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网
当前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海口琼山达成商旅服务中心 > 新闻资讯 > 新闻内容
站内搜索: 类别:
>> 新闻内容

[海之南]琼侨歌谣:诉不尽的侨乡哀愁[组图]

发布时间:2007-06-18  点击:

 编者按:在文昌、琼海、万宁的一些地方,至今可以听到鲜为人知的琼侨歌谣。琼侨歌谣记述了侨乡历史状况,华侨出洋的缘由和遭遇,反映他们在寓居国的情况和艰苦奋斗的历程,被专家誉为我国华侨史、国际交流史的活化石。在6月9日公布的我省第二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6个项目中,琼侨歌谣、琼剧、黎族民歌、“哩哩美”渔歌等10个项目被认为较具竞争力。在此,本版将分两期介绍其中不太广为人知的琼侨歌谣和“哩哩美”渔歌,敬请关注。


在琼侨歌谣中,关于爱情的离别歌,唱不尽昔日留守新娘的哀愁和等待

  老街、骑楼,从建筑风格上讲述着侨乡的历史。咖啡、咖喱,从饮食特点上传承着侨乡的习惯。而一曲曲流传在侨乡里的歌谣,却是在吟唱中记录着侨乡的文化。当咖啡、咖喱仍在侨乡的饮食中盛行,老街、骑楼开始在岁月中老去,我们不知道讲述着华侨故事的侨乡歌谣还会走多远,还能唱多久?

  琼侨产生之日,也是琼侨歌谣诞生之时。琼侨走到哪里,琼侨歌谣就传播到哪里。


一如南洋风格的老式骑楼,侨乡歌谣正渐渐老去

  琼侨文化的活化石

  琼侨歌谣是随着琼籍华侨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琼籍华侨的足迹走向世界。

  琼侨的历史始于南宋。明《正德琼台志》载,宋乾道八年(1172年)就有占城(今越南中部)人到海南买马劫人。明清时期,海南岛沿海海寇更加猖獗,他们抢劫财物,掳掠人口。清《崖州志》载,嘉庆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贼何乔、林容等复犯崖州……掳掠数十人去。”十七世纪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到海南拐骗农民到美洲、欧洲、东南亚充当苦力,俗称“贩猪仔”。在海口就设有“猪仔栏”,大批破产农民上当受骗,卖身为“猪仔”。

  除了掠劫和被骗到国外当苦力外,也有大批居民远走国外谋生。据有关记载,民国成立后,海南出洋人数平均每年一万有余,出洋人数最多的是1939年,达到了5万。抗日战争至解放后,出洋人数逐渐减少。近年来,实行对外开放后,海南与海外华侨进行广泛的联系交往,出国人数又见增多。据2000年人口普查,海南人口786万,华侨就有300多万,分布于5大洲60多个国家。

  琼侨产生之日,也是琼侨歌谣诞生之时。琼侨走到哪里,琼侨歌谣也传播到哪里。琼侨歌谣与琼侨的历史一样,一直走到现在。

  琼侨歌谣记述了侨乡历史状况,华侨出洋的缘由和遭遇,反映在寓居国的情况和艰苦奋斗的历程,因此被专家誉为我国华侨史、国际交流史的活化石。它反映了琼籍华侨和侨乡人民的心声,是海南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文昌、琼海、万宁的一些地方,至今可以听到琼侨歌谣,但随着老一代华侨、侨眷的逝去,年轻人对这种海南方言歌谣越来越陌生。

  “送夫送到万泉河,河水倒映影双双,夫妻都如鱼和水,鱼水分离几凄凉。”

  留守新娘的离别歌

  在琼海市博鳌镇留客村,每天午后,都会见到一位阿婆孤零零地坐在自家门前,兀自望着万泉河的方向。60多年前,梁光华阿婆在村口送自己的丈夫去南洋谋生后,从此再也没有长久的相聚。

  “送夫送到万泉河,河水倒映影双双,夫妻都如鱼和水,鱼水分离几凄凉。”

  “夫郎离家南洋去,一去十年无回书。坐在石上望夫回,泪流成河浸石浮。”

  在琼侨歌谣中,离别的爱情歌唱不尽当时的哀愁。在侨乡,许多妇女都和梁光华一样,承受着分别的痛苦,送走自己的丈夫之后,从此音信全无,只得守着这份爱情,做一辈子的留守新娘。

