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1680' limit 1探访贺兰山_宁夏银川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探访贺兰山

探访贺兰山

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 | 发布于2006-05-30 10:23:00 | 来源:新消息报 | 目的地:银川
      初春,贺兰山绿意渐起,生命萌动,忽然有了到贺兰山岩画去转转看看的念头。
      在导游小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贺兰山岩画沟,这是条因为发现了“太阳神”岩画而蜚声海外的山谷。这条沟应该是一条天然泄洪沟,其历史存留应该追溯到上万年前,证据就是遗存于1.2万年前的岩画。有岩画学专家认为,岩画是原始人与太阳游戏。原始人在活动中无意间发现了太阳下自己在岩石上的投影,人动,影子也在动,于是就产生了在是头上刻下自己影子的想法。最初的动机大概是将自己身影记下来,后来便开始记录其他动物的身影,再后来却变成了一种即兴的创作。这种说法不失为一种观点。我们行走在岩画沟中,看到了几处当地放羊人的“后天”杰作,其创作方法与一致,创作手法也接近。尤其是一个牧羊人在岩壁随意创作的一幅“鸭子”,非常写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笨拙可爱的鸭子的形象,如果不是刻痕太过清晰,几乎可以乱真。
      这条山谷幽深绵长,一条清泉潺潺流过,整个山谷泉声隆隆。令人称奇的是,在干旱的贺兰山中,这条溪流四季不停歇,在严寒的冬季,自然形成的溪道上结上了厚厚的冰盖,潺潺溪流仍然快乐地在冰盖下流过,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想找到它的源头。
      从沟口步行大约10分钟,碰到了一堵石头垒砌的墙,导游告诉我们,这是明代修建的“水关”,当时是为了围住山上的瀑布水流。水关以西的山壁上,至今仍有瀑布流痕,据导游讲,每到下雨时,这里的瀑布就倾泻而下,水势很大。“水关”的另一个作用是挡住了山上的洪水,保护了山下的岩画。“水关”以东的岩画保存较好,以西的岩画毁损则较严重,多为自然消损。“水关”之后不远,就是“鹰嘴崖”,巨大锋利的“巨鹰嘴”从峭立的山崖伸出,人站在“鹰嘴’,上,山风擦耳而过,衣襟抖动,身体也如飞翔一般。仔细看,山沟两侧的岩石都是上面比较粗砺,底部较为光滑,岩画则多创作在光滑的岩石上。据说,这里在1.9万年前曾经发生过一次冰山运动,山体上留有清晰的冰山擦痕,而这次冰山运动也很好地帮助了后人推定岩画的创作年代。行进在沟中,一块巨石挡在路中央,仿佛是从对面山崖上飞下,取名“飞来石”。“飞来石”表面布满擦痕,据猜测,除了1万多年前的冰山运动留下的痕迹外,历年的洪水也是造成它”遍体鳞伤”的原因。
      步行不远,就到了“盘蛇洞”。这是由几块巨石自然堆砌形成的一个遮风蔽雨的山洞,奇就奇在狭窄的洞底搁置着一块岩画石;画的是一条盘蛇。据说,怀孕的妇女梦见蛇就会生男孩。“盘蛇洞”恰好印证说明,古代人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在“盘蛇洞”不远处,我们终于找到了人类的痕迹,一个建在山崖边的墓穴,石头垒砌得很整齐,上面覆盖着草皮。研究者探测到墓穴里的确埋有人骨,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打开。不过可以确定,这是西夏人的墓葬。
      走到泉眼时,山崖上几处自然杰作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靠西是“骆驼峰”,迎着太阳一峰“骆驼”安详地卧在山顶,“驼峰’高高耸起,仔细看,在头与峰之间还露出一个小小的幼驼头。沟底还卧着一只“巨龟”,其姿态似乎是在奋力爬行。龟石旁边一块平坦的高地,被命名为“抚琴台”。据传说,贺兰山的原住民对于自然形象十分崇拜,认为这是天意,因此他们对自然形成的“骆驼峰”等怀着虔诚的态度,在此抚琴焚香祭拜。
    “抚琴台”下,就是我们寻寻觅觅的泉眼,清浅的潭底,一股泉水汩汩涌出,水底碧绿的青苔摇摆,这里就是引我们一路寻来的溪流源头,令人不可思议。
    在贺兰山岩画沟最后一个感动我的是一处“青羊琢”。在距离泉眼不远的山坡下,碎石堆成一个坟状。导游说,这里面掩埋的是一只青羊头羊,碎石是众羊用蹄子踢来的,当时还露着一条腿,后来的游客见后,纷纷自动捡来石头放下,时间一长,“青羊塬”就形成了。我有些怀疑,导游小刘告诉我,他们曾经多次在雪后到这里察看,发现每次都有青羊密集的蹄印,每次的路线都是固定的,从山坡上下来,围着“青羊琼”转几圈,然后离去。我感悟到,表达感情并不是人类的专利。
    用了近一个小时,这条沟在我们的脚底还只是刚刚开始,而我们已经疲惫不堪了。山上的岩羊矫健地攀爬着岩石,自如而自在,贺兰山是它们的家。而对于我们这些造访者来说,贺兰山是一部厚厚的书,我们刚刚翻开第一页,就被它深深吸引顿足。我们相约下一个周末继续翻看这本书,尽管它太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