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16248' limit 1黄帝问道圣地——崆峒山_陕西西安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黄帝问道圣地——崆峒山

黄帝问道圣地——崆峒山

西安康辉国际旅行社 | 发布于2008-08-23 10:14: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西安
黄帝问道圣地——崆峒山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和“道源圣地”之美誉。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1000多种,动物3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
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 ,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1986年5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平凉时亲笔题书“崆峒山”;自1994年以来,崆峒山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和首批“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等桂冠;2002年10月顺利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2003年7月26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以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观——皇城、弹筝峡、塔院和雷声峰组成的《崆峒山》特种邮票,登上了“国家名片”。

    一、历史极为久远,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1、崆峒山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登山问道的圣地
    据学者研究,甘肃东部的平凉、天水是上古三皇诞生之地,又是女娲、夸父的诞生地,文化极为久远深厚。因此,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其功业成就之后西巡疆界,亲自登临崆峒山,向在崆峒山隐居的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这在《庄子·在宥》篇中有详细记载,治学严谨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司马迁本人曾亲自登临崆峒山。他在太史公自叙中说:“吾尝西至崆峒,北过琢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他的记载应当是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谨慎作出的,当代台湾学者南怀瑾在著作中说:“黄帝遍学各种学问,最后西上甘肃的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又说:“黄帝的功业,主要是起于黄河平原的东方与北方,而他的文化学术思想主要是得之于西北高原系统。”还论述广成子说,所谓广成子,究竟有无其人,往往名号是代表一种内容,广成子是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意思。如今崆峒山前的望驾山,山下的问道宫,上天梯旁的摩崖石刻“黄帝问道处”就是对这一千古盛事的纪念。

    2、崆峒山是古代北方民族团结融合的象征
    崆峒一词在古代本无山字偏旁。 它本是一个氏族部落民族语言的音释。它所表达的是一个方位或这一区域所有部落的总概念。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记载“北戴斗极为空桐。”意思是北斗星正下方为空同。另一部典籍《汲冢周书》中更进一步解释:“正北的大夏、莎车、戎翟、月氏、空同、 姑藏”等十部族统归空同。部族融合发展并消亡后,中心区域的名山加以山字偏旁专用指山。其实古人对这一地域概念相当清楚,从唐代李白、杜甫,至明代吕大器,至清代林则徐诗中所提到的崆峒大体指一个大的区域,这一区域的大致范围是东起河南汝阳,西至甘肃河西。中心区平凉可能就是商周时期十大部族

 
 
 
 

崆峒山景区门票价格

1、崆峒山景区门票价格:旅游旺季120元/人;旅游淡季60元/人

2、崆峒山五台景区、皇城、塔院景区、弹筝峡景区、胭脂峡景区、香山景区实行通票制

3、崆峒山景区设有东门、南门、西门、索道四个出入口,售、检门票;设有朝天门检票点。


门票减免管理办法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享受购买半价票优惠政策:
1、凡年龄在60—69周岁的老年人凭有效证件(身份证或老年优待证);
2、国民教育在校学生凭学生证;
3、身高130cm以上儿童。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享受免票优惠政策:
1、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甘肃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凭有效证件(身份证或老年优待证);
2、身高130cm以下的儿童;
3、离休干部凭离休证;
4、宗教界职业人士、持有合法宗教皈依证的居士;
4、残疾人凭残疾证;
5、省级以上(含省级)人民政府授予的劳模凭劳模证;
6、新闻媒体记者凭记者证或省级以上(含省级)新闻出版部门核发的有效证件;
7、持有国导证和出团行程单的导游员;
8、持有全国旅行社经理资格证的旅行社经理;
9、现役军人、伤残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和军校学员,凭有效证件(军官证、士兵证、学员证等);
10、单纯从事科学考察者、美协、书协、作协、影协、崆峒文化研究会和崆峒武术研究会会员凭有效证件;

以上优惠政策仅针对有效证件持有者本人有效,并在景区入口处办理减免票手续。

崆峒山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
    甘肃省平凉境内有一座崆峒山,建有道观禅院,道教、佛教、儒教共存于此。风景秀美,气势雄壮。今年初,中国公布了首批五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位列其中。

