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网
当前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敦煌西部漫游旅行社 > 新闻资讯 > 新闻内容
站内搜索: 类别:
>> 新闻内容

雅丹地貌沿途断想(导游)

发布时间:2009-04-24  点击:

雅丹地貌沿途断想

点击数:[333 }更新时间:[2009-04-24]
 
雅丹地貌沿途断想(导游)
                     作者: 栾春鸣  
 
    各位贵宾:早上好!我们已经游览过了敦煌市区,鸣沙山,月牙泉和艺术宝库莫高窟,对敦煌有了相当的了解。在这阳光明媚的早上,我们来听听文人墨客是如何评述敦煌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有一段精采篇章:
   “在人类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历史创造中,有四种文化范围最广、自成体系、光芒四射。它们是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而这四种文化曾在一个地方迷人的交汇过,并被最灿烂地表现来,这个地方就是中国的文化圣地——敦煌——人类的敦煌。”
唐代诗人温子升有诗句云:“客从远方来,相随歌且笑,自有敦煌乐,不减安陵调。”
    这些都是通常意义上古今之人对敦煌的理解和评价,是从人文的、文化的方面给敦煌的荣誉。我们相信随着敦煌学的研究和发展,将会发现敦煌更多精彩之处。而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敦煌的另一面,去游览一个“养在深闺人不知”的刚刚开发出来的一处秘境——雅丹魔鬼城。
    各位朋友:当城市的喧嚣使你烦燥不安的时候;当密集的高楼和人流使你感到拥挤憋闷的时候;当工作 学习使你负担过重的时候;当现代生活使你身心疲惫的时候;你或者想感受一下寻古探险的刺激;或者你想和爱人一起感受一次浪漫经历;或许想与亲戚朋友在休闲的漫游中开阔眼界,那么就不要犹豫,跟我上路吧!
    我会带你到一个既无城市喧华,而又宽广神秘的去处。就是未经任何雕饰、纯自然的雅丹地貌区——三垅沙雅丹地貌群,去领略一下那儿奇特的大漠风光。
    这一段路长180多公里,行车约两个半小时,但你不要发愁,沿途的景物不会令你失望。你会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不信,咱们就走着瞧吧。
 