  提起往事,梁光华阿婆混浊的眼睛闪动着湿润:“我嫁过来3个月,他就去了南洋,一去就是十年。整整十年,每天都盼着他回来,终于有一天,他回来了,当时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谁知没呆多久,又是在村口的小码头,我送他离开,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再也没有回来……”阿婆一直在重复这句话。

  对于离别的歌谣,阿婆不愿意唱,她说自己没读过书,不会唱太多的歌。但当年丈夫再次离家时,她曾站在码头唱了几句,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歌声。阿婆当时唱的什么,她说忘记了。或许她并没有忘,只是不愿意再提起。但在众多的侨乡歌谣中,我们能找到许多诉说离别的歌谣:

  “鸡啼一阵又一阵,夫妻二人将离分,卧在床上不舍起,双双枕头添泪痕。”

  “心中悲痛一阵阵,亲家不久就离分,站在床前嘱一句,十年才回诉天伦。”

  侨乡歌谣中,每一曲离别歌的背后,都有一段离别的故事。直到我们离开,阿婆还是一动不动,或许这种静坐的期盼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习惯。在她孤零零的身影中,我们看到了无数留守新娘的苦楚,离别,还有无望的爱情。

  “无奈卖身当猪仔,离乡别妻泪涟涟,何日归来未有期,相见只在梦中眠。”

  飘洋过海的思乡歌

  来到万宁兴隆,你就会感觉到浓郁的侨乡味道。走在街上,可以闻到浓浓的咖啡香味,在街头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几个人闲坐在一起,慢慢地品着咖啡,桌上放着东南亚风味的小吃———椰子糕、九层糕等。漫步街头,时常看见身着东南亚风格服装的人们。驻足倾听,更让你觉得新奇不已,因为他们说着马来话、印尼话、泰国话。而琼侨歌谣,在这里还是很容易就能找到会唱的人,尽管已经不是特别流行了。

  在兴隆华侨农场, 93岁的老华侨温带向我们讲述着当年在南洋的艰辛。上世纪二十年代,温带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上岸的第一件事就是种胡椒。当时在胡椒园里做工的,几乎都是海南人,他们从事这最辛苦的劳动,却住着最简陋的房屋和吃着最简单的饭菜。在劳动的时候,他们用歌谣倾诉心中的苦楚:“无奈卖身当猪仔,离乡别妻泪涟涟,何日归来未有期,相见只在梦中眠。”

  在下南洋谋生的途中,不知有多少人在漂洋过海时葬身,歌谣唱到:“海不平啊浪头高,天不平啊起风暴,叫一声我的妈呀,儿尸要在海底捞。”

  早期琼侨大多是因为被劫、被骗到海外当“劳工”和因生活所迫出洋谋生。琼侨在国外,多数在矿山、种植园、码头当苦力,少数在旅店、餐馆当差,或自办理发店、缝纫店,历尽艰难。对此,歌谣作了生动的写照:“十个去番,九个打工,你去挖矿,他去搬运,我当种胶工,工不相同苦相同。”他们饱尝艰辛后,发出感叹:“树怕寄生,人怕寓居,丧身外地,做鬼也被欺。”

  琼侨的艰苦劳作,对所在国的开发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歌谣所唱:“好望角,没有琼人无希望;旧金山,没有琼人不出金;星洲港,没有琼人船停航;吕宋岛,没有琼人只长草。”由于琼侨的艰苦奋斗,开拓创业,也有些琼侨取得成就:“去番吃得苦与脏,严冬过后是春光。”

  琼侨与故乡远隔千山万水,便有了诉不尽的乡愁。出于对故乡的思念,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华侨选择了回家。上世纪50年代,温带和家人一道踏上了回乡的航船,思乡的歌谣也随着华侨的归国而在侨乡传唱:“鸟与树林亲,羊与草坪亲,稻与肥水亲,人与故乡亲。”

  一如南洋风格的老式骑楼,在岁月和风雨冲刷之下,琼侨歌谣正慢慢成为过往。


文昌市迈号镇77岁的张任君老人,收集整理了400多首文昌民谣

  渐渐老去的琼侨歌谣

  时光会带走许多,流传已久的琼侨歌谣正慢慢衰落。如今在侨乡,能唱琼侨歌谣的人已经不多。幸运的是,我们在文昌遇到了张任君老人。这位退休的老人一直在为留住侨乡歌谣而努力。老人家如今70多岁,一直在传唱、搜集、整理侨乡歌谣。他用闲余时间编的一本《文昌歌谣选》,收录了400多首琼侨歌谣。