  崆峒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虽于广东的丹霞山、福建的武夷山一样同为丹霞地貌,但由于崆峒山地处高海拔地区,更显珍贵。

  游览崆峒山,乘客大多沿后山修筑的的公路乘车至中台。山路回旋如螺,却又曲径通幽,步移景换,蜿蜒攀行。

  中台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东、西、南、北四台依中台四面展开,形似莲花,著名的九宫十二院等庙观殿阁就分布于五台之上。

  由中台向西,穿过朝天门,进入道教文化的盛景。崆峒山道教以皇帝问道于广成子而闻名天下,因盛行于春秋以来的黄老之说,崆峒山更成了中国道教的创源地之一,明代道士张三丰避居崆峒五年,留下了许多传闻轶事。清初,陕西道士苗清阳主持重修皇城,崆峒山又被列为中国道教十二大常驻之一。

  沿陡峭的石阶向上攀登,只见一架巨大的石梯凌空而立,左右石峡壁峙,危岩夹耸,仰首望去,视线可及处,直通云霄。这就是登临绝顶的惟一通道——著名的“上天梯”。上天梯起步不远的峭壁上有“皇帝问道处”摩崖石刻。

  沿“上天梯”继续攀登,就到了崆峒山最负盛名的三教洞。洞内,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孔老夫子塑像供于一堂,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崆峒山道教协会王志合道长表示,在这里,方丈、道长之间很团结,在教理、活动上非常融合。“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万物、雍容大度的和谐气氛和兼收并蓄的传统。”崆峒山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也昭示着崆峒山有别于其它古刹名山独特的精神。

  再向上攀登,越过三天门,就登上了道教的主要活动场所皇城。皇城位于主峰马鬃山之颠,其建筑为崆峒山寺观之首,是全山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殿宇富丽堂皇,宛如古代帝王的皇宫,皇城之名由此而来。登临绝顶,眼界顿开,心旷神怡,各处胜景,尽收眼底。

  当地人说,如果有幸遇雾,景色更是美不胜收。据介绍,崆峒山时令分明,四季景色各有千秋。入春,漫山遍野桃花盛开,嫣红映衬新绿;盛夏,万木葱茏;秋季,红叶满山,层林尽染;隆冬大雪过后,漫山皆白,苍峦奇峰、翠柏枯树、楼宇亭阁银妆素裹。

  站在绝顶皇城向东俯视,建于宋代的凌空塔即入眼帘,最令人惊叹的是塔顶长有一株树龄二百多年的松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这“古塔托松”亦是崆峒一景。

  凌空塔的所在地即为塔院,也是崆峒山佛教的主要活动场所,崆峒山佛教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赐崆峒山佛教田宅,使崆峒山佛教在唐代初期便达到了鼎盛,梵刹庙宇,气势恢宏。寺内神像,法象庄严,栩栩如生。而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寺院都将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周边各地善男信女云集此地,进香拜佛,信徒达数万人之多。

  在植被尤为珍贵的西北地区,崆峒山堪称天然的动植物王国,已知植物千余种。这里还有古老的泾河从崆峒山前峡穿过,流经阳麓,形成碧波潋滟的弹筝湖。阳光照射下,宛若高峡平湖,与湛蓝的天空、墨绿的森林交相辉映。

