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资讯 > 地方资讯 > 海口:一个城市的宜居建设实践

海口:一个城市的宜居建设实践

发布于2013-05-22 18:33:00 | 来源:网络 | 资讯分类:地方资讯

 

  海口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第八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在北京联合发布2013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蓝皮书显示,海口的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第八。

     宜居排行 如何出炉

  “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城市是海口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重大战略举措,是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发展思路的完善升华。

  宜居于海口来说,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在很多市民的眼中,宜居就是身边切实感受到的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城市决策者来说,促进可持续竞争力的提高,增强宜居城市的发展后劲的实践努力,是未来海口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内在要求和不竭动力。

  宜居城市排行榜,到底是怎样出炉的?

  据社科院有关专家介绍,理想的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在理想的宜居城市里,市民身体健康、精神愉悦、生活幸福、素质文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私人服务的规划、建设、管理等,能够确保大多数居民便捷、舒适地享用,促进居民的健康、快乐和幸福。

  此次评选,从人口素质、生活条件、政府投入及气候环境四个方面,共选取10个核心指标来衡量宜居城市竞争力。根据这些指标,最终确定了宜居城市竞争力排行榜。

  如果仔细分析排名,人们不难发现,在宜商、知识、信息等城市竞争力指数上,香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排名在前十,但在生态环境和宜居方面,仅香港、澳门等城市排名在前十,北京在宜居城市排名中位列第74位。

  专家李光全表示,目前我国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综合竞争力虽然位于前列,但是却忽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生态保护。李光全分析,城市房地产过度投资带来的房价高企,成为城市宜居问题的首要制约因素,其次雾霾等环境问题突出、交通拥堵、政府投入不足等因素也将城市的生态和宜居指数大打折扣。

  而与这个观点一致的是,《华尔街日报》近日也发表一篇报道指出,下一站中国人很有可能就近选择珠海、海口、台北、香港等城市购置二套房。报道在介绍海口城市形象特色时特别指出:“海口被誉为‘北方人的檀香山’,拥有中国最好的空气质量,可能成为中国人理想的第二个家的城市,这个海南岛北部的城市,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追踪的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经常排名第一。这个当年的小渔村的房价现在还算合理,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海口每平方米的房价为8700元人民币,还不到海南省南部三亚市平均房价的一半。”

     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

  “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了“把海口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最精最美省会城市”的发展目标。“四宜”城市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2011年11月10日召开的“海口文明大行动”动员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辞给予了全面的阐述。

  对于“四宜”的内涵,陈辞指出,“宜居”是讲生活环境,指的是居住环境优、居住条件好、居住成本低,物价、交通、娱乐、治安等生活条件能满足市民和外来者需要;“宜业”是讲发展,指的是就业容易、创业容易、守业容易,有充足的就业机会,有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有企业事业健康成长的良好空间;“宜学”是讲构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指的是求学有选择、办学有自由、教学有质量,各类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种类齐全、功能优越,人才教育培养水平高,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宜游”是讲旅游目的地,是指游得开心、游得放心、游得安心,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体验,有一流水平的旅游管理和服务。

  陈辞说:“‘宜居、宜业、宜学、宜游’是一个品位城市的魅力所在,它注重城市综合质量,注重城市文化品格,凸显了‘把海口建设成人民幸福家园’的终极追求。”

  从海口城市决策者对“宜居”内涵的阐述可以看出,海口首先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强调建设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海口在建设宜居城市过程中,始终将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重视市民和游客的感受,共同分享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成果。

  宜居海口不仅在于这个滨海城市优美的人居环境、深厚的历史底蕴,海纳百川、和谐包容的城市性格,还有政府创造的就业创业环境,便捷的政务服务令人如沐春风……一个个定格在市民笑脸上的幸福瞬间,为宜居海口作出最美的注解。

  海口的宜居城市实践

  宜居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和政府服务非常重要。建设“四宜”城市,海口跨过的第一个门槛,便是市政功能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治理“城市病”。

  海口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海口改造建设城市主干道5条,新增城市道路100多公里,市区外“六纵一横”和市区内“八纵五横”的主干道骨架基本形成。到2015年,海口力争主干路网密度达到1.32公里/平方公里,次干路网密度达到2.15公里/平方公里,支路网密度控制在5公里-7公里/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以海口为中心、辐射全岛、畅通便捷的立体交通网。

  北方一些城市持续的雾霾天气,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新的旅游一族。他们的旅游要素里除吃、住、行、游、购、娱外,还增加了一个———清新的空气。2013年春节期间,海口清新的空气、温暖的气候、完善的商务休闲配套,吸引了不少北方游客来此“清肺游”。

  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近日在京发布年度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报告对全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空气质量情况进行了排名,海口位列第一位。这是海口连续第五年在31个城市中排名居首。此外,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全国74个城市今年前4个月空气质量状况月报显示,海口的空气环境质量均名列全国第一。

  市环保局局长陈超介绍,海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十一五”期间,海口全市共投入环境保护资金51.2亿元,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海口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为市民营造出了“绿色呼吸”。“十二五”海口将全面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责任制,支持“静脉”产业发展,继续保持一流生态环境。

  “海口人的亲切友善和宽厚包容,让来此居家创业的外地人很容易融入这座城市。”海甸岛某旅行社工作的Olga来自俄罗斯。他说,很多朋友选择了三亚,而他则选择在海口工作,因为这里不仅适合休闲旅游,更有商务气息。

  在保障房方面,国务院提出,到“十二五”末,全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面达20%。海口提出的住房保障工作发展规划中,到“十二五”末,本市城镇居民住房保障面达40%左右。在宜居城市实践方面,海口还将进一步发挥省会中心城市优势,强化交通、信息、商务、科研、人才、医疗、文化体育和南海资源开发的服务功能,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综合服务保障。

  宜居城市建设须持续改进

  温润的椰风、浩瀚的大海、澄澈的空气……在这个城市,只要一打开窗户,就会有海风扑面而来;在这个城市,只要有一片泥土,就会有四季花开。

  宜居海口,让每一位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有着真切的感受。大家都反映,这座城市自然环境一直很好,居民的文明素质在提升,城市的决策者不仅关注城市五光十色的绚丽霓虹,也关心普通百姓的万家灯火,把发展的最终目的,落到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上和幸福指数上。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辞在此前的会议上指出:“‘四宜’城市是一个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概念,既要看城市的综合实力,也要看环境指标,看居民的幸福指数。”陈辞说,从这个角度看,海口离“四宜”品位之城还存在五个方面的差距:经济总量偏小、综合竞争力不强;人居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市民文明素质还不高,旅游管理服务功能还不完善;政府公共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陈辞强调,首先要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把蛋糕做大,为“四宜”城市建设提供财力支撑。其次,坚持不懈把软环境搞好,把软环境做精、做细,为“四宜”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要切实加大城市管理、社会管理的力度,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安全、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环境。

  采访中,海口的一些社科专家也指出,宜居城市应该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城市。城市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才能为宜居城市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保证。

  专家和一些居民代表也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社会和谐、文化丰富厚重的城市,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宜居城市应该是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要有符合健康要求的住房,公共交通网络发达,景观优美怡人。于这些来说,海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也让人们充满了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