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资讯 > 地方资讯 > 天津游客来信点赞哈尔滨热心市民

天津游客来信点赞哈尔滨热心市民

黑龙江省中国国际旅行社和兴路分公司 | 发布于2014-11-12 10:50:51 | 来源:黑龙江省政务旅游网 | 资讯分类:地方资讯

30日,一封题为《感受冰城的温馨》的感谢信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哈尔滨日报》总编室,写信者是年过七旬的天津作家李畅兴。信中,李畅兴回顾了一个月前他和夫人来哈旅游的一段难忘经历,记述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冰城市民对他们的热情帮助,并通过两个“路遇故事”,阐述了他心目中的文明城市。

  通过倾注情感的文字,老作家对哈尔滨在“创城”中发生的“蝶变”大为激赏,他称赞冰城“楼洁、地净、人有礼”,赞美了“同全国人民一起奋力追逐伟大中国梦的冰城人那朴厚、具体、感人至深的嘉言懿行”。

  老作家在哈尔滨经历了什么,冰城市民给他提供了哪些帮助,是什么原因让他对这些念念不忘?昨天,记者就此事进行了调查采访,还原了李畅兴的哈尔滨之行。

  “哈尔滨城美人更美”

  “哈尔滨是个整洁、美丽的城市,变化之大远远超出我的预期,更让我难忘的是冰城人的古道热肠和言谈举止中透出的文明。”昨天,记者拨通李畅兴的手机,话筒另一边传来他透着兴奋的浓重天津口音,“不把这次经历写下来,我觉得憋得慌,心里亏欠着哈尔滨。”

  李畅兴今年72岁,曾在天津市津南区政府任职,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写过10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和纪实散文。今年9月底,李畅兴偕夫人吴秀莉来哈旅游。

  “这是我时隔20年重游哈尔滨,旧日的印象几乎一扫而空。”李畅兴说,“哈尔滨的气候凉爽宜人,城市形象和整洁程度让我联想到5月份刚刚游历过的欧洲城市,建筑很有风情。”

  9月29日17时许,李畅兴和夫人游览过太阳岛后,乘船来到江南,在尚志大街打车准备回宾馆。当时正值下班高峰,连截几辆出租车,司机都没停车。在又累又饿之际,热心的刘晓先主动停车把他们送回了宾馆,并且拒绝他付的车费。

  “我看他执意不收,就说,让咱们做个忘年交吧,留下了他的电话。”李畅兴说,“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哈尔滨真是城美人更美呀。”

  “送趟人真的不叫事儿”

  “对咱哈尔滨人来说,送趟人还叫事儿吗?”听说记者要采访,刘晓先连说自己没什么可说的,“就是顺路帮一下忙,没想到老大爷还挺认真,回天津后,还专门给我打电话致谢。我跟他说,我做的事,每个哈尔滨人在现场都会伸一把手的。”

  刘晓先今年50周岁,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现在省二院供应室做行政工作。他的车购于三年前,主要是方便上下班和送女儿上学。

  “我家住医大二院附近,单位在地段街,尚志大街是下班的必经路线。当时正好看到有两位老人在打车,连截好几辆出租车都没停。”刘晓先提起那天的事还印象深刻,“傍晚风很凉,我看两位老人头发都花白了,老太太还拄着拐棍,就想如果顺路就捎他们一下吧。”

  刘晓先对记者说,老大爷看上去精神头儿不错,一开口,他就听出是天津人。虽然送两人去道外并不顺路,但考虑到他们是外地人,人生地不熟,刘晓先还是决定绕路送两位老人一趟。

  “他们和自己父母的年龄一样,怎么能忍心不管呢?”刘晓先说,“我开车喜欢听广播,每当听到咱哈尔滨司机自发接送外地病人的事就感动不已。我自己也经常顺路送一些老人、孩子、孕妇,这几年也有十多次了。”

  记者了解到,刘晓先在单位曾经连续三年荣获先进个人称号,他还参加过龙广“爱心送考”和《哈尔滨日报》“绿丝带顺风车”活动。

  对此,刘晓先说:“帮别人个忙我也不费劲儿,不过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果大家都这么做,咱城市就更和谐了。”

    “我还想再来哈尔滨”

  在经历了一位冰城普通市民的热心帮助后,李畅兴萌生了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想法。9月30日,他一个人走出宾馆,随意坐上一辆公交车,开始了“无目的漫游”。

  “这可能是一个作家的好奇心使然。我在宾馆门前找到一辆公交车,一直坐到市郊终点站,再坐回来,就想亲身地感受哈尔滨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李畅兴说,“和我在松花江上坐游船经历过的一样,一上车,就有青年人给我让座。从明净的车窗看沿途的街景,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都是那么整洁有序,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

  “哈尔滨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友善’,这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李畅兴说,“热心市民主动提供搭车的事我只在维也纳和哈尔滨遇到过。”