  作为崆峒山文化遗产之一的崆峒派武术,和峨嵋、少林、武当、昆仑、华山并称为中国六大武术流派,曾威震一方。杜甫诗称“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当代武侠小说巨匠金庸先生也盛赞“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崆峒山道教名观
问道宫:传为黄帝问道会见广成子处,在山麓泾河北岸阶地,占地万余平方米,多巨松古柏和国槐树。旧地方志书记载:“唐已有之”。北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由集贤院承旨、知谓州(时平凉称谓州)张庄奉旨重修,辟为道教大什方,由京兆天宁万寿观赵法师前来住持。金代荒芜。元初驻平凉长官府元帅王钧修葺。后至元庚辰年(1340),王钧孙王顺命孙王克孝等奉元丹阳宫道人姜公前来住持重修,并增筑献殿五楹。明宣德年间(1424-1435)和万历十二年(1584),韩藩王室两次主持募资整修,其间又在宫后增建王全真阁。明代末年和清同治初年两遭兵燹。迭经补葺后,1958年存大殿,献殿各5楹,山门楼房3间,厢厨库房30余间,先后供水文站和西山林场使用。1968年水文站和林场迁出后,平凉县财政局将殿房出售,仅剩众多碑碣古树与荒草为伴。修筑崆峒水库时,此地处于库水湮没区。1972年伐掉古树出售,碑碣湮于库水中。1985年春,经平凉市林业局批准,由泾川县于都乡信教乡民程有禄、赵长宏等人主持募资,在东台玄鹤洞下山麓开山凿石,移动土石3050立方米,劈山占地1500平方米,花费人民币14.3万余元,用粮近1.3万公斤,于1989年建成依地形高低错落四层式建筑群,将问道宫迁入新址。建有走廊屏风式黄帝问道大殿1幢3楹,混元阁1座,砖土木结构厢厨库房13间,开凿菩萨、孤魂洞石洞各1孔。院内新竖丁国民撰书《新修问道宫碑记》碑1通。1991年春,在平凉市文化局主持下,将旧址处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由崇素法师撰书的《重修崆峒山问道宫大什方碑记》碑移置新址。
 
招鹤堂:在中台北下方百米处转轮岗上。岗上旧有茅庵祀弥勒佛,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整饬分巡陕西平庆盐法道按察副使李经政游山,于此见玄鹤翱翔,遂出资由僧人传庵住持,将弥勒殿扩建为面南5楹菩萨大殿,建坐东弥陀殿3楹,坐西文昌殿3楹,于东侧掘池蓄水称浴鹤泉,总称招鹤堂。又购置耕地230亩,以田租为香火供奉之资。院内有紫果云杉(俗称孔雀柏)1株。清同治兵燹,寺废泉湮。光绪十八年(1892),道士彭元发前来住持修复面北大殿。中华民国初年,道士杨永龄经营20多年,于1937年将正殿改建为三清殿,恢复坐西文昌宫,增建武圣宫,在院东建客厨库房30余间,整修山门,共花费银洋五百余元。名人游山多题字作画或留宿于此。1958年后渐次倾圮,所藏书画文物散失殆尽。1984年朱明募资修建坐西土木房4间。1988年崆峒乡民朱天宝出资新建坐南砖木厢房5间。 
 
