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19083' limit 1感悟青海的宗教文化_青海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感悟青海的宗教文化

感悟青海的宗教文化

青海畅游旅行社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09-06-01 23:03: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由传入吐蕃(音:波)的印度佛教、汉地佛教和我国藏族地区固有的本教,经过互相排斥和互相融合的产物。
    公元九世纪三十年代,在西藏一部分世俗奴隶主贵族的拥戴下,代表本教势力的朗达玛登上了“赞普”宝座,凭借王权和贵族的支持,掀起了一场兴本灭佛的运动,大毁佛寺,强迫佛徒还俗尊本,对不还俗者或杀或逐,因而不少佛徒逃离吐蕃,另找安居之地。其中有些人来到青海,落脚在现今化隆县的丹斗寺,继续从事佛教的传播活动。从此,藏传佛教便传入青海,并且使这个地区成为该教“后宏期”的发展中心。
    因为修行方式、传承系统各不相同,藏传佛教出现了很多教派。传入青海的教派主要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宁玛派又称红教,是个比较古老的教派,主要分布在果洛玉树黄南和东部农业区的边沿地区。果洛占有较大优势,全州57座寺院中这个教派就占有52座。萨迦派,又称花教,元朝和明朝前期在青海颇为盛行,一些历史悠久和规模较大的寺院,其前身都属萨迦派,如同仁的隆务寺,乐都的瞿昙寺、互助的佑宁寺等。现在这一教派在玉树、果洛、黄南仍有一定数量的信徒,尤以玉树地区较为集中,全州约有30座寺院,均属西藏萨迦寺管辖。噶举派,又称白教,开创于“后宏期”,分支很多,现在流传的主要是塔布噶举及其各支系,素有“四大八小”即四大系、八小系之称,在玉树具有一定势力,约有70座寺院。格鲁派,又称黄教,在青海传播最广,由宗喀巴创立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67年),被称为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是宗喀巴的诞生地。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和第十世班禅喇嘛亦出生于青海。因此,格鲁派对我省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
    建国初期,全省有大小寺院543座,职业宗教人员4.9万人,内有活佛466人,被清朝册封为呼图克图(蒙古语,意为长寿)的7人,其中有的被嘉封大国师或国师衔,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权,可自由出入皇宫,如章嘉就是这样,地位仅次于达赖、班禅。
    青海许多寺院,既是佛教文化的中心,又是国家历史文物的宝库,如塔尔寺的堆绣、壁画和酥油花闻名世界;隆务寺的“热贡”艺术,号称一奇;佑宁寺等不少寺院,在其经院教育的制度下,也培养出了不少高僧。杰出的藏族学者喜饶嘉措书立说,对于藏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僧人不准参加生产劳动、不准娶妻饮酒,在人民群众中提出了二男送一、三男送二入寺的规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弊端。据1914年编的《玉树县志稿》记载:玉树有男女3万余口,壮丁不过万余,共有寺院98座,僧徒9000余人,将近占总人口的1/3,壮丁的1/2。这样一来,就使信仰这一教派的人口锐减,农牧业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现在信教群众在国家宪法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深入人心,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障。  

汉传佛教 

    青海是我国佛教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在汉族群众泛神崇拜较深,纯佛教的社团、寺守极少,释道混杂,多神论色彩很浓。本世纪20、30年代部分外地汉族僧侣来青海传教,改建佛教社团,广招徒弟,曾形成一定的影响。青海历史上曾先后传入的汉传佛教派有:天台宗、禅宗、净土宗、法相宗、密宗、法幢宗、贤首宗等。

