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16180' limit 1湖南凤凰古桃花源史话_湖南凤凰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湖南凤凰古桃花源史话

湖南凤凰古桃花源史话

凤凰古桃花源风景区 | 发布于2008-08-19 13:34: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凤凰

总序:
春来遍是桃花水,欲辨仙源都吾行
大约1600年多年前,社会上有一个美丽而神秘的传说,在武陵山腹地的万山丛中,尚有一个不须文治武功、不纳粮当差,更不知史为何物的世外乐土。一时间,在文人雅士中兴起了一股寻访这个乐土的热潮。陶渊明先生知悉此事后,欣然命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美文《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怱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夹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妇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船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自从这短短数百字问世以后,桃花源已被约定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一千多年中,尽管问津者不少,但这个神秘的世外桃源在何处一直是个谜。从唐朝开始,就有人说它在桃源县的西部不远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人说它在江西,九十年代,有人依据更玄虚的文学“移情”理论,说它在安徽、在云南、在贵州、在四川,以至到大西北去了。为了还武陵桃花源以本来面貌,笔者与几十位同仁,历数载考证,认定湖南凤凰县吉信都吾盆地正是桃花源遗址。此论一出,在社会上得到重大响应。名媒体踊跃报道。为了将此遗址与流行的桃花源区别开来,我们把它命为古桃花源。这个古桃花源有它深远的历史,悠久而神秘的文化,古来不为外人所道。陶渊明所传述的不过古桃花源文化中很表层的可直感的部分。今天,我们要传达的也仅限于我们在考证过程中所搜集到的点点滴滴。要真正了解古桃花源文化精髓,尚待有识之士深入古桃花源去观察体会,方可有更大收获。
《古桃花源丛书》主要收辑社会各界文人雅士在古桃花源旅游考古中的学术材料,观光游记、诗词联赋等。本丛书长期编辑出版,欢迎各地专家惠赐稿件,稿件一经印行,即赠予满意的礼品。目前已出的四集分别为:《都吾古桃花源史话》、《都吾古桃花源诗词联赋》、《都吾古桃花源传说》、《都吾古桃花源散文》。

一、溯溪穿山入绝境
--古桃花源的的地理与环境

1、地理位置
在中国的二十四史中,一直贯穿着一座很神秘的山脉和一条很神秘的水。山即武陵山,水即沅水。要说高,这里的山并不特别高,要说险,这里的山水远比不上西南各地。但要说神秘,它总列于二十四史中蛮夷传的前篇。一来此地是中原通向西南的第一站,而更为重要的,与这神秘的历史相并生的,还有其神秘的文化。向来辰州符、赶尸、悬棺、放◎等传说与现象,使外界初闻其名即已神秘莫测,云里雾里了,有时甚至毛骨悚然了。是这里有一部神秘的民族史。武陵山古来有三大民族杂居开发,北有巴人后裔廩君蛮种,南有槃瓠蛮种,西有夜郞人竹王蛮种。在武陵山四周土地被汉民族开发净尽局面下,三支蛮姓种族都只得在武陵山区域内往返迁移,早在秦汉之间,就已开成民族融合之势这三大极富个性,桀骜不驯的民族形成武陵蛮。后人又谓之五溪蛮。武陵蛮的存在,使得一部二十四史,向来少见在这里建功立业,扬名千古的朝廷英雄人物。公元 年,马援征蛮困死壶头山的历史记忆,更象一场可怕的恶梦,一直令后汉以后各代官家闻之而生敬畏。武陵相对于遥远的南越,广裹的西域还要神秘。
与这可怕的神秘恰成对应,在武陵腹地,沅水之源尚有另一类美丽可爱的神秘——这就是神秘的古桃花源。
沿着沅水上溯,从常德走水路五百里,到了沅陵。再经沅陵上溯一百里到泸溪,然后,沿峒河西溯100里到一个小水码头——河溪,自河溪再转沱江上溯30里,到一个叫岩落潭的地方后,沿着那条无名的溪沟向西南走10余里即到了水之源头。古时此地桃花夹岸盛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穿过山洞,豁然开朗,真正是洞外天地,别有风光,这就到了人们要寻找的一千多年的古桃花源了。两千多年前,古老的廪嘎人按照这条线进入这个地方隐居时,终于开启了都吾古桃花源的历史。如图1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文明进化,上面这条水路如今已不是进出古桃花源的主要通道。在铁路公路开通之后,进出古桃花源刚好换了一个方向。乘汽车可从吉首、怀化、铜仁三个方向来,乘火车可从怀化、吉首或利略下车,然后再改乘汽车到达。如图2

