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网
当前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桂林康辉国际旅行社旅游商务部 > 新闻资讯 > 新闻内容
站内搜索: 类别:
>> 新闻内容

灵渠攻略【www.glyiyilvyou.com】

发布时间:2012-05-27  点击:

灵渠攻略【www.glyiyilvyou.com】

 

灵渠又名秦凿渠,明清时期称陡河,民国年间又称湘桂运河,由于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从而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自秦代至民国初年的两千余年来,是岭南和中原的唯一通道。直到1937年,湘桂铁路和桂黄公路建成通车,灵渠作为运河的历史才随波而去,昔日这条繁华的水上交通要道,逐渐失去了它往日的辉煌。 

明朝末年我国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于1637612日—81日,他在这51天里遍游了桂林山水,其中他就是首先游览了灵渠。20日他由全州界首溯湘江而上,到达了灵渠。他在游记如此写到:三十里,至兴安县万里桥,桥下水绕北城市西去,两岸 石,中流平而不广,即灵渠。 

现在来灵渠参观的人只到灵渠公园和水街,就算到了灵渠。其实灵渠全长34公里,分为南渠和北渠两段。 

为了徒步考察灵渠, 20051015日我和网友两个人早上6.30从桂林坐班车,到兴安已经800。 

久负盛名的万里桥的南边现在是步行街,街的一头的有个很大的仿古戏台。万里桥始建于唐宝历元年(825年)据说从京师长安到兴安灵渠刚好是万里之遥。所以当时造桥的唐桂管观察使李勃取之名:万里桥。 

820,我们从万里桥开始了我们一天的徒步灵渠之旅。 

我们先沿水街逆流而上,绕水街走了一圈,今天刚好变天,早上已经有六分的寒冷,这种天气适合徒步。 

娘娘桥的南面是兴安古北门的所在地,也是水街的入口。 

在灵渠南路、湘江路和灵渠形成的三角地带以前是一片鱼塘,现在已经借着越城峤的山势和灵渠改建成为秦城。 

到了大湾陡。从娘娘桥至大湾陡,大约350米 ,它的南面是越城峤(又称太史庙山)这段渠道全为人工劈开,可想当时工程的艰巨。这一段渠道的宽度为8米左右,有的宽的地方达到了15米左右,水流比较平缓,应该基本上与湘江保持平行。 

灵渠就从沿着越城峤(又称太史庙山)的山脚蜿蜒北去 

经过马嘶桥处和灵渠公园飞来石两处的泻水天平的泻水,加上这段的几处小渠的分流去浇灌农田,灵渠往南注入漓江的水量已经是很少的了,而且水也很脏,很多没有过处理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到灵渠里。 

过了大湾陡,桂黄公路和铁路桥以及绕城公路已经破坏了灵渠的原有风貌,大约5分钟分钟,可以看到灵渠从这里开始注入一条小河,叫始安水。从灵渠公园里小天平的南陡到这里为止是南渠的第一段。这一段长4.215公里。这一段的渠道一般在10米左右,窄的只有4米左右。但从古灵渠两边的古树可以看出她原来的身影和风姿。 

南渠的第二段是从灵渠注入始安水(4.215公里处)开始,这段基本上是利用始安水的河道半人工开挖改造而成。 

灵渠流出县城西面三里处,有座三里桥,这是娘娘桥下来的第一坐古石拱桥了,它孤单的横跨在已经荒废的灵渠之上,更增加了灵渠的古老和沧桑。在桥的西边不远就是点灯山,据说山上以前有个金峰殿,这古刹还是兴安的八景之一。现在的兴安电视转播站就在点灯山上,山下有个三里陡。 

911,我们走到了三里陡。在这里我们看到闪烁着先民们伟大智慧的陡门。陡门是灵渠上特有的阻水行船水闸,它的作用类似于现代的船闸,它有效地解决了灵渠在枯水季节通航的难题。资料记载灵渠共有陡门36处。“兴安高万丈,水往两边流”,可见陡门在灵渠航运中的作用是多么的巨大啊,正因为灵渠有这么多的陡门,所以灵渠又叫陡河,人们自古就有“三十六陡下兴安的说法。 

陡门的两岸用巨石砌成半圆形,伸入渠心。航船过陡时,便架设陡杆、附上竹拼,将水流阻住,抬高水位,让航船顺利渡过。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就曾在他的日记中这样记载了过灵渠陡门的情况:时巨舫鳞次,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箔应该是当时的船闸了,从字意上理解它应该是用竹子编的。 

从灵渠由始安水到兴安灵渠化工厂这一段渠道是很窄的,只有34米宽。 

越过桂黄公路,从兴安灵渠化工厂后面的灵渠开始渠道变的逐渐宽敞起来,两岸古树相拥,像林荫的水上交通要道,渠水不深,可以看到两岸裸露的岩石,这里是利用始安水天然的河道稍加改造而成的。 

940我们看到了第2座漂亮而高大的石拱桥,询问路人,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叫拱桥。一个老人告诉我们它叫霞云桥,它比点灯山下的那座石拱桥还大。 