道  教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由于多种原因,道教在青海一直没有形成大的势及影响。约在明清时期,陆续有少数道士来青海传道,活动于西宁、大通、湟源、乐都等地。在这些地区历史上曾建立过一些道观。在青海传播的道教有两大教派,即正一派和全真派。1938年青海道教会成立。新中国建立后,青海道教仍然进行着正常的宗教活动,后一度停止。1979年,恢复活动,开放道观2座,活动点1处。有关部门将西北北山土楼神祠划归道教界,改名土楼观。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青海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公元757年,唐代政府为平定安史之乱,曾借大食(阿拉伯)兵数千支援,后部分人留居中国。宋朝时期,其后裔中的一些人来到青海,但由于人数不多,未能形成伊斯兰教的大发展局面。到了元代初期,跟随成吉思汗来中国的西亚人,大批到此定居,经过较长时间的繁衍生息,伊斯兰教便日渐兴盛起来。十四世纪初,现今的撒拉族先民又移居青海循化,进一步加快了伊斯兰教的发展。 
    青海的穆斯林大部分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哈乃斐派,遵行“格底目”教坊制。与此同时,在阿拉伯出现的苏斐派各学派,也陆续传入中国。青海各地,除“格底目”──老教外,还先后出现了新教、新新教和崭新新教。在这些新产生的教派中,有的已形成为“门宦”,势力较大的有虎夫耶、嘎的林耶、哲赫忍耶和库布忍耶四大门宦。
    虎夫耶支系很多,以甘肃河州人马来迟(1611─1766年)创建的花寺门宦在青海流行较广。首传于循化、化隆、贵德等县。化隆、同仁有一些藏族和汉族在马来迟的劝说下,也皈依了这一派。在青海流传较广的还有崖头、鲜门等门宦以及灵明堂、撒拉教等。嘎的林耶门宦分支也较多,青海流传的主要有韭菜坪、陈门等支系。河州人祁进一(1656─1719年)承传嘎的林耶后,创建了大拱北,他吸收了儒道教的某些学理,道祖有避居深山,静修参悟,近似道家的作风,故有“清真道士”之说。青海后子河拱北、化隆二塘拱北,都是祁进一生前活动过的地区。哲赫忍耶门宦,为甘肃武都人马明心(1719─1781年)所创,始传于循化,以赈济贫人、简化礼仪为教旨,广大贫苦教众悉即响应,皈依日众。库布忍耶门宦,在青海只有很少一些人信仰。
    伊赫瓦尼,是近代出现的新兴教派,故有新教和新兴教之称。因其创始人马万福系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果园村人,故称“果园哈知”。他所创建的教派曾经得到马麒家族的大力支持。于是便以西宁为据点,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东关清真大寺内成立了“宁海回教促进会”,马麒亲自出面担任理事长,使该教派名噪一时,风行西北,逐步发展成为青海的一大教派。
    建国初期,全省有清真寺932座,拱北27座,职业宗教人员5900余人。著名的寺院有西宁东关清真寺、循化街子清真寺、平安洪水泉清真寺。
    伊斯兰教徒生平最大的宿愿是去麦加朝觐。按规定凡身健康,经济条件许可,在旅途平安的条件下,不论男女穆斯林,一生中要去麦加拜天房一次。新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每年组织的出国朝觐活动,青海都有人参加。近几年来,在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的帮助下,青海还连续组织了两次穆斯林自费朝觐活动。 

基督教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基督教西宁支会成立,这是基督教在青海传播的开始。光绪十七年(1891年),英国籍基督教牧师胡立理夫妇到达青海西宁,在西宁、湟源、湟中、化隆、循化、乐都、大通、门源、同仁、贵德等地建立教堂进行传教。当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教会派别甚多,传入青海的有内地会、神召会和安息日会。基督教传入青海后,在东部农业区建立了众多的教堂。本世纪40年代末期,有外国籍传教士18人(男8,女10),其中内地会15人,神召会3人;美籍5人,英籍9人,加拿大籍3人,瑞士1人。教徒4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外国传教士先后被遣返回国。1951年,青海基督都“三会”合并,成立西宁市基督教会,后一度停止活动。1981年,恢复活动。现全省被批准开放教堂4座,有牧师3人,传教士2人,长老5人,执事17人,教徒5000人左右;未经批准的活动点有28处。

天主教

    清光绪五年(1879年),天主教罗马教皇在中国划分5大传教区,甘肃列为第二教区,是为天主教在青海传播的开始。清宣统二年(1910年),比利时籍神甫康国泰受甘肃教区派遣到西宁、乐都、互助、湟中、湟源、贵德等地传教。天主教在青海有许多“修会”,主要有圣言会、圣母永助会、圣母圣心会、圣母圣衣会、童子圣体军会、公教进行会、圣神会等。1913年青海设天主堂后归甘肃甘北教区管辖。1937年,青海教区独立,成立青海监牧教区,直接由罗马教皇管辖。到1949年末,青海教区有8座天主堂(含西宁总堂),下辖25座分堂,1所分教医院、2所诊疗所、1所学校,教徒3976人。其神甫多为德国籍人,亦有奥地利、匈牙利、波兰、德国籍和中国人,当地人则为帮助神甫处理日常事务的先生。新中国成立后,外国神职人员被遣返回国,中国神甫2人,修士4人、修女11人、真女3人,共20人被留用,后尽数散去。1982年恢复开放了西宁天主堂、互助大泉圣母堂、湟中黑嘴儿天主堂、大通城关天主堂,有教众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