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18709' limit 1西藏精神:守望与发现_西藏拉萨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西藏精神:守望与发现

西藏精神:守望与发现

西藏茶马古道国际旅行社(散客中心) | 发布于2009-04-25 12:25: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拉萨

  西藏经典

  为什么在西藏旅行能够获得无比的快乐?为什么在西藏旅行能够让心灵得到充实?为什么在西藏旅行能够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这些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回答。在我看来,西藏就像一部经典之作,它的一切能够让人从物象、事象和表象中发现和获取“不可见的”超象意义内涵,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让人感受到人生的纯美与幸福。

  西藏决不是那种让人看过一遍就不再想看了的消遣读物,它不仅有诱发人去阅读的魔力,令人手不释卷,而且能够让人常读常新,不断获得新感悟与新体认。它供给读者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

  守候精神

  在西藏旅行,“精神”这个词汇是不会被忘却的。不仅不会忘却,而且是被人提及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不论是拉萨市的布达拉宫,抑或是山南的桑耶寺,无一不反映和揭示出精神信仰的内涵。在寺院、宫殿、山野、圣湖等场所,藏族同胞们都十分虔诚地转动经筒、堆玛尼石、挂经幡、给自己信仰的佛供奉上酥油、献上哈达、敬上酒水。在藏族同胞的家里,或是牧区藏胞的帐篷里,都有自己供奉的佛。就是行走或坐下,他们手中的转经筒也不会停止转动。这一切都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图1所示的是拉萨大昭寺门前磕等身长头的虔诚信众,我每一次经过时,总要专注而尊重地看上一阵子。每一次都被他们的虔诚和真诚打动。面对他们坦诚地表达自己信仰和守候自己精神家园的行为,我总是静静地欣赏他们,敬佩他们。仔细想想,他们每天都能这样纯粹地践行自己的信仰,那么,他们的精神世界一定不是无所系的,而定会是醇美和充实的。宗教文化于他们就是一种人生花朵,这朵宗教文化之花永远开不败。它不仅开放在城镇,也开放在山野;它不仅开放在寺院,也开放在民家;它不仅开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开放在现实的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是开放在藏民族的心里。所以,藏民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守候宗教文化这朵花,让它永远开放在四季里、开放在心灵里、开放在希望里,让它永远馨香四溢。

  在西藏旅行,你不仅感觉到信仰文化的浓烈,也会充分感知艺术文化的广泛。不仅有架上的艺术形态--唐卡、壁画、雕塑等式样,还有挂经幡、转经筒、游圣湖、晒佛等可称之为架下的艺术形态。宫殿、寺院、民居的建造与装饰都与艺术密切结合。其他生活物品,如服饰、发瓣的编结等也都处处揭示出艺术文化的存在。图2是西藏农区一家最普通民居里的墙面装饰。在西藏,一般的农家民居都有相当讲究或精美的装饰,让人随时都能感觉到浓浓的艺术气息。图3是西藏一个乡村村口的经幡柱。在蓝天白云下迎风招展,远远望去,既像村子里的守护神,又恰似村子的标志一样,让人一走进村子就有一种神圣感、舒适感。我想,长年生存其间的民众,他们的精神世界不会是空虚的。艺术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西藏民众的生活中。为此,我们也许可以说,西藏民众是一手擎着宗教文化的花朵,一手握着艺术文化的花朵,从而映照得他们的精神生活是那样的光辉和充实。

  守候精神是美丽的。守候精神是一种崇高的人生价值的体现,永恒守候自己精神生活的人是伟大的,在西藏旅行你会处处看到那些平凡的守候自己精神家园的民众;我想,每一个走在西藏的旅行者,能够感悟出藏民族守望和守候精神的人生意义也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善美心灵

  走在西藏,是很容易感知藏民族的善良、淳朴和厚道的人性与人文个性特征的魅力的。

  在牧区,黄昏时当你准备扎帐篷露营时,牧民们会主动提供给你锅、水、柴火。在静静的夜里,他们会来与你一块儿席地而坐,听你自由地唱歌、自由地说话,期间他们总是用笑容和笑声来回应你的欢乐。在陌生的茫茫深山和寒夜里,由于有他们的陪同,从而让旅行者少去了几分担忧和不安,多了几分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清晨你可以在牧民的帐篷里喝上由美丽“阿佳”(大姐)递过来的清醇甘美的牦牛奶,还可以吃上口感酥软的奶渣和坚硬的奶干,而整个过程,你都可以看到她们友善的微笑。

  在农区,你可以在村民家自由地烧火做饭。虽然言语不通,但没有陌生感、没有距离感,也没有恐惧感,有的是彼此的注视、关怀和尊重。当你在乡村游走的时候,小孩子们会与你一同嬉戏玩耍,“波那”(爷爷)和“摩那”(奶奶)、“阿库”(大叔)和“娇娇”(大哥)们则会在一旁言说谈笑。清晨,村民们会三三两两地把装有酥油茶的暖瓶轻轻地放到你的帐篷外(如图4所示),你可以尽情地畅饮,那颗在异乡被亲情般温暖的心,甭提有多么地高兴和惬意!

