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资讯 > 地方资讯 > 甘肃大剧院:一座建筑一座城

甘肃大剧院:一座建筑一座城

甘肃省敦煌市天韵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发布于2011-07-01 09:16:00 | 来源:兰州晨报 | 资讯分类:地方资讯
甘肃大剧院:一座建筑一座城



  甘肃大剧院里面的国际会议室。记者 党运 摄

  中广网兰州6月30日消息 还在图纸上的时候,甘肃大剧院和它所属的那个建筑群项目,就成了人们热议和关注的焦点。

  万众瞩目,更因为这座恢弘建筑彰显的是这个城市的精神高度。

  比计划提前了5个月,如今,很多人就将置身于这座建筑里,和它一起感知这个城市的灵魂……

  隆重揭幕

  甘肃大剧院,给兰州这个城市带来了惊喜。

  大剧院被誉为人们心灵和精神栖息的殿堂,是一个地区文化艺术面貌在建筑形象上的综合体现。一直以来,这个城市恰恰就缺了这样一个文化的承载体,它就像个“缺口”,成了这个城市的一块硬伤。

  坐落于中心滩的甘肃会展中心建筑群项目,是甘肃省建国以来政府投资规模最大的社会公益性项目,也是目前我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完善、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大型公益性建筑,被誉为“一号工程”和“承载全省2600万人民希望与梦想的工程”。甘肃大剧院是甘肃会展中心建筑群项目之一,其功能定位为以大型歌剧演出为主,兼顾戏剧、话剧、杂技、音乐等演出,同时具备政务、商务以及国际性会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型演出和会议场所。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

  “兰州,也叫金城,有说这是依《墨子》‘金城汤池’的说法得名,也有说因西汉在这里先后设置金城县、金城郡而得名,且无论孰是孰非,这个从秦开始设立行政建置的城市,算得上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从秦置榆中县,汉置金城郡,十六国时期为西秦国都,隋时置兰州,到清康熙初陕甘分治成为省会,在封建王朝更替中,这个城市积淀了多样的文化——诞生于斯、繁盛于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文化、无比绚丽的马家窑文化……在几千年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从这座城市里走出了一个又一个让全国瞩目的文化现象和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陇剧《枫洛池》、歌剧《向阳川》、话剧《西安事变》、大型民族歌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甘肃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周琪如数家珍般地细数了兰州的文化脉络。

  6月27日,同时能容纳3000人观演的甘肃大剧院隆重揭幕了。

  “它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我省一直缺乏一处大规模公益文化场馆的需求,也通过配套建设的展览中心、五星级酒店,为兰州乃至我省文化产业、展会经济和党群活动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甘肃会展中心一名负责人如是说。

  新落成的甘肃大剧院为兰州完美地填补了一个“缺口”。

  标杆建筑

  上善若水。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甘肃大剧院,“水”是贯穿其设计理念的一个重要文化元素,而“水”也是完美凸显甘肃元素的重要标志。

  “建筑是凝固的语言。如何在甘肃会展中心建筑群项目中展现地域和文化特色,从陇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寻找最能体现甘肃特色的建筑语言?” 上述负责人介绍说,在以“甘肃元素、现代设计”为标准的前提下,设计者从中国文化的母体——水文化中汲取灵感。“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我们把‘水’作为贯穿会展中心建筑群项目的重要文化元素。在甘肃会展中心建筑群项目里,水文化从整体、结构、层次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借助‘流淌的水’展现了出来。在场馆中运用与水文化唇齿相依的彩陶文化以及敦煌文化这些经典独特的甘肃历史文化元素,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

  会展中心这名负责人说,建筑群项目中展览中心的屋顶采用流线设计,是来自于水波的灵感。五星级酒店外宛如瀑布倾泻而下的外观创意,来源于“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著名的诗句;甘肃大剧院的外观设计融入了“黄河水”的元素,其室内也运用了彩陶文化中水波纹图案等文化元素,“还有,甘肃大剧院南北两侧设计为现代艺术水景,动感水景被彩灯烘托的水花,在雕刻精美图案的玻璃上欢快地流淌歌唱。”

  在设计界,剧院建筑处于科技与艺术的交汇点。

  甘肃大剧院兼有会议中心的特殊功能,这使得它的外观设计面临着巨大挑战。“在不改变原定建筑结构方案的前提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8家设计单位提供的40多个方案中优选了由中国装饰协会专家组成员、全国百名优秀建筑师之一郭杰的外观设计方案为最终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根据对甘肃大剧院功能和文化艺术建筑造型的要求,整个建筑外观设计主体构成稳健有力,将多元材料组合在一起,金属钢架,铝板,玻璃幕墙,花岗岩挂板排条等不同材质的有机搭配,形成自然、大气和极其生动的建筑外形,具有浓郁的黄河文化的特征、鲜明灵动的艺术个性与时代感,既有艺术建筑的气质,又具有会议建筑的庄重大气,同时传承了地域环境的文脉。”这位负责人介绍道。

  中国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元素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在甘肃大剧院的建设上,它得以完美显现。