                                          路
    各位游客:我们已经上路了,我就先给大家讲讲路。也许你会说我每天走路,路有什么说的?
    现在我们汽车行驶的这条道路,是敦煌太阳旅游集团克服资金短缺,投资1800万元,于2001年9月份竣工的。修路者战胜了缺水,沙暴,热风,酷暑,它的开通,真是不易。这条路虽然两旁没有绿化,比不上城市的柏油马路;虽然有些狭窄,甚至起伏不平,比不上现代的高速公路。但在两个方面,,它给这千年古道画上了完整的句号:一个是方向,人们不在迷路。二是速度,缩短了行进时间。
    各位眼前是一条笔直的通向大漠尽头的公路,车窗两边,是平坦旷远,看得到地平线的戈壁。那是戈壁吗?肯定是的。那不仅仅是戈壁,那是无数条路。大家只要稍加留心,都可以看到,满戈壁都是近代机动车留下的纵横交错的车辙印和先行者留下的标志。
    早在公元399年,西去印度取经的法显和尚就在他的《佛国记》中写道“沙河中多恶鬼热风,遇者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往极目,欲求渡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死人枯骨是前驱者的生命句号,竟成了后来者的路标。然而后来者未必能走出沙漠。进入沙漠腹地迷失方向,是常有的事。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曾多次进入“沙漠禁区”罗布泊考察,却在1980年6月16日的考察中失踪。20世纪70年代,有3个地质队队员因迷失方向,干渴而死。1996年6月,几乎是与彭加木失踪的日子相同,又一个壮汉倒在了罗布泊探险的途中,他就是著名探险家余纯顺。余纯顺曾发誓要踏平天下八十险,但就在他的五十七次探险中,“出师未捷身先死”。倒在了戈壁。无数事实证明,准确的方向,是保证安全通过无人禁区的关键。
     望着戈壁上前人踩过的路,有更多的画面在你脑海中浮现:这里曾是彩陶之路、玉石之路、丝绸之路、天马之路,石油之路,天然气通道……这条路曾经把中国的陶器、丝绸、茶,冶金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传到了西方,也曾把西方的玉器、玻璃制品、珍珠、玛脑、蔬菜水果、珍禽异兽、传到中国。这条路曾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东土的通道,也是儒家文化、道教文化远播西方的途径。这条路上曾经走过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前后二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兵伐大宛,带来西域良马“汗血马”的李广利;大乘佛教的传播者鸠摩罗什;不畏坚险、西天取经的法显、唐三藏;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清朝封疆大使林则徐;以及20世纪初来中国探险考察的瑞典人斯文·赫定;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
    各位游客:站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间,您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陈子昂的诗句:
              前不见故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 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进入这样一个宽广的空间,心胸顿然开阔明朗,如释重负;无拘无束,自由散漫;你想吼一声,你想吟两句;也许你会变锝静若处子,进入哲理的思考。是啊!人们在拥挤的城市,寸土寸金的商业区,一天忙忙碌碌,为事业,为生活而疲于奔命,以至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何不到这里免费“就医”呢。.
    这一段路经过好几段有於沙、“蘑茹滩”地段,有的地方看上去表面坚硬,其实下面是虚土,汽车误陷其中,就迷途难返了。古代的旅行者和近现代的考察队员,都是把骆驼作为带步工具的。骆驼一天能走40公里左右的路。这条路来回近四百公里,那就得十天左右才能完成。今天我们乘汽车一天一个来回,还绰绰有余。路大大拉近了空间距离,缩短了旅途时间,使人们的旅行轻松、快捷、舒适。
 
 
 
                                           胡杨
    各位游客:我们所走的一路,沿途有土包子地带;有潮湿地带;有盐碱地带;更多的是无边无垠的戈壁。这些地带相互交替、此隐彼现、此去彼来。戈壁滩上并不是没有生命,我们会看到顽强生长着的芦苇、红柳、胡杨。你甚至会惊异,有的地段竟是一望无际的芦苇。有的地段是大面积的红柳。当你正在为原野的荒芜感到无奈的时候,突然眼前闪出一片枯死的胡杨林。象一群雕塑,揭示生命的悲壮。时尔,胡杨、红柳、枯芦苇各守一方瘠土。时尔,所有的草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眼前又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沙漠。你正感到寂寞,此消彼长的“龙卷”会牵引我们的视线;忽隐忽现,变幻没测的“海市蜃楼”让我们的目不暇接。
    有胡杨的地方,一般是硝土地带。胡杨长着柳树一样的皮,最奇妙的是,同一棵树上,长着五,六种不同形状的叶子:有的细长,象柳树叶;有的椭圆,象杨树叶;还有的周边是一圈“锯齿”。树形也是多姿多态。有的高大挺拔,有的低矮粗壮,有的旁出斜逸。这不是胡杨故做姿态,而是为克服强烈的日照、无情的狂风和地表缺水,每一棵树因地制宜表现出的生存状态。你也许觉得是森严怪异,你也许觉得赏心悦目。也许还会对它们肃然起敬。
    每到深秋,胡杨叶子会变成闪闪发亮的金黄色。在朝阳或是晚霞的映照下,整个树更显得风姿绰绰。游人们最喜欢以它为背景,拍照留念。那效果就象一幅美丽的油画。摘下一片树叶,铺在掌心,细细端详,清晰明朗的叶脉、丰润光艳的叶肉、自然完美的轮廓,使你赞叹不已。使你爱不释手。你甚至不忍伸手去摸,以免沾污它的完美无暇,你也许会捡拾几叶带回去珍藏,作为永久的纪念。
    那么,胡杨为什么能在沙漠地带生存呢?细心观察了胡杨的叶子,就懂得了它能在沙漠生存的道理。胡杨的叶面上有一道蜡层,角质化程度高,表面密布气孔,能根据气温高低调节气孔开闭,胡杨枝条外围和顶端的叶片细小,中间和低端的叶片较宽大,可以防止水份蒸发散失。胡杨根系发达,向地下周边延伸几十米,能从较大的范围汲取水分。这就是它更适应沙漠地带的干旱,缺水和强烈的日照。
    不幸的是,由于原来的河流被截断、地下水位下降、沙漠化的加剧,许多胡杨树就那样站着枯死了。叶子完全脱落。树皮腐化后,留下白骨一样的主干和粗枝,象老鹰、象咆哮的狮子、象蜷曲的蟒蛇。不用说,这也是一道风景,是人类造成的一种怪异的景色。日本著名的作家井上靖先生有一段关于胡杨的精采诗文:
胡杨的群落,占满了到地平线的空间
但他们都早已干枯了
也不知道它枯了有几年、几十年
这壮烈之极的墓地
地球上绝无仅有
那些站着死去的枯木
在月光下象都扭曲着腰舞蹈
戈壁、沙漠、月亮
要返回它本来的面目
如此大规模胡杨的死
是不可或缺的
     据说,胡杨可以生长一千年,死后能直立在大漠一千年,倒地之后又可以一千年不腐烂。在废弃了1500多年的楼兰古城,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用于建材的胡杨木完好无损,这都归功于年降水量仅几毫米的干燥气候。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个村庄里有一棵据说有400多年树龄的胡杨树,现在依然枝繁叶茂,估计再活5、6百年没啥問题。
    各位游客:胡杨讲完了,你不觉它是生命的表率!
 