  在寺院,僧侣们同样会用他们的真诚面对你。无论他们是在休闲,还是在忙活,无论是他们在辩经(如图5),还是在集体诵经,你在他们身边穿行,他们也不会干涉你,一切都是在善美中进行。

  在西藏旅行时,无论是在乡村或牧区,还是在城镇或寺院,作为旅行者都能时时处处感受到藏民族同胞们善美心灵的言行。如果每一位在西藏的旅行者,经过藏族同胞善美的心雨的润泽,能够确立自己一生向善的信念,也是人生最宝贵和最美的人生财富。

  和谐人生

  在西藏,不论是漫步于圣湖、游走在神山,还是穿行在乡村、徒步在街区,你还会看到和体会到藏民族的另一道风景,那就是他们和谐的生活。

  西藏是和谐的。走在西藏,你不难发现在那里有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神与神、多元文化的交融,这一切都是和谐的。

  你可以从西藏乡村的许多习俗里读解他们和谐的生存与生活方式。例如,如果一个人故意不出席吊唁自己去世了的同胞,那么这个人就会被认为是缺乏基本的做人准则和修养,将会被人看不起,他在村子里也将失去尊严。也就是说,藏族同胞们在现实生活中重视和强调族群成员间的彼此和谐互助的关系。

  你在纳木错那样的圣湖边行走时,会看到一些藏胞提桶打水洗衣服的情景。如果你仔细一点就会发现,他们把洗衣盆放得离湖岸远远的,洗过衣服的水是泼向岸上的远处。目的是不让脏水回流到湖里。这就是他们保护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在行为。图6就是一男子在傍晚前于圣湖纳木错岸边洗衣的情景,远远望去,虽然看不清他的面容,但可以想见他敬畏和爱护自然的纯美心灵与行为。

  在家里,藏族同胞每天清晨起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敬佛。擦拭佛台、把第一杯最洁净的水献给佛爷,祈求神灵护佑自己的生存和生活。可以说,藏族同胞的生活就是宗教,宗教也是他们的生活,二者和谐统一。

  在西藏,无论是在日喀则的格桑颇章(即班禅行宫),还是在布达拉宫,或是在罗布林卡,或是在一些密宗的寺院里,所有的壁画上都有一个表现“男女双修”的题材。在密宗里,“男女双修”称为“乐空双运”,也称“双身修法”。一般人称之为“欢喜佛”。如图7所示。它的本意是修炼与调伏。画面男身称为“金刚”或“天神”,即“明王”,意在为降伏魔鬼而存在的。寓意是“慈悲”、“功德”、“方便”的内涵。女身称为“明妃”或“空行母”,明妃名字是叫“金刚露漩”,也称为“罗浪杂娃”,是寓意智慧。明王与明妃的和合造像是揭示慈悲与智慧结合能够产生超凡的法力而降伏恶魔,并由此而生出内心真在的快乐,我们可以不去界定其是是非非,但如果从作品读解、从意义寻求、从事象启示的角度看,“男女双修”也好,“欢喜”也罢,它的核心是在一个“合”字上,即寻求通过“合”的途径与方法,寻求愿望的实现,这里的“合”本身不是目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藏民族的生活即宗教或宗教即生活的语境里,和谐思想观念与行为是根深和普遍的。神都需要与他者相合才能生出大智慧和大力量,那么,民众就更需要和谐相处才能够顺利地生存与生活了。

  走在西藏,当你不论是在拉萨八廓街步行、在草原牧民帐篷里喝牦牛奶和吃酸奶渣,还是在大昭寺看佛像造像、在布达拉宫面对五世达赖的灵塔,不论是在寺院看僧侣演戏、在乡村看望果节、还是在拉萨玛几阿米喝酥油茶和啤酒,在拉萨坐出租车或三轮车等活动时,都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西藏民众和谐的生存与生活状态。

  的确,一个人、一个族群、一个民族如果是一直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那将是无比幸福的。我认为,藏族人民是幸福的。

  坚毅求索

  当你在西藏看到磕等身长头的佛教信徒的前额上长长厚厚的肉垫时,一定会感叹他们执著的人生态度;有的唐卡画师画一幅尺寸并不太大的画也要用一年的时间,那些长年生活在大山里的藏族民众并不因为条件的艰苦而自暴自弃。面对这些鲜活积极向上的场景,首先感触到的就是藏民族同胞那种超强坚毅不息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面对图11(《执著》)那样的情景,人是不会产生“可怜”或者“同情”的心理的,反而会是一种尊重和欣赏的心理。有一天在八廓街看到这位只有一只脚、没有带拐杖的年轻朝拜者一丝不苟地朝拜前行时,我真的是很钦佩和感动。那年轻人的脸上没有一丝的哀愁,神情坚定、执著。当时,我近距离默不作声观赏了他很久。这样的人文风景,是能够激励人的、是最有魅力的、是饱含着人生奥义的。所谓一叶知秋,从这些细微情境中我们是可以充分感知和认识藏民族的积极奋斗的生活态度的,这些也就是走在西藏应该发现和认知的意义内涵之一。

  西藏,这部厚重的经典著作,是忌讳囫囵吞枣,忌讳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翻阅的,要领悟它的深意,只有用眼睛细细地去观察、去探求,用心灵慢慢地去解读、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