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2254' limit 1石林--女性化的风景_江苏扬州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石林--女性化的风景

石林--女性化的风景

扬州新维车友俱乐部 | 发布于2006-07-13 14:52:00 | 来源:网络 | 目的地:扬州
精彩游记-->
                
    云南是个充满梦幻的地方。皑皑的雪峰,粼粼的湖光,亚热带原始森林里美丽的植物、珍奇的动物,以及民族村寨里阿诗玛的传说,诱惑着人们走进摩梭民居,走进竹笛声里...
石林--女性化的风
 
   
旅行丽江,古城是作为最后一处景点被安排在临别前一天的。
说实话,对这个僻远的古城行前并无多少了解。曾探访过新疆戈壁上被历史风沙斑驳了的废弃古城,也曾游弋过被今人仿制旧的道具古城,所以很容易望文生义,以为不过尔尔。更何况,俏丽的玉龙雪山,撼天动地的虎跳峡早已先声夺人。
走进古城时,落日已斜。
从县城的大街上拐了个弯,穿过几条小巷,经过一些店铺门脸,说是四方街已到,原来不知不觉间已置身古城中心了。
刹那间真有一时恍惚:这个古城竟是活的。显然主要是为旅游者而设的出售工艺品的摊档已经开始张罗着收摊,四方街这个方方正正的中央广场似乎也要随之结束一天的喧哗。然而古城却并没有冷清下来,下班归家的人们正穿街过市,各自散隐在从四方街放射出去的各条狭巷中。太阳坠的更深了,整个古城似乎正慢慢隐到一个巨大的山影里,天还是亮的,可古城的街相依显得很是幽深了。
这样的一个“景点”究竟该从哪儿游览起呢?这个据说是建于宋元初的古城着实叫
我觉得措不及手了。
想及早看它个究竟,便选了条爬坡的巷子一路向上。脚下是石板路,两边是民居,一个院子连一个院子,似都是独门独户。有的院内一片叮铛,俨然在烧水做饭;有的院门外侧倚坐着个老妇,象是在迎候家人的归来;有牵着小狗经过的老妇也会停下来攀谈上一阵子;孩子们当然是热闹的,玩耍着在哪里都经久不衰的童年游戏。除了老妇人身上的穿戴披挂,一切都说不上陌生,穿引其间自觉着象去邻居家串门。只是那门都似乎古旧,而且好像三五步便可见一门上张贴着各色的“哀”、“惮”、“钱”,暮色中常令人悚然一惊,见多了更噤声惴惴,揣摩起这城不会太普通。
走到最高处,还说不上俯瞰倒也能将古城全景看个大概,黑黝黝的一片屋脊,地界不小,该说是古朴,不知是不是炉灶更新的缘故,不见炊烟,便难怪总觉出抑重,好在已是掌灯时分,暖黄的灯光星星点点的透出来,添了不少灵动,又仿佛在传达着这个历经百年的古城中鲜活的呼吸。就在这个时候,我有一个强烈的预感:仅是这样的匆匆一瞥,我会抱憾而归。
下坡返回四方街的路上,才注意到跨过了一条河,才继而发现流水如网,穿街绕城。顿时,在心中这古城愈发活了起来。亦立时打定主意,明天回程前无论如何要再来古城。
一份关念在心,自然不肯贪睡。一日黎明即起,慌着再去看那城。
城关的街还清静着,好像丽江这样的小县城总是要比我们生活的大都市醒的晚些。而且,如果没有昨晚的古城印象,也实在觉不出这里与到过的许多县城有什么不同。
确切一点说,古城该算是丽江县城大研镇的原貌,而如今它只占其一隅了。恰是这一隅,叫丽江成了有韵有味的名字。
马路边是土丘,丘上有路,根据方向感,以为翻过去便是古城。又不敢确定,恰有个背书包的学生转上石阶路,跟过去问:“从这条路能到古城吗?”“哪里?”他象是不了解的样子直叫我怀疑对那里本地人是否还有一个有别于旅游景点的称呼,如果有,我猜想也一定是很生活化的,比如北京管那片依旧热闹的街区叫做“大栅栏”,透出那么几分对历史流转的从容,不想“古城”这般总叫人觉得有几分隔膜。
果真翻过土丘就见古城了。不经意间,这个“翻”到似乎正巧得了些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间隔之趣。从宾馆高楼的城关道翻过来,满目昏黑古瓦旧屋,恍如几百年前的景象,却又间举着早点的娃娃一路打闹着奔向学校,学校里同样有鲜红的国旗迎风飘扬。彼一刻以为走进了历史中,此刻又分明呼吸着现实生活那熟悉的无法逃脱的空气。这种感觉着实叫人兴奋。
随着纵横的河穿街过巷,看一扇扇木门打开一院院的花木浸在晨曦中,看晨起的人们蹲在河边洗漱,看勤快的女人将门前的石板地扫了冲了光可鉴人,看开店铺的撤下了门板,看开饭馆的捅开了炉火洗洗涮涮的又开始准备“八大碗”,看挑提的农人匆忙赶集来,看“披星戴月”(为纳西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纳西妇人悠然穿过百岁坊……我实在不知该如何记取下这一切。偶然间看见一扇门里走出一个黑女人端着一个尿盆,神情自若得到哪里倒了又下到河边洗涮,方才知道已有不少的异国人游而忘返或是游过再返,索性住到一间间瓦顶木檐下。这回他们可以看个够了,而我,徒有羡慕。
平心说,世代生息的古城也去过几处,但不知缘何这丽江古城总给我特别的感动,或是因了它僻居蛮荒高原?或是因了这如江南水乡一般的小城里生息着的竟是一个我们远为熟悉的少数民族?
当我又经过一扇扇标志着失去亲人的苦痛的家门时,发现表现的方式还有许多:“吾门素风”、“慈颜已逝”、“当大事”,实在好奇,终于忍不住询问了一个路人,才知道丧事之后,要这样连贴三年,且每年一换,换辞句,也要换纸的颜色。一扇门上贴着“空悬月冷人千古(上联);华表魂归鹤一声(下联);流芳百世(横额)”。我不知道这该叫丧符还是对联,反正不再有骤对丧痛的内敛,而是从心底里愈发喜欢这个民族了。尽管这些字眼显然传自我们生活的地方。怎么可能不感动?
离开丽江前,买了一本俄国人写的书《被遗忘的王国》,记述的是半个世纪前他在丽江的生活。被译成中文的这本书只印了4000册,但听说它在国外的名声却不小,许多外国人就是看了这本书才追寻而来的。粗粗读过,特别记住了一个字眼:“殉情”。据这个俄国人记载纳西族遵从孔教,而此族人又生性热情奔放,两相矛盾下许多相爱不得的男女竟然演出了一幕幕殉情的凄婉故事一直衍为传统。难怪在玉龙雪山下,当地的小伙子执意要我们听草坝上鬼魂舞蹈的声音,想那生死两茫茫的境界里相爱的痴男烈女是否终于如意?真想留下来,在那小桥流水人家里住下,听他们讲纳过去的故事。
    忙忙碌碌中若得暇,一定要再回丽江,去叩古城里的每一扇吱吱扭扭的门。我就这么痴痴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