                                        骆驼
    各位游客:昨天我们参与了鸣沙山、月牙泉的骑骆驼观光的项目。和骆驼合影留念、亲密拥抱。大家一定还记得骑乘骆驼时一摇一晃的感受吧?
     在丝绸之路旅行,不能不想到骆驼。在没有飞机、汽车之前,要是没有骆驼,要完成沙漠旅行。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骆驼有两种:一种是单峰驼,一种是双峰驼。单峰骆驼广泛分布在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中国西部到阿富汗一带,出产的都是双峰骆驼。双峰骆体格较大,足底厚,更适合在岩石、沙土上面行走。
    骆驼的奶可以喝、肉可以吃、毛可以用来纺织。在这方面,有些和羊相同。但要轮运载货物、供人乘骑,羊可一无是处,骆驼却是出色的能手。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饲养骆驼。在敦煌一带,野生驼是极少的。既是在野外看到零散的骆驼,也多半是逃逸了的家畜。2001年8月,敦煌护林站工作人员在这一带(后坑)意外地发现了26匹之多的驼群,拍摄了照片,并录了像,大概是珍贵的野骆驼。
    古代把骆驼叫“橐驼”。「橐」是袋子的意思。是说骆驼背上的驼峰象袋子。也有人说,骆驼背上总是驮着袋装货物,所以叫“橐驼”。《史记·匈奴传》中把骆驼称为“奇畜”之一。战国时代的大说客苏秦给楚王献策时说“大王诚能用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燕、代橐驼良马必实外厩。”看来,当时的骆驼是和美人、良马一样人气十足,是诸候所青徕、垂涎之物。
    骆驼体型大,平时走路四平八稳。一旦有紧急情况,它跑起来可是速度极快。单峰骆还用作总竞走比赛,而且身价也不非。短时间内,马跑得快,长途奔跑就体力不支了,骆驼步履虽慢,但是腿长、跨度大、耐力好,总体速度快。唐代十万火急之时,用于联络通信的不是快马,而是快驼,称作“明驼使”。据说杨贵妃与安禄山关系密切,这位贵妃与远在外地的安禄山联络,就常用“明驼使”。
    骆驼能预感风的强弱变化,知道地下水源的位置。古代丝绸之路的商队,就是利用了骆驼这一特殊本领,平安顺利地穿越大漠戈壁。骆驼的眼睫毛很长,看上去很漂亮,它的作用是可以挡住风沙进入眼睑。既使沙子钻进眼睛,只需几滴眼泪,就能把它冲洗出来。因此,既便是沙尘暴天气,骆驼也能分辨方向,不迷失道路。骆驼可能是所有动物中最能忍耐干渴的动物。有30天不喝水的记录,一旦喝起水来,一次能喝30多公斤。野生骆为了抵抗干热高温,能升高自己的体温超过外界的温度,这样就不会出汗,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到了晚间,体温又可以随着外界的温度下降而下降。骆驼的血液中有一种扁平血球,可储存水分,肌体缺水时,可供应水分。这期间它的骆峰越来越小,因为骆峰是供应水份和能量的仓库。骆驼能几天不吃,饥饿时什么东西都能吃,连羊不吃的刺草,它都嚼地津津有味。一种叫“骆驼刺”的草,就是它的主要食物。大家是否知道,骆峰和驼掌可制作美味佳肴。敦煌就有一道名菜叫「雪山骆掌」大家可不要错过,一定要亲口尝尝。
    
