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城市旅游 > 陕西 > 美食小吃
旅游
【返回】井冈山

西安美食介绍

感谢会员 jipiao2006 于 2006-10-05 提供该信息

  (1)太后饼 陕西省富平县著名小吃.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创制于汉代,系汉文帝之 肚薄太后御厨所擅长,太后喜食,故而得名.由面粉和猪油等制成.基本制作工艺 是,将板油撕去皮膜,切成小丁,刀背砸成油茸.加入用桂皮、花椒、大茴香熬成的 调料水和适量精盐搅拌均匀.取面粉加水和成面团,揪成面剂,用手按平后擀成长 形面片,抹上一层油茸,卷成圆柱形,搓成长条,反复折叠后再揪成小剂,制成饼坯. 在饼坯:刷一层鸡蛋液或蜂蜜水,放入铁鏊中烘烙,待外皮呈金黄即成.其特点是: 外皮金黄,油润酥脆,内层绵软,咸香适口.
  (2)地点:鼓楼门前,回民街 价格:0.5元/个 点评:西安呆了20几年,以前居然从没吃过玫瑰镜糕!! 吃起来味道一般(个 人感觉)。以前吃的 镜糕都是一个大锅,里面一层糯米一层枣泥豆子等,要吃的话就用小铲子 铲一层放到类似古代 喝酒的碗中,加点糖拌了吃。经典的早餐!
  (3)荞麦饸饹 饹,古称"河漏"。'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或作汤饼。"韩城的羊肉餄餎不是作为汤饼(古时称汤面为汤饼),而是用一种特制的箔餄餎床子,将荞面压成细而长的圆状条面,捞入碗中,再泼入多味调料的羊肉汤,故称羊肉餄餎。如凉吃,放少许凉粉,再加入油辣、蒜泥、芥茉等调味,成为凉粉餄餎,食时不仅带有特异的香味,且对身体大有补益。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乔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滞、泄痢、腹痛、上气之疾。"因荞麦性寒,故韩城俗话说:"荞面凉冶沿,离不开三样好调和,油泼辣子、蒜、芥茉。"荞面热缩铝,原汤加调料,羊肉臊子辛辣椒。" 饸饹多用荞麦面制成,荞麦在所有谷类中被称为最有营养的食物,富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 P、维生素 B1、 B2、芦丁、镁、总黄酮等。而且荞麦中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网上还流传着乔面禾洛乔面活络荞面合络。
  (4)岐山哨子面 相传周文王时期,在岐山原下渭河畔,常有一条大蛟龙出没,伤害百姓。文王得知后,便下令除掉了祸害百姓的蛟龙。据传说,蛟龙的肉味道鲜美,吃了可以驱恶除邪,延年益寿。于是,文王叫人将蛟龙剁成许多小块,另给众人食之。吃了蛟龙肉,部落从此繁衍生息旺盛,人们体格健壮,使使部落逐渐壮大了起来。从此,人们沿用这一生活习惯,将肉食剁成小块,烧炒而食,以求得四季平安,兴旺发达。 后人通过长期的烹调实践总结,将这种肉丁做成的膳食品称作臊子。它不仅味道鲜美独特,不腥不腻,既可以独立膳用,而且还可同其他食品拌餐,且可以长期保存,逐渐成了地方的风味食品。岐山人将大肉做成的臊子和本地面食加以结合,创新出了风味独特的岐山臊子面,一举传遍方圆,香飘千里。原“岐山照壁背后面馆”的臊子面,以其经营有道,做工独特,味道俱佳而曾受到过皇朝的褒奖。 岐山臊子面即大肉浇汤面,在陕西以其经济可回而深受顾客的青睐,在关中农村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待客主食。它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从汤的味道上讲是酸、辣、香;二是从加工的面条上讲是薄、筋光;三是从食用的整体上讲是煎、稀、旺。   
  (5)一元一根的杨凌蘸水面 没吃杨凌蘸水面之前,我一直以为杨凌是个人名,最近与一位西安朋友到陆家巷6号“西安蘸水面”吃了一顿之后才知道杨凌是个地名。杨凌过去不叫杨凌,叫杨陵,是中国传说中的后稷教人们种植庄稼的地方。杨陵的面食文化历史悠久,地名的更迭及世事的沧桑并未改变人们吃面的口味,而且面是越吃越长,也越吃越宽了。 西安蘸水面馆内的蘸水面正是延续了杨凌蘸水面的特点: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口越香。两人进了面馆,朋友要了一元钱一根的蘸水面。我十分诧异:面条怎会论根卖?之后才知道这一根面的分量——每根面宽3至5厘米,长1.5至3米,厚2至3毫米,这样的一根面足以将一位女士放倒。 不一会儿,热面条便浩浩荡荡地上来了,之所以使用浩荡二字,实因面条是盛在“脸盆”里端上来的。面条端上来时,热气腾腾,菜青面白,各人面前放上了一只大碗,碗中有汤、西红柿、蛋花、姜、蒜、红辣椒、口蘑等,汤料微酸、略辣。于是,从大面盆里夹出宽厚且长的面条拉到碗里的汤中,然后夹着面条一口一口地咬着吃,这面咬在口里特滑润,极富弹性。