图1、古桃花源的水路位置              图2、古桃花源的铁、公路交通位置
2、地形与地质
都吾古桃花源的地形恰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述的那样,具有几个奇巧的特征。
首先,古桃花源遗址系一高山盆地。这个盆地与外面发生联系的通道不是溪流也不是峡谷。如果是溪流或峡谷,那就容易被外人溯水而进,那就不便于隐居了。进出古桃花源的唯一通道是那座“仿佛若有光”的“数十步”长的石峒。这个盆地四周高山相拥,东面是千里岩山,南面是嘎落山脉,西面是马鞍山脉,北面是岩落山山脉。盆地内又有几个小盆地,最大的是西边这个盆地,共有2.5平方公里。如图3、4,图4为照片。

图3                                    图4
其次,都吾盆地前(即盆地最西端)之石洞,洞长约300米,前后不可通光。洞口高在10——30米之间,这座石峒是古代居民出入外界的唯一通道。
最后,出洞之后的都吾溪系一平缓而狭长的山谷,谷长10公里。谷中长满桃树,夹岸数百步。遇桃花春雨时节,溪中宜于行小舟。桃花开时、10余里桃林美景,令人野愚人如渔夫者也顿生探尽桃林美景心愿。如图3、4。
都吾盆地的地质构造以石灰岩为主。所以西端石洞即是天然溶洞,也是漫长的水冲刷之后果。石灰岩页层明显,极易风化。所以石洞到现在尚不能定型,还一直处于风化之中,洞口正逐渐扩大。可以想见,1600余年前,洞口尚不到现在的1半大。但如今加以保护,那它风化的速度明显可以减缓,这一古文化遗址有希望保存的更久。
正因为具备了以上三个特征,使得古桃花源成为一个极具隐居情调的盆地,古桃花源人在此隐居了上千年而绝少外界干扰,自身的文化保存的相当完整。今天,我们还可以在其风俗中时时发现隐居的痕迹,想见历史在隐居中的某些进程。
3、土壤与物产
古桃花源的开发历史悠久,但因为闭塞,开发史上对森林的毁坏虽不令其例,但每次都避免了森林毁灭的恶运。从整个历史来讲,这里一直为森林所覆盖。是一个极宜隐居又极宜生活的地方。
古桃花源的土壤以黑沙土为主,土层约有50米,黑沙土以下地方为黄土层,土层厚薄不均,厚处达几十米,薄处只几米并裸露出地面。土层以下为石灰岩及页层大青石。这样的土壤极适合农业生产。所以古桃花源物产极丰富,完全能形成自给自足的独立小社会。在古代,主要出产水稻,黍麦、高梁、豆类等。玉米、红薯传入之后,此两项即成为与水稻同等重要的粮食作物。
近代社会以来,由于开发扩大,又引进了许多新的经济作物,特别是桐树、茶树、晒烟、青麻等等的引进种植,使得本地成为桐油、茶油、烟草、青麻的重要产地。而且生产制作工艺在某种程度上还有独特的发展。近代社会中,许多新的富户之家大多得力于桐油与茶油两项收入,改变了自己家庭的经济地位,并重新改造了这个封闭的世外小社会。
现代社会,除了以上传统的经济继续起作用外,一些新的经济形式也相继而起。如养殖业。本地是典型的山地气候,适合山羊、牛猪的生存与繁殖。猪、牛、羊的养殖与收入成为本地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因过度放牧,本地山地资源处于破败边缘,要恢复原有的环境,将付出比原来大得多的代价。这种情况,可能不是本地特例。要解决这个矛盾,尚需要作多方面的工作。目前,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措施,这里的荒山野岭已栽上大片树木。通过村民的能源结构,经济结构等已初见成效。
4、各时代居民区位置
古桃花源自开发以来,已历经2000多年,大致可分成三个时期。
首批居民是廪嘎人,因为它们是首批开发者,因此他们不可能壁山开路,进入都吾盆地,唯一方法是沿溪行,穿过石洞进入都吾盆地的,其定居位置就在石洞边上,现在人们习惯称这个地方为“老辈冲”,即老辈人居住的地方。后来,由于人口繁衍的原故,老辈冲已无法容纳更多的人口,早先随着主人一起避难的邑人谭姓罗姓两姓人又往4公里以外的一块小盆地发展,开辟出了另一块居民区。这些地方,后来被命名为“谭嘎场”“罗嘎场”。
第二批居民是盛唐以后,陆续迁来的苗族与瑶族。此时,武陵山各地都得到开发,他们自东而来,完全没有必要沿溪行,而是直接翻山而进。各占住一块地方生息繁衍。苗、瑶族人民住在原来居民区的中间。
第三批居民是注入了新鲜血液的廪嘎人及宋代进来的其它姓人。居住在王扎、连山及都吾盆地。因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鲜血液,宋代的廪嘎人已非昔日情形。宋代以后,他们得到了新的发展。
以上三批居民刚好成三个时期。其居民区位置可用下图示意出来。
注:现代居民区与瑶族人居住区有好些重复。
5、人口与民族
古桃花源虽经数次变迁,但其人口变动不明显。经历2000多年后,其人口由早期的几百人发展到现在刚好1500余人。其中虽有几个较大的民族融合杂居时期,但从居民区的面积来推测,最盛时代的人口也只能是1000多人。从古至今,都是以廪嘎人为主体。廪嘎人即现在的土家族。苗、瑶人进来之后,此地杂有苗族、瑶族血统。特别是改土归流之后,汉族人进入当地,此地姓渗入汉人血统。到目前为止,本地居民虽各报族别,但从文化信仰血统等来看,实际上都已廪嘎化了,基本上已可归为土家族。但各家皆按姓氏寻根问祖,所以如今的古桃源里还是存在少数他族人,如苗族,汉族。
由于都吾盆地的土地有限,又因它僻居一隅,能承载的人口实在有限。2000多年来,繁殖出的新人口,陆续迁徙出去,在其它地方繁衍生息。若要计算廪嘎人的现有人口,只能估计,那大约在数万人之间。