     游客们:大家都熟悉“骆铃”吧?为什么要给骆驼系上铃铛呢?这是因为,骆驼体格虽大,胆子却很小。系上驼铃,一是为了防止夜间逃走,二是吓走路边的野兔等小动物,以免突然窜出,吓惊驼队。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给它带上了这个“金项链”——一筒状的,响声沉稳悠远的黄铜制作的铃铛。
    骆驼是人类忠实的仆人,寂寞旅途中的朋友,优秀的“寻水员”。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表现了人力车夫一生悲惨的人生命运。用骆驼来比喻社会底层、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性格和精神,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雅丹地貌
 
     各位游客:  明初的外交家陈诚曾三次护送西域的使节,往返于丝绸之路。有诗写到:
    世事应如梦,胡川又復过。古今陈迹少,高下断崖多。
    识路寻遗骨,占风验老驼。夷人称瀚海,平地有烟波。
“瀚海”指的是戈壁,“烟波”指的是‘海市蜃楼’,“断崖”指的就是雅丹地貌。
    自然界是多姿多态,气象万千,神奇迷人的。在我国,有许多形姿各异,千奇百怪的地质现象,造就了许多举世文明、独一无二的名胜景观。湖南张家界的“黄龙洞”;云南昆明的石林;贵州的地下溶洞;武夷山的丹霞景观等。雅丹地貌,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创造。但因环境艰险,远离都市,交通极为不便,人们还都不太了解。
     各位朋友;我们眼前的这一片雅丹地貌,当地人叫“魔鬼城”。“雅丹”是维吾尔语,意思是“陡崖,险峻的小丘”,汉语也译“雅尔丹”或“雅尔当”。是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十九世纪未到二十世纪初,来罗布泊地区考察的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国人斯坦因,在考察报告中首次采用了“雅丹”这个词。从此,被作为一种地貌形态的专用名词,“雅丹”被载入各种教科书和地理读物,逐渐被人们所熟悉。
    这一片雅丹东西长20多公里,南北1~8公里,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主要是在浅棕色泥岩和沙岩区层上发育而成的。雅丹高10---30米,长200---300米不等。规模宏大、排列整齐。
    夏训诚是我国建国以来进入罗布泊地区考察次数最多的科学家。神秘广袤的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共约有3000多平方公里,他都一一踏遍了。在众多的雅丹中,能激发科学家诗情的只有我们看到的这一片。现在我们听听他是怎样描述的:
  “傍晚,当你登上高处极目眺望,在茫茫的瀚海中,闪烁着千万个光点,那是密集的雅丹群反射出的晚霞的金色光辉。繁星似的土丘,呈现出大千世界种种映象,楼台亭榭,车舟飞艇,人兽鸟鱼,无所不有。它们栩栩如生,扑朔迷离,使人飘然不知所在。是的,大自然的精雕细镂的雅丹,千姿百态,变幻万千,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俨然出自鬼斧神工,实在令人交口赞绝、叹为观止。在进入雅丹群后,就像进入一座迷宫。沟回路转,到处是高耸的土丘。土丘之下,是姿态各异的沟槽,或是沙河粼粼;或是高低起伏。同行之人相隔在土丘间,闻其声而不见其人,埋伏下千军万马,都难以让人发觉。在高大的雅丹间,还偶尔有小巧别致的雅丹。如土丘上婷婷玉立的“罗布姑娘”,其绰约的风姿和神韵,足以和三峡神女,石林阿诗玛相媲美。敦煌人将此雅丹地貌称为“小上海”。许许多多单个的雅丹土丘,其奇特的造型,令人产生怪异的联想……”。
    多么精彩的一段情感交融的描写啊!听了这段描述,再看到眼前的景象,你也许早已心驰神往了吧!
    这片雅丹地貌作为旅游景点,刚刚开发出来,人文的内容还很少,经过多次探访观察,与一些文人学者座谈交流,再阅读他们的著作,现在我似乎可以对这处地貌作个简单的讲解了。