  (6)贾三灌汤包 特  点:鲜香肉嫩,皮簿筋软、外形玲珑剔透、汤汁醇正浓郁、入口油而不腻。制作方法:三鲜汤包等。主要原料:面粉、肉、调料。简要介绍:灌汤包子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它以精粉烫面制皮坯,选用肋条肉为馅心,用鲜骨髓汤打馅, 配以十多种上等调料佐味。包子鲜香肉嫩、皮簿筋软、外形玲珑剔透、汤汁醇正浓郁、入口 油而不腻。
  (7)乾县锅盔 公元624-705年,为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修筑合葬墓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众,烹食困难,监工士卒便用头盔烙馍,因而得名。以后多经改进,形成独具风味的食品。锅盔直径八寸,厚六分,形似菊花,内瓤起层,美味可口。
  (8)蹄酥 马蹄酥,因形似马蹄而得名,原是陇县民间走亲访友时的名贵糕点,是用精粉、猪板油、蜂蜜和白糖等为原料制成,色泽褐黄,纹层清晰,脆酥绵甜,且耐存放。
  (9)芋擦擦 用擦子把洋芋擦成寸长的薄片,拌入花椒、葱丝、姜粉、盐末等,同面粉搅匀,上锅蒸熟。酥绵可口,久吃不厌。
  (10)羊肉 蒲城、大荔的水盆羊肉久负盛名。是以剔骨鲜羊肉、羊骨加桂皮、花椒、小茄香、草果、精盐、味精制作而成,食用时配烧饼或白吉馍同吃,佐以糖蒜、辣子酱、鲜蒜瓣,则肉烂汤清,肥而不腻,别具风味。
  (11)菜豆腐 汉中菜豆腐又称菜豆腐粥,制作历史悠久。是汉中的名小吃。原在汉中是招待宾客的佳肴。现在以是大众化的食品。其制作的主要原料是黄豆,经过浸泡,打磨成浆,用细箩或纱布滤去豆渣,煮沸,然后加入浆水菜酸汤点清待形成豆腐时,再滤出豆腐压成块。该豆腐质地细嫩,色泽清白如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吃法上有酸甜之分,用所剩的酸浆水加入大米煮熟,快熟时加入所制豆腐,粥熟食之酸香可口,特别食酸味豆腐时,配以油煎辣椒,蒜泥等拌成的佐菜,食之后清香意爽,余味无穷。菜豆腐营养价值高,既经济又实惠,真是-山珍海味油腻腻,不如汉中菜豆腐。
  (12)豆腐脑 陕西省乾县地方传统风味小吃,用黄豆磨浆点制而成,基本制作工艺是,将黄豆磨成豆瓣,去皮,放入清水中,泡至发白时捞出,倒入钢磨,磨成细浆,用过浆布过滤,倒入大锅中用旺火烧开.在浇煮过程中,用木勺把豆浆舀起,倒入,重复几次,装入桶内,倒入熟石膏水点制,停5分钟后即成豆腐脑.锅内加适量水烧开,倒入湿淀粉搅匀,下入胡罗卜丝、水发黄花、水粉丝等,煮开时即成卤汁.食用时按季节,春夏秋季在豆腐脑碗内调入蒜汁、精盐、酱油、醋、辣椒油等,淋入芝麻油即成.冬在豆腐脑碗里浇入卤汁、再放入精盐、酱油、醋、辣椒油、淋上芝麻油即成.其特点是:色白软滑,味美可口.
  (13)王家核桃烧饼 陕西省宁强县传统风味小吃.王记福兴老号核桃烧饼开业于清乾隆年间,其技艺代代相传至今.基本制作工艺是,将面粉蒸熟,加菜籽油拌匀,制成油面;再取面粉加入油面、碱面、酵面,用似开非开的热水利匀,稍饧.把核桃仁在火上焙熟去皮加入精盐捣碎,制成核桃泥.取面块加核桃泥和匀,揪成剂子,用走捶(一空心圆木,在空心中插入小木棒,是擀制小面片的工具.)擀成长条,抹上核桃泥,卷成圆柱形,用刀顺长切成两块,里层向外圈圆,上下抹上核桃泥和菜籽油,用圆木捶从中间向下压成凹形,放入三扇鏊(陕西用来烘烤饼的三层特制烘炉)底鏊中烘烤3分钟,翻转后再烤5分钟,呈金黄色即成.其特点是:色泽金黄,油酥可口,久贮不变.
  (14)饺子宴 饺子宴集古今南北饺子之大成,造型别致,选料精细,口味多样,营养丰富,有108个品种。人称“一饺一格,百饺百味。”食者赞曰:“一餐饺子宴,尝尽天下鲜。美味佳环宇,疑是做神仙。”   饺子宴可分为宫廷宴、八珍宴、龙凤宴、百花宴等不同档次!
  (15)葫芦鸡 葫芦鸡始于唐代,是陕西省的传统名菜。 相传,葫芦鸡始于唐玄宗礼部尚书韦的官厨。韦氏用菜极为讲究,穷奢极欲,命家厨烹制酥嫩的鸡肉,二位厨师制作失败,便重罚鞭打,第三位厨师吸取了前两位出事的经验教训,把鸡捆扎起来,然后烹制。这样做出来的鸡肉不但香醇酥嫩而且形似葫芦,后人便将其称之为“葫芦鸡” 葫芦鸡的制作分为“清煮”、“笼蒸”、“油炸”三道工序。传统的选料是西安城南三爻村特有的“倭倭鸡”这种鸡饲养一年,净重约一公斤,肉质细嫩制作时先要放在清水中漂洗除净血污,煮的时候用麻丝将鸡捆好,以保持鸡的形状,待锅内凉水烧沸,投入鸡煮半小时取出盛入盆内,添肉汤、料酒、精盐、酱油、葱、姜、八角、桂皮,入笼蒸透。油炸时将上好的菜子油烧至八成热,投入蒸好的整鸡,慢慢拨动,至鸡呈金黄色时捞出沥油,带小碟的椒盐佐食即可。

我来添加的美食小吃

信息标题:

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