  可这些歌谣能流传多久,这让老人颇为担心。老人说:“这些歌谣都是侨乡人民用口唱出来的,是侨乡人民直舒胸臆的心声,是自然质朴的口头文学,是我们侨乡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一些本地著名的琼侨歌谣传唱手已经离开人世,他只能尽自己的努力来留住这些歌谣。

  一如南洋风格的老式骑楼、民居一样,琼侨歌谣在岁月的风雨冲刷之下,渐渐老去。文昌会文镇冠南墟是著名的侨乡,但在这里只有一些老人能凭着记忆唱上几段。

  张任君老人一边哼着自己喜欢的歌谣,一边带我们走进冠南墟山宝村的“运琚楼”。推开厚重的大门,可以看出这幢南洋风格民居当年的气派,但由于长期无人居住,“运琚楼”显得有些破落,拱形窗前结满了蜘蛛网,房檐下的立柱斑斑驳驳。

  张任君说:“作为一个侨乡人,我们始终都喜欢和挚爱侨乡文化,包括侨乡歌谣和这些具有特色的侨乡民居,都是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屋需要人居住看管,侨乡的歌谣也需要有人来传唱、搜集和整理,如果有一天这些文化都消失了,那侨乡的特色也就失去了。”


文昌东郊的生意人朱运行(右),对家乡流传的歌谣,有着深深的挚爱

  唱歌谣的快乐人们

  记者于伟慧

  东郊椰林深处的歌声

  美丽而辽阔的大海拥抱着东郊椰林。就在这椰林深处,婉转的歌声、大海的海浪声和椰树的沙沙作响声,常回荡在椰林之间。

  在琼侨歌谣日渐没落时,文昌东郊镇文林南村还流传着这些古朴的歌谣。让我们没想到的是,爱唱这传统歌谣的朱运行居然是个生意人,有着自己的公司。

  来到文林南村,朱运行正和村里的几位老人唱着《码头送别》:“送郎送到码头分,郎你去番侬心闷,眼汁滴到土落窟,白日看路夜看船。”唱完这段,他们又唱起了自编的《富民政策真是好》,婆娑的椰树,斑驳的阳光,悠扬的歌声,古老的歌谣传唱在椰林深处。

  64岁的朱运行从七八岁起就开始唱歌谣,一直唱到现在,没事的时候,总爱把村里喜欢唱歌谣的人聚在一起唱上几段。老朱说:“这都是家乡的歌谣,无论其他人唱不唱,反正我是一定要唱,而且还要把它整理出来,让后人通过歌曲来了解这些歌谣,了解本地的文化。”


琼海市博鳌镇留客村的印尼华侨卢业珍与郭安娘夫妇,爱唱从印尼带回的民谣

  兴隆的华侨歌谣队

  在万宁兴隆的华侨农场,一直有着一支华侨歌谣队,他们所传唱的都是东南亚歌谣,有缅甸歌谣,有泰国歌谣,有印尼歌谣,这支歌谣队的成员是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归侨。

  “河里青蛙从哪里来?……”来到兴隆的东南亚风情村,这支华侨歌谣队正在为游客演唱印尼歌曲《啊哟,妈妈》。60岁的黄文难光着脚丫,穿着印尼服饰,弹着手里的曼多令(一种乐器),站在他身边的妻子正跳着印尼舞,为游客献上正宗的印尼风情歌舞。

  这边的《啊哟,妈妈》引来一阵热烈的掌声,那边的归侨陈祥杰唱起了《梭罗河》。在兴隆这个小镇上,有来自21个国家的归侨都聚居在这里,侨乡、歌谣,让这支队伍独具特色。


万宁市兴隆亚洲风情园里,印尼华侨在演唱民谣

  海南歌谣种类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谓无所不歌,无所不唱。歌声飞扬的海岛

  歌声飞扬的海岛

  本报记者于伟慧

  行走在海南的乡村,常常能听到或悠扬婉转,或粗犷豪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时间长了,便渐渐体会到海南岛是一个歌岛这句话。