    有人说,日本是木头的文明,欧洲是石头的文明,而中国则完全可以讲是黄土的文明。想想看: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二千多年前的秦兵马俑;吐鲁番交河古城,汉代的长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彩塑等等。无不体现出黄土文明的光辉。
    雅丹地貌,纯自然地把黄土刻划成了精彩绝伦、独一无二的的艺术品,天造地设,鬼斧神工;似鸟似兽,惟妙惟肖;拟人拟物,栩栩如生。它是黄土艺术的原始范本。西部风物画的天然样本。这黄土构筑的造型,越看越真越生动,越观察越浮想翩翩。比画家的彩笔更胜一筹;比园林家的造景更富魅力;比雕塑家造的型更具神韵。这是中国的“庞贝”古城,是天然的迷宫,是楼兰王国的“后花园”,还是“地球村”最后的宿营地。
    站在高处极目远望,雅丹地貌尽收眼底。大大小小、高高低低、远远近近、层层叠叠、竖立横卧、错落有致。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有的象塔,有五重的、七重的、九重的、数不清层数的。圆的象印度的佛塔,方的、多边的,带飞檐斗角的,更象中国的宝塔;有的象楼阁,雕梁画栋,气势不凡。那沟壑里小的雅丹,就象公路上奔驰的汽车、马路上的行人;细长的垅条,就象一列火车。这哪里是荒漠,分明是一座繁华的都市。1980年3月,日中丝路采风团的日本人,把这片雅丹地貌称之为“神居住的城市”,中方团长屠国壁先生形容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大上海”。当时在场的中日方人员,都觉得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大家看,不象吗?
     面对这奇妙的世界,你一定忍不住要走近每个雅丹。近观其构造,捕捉它的形象。站在它面前,你会得自己是那样渺小。是啊,面对几亿年孕育生成的景观,你会很茫然、不知所措。
    看!有的一柱擎天,象龙王爷的“定海神针”或许是孙大圣西天取经回国,把“如意金箍棒”插在那儿,来镇连鹅毛都下沉的八百里流沙河;有的象关公爷的“青龙偃月刀”;有的底粗上细,象一把锥子,直刺苍穹;有的象一把双刃的剑,等待着能挥舞它的勇士;有的象一座蒙古包,卷起的吹沙(扬沙现象)象蒙古包里升起的凫凫炊烟;有的象待发的联合舰队,正乘风“破浪”(沙垅)勇往直前;有的象长城、象城墙、象烽火台,构筑成一个坚固的壁垒;有的象丰收的麦垛,让人感觉到收获的喜悦。瞧!那里的一个雅丹,简直和北京的天坛别无二致,也许是神灵进入大漠之前的祭天圣坛吧。
    在雅丹群中漫步,真是一步一景,步移景换,“横看成林侧成峰”。有许多造型,我们已经给它起了形象、贴切的名字。什么“天女散花”、“楼兰姑娘”、“海豚戏球”、“变形金刚”、“孔雀漫步”、“壮士出征”、“飞碟落地”、“小鸟归巢”、“鸳鸯出水”、“单峰骆驼”、“绝域独尊”、“阳关烽燧”什么“海龟”、“童狮”、“蘑茹云”、“悬空石”、“千层饼”等等,不一而足。当你亲眼见了,一定能感到它的神似。
    这一尊就是“孔雀漫步”之“孔雀台”,被公认为雅丹魔鬼城的象征。这些景观,因天气、观赏的角度不同,它会表现出不同的神态。它们本来就是自然界山洪和风的杰作,只要气候有变,风不止,雨不停,那它的形状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我们希望它们的神采永驻、也期待更精彩的景象出现。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写过许许多多关于西部边塞风物的壮美诗篇,但没有一首涉及雅丹地貌,或许诗人看到如此壮丽,奇特的景致,瞠目结舌、无法表述吧。到是诗人卢弼在诗中写道:
八月霜飞柳半黄,蓬根吹断雁南翔。
陇头流水关山月,泣上垅堆望故乡。
“垅堆”即现在的雅丹。诗人细致精确的描绘中秋时节的西域风物,“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把雅丹当成登高遥望家乡的天梯,而且是含着泪上去的,自然比不上我们今天的休闲快乐。
    布隆吉是酒泉到敦煌之间的一小片雅丹,规模远不及今天我们见到的。但当井上靖先生首次看它时,万分激动地说:“真不可思义,我写小说《敦煌》之前,要是知道有这样奇特的景物,那描写战斗的场面,一定会更加凄切悲壮。想想看,在沙尘暴天气,乘着月色,在奇怪的巨大土堆间展开混战,真异乎寻常啊!”。
 
