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城市旅游 > 河南 > 鹤壁 > 淇县 > 淇县介绍
淇县旅游
【 返回鹤壁】鹤壁市浚县淇县

淇县简介

淇县,地处豫北平原,北接汤阴,南连卫辉,东临淇水与浚县接壤,西依太行与林县毗邻。淇县,地处豫北,西部为连绵起伏的太行山脉,东部为河流纵横的沃土平原,肘山腋水,风景秀丽。淇县县城是殷商朝歌都城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仅文物古迹较多而今还保存有较完好的古城风貌,流传有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198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与史文化名城。全县总面积567.4334817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21.7%。总人口25.8万人,辖朝歌镇、高村镇、北阳镇、桥盟乡、庙口乡、黄洞乡、西岗乡、铁西区8个乡镇区,175个行政村。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达。北距首都北京500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20公里,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全境南北,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傍县城而过。

淇县,淇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称沫乡,亦称沫邑,商代武丁、武乙曾迁都于此。帝乙于公元前1115年定都于沫,其子帝辛(纣)袭都易沫为朝歌(因朝歌山而命名)。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被孔子誉为“殷有三仁”的箕子、微子、比干,纵横家、军事家、教育家鬼谷子,刺秦义士荆轲等都出自这片古老的土地。林姓、卫姓、康姓、商姓、殷姓以及韩国康氏、琴氏等姓氏均起源于此,是中华民族姓氏的重要发源地。

朝歌,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和春秋时期卫国国都,因有北方漓江之称的淇河流经与此而闻名,具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由于殷纣王荒淫无度、重用谀臣、残害忠良,引起四方诸侯不满,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王朝,分商畿为邶、鄘、卫三国,设卫国于朝歌,历时403年。公元前660年,戎狄破卫,卫迁都楚丘(今滑县),改朝歌为邑。自此以后,朝歌的地位下降。秦时属三川郡,秦末项羽封司马昂为殷王于此。西汉置朝歌县,王莽篡权后,改朝歌为雅歌。三国设朝歌郡,东魏改称临淇县,隋代置卫县。唐初将卫县升为州,唐长安三年(703年)又复置临淇县。宋熙宁六年(1073年)降为镇,并入黎阳(浚县)。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年)又复为县。元初仍为临淇县属卫辉所辖,至元二年(1336年)以淇水为名,改临淇为淇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为淇县。新中国成立后,淇县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属河南省安阳专区,1954年并入汤阴县,改称朝歌镇。1962年又与汤阴分治,恢复淇县,1983年撤专区归属安阳市,1986年改属鹤壁市。

境内名胜古迹主要有朝歌都城、摘心台、纣王墓、鹿台、鹰犬城、酒池、朝歌寨、纣王殿、北海子、田迈造像、青岩石窟和春秋战国军庠等。

淇县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花生、核桃、花椒等优质农副产品。淇河鲫鱼、缠丝鸭蛋、无核枣被誉为“淇河三珍”,曾为历代宫廷贡品。铁、铜、锡、煤、白云岩、花岗岩、木鱼石、玄武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

淇县产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工业经济基础较好,发展迅猛,形成了纺织服装、电力化工、造纸卫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棉纱、牛仔布、机制纸、玉米淀粉、精甲醇、植物生长剂等产品市场畅销,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培育出大用、永达等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年出栏30万只肉鸡场164座,万头猪生产线18条,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南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河南省重要的瘦肉型猪、商品肉鸡出口基地。全县人均牧业产值、肉、蛋产量三项指标综合评定排序连续14年居全省第一,综合实力位居全省20个畜牧强县之首。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中华第一古军校  云梦山战国军庠,华夏第一园林  淇园,古灵山以及数不胜数的殷商文化遗址。云梦山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列入河南省南太行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古灵山景区相传为女娲炼石补天,捏土造人之地,是国家AA级景区。旅游景区设施完善,管理规范,风景秀丽,是军事、外交索根求源,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居住养生的宝地。

近年来,淇县立足于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畜牧业发达、劳动力较多四个优势,积极实施“工业强县、畜牧大县、旅游名县”三大战略,突出抓住招商引资、企业改革、农民增收、城建交通、旅游三产、社会事业、优化环境等重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04年以来,先后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省畜牧强县、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县、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省级卫生县城、全省双拥模范县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是全省23个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和35个经济管理扩权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