1000走到茄子塘附近一段,直线距离不过50米,而渠道在这里被挖成 0形,足足有200多米;这段渠道宽度在8米左右,比第一段稍微窄点。 

1025在农药厂后面的灵渠上我们看到了第3座漂亮而高大的石拱桥,也是一个在灵渠里放鸭子老人告诉我们它叫东生桥。 

1040在架检田村我们遇到了一个老人,听说我们是沿灵渠走到溶江,很热情的送了我们两根竹棍,要是早有两根竹棍就好了,我们一路沿灵渠走,基本是沿田埂而行,茅草多多,一路都是上串下跳,爬上爬下,迂回曲折,走不通了又要倒回去,深一脚浅一脚,很费体力,好在天凉快,加上刚收了稻谷,可以在软棉棉的田里走走。 

1100灵渠由始安水在灵山庙的地方注入清水江,从灵渠注入始安水到灵山庙这一段长6.098公里,在入口处有陡门和一坐看来更古老的石拱桥。这条河我们问了当地人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叫漓江。水很清,清水江是我回来查资料才知道的。 

南渠的第三段也就是从10.313公里灵渠(始安水)注入清水江的开始,这段渠道是利用了天然的河道,宽度在1530米。 

我们一直在路上逢人便问古严关,在哪里?其实我10多年前已经去过了两次了,为了让我的朋友看看,我们在这里往桂黄公路而去,这时天开始下起了毛毛雨,好在雨不大。上了桂黄公路就到了一个以前部队的加油站,往桂林方向前行一里路往里面进去300米就到了古严关。 

1140我们到了古严关城墙,它在灵渠西北一里处,这里地势险要,故称严关,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秦汉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咽津要道,是广西现存最古老的关口。睹雄关而遥想古战场两军拼杀之情景,不禁嗟叹感慨,其傍而筑,西边的城墙与山崖相连,长约40米,高约5米,外砌青石,关门内外刻镶着三个大字“古严关”,它出自清咸丰兴安知县商昌之笔,因为历经战火,多次维修,现在的城墙就是清咸丰重修的。关上原来还建一城楼,民国初年毁于火灾,不过现在已经看不到关楼了,我登上城墙,墙宽有8米左右,上面可以跑马。站在城墙向东望去,321国道就在不远的前方,更远处是铁路,经过二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昔日旌旗飘扬,人昂马嘶的关隘和来往繁忙的灵渠早已经荡然无存,只有四处的遗址可辩。附近岩壁上存有自唐代以来的摩崖碑刻17块,其中唐代一块、宋代三块、明代两块、清代九块。关北田野中有一孤石,传为宋代杨八姐上马石,上有前人诗刻多件。我们没有时间去看了,穿过严关老街道南行。 

1200在永兴街处越过桂黄公路后向东朝灵渠靠近。 

1230我们来到灵渠边的叫马头山的村子。穿过村庄到了灵渠边,其实已经不是渠道的概念了,已经是天然的河道了,有30米宽。过了一座板桥,我们沿灵渠(清水江)的东边前行。 

1245到了灵渠水泥厂。 

1250到了老严关镇,在这里吃了米粉,稍微休息了一下。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古严关窑址的石碑。古严关窑址可是宋代“岭外景德镇”,我们没有时间去探寻了。 

1320我们沿铁路行走了,灵渠过了严关镇基本的平行铁路的。走在铁路上可以看见西边的灵渠(清水江)。 

1345,我们走到了一个铁路桥,桥下是一条河水(马尿河)注入灵渠(清水江)里,河边有一村子,我们进村问路,这个村子很大,老人说有100多户,叫刘田村,在村子的外面耸立着两个乌龟驮着的汉白玉石碑,高约3米,是光绪皇帝时的碑了,碑文的内容是刘田村出了个广西的大官,所以立之纪念。两碑坐东向西,相距10米,两碑的后面的一对大石狮,也是坐东向西,相距10米,卑和市蛳的后面的一座荒废的祠堂。看来这个存在有点来历了,再往前走5分钟有有一个村子,问一老人,告诉我们这是零西村。 

南渠的第四段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从18.935公里零西村马尿河汇入清水江处开始,到灵渠汇入大溶江为止,长14.215公里,这段全部利用灵河的天然河道,河面宽2050米。 

1408,我们下了铁路,过了一座平板桥,到了灵渠(清水江)西侧,是一个大村子,水面在这里就宽阔起来,形成一个大塘,叫画眉塘,问村里的人才到这个村子叫画眉村,据说这里鸟语花香,画眉成群。 

过了画眉村不久,河道坡度较陡,在河中筑有一道黄龙堤,将河道横腰斩截断,黄龙堤的下面是一个小洲,我们在这里迷了路,打赤脚渡了两次水,又回到了河的东岸,在黄龙堤下有一条新的渠道,我们以为这是灵渠,它成大环形回到黄龙堤下80余米处进入原河道,这段新挖的渠道只有200多米长,宽3米。渠道却最后变成了一个小闸。我们在河碰到两个了老人,问他们为什么上面的河道要修一个大坝?老人振振有词的告诉我们:盘古开地,灵渠就是西边的大山下那条大河,古时候船就走那边的,上面河里的大堤是古时候就有的,用来拦水引渠灌溉河东岸的稻田。下面不远处还有一个大坝,是解放后修的,也是用来拦水引渠灌溉河西岸的稻田。我不明白怎么打赤脚涉过的河水(流量不大)到西边的脚下又变成为一条大河了??为了赶路,我们继续沿河边前行,原来看到紧靠在大山脚下的灵渠(马尿河)西边没有路的,却看到有路了而我们走在灵渠(马尿河)东边却越来越难走了,茅草丛生,逐渐没有路可走了。 