二、僻居皆因秦世乱
——拓荒时代的桃花源

前面我们简要地介绍了古桃花源的环境轮廓。从这些简要的文字里,可以看出,古桃花源有着神秘的地理与地形。但这些神秘与我们下面所要介绍的神秘的历史相比,那就不算什么了。
当古老的廪嘎人沿着沱江进入都吾盆地后,即开辟了古桃源的历史,从此以后,他们过上漫长隐居的生活,他们也有过与外人接触的机会,但他们却一直在历史与社会之外,直到被那位渔郎发现止,在意识上,他们是与外界绝无关系。对这段历史,我们把它定名为拓荒时代。
6、秦黔中郡的设置与廪人七姓结盟西迁。
现今都吾居民的文体是田姓人,这个田姓人自称廪嘎田,与其相应的尚有廪嘎杨。廪嘎人是一个簋古老神秘的民族,古来很少有人注意它,研究它。今人杨昌鑫先生曾著文讨论过,但未深究。我们要弄清古桃花源历史,就得从这廪嘎人说起。都吾古桃花源的“廪嘎人”是什么人的后代,是从什么地方迁徙于此?对于前一问题,已有许多学者作过考证。其中最有说服力的考证要数民族学老专家老前辈杨昌鑫先生。在他看来,廪嘎人是古代廪君的后裔。封建时代官书中所言“廪君蛮”正是此“廪嘎人”之先祖。对于后一问题廪嘎人是从什么地方迁徙于此的问题,向来没有人考证过,经笔者深入调查,如今才略得一些线索。我们还是从廪君说起。关于廪君,古史书颇多记载,最全面最早的莫过于西汉刘向所著的《世本》,其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瞟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于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其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欢。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花立之,是为廪君。”廪君做了巴人首领后,向东西扩张,成为现在的湖北清江流域的主人。这个廪君即今天的土家族始祖之一。廪君死后,相传化为白虎,所以后代土家族有“敬白虎”之崇拜。大约在战国早期,秦朝灭巴,巴五子迁入五溪流域,五子各为一溪之长。其中的一支迁移到今天的沅陵县境内。这一支廪君蛮种在沅陵开发应不过两代人,因为在他们再次迁移之前,他们对自己的故乡尚有很清楚明白的记忆。然而,新的形势逼着他们再次寻找新的安居地。
秦昭王26年,秦派大将白起伐楚。白起取道武陵,入武陵而征服了当地各种蛮人,并在沅陵西置黔中郡,管理武陵蛮众。在其时,绝大多数廪君蛮种跟其它蛮众一样,都不得不屈服于秦朝的武力,做了秦人的顺民。但一来秦为外族,二来秦大兵过境,不免强征苛捐徭役,所以也有少数蛮人不愿归附。不愿归附又无力抗争,这些少数人只得再作迁徙讦,重新寻找一块生活土地。生活在沅陵的田姓廪君蛮是当地的望族,他们正是那个少数不服秦人统治的部族之一。他们一家共有九兄弟,在迁徙之前,于沅陵西将一只牛角分成九节,各持一节,以便日深月久后可以合牛角相认。然后自带着家小及邑人(附属于大族的人家)望武陵腹地进发,去开发那些尚未开发过的土地。
从沅陵往西,越走山越高,越走水越险,古来人迹罕至,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地方。西进余中,走陆路处处都得开山劈路,确实不容易。为了快一点找到目的地,只好缘着沅水上溯,能走水路尽量走水路,这样,整个西进须臾不可离的工具就是木排,而最不可离开的人物则是船夫。这个木排与这个船夫从此与这民族永远在一起,成为民族记忆,更成为这个民族的一个象征之一。这样的迁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而悲壮的冒险,迁移前途未卜,若非众人齐心协力,那就可能因畏难而弃其功于半途。田家兄弟之一娶了自杨家下堂过来的杨氏婆为妻,杨氏婆还随带了三个已长成的儿子到了田家。所以田杨系一家人。这田杨一家为了克服前途的各种危险,与他们的邑人五姓即苏罗吴林谭五姓立盟设誓,决心共赴艰险。由于是七姓人证盟,“七姓证盟”也成了这个民族的基本记忆,而“七”成为他们观念中最基本的数字之一。七姓人乘着几十架木排,沿武陵上溯,到了沪溪往西转入峒河,到峒河与沱江会合处又折向沱江,在沱江中途再折进现在被称为都吾溪的小溪,约20里后,到了水之源头,穿过源头山洞,进入都吾盆地,最终定居下来。这个地方最终被命名为桃花源。
由于有“七姓证盟”的历史,桃花源里的七姓人虽有贫富主次而无地位差别,是一个真正平等而平和的理想社会。
7、廪人西迁的活文物证据:跳排大小神龛与祭祀