  李畅兴告诉记者,他去过18个国家,几乎走遍了国内的所有省会城市。“哈尔滨的文明程度在国内城市排在前列,也让我有一种置身巴黎、柏林等欧洲城市的感受。”

  为期六天的冰城之旅结束了,李畅兴和夫人回到天津。“人回来了,心始终没放下,直到写好这封《感谢信》。”李畅兴说,《感谢信》写了整整三天,第一稿写出来不满意,又字斟句酌地修改了好几遍。“如果有机会我还想故地重游,再看看更加美丽的哈尔滨,再为这座城市写些东西。”




读者来信

  感受冰城的温馨

  《哈尔滨日报》编辑:

  日前,我和夫人从渤海之滨的天津,来到松花江畔的冰城哈尔滨。原想,与津温差十多摄氏度的哈市,也许是朔风凛冽,街上的汽车玻璃紧闭,全副秋装的行人匆匆赶路,至于素昧平生者之间,则更是无暇相顾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次主动送来的真诚关爱,让我深深感受到冰城的脉脉温馨。这看似只是对我个人的一件小事,却生动诠释着冰城良好风尚,体现了冰城欧洲城市般的文明,使我刻骨铭心,常萦于怀,必欲写出公之于众而心安。

  我们从风光秀美的太阳岛出来,乘上争相为我让座的横渡江轮,来到防洪纪念塔前的中央大街。这条楼洁、地净、人有礼的石砌街道及其两旁的特色建筑,承载着中西文化融合的沧桑和近代历史的厚重。时值傍晚,我们走到尚志大街打的,因假日客多而空车难觅,加之我初来路生,只得巴望伫候。此时我才感觉:累、饿且冷,心中烦躁!

  遽然,一辆沙滩金色的轿车,悄然停在我们面前,司机轻轻打开车右门,向我微微笑道:“老先生,您是在等车吧?”我颔首应诺。“请上车吧!”他话中饱含真情。我见车无“TAXI”标志,不禁诧然,可他却愈加亲切地释疑:“我下班回家路过这里,顺便捎您几步——我看您穿得单薄,老这么站着多冷呀,快上来吧!”他这雪中送炭的友善言行,恰似一股暖流,在我浑身奔涌!面对这无私义举,我感激地上了车,心怡神悦地坐在这个面容白皙、文质彬彬、约摸40多岁的“爱的奉献”者旁边。

  谈话中得知,他叫刘晓先,在省第二医院做行政工作。在真情交融的畅谈中,他一直把我送至道外十四道街上的金豪宾馆门口。我感动异常地执意给钱,他却坚辞不收,只是友善地握手向我笑笑,就一踩油门儿,倏地驶去……我凝望着那辆与绚丽的晚霞交相辉映的金色轿车,心沐温馨,情如潮涌:这不正是冰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一例嘛!

  我回到宾馆房间,仍因他的义举而激情难抑、浮想联翩,还由此想起今年夏天我在音乐之都维也纳遇到的一件事——晚饭后,我独自在树木葱茏的橘黄色路灯下彳亍,走得稍累了,即坐于灯杆下小憩。一辆黑色轿车突然停在面前,车上两个夫妻模样的老年人表示要送我。因宾馆就在百余米外,我没有搭车,与他们友好地握手笑别。在异国他乡的溽暑之夜,那两人的友好言行,宛如一缕清凉之风,令我神怡气爽……

  人间自有真情在。尽管国情不同,价值取向各异,但助人的美德却无地域之分。我将发生在不同时空的这两个“路遇故事”,联系在一起思忖,其中似乎蕴涵着这样一个世间道理:身心感受的温暖,不唯大自然气候的温度所致,更是人与人之间热诚的关爱使然——此或甚于自然气候!这俩故事的行为主体都应嘉许,而正同全国人民一起奋力追逐伟大中国梦的冰城人,则尤应点赞——他那朴厚、具体、感人至深的嘉言懿行,较之西方发达国家人士毫不逊色!天津游客李畅兴

  短评

  普通冰城人刘晓先纯真率性的热心之举,让天津老作家李畅兴“心沐温馨”、“情如潮涌”,挥笔写下这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这不仅是对一位普通市民的感谢,更是对一座城市的礼赞。

  这说明,每一位市民都是这座城市的名片。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定格为外来者对这座城市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因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也更真实、更客观。当一名普通游客都能感受到哈尔滨如“欧洲城市般的文明”时,说明历时三年的“创城”,不仅让城市环境越来越美好,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这座城市每一位市民的文明素质——从一呼百应的“爱心顺风车”到众人捧热的“爱心豆腐脑”,从“最美叔叔”谢尚威到“最美大妈”杨惠……越来越多普普通通市民不假思索的凡人善举,构成了冰城人大美、友善的群像。

  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只要每一位市民都能摒弃不经意间的陋习和不文明,面对他人时多一分微笑,路见危难时伸一把手,令那位天津作家感动的一幕就会固化为司空见惯的温馨街景,我们共同的家园也会时刻充盈着爱心和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