我们在名副其实的世界铁路之巅!

  在海拔5000米、白云朵朵触手可及的高原上,体会不到起伏的坡度,只因这片高原太辽阔!

  100米外就是错那湖

  不敢漏过一处美景。在一上午的高度紧张后,视觉神经稍显麻木。午餐时间到了。现在的海拔已经很难煮熟米饭、面条,吃起了当天的第二顿方便面。

  12∶30前后,全车再次躁动:快看,有湖!隔着车窗不停按动快门,可惜,湖水离我们远了点,铁轨又与湖水齐平,拍下来的只有狭窄的一条绿线。

  哪里知道,列车越往前行,越与湖水接近,最近处仅几十米。途经的是错那湖。远方雪山云朵,列车上看不清湖水中的倒影,只有一汪湛蓝。

  湖面太宽广,我们走了快20分钟,依然在它的边缘打转。

  离它太近了,我们跳下车就可以融入那片湛蓝。

  伸手可掬的虹彩

  错那湖位于藏北重镇安多和那曲之间。14∶40左右,那曲,这是我们从格尔木到拉萨之间唯一停车的站。站台修得很堂皇,可惜附近没有太多的美景。

  15∶33,天空出现一道虹彩!它不是我们曾看到的长长横跨天际的彩虹,而是白云间没有形状的一块彩色祥云。是西藏在欢迎我们了吗?

  从那曲出发,就是闻名遐迩的念青唐古拉山,山脉呈墨黑色,透出来自远古的苍凉。铁路穿越山脉下方的湿地,此处水草肥美,海拔渐渐降低。草原上开始有了人烟,牧人多起来了,藏装男子斜躺在草地上,懒洋洋地朝火车挥手,我们依稀能看到他们英俊的脸。

  实在睁不开眼了,昏昏然睡了一个午觉,到了羊八井,没有看到蒸腾的热气,倒是有许多金灿灿的油菜花地。听一位藏族导游说,最早的油菜籽是文成公主带来的。拉萨近了。

  绕不开的布达拉

  近了,近了,拉萨就在前方。“布达拉宫!”左侧车窗边立刻堆满了人,贪婪地望向远方:群山环绕之中,有一座金字塔型的建筑,白墙红檐盘旋着向上,太熟悉了,那是布达拉。

  火车在拉萨城区的外围绕着布达拉转圈,它那样的卓然不群,从每一个方向看,都是拉萨城的制高点。

  7月3日18时28分,列车准点抵达拉萨。西藏人热情的欢迎仪式给了全车人一个意外惊喜。从火车站到市区,全新的柏油路旁是滚滚流淌的拉萨河,对岸,是遍体金光、近在眼前的布达拉!越近地看着它,越觉得此时此刻的超现实。

  我又来了,布达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