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资讯 > 地方资讯 > 西宁把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西宁把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青海天和旅行社有限公司————-青海天和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12-02-07 14:26:00 | 来源:网络 | 资讯分类:地方资讯
在大美青海,有一座被2261米海拔高高擎起的城市,以伟岸而厚重之躯凭高远眺世界。慑人魂魄的美景,绵延千载的历史,多姿多彩的文化,同在这座被称作西宁的省会城市上空交流激荡,生生不息……作为全省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经济欠发达的外表下,西宁蕴藏着翻腾的巨浪,一波接一波,把“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写进了一个个砥砺奋进的实践中,在超越自我中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前所未有,在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成功之路的青海发展主旋律中,正在展开一幅学习之城、生活之城、幸福之城的和谐画卷。

    青海概况:

    在面积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4个民族的562万人民,其中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所独有,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46.98%。全省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辖6州、1地、1市,因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西宁城市档案:

    发展定位: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和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

    城市精神:包容诚信、务实创新。

    面积:7649平方千米,辖四区三县。

    海拔:平均2261米。

    人口:达220.87万人, 占全省人口的39.25%,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

    民族: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5个民族。

    气候: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国家卫生城市

    波澜壮阔谱写创卫史诗

    2009年10月14日,这是一个让西宁人民刻骨难忘的日子,这是一个可以载入西宁史册的日子,这一天,西宁市创卫办接到命名决定:全国爱卫会命名西宁市为国家卫生城市。多年磨剑,今朝梦圆,这一桂冠的摘得对一个西部城市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

    如果不是曾经全心全意投入到西宁创卫中去,如果不是深深体会到西宁创卫的艰辛,如果不是亲身见证西宁创卫带来的脱胎换骨,是很难感受到它的震撼与激情。像西宁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财力有限的城市,要完成创卫这样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所面临的困难如泰山压顶般沉重。“创卫志在必得,没有退路!”在一片质疑、担忧声中,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建军代表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坚定承诺,并带领着全市上下,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硬是一步一步完成了暗访、评估、考核,直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第11个摘得国家卫生城市桂冠。创卫成了西宁践行“自信、开放、创新”青海意识,“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的生动写照,整个历程把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前所未有,真正体现了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的要求。

    面对创卫的成功,市委、市政府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决定乘势而上。2010年5月,标志着西宁人民不甘平庸、自我挑战、勇于追求新目标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全面启动,西宁的城市发展掀开新的篇章。

    中国夏都 

    城市名片飞向世界各地

    三江奔腾,群山巍峨,处处是大自然匠心独具的杰作,处处流淌着慑人魂魄的大美。这,就是我们的青海!依托全省世界顶级的旅游资源,发挥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优势,西宁向外界递上自己的城市名片——中国夏都城市旅游品牌。从2001年的首次推出走到今天,中国夏都城市旅游品牌作为西宁旅游的代名词,人们通过它深刻地记住了西宁,爱上了青海!

    西宁作为省会和青藏高原现代化中心城市,承担着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大责任。中国夏都旅游品牌以大美青海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旅游资源为依托,辅之于西宁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通过打造环西宁200公里中国夏都旅游圈,串起了让人炫目醉心的特色旅游珠饰,把青海的风景传播到了国内外。从中国夏都城市旅游品牌的打造到通过环湖赛、国际清真食品节、藏毯博览会、三江源国际摄影节等青海大型节会的连续举办,再到提出建设全国夏季会议中心……西宁旅游通过一张张名片把精彩传递出去,把魅力释放出来。从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到被评选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到荣获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称号,再到把西宁建设成享誉海内外的高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目标的提出,凭借生生不息的奋斗激情,西宁旅游顽强地前进,再前进。

    国家园林城市

    绿底色诠释市民宜居梦想

    从曾经的绿色稀少到走进一派郁郁葱葱,从曾经的满目黄土到今天的山川披绿,西宁正在丹青妙笔的点染下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并不断显现出青藏高原山水园林城市的灵秀与韵致。

    近年来,西宁市先后获得了省级园林城市、全省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一个个荣誉称号,然而在这一顶顶桂冠的背后,是高寒干旱的自然条件,“在西宁种活一棵树比内地要难十倍!”全国绿化专家曾经这样感慨道。“为人民办好事,再难也要勇往直前!”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建军的话表达出了西宁人矢志不移建设学习之城、生活之城、幸福之城的决心。在染绿西宁山山水水的路上,就像一曲澎湃昂扬的华彩乐章,西宁人用汗水、智慧浸泡出了满目苍翠,“山清水秀、生态宜居”这样一个萦绕世代西宁人心头的梦想,似一幅至善至美的画卷在大美青海的浓郁背景中徐徐展开……西宁市在坚持科学发展之路上,找准了契合点,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的特色之路。

    海湖新区 

    崛起中的10平方公里大景区

    海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在西宁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要把海湖新区建成一个大景区,”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建军的要求表达出了西宁人对这一规划面积为10.84平方公里新区的希冀,生态城区、宜居城区、现代城区……这个正在崛起的新区承载着西宁人的梦想,成为西宁建设史上的神来之笔!

    海湖新区是西宁市实施扩市提位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载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海湖新区规划面积为10.84平方公里,以充满活力的青藏高原现代化繁荣美丽宜居新城区为定位,突出绿色、人文、环保、科技特色,体现出生态宜居城区、高端旅游服务基地、高原文化展示窗口、管理服务中心、夏季会议中心等五大功能,新区建设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围绕新区路网、水网、绿网、亮网、房地产开发及服务功能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延伸西宁市城市骨架,使西宁市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海湖新区公共绿地率达到50%以上,其中海湖新区湿地建设面积约占1.1平方公里,占整个新区规划面积的十分之一还多,这一生态建设大手笔,在西宁城区建设中是前所未有的,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形成“山、水、林、城”四位一体的绿色生态新城区。自2007年3月海湖新区正式拉开建设大幕到如今,海湖新区四通八达的区内道路,丰富多彩的植被景观,全力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主体已完工的青海大剧院、青海科技馆、海湖体育中心、湿地公园等重点工程,让海湖新区正在一步步接近“三年显形象、五年见成效”的近期目标。

    畅通工程 

    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一边是汽车增长率高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态势,一边是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西宁市民,在享受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行车难、出行难带来的诸多不便。如何破解交通梗阻的城市通病、世界难题?一场西宁城市管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手笔、大动作、大投入的工程——畅通工程于2009年11月全面启动。

    “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市委副书记、市长毛小兵白天黑夜深入市区影响交通畅通的路段,认真进行调研和分析。从道路隔离栏设置到行人过街天桥修建、从地下通道通行到立体停车场投入使用,从公交线路布局到公交港湾调整……西宁城市交通管理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化。多个部门联动,多项措施并举,使城市道路通行环境改善已初见成效,赢得了市民和驾驶人的好评。尤其是交通事故在车辆剧增和流动人口增加的情况下明显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得到了有效遏制。畅通工程成为西宁又一次关注民生、凝聚民心、提振民力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