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11929' limit 1非洲马赛族风情_江苏南京溧水县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非洲马赛族风情

非洲马赛族风情

南京东吴旅游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07-12-07 14:59: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南京
  分布在东非的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草原地带的马赛族,相信万物有灵,对自然崇拜,至今仍生活在严格的部落制度之下,由部落首领和长老会议负责管理。成年男子按年龄划分等级。从事游牧,牧场为公共所有,牲畜属于家庭,按父系继承。近年来,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政府鼓励马赛人定居从事农业生产,现已有一小部分人转为半农半牧,并有少数人进入城市谋生。定居的马赛儿童开始上学,已出现少数马赛人知识分子。但是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

  男子梳长辫 妇女剃光头

  我初到坦桑尼亚的时候,还不了解当地的民族种类,更谈不上对马赛人习俗的了解了。有一天,我们几个在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大街上的人群中,突然看见一位身材高大魁梧、头上梳着无数条细小长辫,酷似我国新疆维吾尔族姑娘发型一样的黑人,还有一位个头不高、但身材不瘦、头却剃得光光的当地黑人。我们之中有一位比我早来坦桑的同志问:“你看那光头是男是女?”我毫无思考地回答:“当然是男的了。你的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他又问:“那个留长辫的呢?”“当然是女的,这还用说!”我同样不犹豫地回答了。其实正好相反,我的回答完全错了。

  马赛族,皮肤呈棕黑色,身材高大,臂力过人,额角宽阔,嘴唇厚实,五官端正。他们与其他民族在梳装打扮和发型上一个不同特点是,男子梳长辫,妇女剃光头。男子的头上留着长发,梳着几十根小辫子;妇女把头剃光,传说有的甚至把头发拔掉。女人们的头上不但没有头发,而且无任何装饰。

  在穿着和装饰上,未成年的儿童身上一丝不挂,成年男女有时只在下身兜一块兽皮、草帘或用韧皮纤维制成的叫做“姆布吉”之类的所谓“衣服”。男子喜欢披一块红布,女子喜欢佩戴各种环饰。男子12岁、女子9岁时一律要穿耳洞,即把耳朵穿上若干个洞。女子的耳朵上和颈上挂了许许多多的金属圈、铁罐、皮饰耳环等沉重饰物,重量达半斤之多,而且任其下坠,将耳洞撕裂成一个大长口子,如果挂上装饰物好像长长的肉穗;如果耳上没有饰物,也可以把拉长的耳朵连成一个结。我们看了,的确有些呲牙裂嘴和毛骨悚然。

  马赛族妇女的腿上和手臂上也戴着许许多多连接不断的铁环和铜环,使他们只有肘和膝盖能自由活动。甚至有的两个宽手镯则深深地箍在肉里,使肌肉都变了形。

  据说,按照马赛族的习俗,只要丈夫在世,妻子身上的这些饰物绝不允许有一时离身。这样一来,女子便无法洗澡,饰物下面充塞的污垢和尘土也就无法除去。我们还亲眼看到马赛族的男人头上呈红色,问其情况,原来是他们将血和泥巴混在一起涂在头上的。传说男子涂上红色,表示他已经成熟,要找对象的一种标志。男子放牧或投入战斗,头上装饰有狮子鬃毛,手持锋利的标枪和带有涂着色彩的牛皮套的盾牌。显得非常粗犷、威武。战士们有时用色彩鲜艳的驼鸟羽毛做成大圆圈挂在头上,中间仅露出面颊,作为好看的头饰。女子不是戴项链,而是在脖子上套个用五光十色的串珠制成二、三寸宽、并拼有各种花纹的扁平项圈,由大到小,一层层套在脖子上,年龄越大,层数越多,颈部几乎全被箍住。除颈部外,妇女的脚上手上也要戴上红、白、蓝、黑相间的装饰。

  吃牛羊肉 喝牛血奶

  马赛人多数生活在干旱、有沙石灌木的草原上,由于传统习惯和条件,主要从事放牧专养长角牛和羊,也养少量的骆驼和毛驴,过着游牧生活,还保持着不少传统和尼罗特人文化,保持着万物有灵的传统信仰,特别是崇尚牧草和牛群。他们很少吃粮食,而是以吃牛羊肉、喝牛羊奶为生。还有饮鲜牛血的习俗。马赛人将生血、鲜奶作为可口饮料,把牛血当作传统的早点,则把煮沸过的牛羊奶作为药物只给有病的人饮用。

  由于受库希特文化的影响,至今马赛人仍然保持着从牛脖颈取血的习惯,多数是血奶拌饮。据说也有直接吸食牛血的。他们取得牛血还有一套讲究和方法:一般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把牛牵到篝火旁边,然后用皮条将牛脖子纹紧,对准显露出的静脉,刺上一箭(当然不是带毒素的箭),接上芦苇或其他管状的东西,鲜红的牛血便从血管喷射而出,几分钟至十来分钟,牛血即流满用牛皮或葫芦之类制作的罐子,足有2斤左右,随即,将罐里的鲜血用箭杆加以搅动,再另入一倍的牛奶,便成粉红色的乳状液体。这时,围坐在旁边的主人们便拿起牛角杯依次痛饮,这就是一顿丰盛的早餐。在一头牛身上抽血的间隔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到一个半月,每抽一次血,可供5、6个人饱饮一顿。所以,一个有二、三十口人的小部落就得饲养60至80头专门供血的牛。