    各位游客:看过雅丹地貌后,人们不禁要问,这样奇特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早在北魏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里说,这是在水和风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他讲“浍其崖岸”,是说水不断地对崖面进行冲刷、侵蚀;他讲“余溜风吹”,是说被强劲的风吹蚀。斯文·赫定认为,雅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风的作用。而且这些被风吹走的沙,成了今天塔克拉玛干沙漠沙的主要来源。还从风的流动学原理详细地阐明了其形成的具体过程。
    这些沙土本来是湖泊沉积物。比较坚硬紧密,不会容易被外力破坏。但因处于沙漠地带,光照强、温差大、沙土吸热快,散热也快。温度的高低变化使板土热胀冷缩,表面翻花,逐渐松散,被风和流水带到远处。表面较硬的泥岩层消失后,沙层直接呈露在地表,更快地被风蚀,留下了较硬的部分,形成了今天的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的美,是永恒的,也是变化的。它雄奇险峻,把健壮古拙的阳刚之美与幽雅悄丽的阴柔之美,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这里是一片热土,20世纪初盛行探险热;21世纪初盛行的是开发热。省,市政府决定要把它建成独一无二的王牌景点;著名导演张艺谋把它选作影片《英雄》的拍摄外景地。作为一个导游,我热爱这片神奇的土地,更希望这壮美的自然景观,带给你永久的回忆。
谢谢大家!
 
                        

                      敦煌西部漫游旅行社   栾春鸣

                      地址:敦煌风情城18302室

                       TEL:0937-8835222

                       FAX: 0937-8835222(H

联系方式

西部漫游 0937-8858288

敦煌旅游 13909372020

西部漫游 

敦煌西部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