廪人西迁的历史,没有任何史书可查,古来尚没有文人讨论过。但这段历史却完整地保存在廪嘎人的历史记忆中。除了断断续续的口头表达外,还有他们保存了2000年的活文物:打廪跳排与大小神龛。
跳排。跳排是廪嘎人丧葬仪式中的一个环节。相传廪君死后,其后裔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丧葬仪式——跳丧。古桃花源的丧葬仪式除保存跳丧诸环节外,还增加了一个独特的环节——跳排。在做完“跳丧”(人们管这个环节中为“打廪”)之后,接着跳排。由两名流落(或四名,即土老司)手持竹篙,在灵堂前表演乘木排过水的动作。他们似乎在奋力向上游划去,一人在搬舵,一人在撑篙,木排上放满了很多家什,还有不少妇女小孩时时需要照顾。但他们是如此沉着,脸上虽有惊惧,但他们并不放弃向上游划的信心。就这样划呀划呀,终于划过了很险的一段水路,这时水平静了,但天色也晚了。船夫与妇幼都上了岸,歇息了下来,人们生起了火,……夜深了,劳累与惊险了一天的妇幼们进入了梦乡,而这时,森林中的野兽也开始出没。船夫们此时又把竹篙劈破做成响篙,叩叩叩的敲着,这是他们在用响篙声驱野兽,免得夜里野兽来袭击熟睡了的人们。响篙敲过之后(也即黑夜过去了)他们又得出发,还是乘木排而行,还是惊涛,还是险滩,还是要对付偶然的土民的袭击……如此反复。这是廪嘎人在完成从沅陵西迁到达桃花源之后,用这种独特的跳丧仪式,将自己这段悲壮的历史保存下来。而他们将执行的土老司叫流落,也深富用意,示意后人,他们是流落他乡的一族人,所以法师叫流落。
大小神龛。表达廪嘎人西迁历史的尚有他们设立的大小神龛。由于七姓证盟西迁,七姓人虽有地位等差,却同样亲如兄弟。他们共同遵守古老的祭祀白帝天王的习俗,家屋里只设天王神位,再无家祖神位。只是七姓人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开辟世外桃源的壮举也需要在历史中得到更高的体现,他们定居下来后,便在天王神位两侧加上一行字:“七姓证盟七字”(有些地方有出入,便一定有“七姓”或“七字”字样)用这几个简单的字浓缩了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以族神与自己独特历史的当事人作为祭祀对象的信仰保存了上千年。约在明代,汉文化大量侵入,他们开始将自己最近的先祖作为祭祀对象,这样出现了祭祀祭祀中的矛盾:即一方面有1000多年历史的非常稳固的天王与七姓祭,另一方面有最亲近的有直接感情的先祖祭。这两者放弃谁都不可能。怎么办?在民族发展史上,终于将两种祭祀都保存下来了。结果是用折中的办法:家祖神位放在堂屋正壁中,位置占得很大,亲的成份明显;;天王与七姓神位在堂屋正壁左上角,位置较小,但在祭祀中一定先祭祀,祭过之后才祭家祖,敬的成份明显。在廪嘎人的信仰中形成了大小神龛的特点。小神龛因祭祀着两个时代的神位,因此不能单纯叫做祭祀天王,或祭祀“七姓”,而用“祭老人嘎”统而呼之。大小神龛放在堂屋壁上,是廪嘎田杨两主姓如此,其余五姓人则将小神龛放于屋门前或别处,但一定也叫祭“老人嘎”。其历史记忆是致的。
其余祭祀。廪嘎人除在丧葬仪式,安神位等处保存自己西迁壮举外,还在其它祭祀场面将“七姓证盟西迁”的历史保存下来。如在过年杀猪时,也要举行祭“老人嘎”的仪式,在门前放一张四方桌,桌上放七个碗,桌下放五个碗,桌上七个碗表示祭天王与七姓人,桌下五个碗表示对当年出力很多的邑人五姓的祭祀。这五姓人在战斗及划排时立了主要功绩,但因身为邑人,单独祭祀只好放于桌下。大约于南宋末,由于田杨两姓再一次在历史上立下大功,田杨两姓在与棘人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再一次在历史上立下大功,这种自信心使他们自认为功绩可与天王相比,经他们在天王神位前祷告,取得神的许可,在七姓之外,必须再将新的英雄神位列进祭祀活动,也就是说,由桌上原来的七个碗变成九个碗。但桌下的五个碗则合并成一个碗,即由一个碗来统祭五姓人,他们把五姓人称小船夫。这种变迁,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廪嘎人正由原来的和睦相亲的氏族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但这种祭祀变迁只限于田杨二姓,其余五姓并不遵从,另五姓人依然保持自己原有的上七下五的祭仪。到今天,上九下一,与上七下五两仪式同时被认可,在廪嘎人内部也相互承认。
历史终于要过去,但七姓证盟西迁的壮举及其精神却永远保存在现实中,成为不灭的民族之魂,这魂今天依然会激励古桃花源人去创造新的历史奇迹。
世上何处寻乐土,廪嘎洞后好避秦。
西迁壮举君知否,跳排古仪纪前人。

