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资讯 > 地方资讯 > 呼伦贝尔旅游,品质升级深化内涵

呼伦贝尔旅游,品质升级深化内涵

呼伦贝尔市光大旅行社 | 发布于2013-05-07 08:49:00 | 来源:网络 | 资讯分类:地方资讯
 呼伦贝尔旅游,品质升级深化内涵 

  3月1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全区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提出“8337”发展思路,其中指出,要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我市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有关发展思路,不断调整充实呼伦贝尔“1255”发展思路,加快文化旅游园区建设步伐,提升50个重点景区建设水平,完善旅游大交通网络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全力建设国际原生态多民俗旅游胜地。







  今年3月,自治区党委提出“8337”发展思路,将发展旅游业、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提到了支柱产业的战略高度。作为自治区重点旅游区域,有着“中国最美草原”、“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誉的呼伦贝尔,按照自治区党委的要求,进一步明晰了旅游发展方向,在认真做好重点旅游区域、线路和景区规划的同时,继续组织策划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推动这一战略的有效落实。







  发展迅速的富民产业

  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市




  伴随我市“旅游活市”发展战略的推进,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旅游业为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富民产业,致力于把呼伦贝尔打造成“国际原生态多民俗旅游胜地”和“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据统计,“十一五”时期,我市旅游开创了持续增速最快的时期。5年中,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4.5%和27.5%。2011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165万人次,旅游业收入173亿元。2012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433万人次,旅游业收入215亿元。近两年,旅游人数和旅游业收入均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速。




  旅游产业的规模也迅速扩充。其中,旅行社从2002年的24家增至2012年的187家;国家A级景区从无到有增至47家,实现了A级景区在13个旗市区的全覆盖;星级旅游饭店增至38家;旅游接待床位12万余张;从业人数近3万人,带动社会间接就业12万余人。




  旅游——这一富民产业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无数就业机会,还鼓胀了全市各族群众的腰包。与此同时,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在自治区每年不断攀升,雄居自治区之首,呼伦贝尔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市。







  深度挖掘旅游资源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年初,我市确定旅游发展的重点是: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和黄金旅游线路;预期目标为旅游接待1720万人次,旅游收入258亿元。按照自治区建设特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要求,既要着力推出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又要着力培育一批大型旅游集团,还要着力培养一批优秀旅游人才,多措并举推动草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据了解,旅游部门在注重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深度挖掘多类型、高品质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今年将积极支持和协助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蒙兀室韦民族文化园、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的规划建设进度,并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扎实推进海拉尔—额尔古纳—满洲里—阿尔山旅游精品线路的开发建设工作。




  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快牙克石十二里沟国际狩猎场、额尔古纳“草原在这里”景区、根河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阿荣旗库伦沟旅游区、新右旗地质公园景区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本地所特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资源,建设全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功能区,从而加快推动国家A级景区升级。




  目前,旅游部门除抓好旅游景区规划开发工作外,正进一步加强景区投资项目库建设,强力推进旅游项目招商引资。







  突出草原文化特点

  建设北疆旅游胜地




  游客来到呼伦贝尔,绝不仅仅是观草原看森林,更是体味这里的文化。




  在落实自治区“8337”战略过程中,我市深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注重突出草原文化民俗特点。对此,旅游和文化部门充分利用呼伦贝尔独有的历史与民俗文化以及“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和“蒙古之源”的历史价值,设计开发历史遗迹游、寻根祭祖游、民俗体验游等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造自治区代表性的核心旅游景区品牌,提升景区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据悉,今年我市还将持续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继续办好杜鹃节、那达慕、冰雪节等活动,进一步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在旅游线路方面,充分发挥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