  马赛人食牛羊肉,不是在锅里煮熟后食之,而是用铁钎烤肉,既无食盐,更无调料。除牛羊外,他们几乎不吃其它动物,至今还保持着不食鱼类、禽蛋的戒律。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马赛族部落不搬迁,只是赶着牛羊群到较远的地方去进行短期放牧,他们连简单的茅屋也不搭,到了晚上,点燃起篝火,将牛集中在篝火的周围,把羊群赶到牛群的中间,以防猛兽的袭击。马赛人也很聪明,他们在羊群的中间铺上牛皮或骆驼皮等,就在这第三防线之内,以草地作床,以蓝天当被,如此逍遥自在,无忧无虑地进入梦乡。成千上万的马赛人就这样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度过了几个世纪。

  牛羊作交易 订婚当聘礼

  马赛人万物有灵的传统信仰,特别是崇尚牧草和牛群。牛羊是马赛人的命根子,他们的生活离不开,除了食肉喝血外,还有不少用途;用牛羊作为交换媒介,相互换取各自所需的物品;用牛羊作聘礼,男孩成人订婚时,要根据姑娘长相的好差,交一定数量的牛羊;用牛羊作贡品和祭品,祭祀神灵和祖先,要杀牛宰羊祭鬼神;用牛羊皮作铺盖,马赛人的茅屋里,无被无褥,牛羊皮铺在地上作褥子,盖在身上作被用;还用牛羊皮当“衣服”,作下身的挡布和各种家庭用具;用牛羊角做乐器、葫芦器皿的底座和角雕;用牛蹄子做烟盒和油脂容器等。

  马赛人没有固定的好房屋,没有家具,没有好衣服,更没有机器,只有大群的牛羊。因此,牛羊的多寡成了衡量他们贫富的唯一标志。牛羊越多的人,说明他们勤劳、能干,越受到大家的尊重。但是马赛人从来不夸耀自己有多少牛羊。要是有人想数一数他们的牛羊,或者指着他们的牛犊和羊羔,就会引起他们的勃然大怒,轻则骂你几句,重则还得揍你一顿。因为,在马赛人看来,牛羊不可以数,他们认为数一数或指一指他们的牛羊,就会使牧畜中邪死亡,给他们带来不幸和灾难。因此,到马赛人群中去,必须注意遵守他们的风俗和族规。

  讲究卫生 牛粪洗手

在游牧生活和艰苦的环境中,马赛人也注意讲卫生。来了客人,有时用沙子将手搓搓,再拍打拍打。招待用餐,用湿的或干的牛粪洗手,有的亲眼看到马赛人跑到牛栏抓起一大把还冒着热气的牛粪,反复用两手上下搓着,拍一拍,再抖搂抖搂,就算洗好。马赛人为什么用牛粪洗手昵?一说是居住在那沙土遍地、灌木丛里、自生自灭的荒草原上,地处干旱,望天生叹,求水不得;一说是因为马赛人认为牛是神灵赐予他们的神圣动物,牛身上的一切都是最洁净的,因而,在缺水的情况下用牛粪洗手,也就不足为怪了。外国人如果到了马赛人中间遇到这种情况,大可不必惊奇,更不要产生恶感。而要入乡随俗。据说,有的外国人到了该地区作调查研究,在马赛人的盛情款待下,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确有“放下架子”,深入族区,入乡随俗,同饮牛羊奶,同食牛羊肉者。

  马赛人既无长期居住的固定房屋,也不制备喂养牲畜的饲料,只靠在牧场或草原上放牧。为了追寻水源、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得不四处奔波。住的茅屋临时简陋,是用一些五、六米长而柔软易弯的木杆在地上插成椭圆形,再将木杆上端弯成拱形,固定在两端用柱子支撑的横梁上,上面铺一层干草,干草外面抹上用掺有泥土和牛粪合成的泥巴,便成房屋。马赛人的房子不留窗子,入口处用有刺的树枝编制的栅栏遮挡。这种圆形的茅屋形似扣在地上的半内。

  茅屋里边用土垫出一块稍高的地方当床,铺上干草或牛羊皮、骆驼皮,就在上边睡眠、休息。房间的旁边有石头堆砌或3块石头而成的灶台,用树枝编成的碗架。碗架前边放几块大小不等的石头,这就是马赛人用的桌子和凳子。墙上挂着一排排葫芦和用牛羊皮做成的袋子及各种器皿,以便放牛羊奶和牛血等。

  茅草屋盖起来,暂住在这里放牧,当牛羊群将附近的绿草吃完以后,他们便向别处转移。离开时,只带上牛羊皮和一些简单的用具。至于辛勤劳动所建起的茅屋,任凭风吹雨淋,直至倒塌、消失,则就不去理睬它了。到了新的牧区再重建茅屋。

  舞动长矛 犹如旋风

  马赛人对付猛兽和抵御外侵,没有什么好武器,主要是一些短刀、长矛、木棍及用水牛皮制成的盾牌。其成年男子高大魁梧,身材匀称,他们常常腰间佩带着短刀,手中握着长矛,至少也是拿一根长木棍,或是用手拉着,或是用手握着当拐杖,或是夹在腋下、扛在肩上。走起路来,显得威风凛凛,就是愣愣地站在那儿,也给人一种威武的感觉。

  马赛人的长矛,又长又重,结实耐用,闻名非洲。一般人,如果能提一根长矛走一段路程,就算是有功夫了,而马赛族的勇士们握长矛在手中,挥舞自如,显得轻如鸿毛,可以在20米的距离内准确地击中奔跑着的野兽。铁矛不仅是他们狩猎狮子称心如意的猎具,也是抵御外来侵略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