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18908' limit 1九华山开山祖寺-化城寺_安徽池州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九华山开山祖寺-化城寺

九华山开山祖寺-化城寺

安徽石台牯牛降旅行社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09-05-12 17:10: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池州
建筑特点:为明末四进院落式民居建筑,前三进殿宇为清末修建,第四进藏经楼仍保持明代建筑风貌。寺背倚虎形山,门前有放生池和石板广场、娘娘塔。
佛教地位:全国重点寺院,九华山开山祖寺。现兼作九华山历史博物馆,存有历代文物。九华山许多大型佛事活动多在化城寺广场举办。
这是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开山祖寺,位于九华山的中心谷地,即今之九华街。此谷地南有芙蓉峰,北有白云山,东为东崖,西为神光岭,四山环围,俨如城池。
寺院 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寺成,金地藏应请自石室迁来居住。不久后,上首僧胜谕进一步扩充寺域,增建台殿、山门、放生池、供经台等。
建中初(780),唐德宗敕赐寺额名“化城寺”。明宣宗(1426—1435)、神宗(1573—1620)、清圣祖(1662—1722)、高宗(1736—1795)或颁藏经,或御书匾额,并赐金修葺。咸丰七年(1857),除藏经楼外,寺宇皆毁于兵火。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
殿宇依山而建,由低向高递进,“丹素交彩,层层倚空”,十分壮观。今寺分四进院,除藏经楼外,余均清代光绪年间建筑。以前,藏经楼不仅收藏有经书、诏书、宸翰真本,而且有据说是地藏穿过的袈裟、高约五尺的毗卢佛铜像、定光佛铁像、数枚铜质方印、重约数百斤的铜质独角兽(地听)、刻有地藏菩萨像的紫黑色石碑等珍贵文物。 “文革”中,寺中佛像文物多被毁坏,今存者有古钟一口,重约二千余斤,藏经楼内又有白玉佛像、明版《涅般木经》、血写《华严经 》等。寺前广场上有一千年古塘,当是《九华山化成寺记》中所说的“相水攸涿者,为放生池”的放生池。
    迎面是一座圆形广场,广场中间有“娘娘塔”和当年地藏放生的月牙池。
    寺庙前后有四进,分门厅、大雄宝殿、后进和藏经楼。这四处厅楼随地势渐高,结构自然,门楹窗柃、斗拱梁柱和台阶基石上均刻有精巧美观的图案。殿内有康熙御书“九华圣境”横匾和乾隆御书“芬陀普教”横匾。后殿首明代崇祯皇帝御书“为善最乐”横匾,给这坐千年古刹,凭添许多肃穆和神秘。现任住持为释常敏。
看 点:九华山历史最悠久的开山主寺,是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的“总丛林”。是九华山诸寺院之冠。
介 绍:东晋僧人杯渡曾在此筑室为庵。唐至德年间改建,定名为化城寺。
    寺名起源:“化城”源出於《法华经》中的佛教故事。传说释迎牟尼与小徒下乡布道,忽为山险所阻,小徒饥渴交加,坐地不起。释迦牟尼手指前方说:“前有一城,速去化斋。”小徒顿为振奋。所谓城实乃佛祖点化而成。
    寺内有康熙御书“九华圣境”横匾和乾隆御书“芬陀普教”横匾。后殿首明代崇祯皇帝御书“为善最乐”横匾。
 现在的化城寺,山门和藏经楼为16世纪所建,大雄宝殿和后厅为19世纪重建,寺内辟有九华山文物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