真武殿:亦称无量祖师殿。为皇城主殿。北宋乾德年间(963—967)修建。元代改崇佛阁奉祀释迦佛。明代嘉靖年间韩王夫人郭氏捐资,命遣内散官马英祈许,将大殿扩建为5楹,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殿顶覆盖铁瓦,望之如金台玉阙。殿内正中设高1.5米、长宽各6米神龛,奉祀彩塑金身真武帝君坐像1尊。龛台正中设置铜铸玄武,左右彩塑周公桃花站像各1尊。龛台左右侧下方各塑龟蛇化身站像1尊。殿内左右彩塑四大灵官站殿神。韩藩太妃捐资铸造铜鼎1尊设其前,襄陵王朱□□奉献直径1米多铜背光镜1面镶于真武帝君后背。清康熙初年王辅臣应吴三桂兵变据平凉占崆峒,殿庑毁坏严重,十五年(1677),龙门洞道士苗清阳前来住持募化重修,一应皆新,唯撤去殿顶铁瓦。是全山保护最完整的建筑,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
崆峒山佛教渊源
    唐代贞观二十年(646),太宗皇帝李世民亲赐田亩给崆峒山明慧禅院。有仁智禅师住持寺院并开凿登主峰小马鬃山通道“上天梯”。被后世弟子尊称为开同祖师。东西南北中“五台”和凤凰岭等处均建有寺院。
    后周4显德五年(958),世宗孝武帝柴荣给明慧禅院赐紫。
    北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浇铸的“皇帝万岁”铜钟(即天圣铜钟,今存平凉地区博物馆)铭文载有:“同勾当僧令远,同勾当僧梦云,同勾当塔主僧智曾,都勾当管内僧正译经沙门德均,都勾当崆峒山 赐紫沙门重仪”。庆历二年(1042),西夏兵大肆入侵陇东,崆峒山僧人法淳率众抵御夏兵,保护人畜数万和御书院,十二月,受朝庭封号和赐紫:“法淳号志护大师,法涣、法漫、法深、法汾并赐紫衣,行者云来等悉度为僧。”建中靖国元年(1101),僧众建修石经幢,刻《陀罗尼经》一卷于石,竖法轮寺。
  元代崇敬番僧,安西王忙哥剌赴六盘山行宫,经常过往平凉。王相商挺请求在崆峒山建寺,至元九年(1272),安西王出资,商挺督工,请名僧帝师八思巴叔父槊里吉察思揭兀督工监造东台宝庆寺,至元十五年秋八月竣工,安西王率百官亲临庆典,盛赞宝庆寺精美壮观,特赐三品银印统管陕西、四川、西夏诸路佛教,一时佛教大兴,徒众骤增。后将绝顶真武殿改奉释迦佛,建香山寺、观音庵,补葺重建中台殿宇。 
  明成祖朱棣(1403~1424年在位),曾敕碑于崆峒山中台,旨令保护全山寺刹。嘉靖二十年(1541),有僧人犯戒,官府出面惩处恶僧,山上佛事受到影响。万历十八年(1590),神宗皇帝朱翊钧颁旨,命僧录司左觉义、张达坚和僧人慧舟、湛兴入京讲述崆峒盛况。二位禅师向皇太后(定陵)讲述崆峒山佛教盛况及经典不足等情,太后遂颁赐三藏经经二万余册。经书运回后,由韩藩王室将中台真乘寺经库改建为藏经阁珍藏。万历三十一年,神宗帝又亲敕匾额,并降旨竖碑于藏金阁,钦命珍藏佛经。其间还将中台辟为十方常驻院,供游方僧侣驻足,并于寺内设特大铁锅一口,可盛水数十担,一次下米数斗,供数百僧众同时进餐。
  清初佛教僧众仍然以中台乘寺为全山寺院之中枢。凡住持长老皆升座于此,领管全山佛教。创建于文殊庵、七佛阁、弥陀庵、招鹤堂、茶庵寺等佛寺,曾住持全山寺观近20处。同治二年(1863),回民军反清战火延及崆峒,居山僧道逃散,其后寺宇多由道士供奉香火。
中华民国初年,仅剩茶庵寺、北台、西台各寺由僧人住持供奉香火。民国21年(1932),曾任甘肃省民政厅长的郑浚归家后,受戒为居士,以复兴佛教为已任,赴甘南、舟山,搬僧取经,主持成立平凉佛教会。除在城内大兴佛寺外,又在崆峒山重修茶庵寺、莲花寺,在狮子岭和天台山建佛籁寺和观音阁。时任平凉专员刘兴沛亦为援手助力,佛事日盛。
  1949年解放后,朝山礼佛者减少,僧尼多迁徙、还俗。1958年反对宗教特权后,已无居山僧人,佛教活动停止。1979年,原茶庵寺还俗和尚心悟重新出家居西台,住持修复佛殿。1982年成立平凉县崆峒山佛教管理委员会,由居士朱吉祥任主任委员,借紫霄宫为会址。1983年从灵台县请来常慧和尚为住持僧。1984年成立平凉市崆峒山佛教协会,常慧任会长。1985年常慧出席甘肃省佛教协会代表在大会,并当选为省佛教协会理事。1987年常慧圆寂,弟子持心和尚被推选为佛协会长。1992年平凉市崆峒山佛教协会会址迁到中台塔院。现已修复的有栖云寺、莲花寺、茶庵寺、法轮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