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资讯 > 地方资讯 > 千里长淮看三湾

千里长淮看三湾

桂林市台联国际旅行社 | 发布于2010-05-18 18:49:00 | 来源:网络 | 资讯分类:地方资讯
    淮水流经凤台双峰山下,忽为石山所阻,像一群前赴后继不甘受逼仄束缚的奔马,顿时卷起千百潮头,滚石飞浪,夺路狂奔。不仅形成迴水西流,至硖石口折向北,再蜿蜒东去的奇观,而且还营造了恰如苏东坡所吟:“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的水绕山环,巧夺天工的长淮“三湾”的秀美风光。 
    去淮南当晚,主人在接风宴上对我们说:“淮南坐落在淮河之滨,八公山麓,素有‘
山水平秋色,彩带串明珠’之说,今天参观了八公山各旅游景点,只是登了山;明日特意安排大家去凤台,一睹长淮‘三湾’,看淮水西流奇观,才算得上既登了山,又临了水……” 
    在凤台茅仙洞
旅游景区南天门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紫红色的高台上,昂首立着一只数米高的凤凰雕塑,通身羽色金碧辉煌,展翅欲飞。据乾隆年间修订的《凤台县志》载:“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冬十二月,凤凰见于上党高都。”该县志扉页有一幅《宿凤高台》的线描图画。这也是凤台县名的由来。 
    茅仙洞坐落在凤台城南双峰山南坡峭壁之上,因西汉茅氏三兄弟茅衷、茅盈、茅固先后来此修道得名。2000年来,虽屡遭兵燹战祸,几度衰荣,却一直是佛、道两教传承圣地。相传每年两度庙会,香客云集,多达万人。白居易、林逋、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等等都慕名造访过此地,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白居易的《寄道树禅师》诗碑犹存,字迹雄浑,常引游人驻足吟哦。隐居杭州西湖孤山20年,专事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的林逋来此,不仅留下过“长淮如练楚山青,禹凿招堤四画屏。数崦林萝攒野色,一崖楼阁贮天形……”的诗句,还亲身种下两株古梅。而今,这两株高丈余、粗盈尺的古梅依旧遒劲勃发,枝繁叶茂。 
    随主人登上濒临淮河危崖上的望淮亭,顿觉眼前豁然开朗,长淮“三湾”尽收眼底。双峰山像一把铁锁,紧扼东、西淝河入淮交汇处,形成S形的长峡,一头是秦晋著名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一头是号称“长淮要津”的硖石口。远处还有因西淝河注入淮河时河心雍水形成双向环流堆积而成的心滩。“三湾”如练,盘来绕去,青山嵯峨,峰峻林幽,煞是壮美。然而,自豫皖交界的桐柏山一路浩荡而来的淮河东流水,为何独独在此“三湾”一段西流了呢?原来淮水流经凤台双峰山下,忽为石山所阻,像一群前赴后继不甘受逼仄束缚的奔马,顿时卷起千百潮头,滚石飞浪,夺路狂奔。不仅形成迴水西流,至硖石口折向北,再蜿蜒东去的奇观,而且还营造了恰如苏东坡所吟:“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的水绕山环,巧夺天工的长淮“三湾”的秀美风光。 
    从望淮亭沿新筑的之字形览胜云梯拾阶而下,来到游览码头。仰望石壁,巉崖裸露,峥嵘嶙峋,像一捆又一捆胡乱叠压的陈年旧报,从河岸一直堆到崖顶,全是寒武纪羽状页岩。这也是八公山古老的地质奇观之一。码头边的石壁上写着“淮河第一峡”几个毛体大字,令人回想起毛泽东主席当年的号召与题词。我们登上泊在码头边的“凤旅一号”旅游船,顺着千里长淮“三湾”处唯一一段西流的水势,向着硖山口驶去。举目远眺,河北是绝壁陡崖,河南是沃野平川,三两采砂船泊在河心,用吸管将泥浆不停地抽到船舱。间或会看到一两只小船撒网捕鱼,几只沙鸥欢叫着从天空掠过,一幅多么谧静安祥的淮上风情!然而,我们知道淮河从来不是一条温顺的河。前面硖石口的禹王山下,尚有大禹治水的遗迹可寻。从那时迄今2000多年来,哪一年淮河不闹水患?安徽境内的怀远、淮南、凤阳及颍上地区犹甚!水患来时,咆哮的洪峰如大山压顶,垮堤毁岸,淹没多少村舍农田!逼得乡民成群结队外出逃荒。淮南旅游局白副局长介绍说:为了讨得一口饭吃,乡民不得不学会“一技之长”———组成一个个花鼓灯和花鼓调的草台班子,敲鼓卖唱。有多少村庄就有多少草台班子。用老辈相传的说法,叫作“千班锣鼓百班灯”。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淮河流域条条阡陌上,再也没有身怀这“一技之长”,却不得不背井离乡的逃荒大军了。而祖辈们当年掺和着血泪唱的花鼓灯、花鼓调,如今却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歌舞传承下来,被列入首批国家
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话间,游船已抵硖石口。此地东、西两硖石各高60余米,山如斧削,河狭浪急,《水经注》载:“淮水又北经山峡中,谓之硖山,对岸山上结二城,以防津要”,自古是兵家据险屯兵之地。而来往舟楫,由于硖中滩险浪恶,皆为船家视为畏途,故一直流传着“船行硖石口,如在刀上走”的民谣。然而,如今我们过此,却见风平浪静,并不像这民谣及白居易《渡淮》诗中所说:“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这又是怎么回事?原来1991年,淮河多年不遇的超大洪峰到来时,硖石口像小口的漏斗,严重滞洪引发的大面积内涝,给百姓们带来巨大灾难。从当年冬季开始,由国家拨款,安徽与淮南人民历时3年,将西硖山一劈两半,拓宽了300米河道,终于使这长淮“瓶颈”汹涌湍急的水流变得平缓。被劈开的西硖山有一小半变成河心的一座孤岛,岛上清光绪年间修建的青瓦石柱古朴典雅的慰农亭(亦称禹王亭),以及亭边“径壮三围,皮黑如铁,奇拙苍劲”的千年古皂角树,都被特意完好地保存下来。我们绕岛一周,岛西崖壁上,宋度宗十年(公元1274年)硖石守军都统夏松的摩崖石刻《筑城记》,字若碗口,尚依稀可辨。尽管夏松衔命在硖石东、西崖口构筑的两城,都为元军攻破,夏松本人也血染沙场。但在元军大举压境,夏松奉命筑城御敌之时写的《筑城记》,却充分展现了南宋军民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以复版图”决心与气概。为研究硖石口及南宋抗元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归途中,白副局长说,凤台硖石口、黑龙潭一带,盛产淮王鱼,肉质肥美细嫩,是两淮地区鱼类珍品。过去由于淮河污染,产量逐年递减。这些年随着生态环境改善,淮王鱼的产量也在逐步恢复。我们翘首回望渐离渐远的硖石口,但见浩渺烟波中,两岸双峰夹峙下的孤山、闲亭、古树,映衬着南岸的风帆、岸柳、沙鸥,北岸忙碌的煤炭转运码头,使往昔著名的“硖石晴岚”的景致此刻更加别具风采。文章整理:广西
桂林旅游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