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1127' limit 1**与 父 母 同 游!**_内蒙古呼伦贝尔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与 父 母 同 游!**

**与 父 母 同 游!**

内蒙古敖包相会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海拉尔区分社 | 发布于2006-04-25 10:34:00 | 来源:赛马 | 目的地:呼伦贝尔

八、走进内蒙古
9月19日。从北安出发,经齐齐哈尔,进入内蒙地界,到牙克石休息。一天时间跑了650公里。
黑龙江与内蒙古地貌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黑龙江多是大片的平原,深厚的黑土地,田野里幸而有一排一排高大的防风林分割着,否则,地垄可以伸展到天边。大豆、玉米已经成熟,快要收割了,联合收割机也开始摩拳擦掌了。
进入内蒙古不远,农田逐渐少了。不知什么时候,土壤开始变成黄色,土层薄了起来,牛羊开始多了。
遇到两个放牧着牛群的打工者。这群牛有一百多头,两人放牧。东家管吃住,每人年收入八千来元,看来很满足。
进入大兴安岭地区,路面很好,坡度较缓,弯度也不大,时速可以保持在百来公里。
令人惊异的是漫山遍野的金黄,中间夹杂着少许的红叶和松柏的苍绿。这是大兴安岭的秋天,是白桦林的秋天,一片片银白色树干的白桦树,上面是金光闪闪的黄叶。我们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美丽壮观的风景——几百公里一片金黄。
人烟稀少,几十公里见到一个村子,都会使我们感到惊喜。

另一个惊喜是实际的。
在黑龙江地区,一般的国道、省道的道路收费,像我们这样的小车,平均每公里0.4---0.5元。最贵的是牡丹江到林口,0.55元。给人的感觉是跑不起来,一会儿一个收费站,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看见你的车来了,收费员在岗亭里站了起来,郑重其事地给你敬一个军礼,然后喇叭响起:“你好,请缴费xx元。”“你好”叫得人心发毛。就像路上被交警堵住,如果给你敬礼,再说声“你好”,那你就肯定好不了——交罚款吧。
从进入内蒙古地界,到牙克石,共410公里,遇到四个收费站,每次十元。平均每公里0.10元。其中有两个收费站之间相距178公里。
有两个可能的原因:国家对自治区有政策上的照顾;地广人稀、管理部门少。

这两个地区的地名也挺有意思。
黑龙江的许多地名非常有时代特色。比如村名:自强、自立、奋进、欢喜、富裕、团结、向阳等等。大概是五十年代初,王震将军领着建设兵团那帮子小伙子们过来,开发北大荒时起的名字。但有一个“护心”村有点另类:是生产假药的?还是这里心脏病人多,起这么个名字图吉利?令人不解。距黑河还有几十公里的地方,向东有个指路牌,写着到“红色边疆”。要说我们的国家崇尚红色,那么哪块边疆不是红色?或许整个黑龙江多是黑土地,那个地方出现了红土壤?再不就是文革期间,红卫兵们跑来扯淡,起个花名没改过来?也可能这里曾产生过特殊的保家卫国的壮烈事迹?想进去看看,又一想,花上许多油钱不说,我们跑来考察算哪门子的?于是作罢。
跑进内蒙古,遇见的几个地名十分绕嘴,记不住。不知是蒙古语音译,还是白俄占领期间留下的。比如我们住下的“牙克石”,牙齿?结石?牙结石?好好的一个林区城市,怎么这么个名字?

我们途经一个人烟稠密的地方,叫“博克图”。父母没听清,我又念叨一遍。父亲耳背,但听清后,不受干扰,反而记得牢。母亲就不行了,耳朵不背,忘性大。
母亲再问:“叫什么名字?”我说:“算了吧,告诉你也记不住。”她犟劲上来:“怎么记不住?你告诉我试试看。”我说:“好吧,你使劲记,博——克——图。”
跑了十来分钟,问母亲“刚才那地方叫什么?”
“叫、叫、扑克?”
“哈哈哈”一车大笑。

母亲老了,年轻时不是这样。
家贫,没念过书。八岁开始给人家赶驴驮子。十岁开始每天早晨走十几里的山路,给修港口的我姥爷送饭,一送三年,天亮回来继续田间劳作。战争期间,缝军鞋、做军饭,支援前线。农闲时参加的识字班,使她后来能达到阅读《苦菜花》、《林海雪原》的水平。
一辈子没有职业,但一天也没闲过,绣花、织网、做临时工,贴补家用。最让她感到自豪的是六十年代曾有几个月她连着兼做两份临时工:晚上到海港钉火车皮(在货车厢里钉草席子),白天给一个单位敲锅炉。还要管顾五个子女的三顿饭,二十四个小时连轴转,不知那时怎么熬过来的。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同人们一起,挤上火车到乡下郊区采集树叶、草根做代食品。有年春天,她一次背回来两麻袋槐树花,一步一挪地回到家。至今想起来,她都觉得累。
文革期间,她忍受着被抄家时邻居们的白眼,忍受着比三年自然灾害给我家造成的更恐慌的饥饿(本来粮食就紧张,弟弟妹妹们口粮又低,还是正长身体的时候,却被父亲单位的造反派每月又要去了15斤),忍受着被赶回山东老家时亲戚们的嗤笑,熬过了苦难,熬到了今天。
如今好了,年纪也老了。两眼昏花,步履蹒跚,走不多少路了,只能坐在车里看看风景。
真希望父母平平安安地多活几年。
愿普天下的老人们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