湖南凤凰古桃花源史话

(二)

8、用廪嘎古语命名的“都吾”与“嘎落山”
廪嘎七姓人在历史的偶然中穿过那座古无人迹的山峒,到了这个神秘的盆地,终于实现了他们的理想,这里再不可能有官家来强征苛捐杂税,这里再不用担心官兵过境,不用担心战火。但这里古无人烟,还没有任何历史与文化。一切都得从头开始,甚至连基本的生存符号,譬如人们行住用的地名:这个盆地应叫什么名?盆地边最大的这座山应叫什么名?等等。在命名时,人们自然想到了自己故乡的那些山水之名。廪嘎人的发祥地是湖北清江边上的“武落山”,武落山就是他们家。好吧,就用“武落”两个音吧,将两个音节拆开,在两个音节前分别加上“都”“嘎”两音,来命地名,用“都吾”命盆地名,用“嘎落”来命山名,因此有了“都吾”“嘎落山”。在廪嘎人语言中,“都”“嘎”都是家或居住的意思。这两个地名是说“武落是我们的家乡”的意思。
历史在漫无边际的向前发展,太多的偶然,使人们不能完全把握自己,连自己的记忆和想记住的东西,都在历史中改变。两千多年以后,人们再也不知道“都吾”“嘎落”有何意义了。问当地人,几乎所有的小地名,他们都知道它的意义,但对“都吾”“嘎落”却茫然无所知。都说古人没讲过。其实是讲过,只是事过境迁,淡漠了历史,而语言变迁,使他们无从考索。就这样,这两个地名成了历史之谜。
9、都吾廪嘎洞揽胜
都吾廪嘎洞古来名称较多,有时人们直呼其为都吾洞,古来某时也被称为桃源洞,今天一般人称“廪嘎洞”。这个洞充满了传奇,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
这个洞曾经是古桃花源人唯一的通道。记载过古桃花源人进出的足迹。由于存在风化与水蚀,洞体事实上逐渐扩大。约2000年前,洞口仅现在的一半大。但无论古今,从洞口望去,都具“仿佛若有光”之妙。
廪嘎洞前洞口虽只一个,但在后洞则有两个洞口。两个洞口一高一低,是远古之前,由数万年的水蚀而形成,后来,由于低洞口成为主要的出口,水逐年下降,高洞口遂成为旱洞,低洞口则成常年流水的水洞。桃源洞有三个洞口,因此都吾廪嘎人有关桃源洞的传说中,洞主有三个,即田真、田广、田庆。刚好一人守一洞口。前洞石壁上有一人形钟乳,人称田真像,后洞石壁上亦有两人形石钟乳,人称田广、田庆像。廪嘎人常来此祭祀,特别是大旱时,人们即来此求雨。
洞内有四层,水洞为最低层,旱洞为第二层,三、四两层因曲折迷离,被称为“狗儿洞”。
水洞可看水,旱洞有奇特的钟乳石,狗儿洞除钟乳石外,有曲折通幽的景致,还有民间的神话传说。
廪嘎洞集自然杰作,历史文化与神话传说于一体,是一个值得一看,值得一游的文化遗址。见图(5幅)
10、都吾盆地开发示意图
廪嘎人隐居于都吾盆地,但不久,就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他们一直以种植水稻与刀耕火种相结合,在盆地底部平圹地种水稻,在嘎落山坡上刀耕火种,开始许多年,这样做确实养活了不少人口。但后来,人口发展了,有限出产已无法养活不断成长起来的人口。他们不得不谋求新的居住区与耕种区。在盆地东部尚有几块小盆地,有山有水,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由邑人罗姓谭姓前往开垦。(现在分别被命名为谭嘎场、罗嘎场)在盆地北部越过一座山,亦是一派盆地风光,宜于居住与种植,由邑人吴姓前往开垦(现在被命名为吴嘎场,有时叫吴场)。开发面扩大,物产丰富,人口繁衍的快,不到几百年,这里已形成一个完全能自足的小社会了。在晋人偶然发现此地时,这里事实上已有几块居民区,那位渔人所到的仅是石洞后的这一块。(如下图)