  聚居在岛上的汉族、黎族、苗族、回族,自古以来能歌善舞,在田间耕作、聚会、樵牧、渔猎、祭祀、婚娶、出生、祝寿、拜亲、会友等生活场合,都会听到他们优美动听的歌声。

  在海南民间,许多地方都有定期与不定期的歌会。如果你想看到盛大的聚会,听到悠扬古朴的民歌,那黎族苗族的“三月三”千万不要错过,每年农历三月三就是黎族传统的民间歌节,三月三前后数天,四乡八邻的黎族苗族同胞,都会赶到集会的地点唱歌跳舞,并借此亲朋聚会、男女谈情。

  在定安县龙塘、岭口、翰林等镇和屯昌县南坤、枫木等镇则有大年初二、初三,村民集中唱歌贺年的习惯。而儋州地区唱调声的活动,则更为活跃。乐东、三亚等琼南地区的人们,则喜欢在节日或劳作之余唱古老的崖州民歌。

  海南民间歌谣种类十分丰富,因民族、语言及居住地区的不同,其唱法、音调、韵律也有所不同,因此就有了海南方言歌、儋州歌、军语歌、临高歌、客家歌、黎歌、苗歌、回族歌等之分。

  海南方言歌,是用海南方言咏唱,流传地区最广,最受欢迎的汉族歌谣。海南方言歌少数是用比较特定的曲调演唱。海南方言歌有严谨的韵律结构,通常有整齐的七言句和五言句,也有三七言句,四五七言句的长短句式。

  来到儋州,少不得要听调声。儋州调声是儋州方言地区最受欢迎、最普及的民间歌谣。调声讲究韵律,唱起来声调和谐清晰,优美动听。不论悲壮激扬,哀婉凄清,都能很好地在咏唱中表现出来。

  但在儋州的中和、王五、长坡等镇,你听到的是另外一种歌谣———军歌。唱军歌也称为唱军调。由于居住地区不同,军语歌又分为“中和军”歌和“鸭屎军”歌。军歌多是七字四句式,深受苏东坡诗文的影响。军歌主要流传在儋州中和、王五、长坡镇和昌江、东方、三亚等讲军语的地区。

  渔家妹子能歌善唱。在临高一带,每天清晨,漂亮的渔家妹子在街上卖鱼,悠长的叫卖声,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临高“哩哩美”渔歌,这是用临高方言咏唱的汉族歌谣,音韵古朴 ,句式多变,歌调很多,非常动听。

  同样是渔村,在文昌的铺前港,你会听到独具特色的客家歌,这是渔民用客家方言咏唱的汉族民歌。或织网,或捕鱼,海边海上常常飘来悠扬的歌声。除了铺前,在儋州、临高也会听到客家歌。客家歌主要式七字四句为一首或一节,客家歌声调柔美,优美动听,擅于咏唱情歌小调。

  少数民族的歌曲,流传最广的当然非黎歌莫属。黎歌有两种,一种是传统黎歌,一种是汉化黎歌。传统黎歌是黎语咏唱的黎族歌谣,歌调古朴粗犷。汉化黎歌称为汉词黎调,是用海南方言咏唱的黎调歌谣,是汉黎文化交流的产物。

  和黎歌一样动听的还有苗歌,苗歌同样分为传统苗歌和汉化苗歌。传统苗歌源远流长,与广西、贵州、湖南等苗族歌谣一脉传承。传统苗歌喜欢用历史典故,苗歌节奏明快,音调流畅,极富艺术感染力。

  除此之外,还有回族歌,这是用回辉语咏唱的回族民间歌谣。

  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长期以来一直在搜集整理海南的歌谣,他这样评价海南歌谣:“海南歌谣种类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历史人文、时事政治、地理山川、神话传说、伦理道德、劳动生产、婚恋爱情、戏谑谈笑、风俗习惯、家庭生活、游戏娱乐等等,都可以入歌,真可谓无所不歌,无所不唱。”

联系方式

旅游咨询 0898-66516668

酒店订房 0898-66516866

航空售票 0898-66516166

自驾租车 0898-66516299

一 号 通 0898-66669229

QQ 363613551

Email liao-bb@163.com

金竹园航空售票处 

达成商旅 

商旅管家 

私人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