  据介绍,甘肃大剧院建筑的大屋顶采用的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结构形式,四周悬空上翘,飘逸外突,传递出建筑形式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均衡感,更好地升华了建筑的气质与艺术美感。“甘肃大剧院的外观形象虽然没有像贝壳、石头、月亮、古琴以及飘动的裙摆等这些造型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外部特征,但她是一座具有全新概念和强烈时代感、集艺术与会议于一体的多功能建筑,她将以其独特而浓郁的黄河文化特征与上述大剧院一样彰显自身的深刻内涵和无穷魅力,她将以生动优美的建筑外观提升兰州城市环境视觉景观质量,她将为百里黄河风情线增添更为璀璨的色彩,并成为不可多得的城市文化的标杆建筑。”该负责人自信地说。

  文化融合

  多元化的文化含量支撑起了甘肃大剧院的大气场。

  如果说,雕塑是一个城市的眼睛和灵魂,那么,出自雕塑家何鄂之手的《黄河·黄土》雕塑作品,可以说就是“一号工程”的眼睛和灵魂。

  何鄂最初是以评委的身份参与到甘肃会展中心建筑群项目的。“大概是2010年年初吧,当时我在北京出差,接到甘肃国际会展中心的邀请后就直接提着行李从机场赶到了评选现场。”何鄂说,当时评选现场以幻灯片的形式将来自全国各地的雕塑家的作品一一进行展示。“站在一个评委的角度,客观地讲,参加征集活动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认真的作品,且起点都比较高,它们几乎都是出自国内比较有名气的雕塑家之手,不过我们评委对这些作品的一个共识就是,它们都欠缺了西部的特点,不少作品是放到哪个地方都可以的。”何鄂说,在这样的“遗憾”中,包括她自己在内的很多评委建议“也应该考虑甘肃本土雕塑家”。

  这样的提议最终却在无意中成全了何鄂。“《黄河·黄土》以流动的曲线,呈现西部大气厚重之美。作品表面喷金黄色氟碳漆,金色与黄河、黄土相吻合,而它寓意着在我们心中,这条河、这片黄土地就是甘肃的魂。”

  在甘肃大剧院,代表甘肃文化的建筑元素,很典型的还有彩陶文化。

  甘肃是世界最早的彩陶文化发源地之一,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代表黄河文明发端的甘肃彩陶,不仅以源远流长的历史而闻名,而且造型丰富多样,纹饰的精美特殊更是其他地区的彩陶所难以望其项背的。从八千年前的“大地湾文化”之后,历经“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到距今二千五百年前的“沙井文化”,一脉相承发展出长达五千年的甘肃彩陶文化。甘肃大剧院的室内空间和色彩设计中,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充分发掘了“彩陶文化”,突出了建筑的地域及人文特质。从大剧院主入口处进入气势恢宏的大厅,最耀目的就是那一处巨大的彩陶水波纹图案,使观者犹如进入了彩陶世界,思路自由地徜徉在远古的黄河文明……事实上,甘肃大剧院的设计中,这样的文化符号多是于细节中有意无意间渗透出来的。在环绕整个建筑群的绿化带中间,设计了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的5个文化小品:代表金的编钟,代表木的汉简;代表水的黄河水车;代表火的敦煌文化;代表土的彩陶陶罐。它们与不远处的一组体现全省14个市州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的铜浮雕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形成一种自然和谐的艺术意境。

  期待未来

  一座恢弘的大剧院最终能给城市带来什么?

  不仅仅简单地提供一个演出场地而已,也不是增加一个漂亮的建筑物而已,它的意义,早就超过了单一的演出范畴。可以说,在甘肃大剧院落成之前,兰州的文化地标有过很多次变迁,从隍庙到文化宫,从兰州剧院到金城大剧院……每一次变化,都给我们很多难以割舍的记忆。甘肃大剧院,带给我们的将是恢弘的歌剧还是精彩的舞会?是古典的音乐还是郎朗的一场钢琴演奏会?

  一流的节目亮相一流的舞台,这大概是对甘肃大剧院的最好诠释。

  而在此,它所带给我们的首先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

  “十多天前,有幸成为第一批感受甘肃大剧院的观众,走进大剧院,在光与影的变幻中,感受了一场‘灯光秀’。”80后的王先生说自己那天的感受就四个字——热血沸腾。“走进曲线流动的大厅正门,大舞台视野开阔,坐在崭新的流线型座椅上,耳边回响起的交响乐雄浑有力,八道黄色光束在‘红地毯’的映衬下交织闪烁,声、光、电在顷刻间达到完美融合。太震撼了。”

  在进行雕塑作品安装期间,何鄂也有机会走进甘肃大剧院,“真是令人为之惊叹!”亲历体味之后的何鄂同样被震撼了。站在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何鄂觉得,未来的岁月,这样华美而令人震撼的大剧院能做成普通百姓可以亲近的舞台就最好了。“不是说有了大剧院,就拥有了城市的文化名片。如果仅仅是拥有大剧院,恐怕也只能成为一道建筑风景吧。”

  6月30日晚上,甘肃省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向着太阳》将璀璨登场。万千目光聚焦甘肃大剧院,且看它华丽绽放!

  记者 雷媛 见习记者 岳超群

旅游线路推荐
暂无内容
酒店预订推荐
暂无内容
旅游景点推荐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