三、嘱语渔郎莫外言
——传说时代的桃花源

廪嘎人隐居都吾盆地并形成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后,悠然自得的生活,使他们越来越减少自己与外间的交往。他们是否真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可得而知,但他们却极力不使外面人知道有都吾盆地。从某方面说,隐居都吾盆地使他们摆脱了苛政压迫与战火恐惧,获得了充分的安宁与自由;但从另一个方面说,这种绝世隐居,使他们失去了许多发展机会,他们的存在在历史中成为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自从那个渔郎访问此地并传布有关消息后,本地历史进入更隐秘状态。我们将此时的桃花源命名为传说时代的桃花源。
11、都吾溪盛开的桃花与渔郎意外之访
都吾溪下注沱江,溪长10余里,溪底平暖,无险滩,宽仅百步,四季中,溪水涨落相差较大,桃花春雨时节,溪中水涨,可撑木船,夏秋之后,水落石出,随处有小水潭,有平沙。可以想见,1000多年前此溪情况:溪两岸悬崖峭壁,山上桃花盛,在溪底极望夹岸桃花,数百步灿灿烂烂,有如仙境。如陶渊明所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夹岸盛开的桃花是自生自灭,从古到今已不知过去了多少春夏秋冬,而廪嘎人在此地也不知摘过多少回桃花子充饥,它一直都是自然界中一种偶然的生命现象,无论它开的如何茂盛,它也不可能成为文化。但是,晋太元年间,它终于因为武陵那位渔夫的一次意外访问,成了历史中耀人眼目的仙界象征。
盛开的桃花林成为改变廪嘎人命运的直接原因。桃花太美了,桃林太迷人了,桃林尽头太神秘了。那位以捕鱼为业的武陵渔夫也是一位粗通文史的隐士。为人神清气爽,格调高雅,他常常在五溪各地打渔漫游,充满闲情逸致。一条小船,一根钓杆,一张渔网,还有两只相依为命的鸬鹚,靠了这全部家当,在五水大小溪中饱赏山光水色,阅尽古风奇俗。有一天,他来到都吾溪中,被夹岸桃花所迷,遂生探尽桃林的念头。牵着船,溯溪而上,桃林尽处,正是水源。水自山中石洞流出,清而白亮,落处有声,格外生出一层神秘的宁静。他爬到洞口往里望,“仿佛若有光,”又一种意外而神秘的感觉,使他不顾一切往里走。这一走走出了另外的历史。走过石洞,豁然开朗之后,原来别有洞天!但见: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妇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谁都想象不到,桃源洞后竟藏着这样怡然自乐的社会,太不可思议。就在渔人惊喜之间,村中某人也发现了他,正被这位陌生的渔人感到震惊。他们此地已数百年不见一位陌生人了!这渔人无异于天外来客。难得难得!“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不作这客便罢,一作这客,令人震惊的事原来还在后头。“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原来村中人皆极热情,皆极好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些热情的居民告诉渔郎做梦都想象不出的历史来,他们说,他们先世乃是为避秦人乱,七姓证盟,克服千难万险才来到此绝境,从此不再外出,终于与外界隔绝了。如此已过了几百年了,到底过了多少年,他们已不知道。不知现在外界已怎么样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主客间的对话:
“那你们知道秦灭后有一个汉朝吗?”
“不知。”
“那魏晋你们知不知?”
村民们皆茫然不知所云,仿佛听一些根本不是人语的符号。
据我之见,他们当时是如此这般的。这一群“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又生活怡然自得的人正是令渔夫震惊的地方。这样的历史令这位渔夫生出更多的神秘,他想知道得更多。他以为这里是人世间最理想的地方,在最大程度上与他所追求的垂钓漫游的生活吻合了。所以,他出了桃花源洞之后,才到处传述这次奇遇。可惜,他出来时,虽处处做了标志,想再返桃花源。但当他真带着人再次来寻访时,终因迷了路,而无法找到这个神秘的桃花源,为历史留下一个难解的谜。
其实,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当武陵渔夫访问桃花源时,此地已不是理想社会了。早先时的开发盛况及欣欣向荣的自给自足小社会已见不出踪影了。他所访问的正是这小社会的晚期,工具已极落后并严重缺乏,人丁并不兴旺,虽有几块开发区,但限于血亲的接近,不能更多的繁衍人口。更令人难堪的还是文化礼仪的极度贫乏,他们将先祖开疆拓土,战胜敌人与自然的智慧与勇力都丢得差不多了。此时,一场战争或一场天灾都可能摧毁他们。但越是这样的社会,在历史中越能激起人的好奇之心。(此心古今相同)古桃花源正是以其这种历史晚期的特点激发了一场持续1000多年的寻访它的运动。
12、问津者迷津的地理地质原因
那位偶然访问歪桃花源的渔郎,出了古桃花源就立意要回来,所以沿路做了许多标志。可是,当他带着一帮人,坐着大船,寻标志再访桃花源时,却无论如何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了。按道理,有标志就一定能找到原路,为什么找不到呢?
古来读《桃花源记》的人作过种种猜想,是不是桃花源人在渔郎走后又出来将种种标志毁去了呢?以致连夹岸桃花都砍光了呢?这种猜想合情合理,事实也会如此。但是,就算毁去了一定路线内的标志,又何以挡得住数十人没日没夜的专门寻访工作。看来,除了桃花源人毁去了标志这样简单的原因外,还需要其它更有意义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古桃花源独特的地理地质结构。
首先古桃花源处于武陵腹地,山溪之水易涨易落,四季水位最高相差数米多。古时水集中在春季,春季水位与夏季水位相差一米多,春季能划船的地方,复季便不一定行了。渔郎初访桃花源正逢桃花春雨之际,水位很高。再来时,至少是夏秋之后,水落石出,船不易行了,很难辨认路径。有迷路之可能。
其次,此地地质原因则必然导致渔郎迷路。都吾溪下行3公里,溪中便开始出现地下消水口,泄掉了部分溪水。如此沿溪下行,消水口越来越大,直到沱江,溪面仅剩少许水流了。就是说,都吾溪上游水很深,下游则反而簋难看到水流。春天水涨,水可通全溪,夏秋之后,则出现时断时流局面。就便渔郎能寻到沱江,未必还能辨认得出都吾溪。退一万步说,到了沱江能辨认出都吾溪,可事实上,沱江的地质结构使得渔郎连沱江都通不过。都吾溪与沱江合流后,继续往北,不出5公里,汪汪江河水竟奇迹般地消失:水往地下流走了。过了几里地,河水又才冒出河床。只有春天涨水时节,河床上才出现水流。要是不知这种地质原因,到夏秋时沿沱江上行,便会认为沱江才20来公里就到源头。这种地质结构可见如示意图:

这样奇特的地质结构,决定了一个外来者寻访桃花源只有一个季凶,即桃花春雨时节。只有在这个季节,才有可能“缘溪行。”其它时节,都处于“此路不通”状态。这是大自然赋予桃花源人的一条神秘水路。靠了这条水路,桃花源人才侥幸躲过了无数寻访者。完完整整地保存了2000余年。正如历史中许多传说一样,桃花源的路是自成特色的路,是桃花开时方有路,因此通往桃花源的路必定叫桃花路。
13、不出蛮境的桃花源说
桃花源越是寻访不到,越显神秘。渔郎走了之后,来了南阳刘子骥,子骥之后虽无人问津,但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收到后续之效。渊明之后,社会上渐渐忘记了这件事,人们为新的生活奔波,注意力早转移到新的战争,税收,新贵新政策等等方面去了。如此过了约200多年,渊明本人也因位卑言轻快被社会忘记了。大约就在这时,即盛唐时代,人们崇尚文化,诗人笑傲王侯,才又将隐于田园以诗酒自娱的渊明抬了出来,桃花源重新成为文人雅士诗酒之后谈论的理想社会。而此时,也是社会人丁兴旺,财富有余,社会有能力开荒拓土之时,大批的少数民族被汉族人从武陵山的四面八方向腹地逼迫,武陵山成为各民族的开发热点。
都吾盆地失去了昔日宁静,它一直据以为屏障的四周山脉都逐渐被开发出来了,原来的人迹罕至的森林被劈出了道路。都吾盆地周围都有了新的居民。这些新来者有的是少数民族,有的是从较为开发的地方迁来的,因而具备相当的文化。他们发现都吾盆地无论自何角度看,都与传说中的古桃花源相吻合。因而便认定此地即桃花源。廪嘎人也接受了这个观点。他们因此将其时任族长的田真、田广、田庆等视为桃源洞洞主。桃源洞洞主之说一直流传到现在。廪嘎人在打廪的丧葬仪式中还要唱齐歌,齐歌唱完后就寄到桃源洞去,由洞主田真、田广、田庆收藏起来。以后谁家当大事又再请出来。此习俗由唐流传至今。
此桃源说形成虽早,但其影响却仅限于沱江一带,而目前依然认可的,仅有廪嘎后裔了。为什么会如此呢?
一是因为当时的外来文化人也相当普通。他们并不具备系统的考证学问,在那个开荒时代,也没有必要去做类似学问。桃花源说仅限于口头传说。
二是因为本地僻远,就便有些新的观点,又何以能影响当时的唐代文人呢?因此,桃花源说只能在“蛮”境内有些传播罢了。
历史到了应还其本来面貌的时候了。今天,我们可以信心十足地向社会宣布,都吾盆地即人们要寻找的古桃花源,廪嘎人即古桃花源人的嫡传后裔。
14、长期隐居形成的民俗——不打鼓的跳丧仪式
廪人西迁有明白无疑的证据,那么,廪人隐居是不是有证据呢?有。
隐居的时代最大的特点恐怕是工具缺乏。隐居于都吾盆地,为了安全上的需要,他们尽量减少外出的次数。尽量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如此数百年历史,必须会影响到他们的风俗习惯。而这些风俗流传到今天的,仅剩下“跳排”仪式的不打鼓锣一节了。
打鼓打很急骤的鼓,是土家族人跳丧仪式中最基本的要求。据传白帝天王领兵打仗军纪很严,战场上只许进不许退。因此土家族跳丧要唱擂歌,跳擂舞。廪嘎人于此并无二般。只是数百年隐居之后,他们最初带进都吾盆地鼓渐渐不能用了,以致后来根本弄不到。没有了鼓,跳丧仪式如何进行?只好用敲木头声来代替鼓声,开始时也许还是为了应急,但后来,干脆不去考虑用鼓的事,人们已习惯于敲木头声了,从此一律用敲木头代替了敲鼓。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敲木头作为跳丧仪式的基本乐器便成为一种风俗。
大约到了此地宁静被破坏之后,他们又才有机会重新使用鼓这种古老的乐器。但即成习俗,便无法尽破。实践中将整个跳丧仪式重新调整,在交后都使用鼓声,唯在跳排时,用敲鼓梆声来代替习俗中的木头声。这样,隐居时代不用鼓的跳排仪式才在新文化的压力下被侥辛保存下来。今天,我们可以在唯有在跳排时听不到打鼓声。这一节习俗表演起来不算长,但在实际隐居史中却是数百年。

四、世间何处辨桃源
——毁灭后的桃花源

武陵渔郎访问桃花源时,正是这个小社会的晚期,再过不久,这个与世隔绝的小社会将解体,但它到底还延续了多少年,在历史上恐怕很难考证了。当苗族,瑶族进入古桃花源时,这个世外社会便彻底解体了,世上再也不可能存在原来的世外小社会了。
15、盛唐以来瑶人苗人的迁入
前面我们介绍过,盛唐时代,是开发武陵山的一个重要时期,瑶族自东南迁入,苗族自东北而来,由于财富丰盛,多民族相处,民族矛盾并不突出。整个多事的武陵在盛唐一代格外安宁。在这样安宁的大背景里,都吾古桃花源的居民可惨了。这些自远方而来的新客人比他们强悍多了。好在他们并不特别刁蛮,也并不好斗,在某方面说还很好客礼貌。他们只要求有土地。廪嘎人不得不将都吾盆地内两块相对平整的土地让人他们。大家杂居在同一地域内相安无事。在廪嘎人的记忆中,没有与这些新来客人残酷斗争的记忆。只是新的客人定居下来后,将四面屏障开发出来,使得封闭了上千年的都吾盆地完全打开了。人们再不必“缘溪行”经都吾溪穿过石洞后再达都吾盆地,现在是人们从各个方向翻山越岭直接进入都吾盆地!绝境已经不绝,神秘也不再秘更不必谈神了。
苗族人,瑶人在都吾盆地开发的历史,人们今天记忆依稀。苗族人居住过的地方,今人将其地名命名为“苗塘”。在苗塘生产劳动时常还能捡到一些砖瓦残片,发掘出一些墙基遗迹。(如图?)

瑶族人居住的地方正是今天居民区的位置。这一块地方最开阔平整,可住上千人口。今天,人们还在很多地方发掘出瑶人埋葬的坟墓。如图?瑶人坟用火砖砌成瑶形,然后将木板做的棺木放在坟内。有的大户人家还在棺木周围放上木炭,以防潮湿。更有特殊的,在坟内放有石灰,不知其用意如何。在葬坟技术上,瑶人比廪嘎人与苗族人都要讲究许多。在当时,瑶人是最富有也最有能力的一个民族。然而历史总在发展,竟争在无形中开展,廪嘎人会用自己的长久努力来重做此地的主人。瑶人迁往何处去了。


旅游线路推荐
暂无内容
酒店预订推荐
暂无内容
旅游景点推荐
凤凰古桃花源遗址38

元起

南方长城45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