1516我们只好倒回来100米爬上了铁路。这里是铁路的军田车站附近,沿铁路继续前行,好在铁路是依着灵渠(马尿河)走的。我们在铁路是一直看着脚下西侧的灵渠。铁路的东边是大山,火车奔驰呼啸来往着,和古老的灵鲜明对比,我想就是80年前,灵渠还是千舟竟帆,一派烦忙,我们的铁路的公路还不知道在哪里呢,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快捷和方便时却早已经忘记了历史的辉煌了,可悲啊,灵渠,人们早已把你遗忘,可千百年来因你而生,却与你永远相伴的两岸的人民却是永远的那么古朴、勤劳和善良。 

1600,到了车田,铁路开始远离灵渠(马尿河),灵渠像西边拐弯而去。我们下铁路追寻灵渠。 

1630我们到了黄埔村。灵渠(马尿河)在这里变成一个舌头状转了回来。我们沿河边的水渠前行。 

1650我们走到了黄毛坝村,这里也许是古老灵渠岸边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的代表了。家家是小别墅,也许的当时地方官员是政绩样板工程。 

时间不早了,天也快黑了,我们也累了,为了在天黑之前赶到溶江镇,我们从黄毛坝村沿好路朝溶江镇赶去。 

1750 我们终于走到了这次徒步的终点溶江镇,在这里大溶江与灵渠(马尿河)汇合。由于时间的缘故我们无法在这个三角洲上西北边的石马坪去找寻那匹又高又大的石雕大马。这片三角洲也称越城,大概是古代百越用来屯兵守卫家乡的,后秦统一南方后,沿用旧址并扩大驻兵以防百越造反,系一处古代战场。现在最清楚的秦城遗址有四处:一是马家渡至大营村东北冰洋里外的城墙梗子,高36尺,厚丈有余,长达4华里,且有3华里长的城壕。二是七里圩村南在溶江边的王城。它分内外两层,内层面积达90多亩,东南城墙长90多丈,西北城墙长60多丈,城外还有3丈多高宽的城壕及外城。三为道济与太和堡之间的两道土城,东边长250多丈,西边长260余丈,周围7里。四是灵渠出口处与大溶江汇合处的水街,也有一段100多丈长的古城。此外,在湘桂铁路东边,离溶江镇里外的大埠头村也发现有古城遗址。在它稍北偏东的廖家村背后,则有黄巢北上时暂作屯兵之所而筑的“黄城”……因古书中载有“秦城在县西,周四十里”之说。因其城为军事要地,南宋的周去非在他的《岭外代答》中记载说:“据此要地,以临南方,水已出渠,自是可以方舟而下;陆苟出关,自是可以成列而驶。进有建筑之利势,退有重险之可蟠”。由此可见战略上地位之重要,留点遗憾给下次了。 

此次徒步从早上820到下午1750。历时9个半小时,徒步60里。磨难多多,收获多多。纸上得来终觉浅,凡事考究须躬行。 

灵渠的科学精华在大小天平,它的美丽风光在却在灵渠化工厂后面开始安水注入清水江这一段,因为这段灵渠而所经之地,全为喀斯特地貌,,石山平地拔起,独立成峰,渠道绕山蜿蜒,树木郁郁葱葱,远村炊烟袅袅,风景非常优美。走在渠岸上,真的能感受到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在其文集《小仓山房诗集》中的一首名叫《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诗中写到的那种:“水到漓江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两岸美丽的风光。要完整的体会历史,只有认真的走完全程,才能有亲身的感受。 

作为世界最早的人工运河,灵渠曾经导引过无数南来北往的舟船,也曾有过无限的风光;它灌溉土地,济世济人、泽及天下达两千多年而不怠,也在无数人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饱经风雨变化已无忧,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化身,从容澹泊于海阳山下,终日以清清流水为伴,任天上流云往来舒卷,岁月匆匆流逝一去不还。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那名扬天下的漓江中,就有通过灵渠注入的碧水清流。与桂林山水胜境的繁华、热闹相比,古老的灵渠确实就显得有些沉寂、落寞,很有点风光不再的味道。但是,灵渠的魅力绝不需要依靠热闹来体现,灵渠的价值和吸引力也并不以游客多少来衡量。它在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岁月,经历了众多的朝代更迭之后,仍在沉静中释放令人无法抗拒的力量,使走近它的人变得心境平和,甚至有了那种进入圣地般虔诚的心态。总长三十七公里的南渠和北渠,实现了引湘入漓,沟通航道的目标,最终达到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连接,成为人类水利史上充满智慧光彩的一笔。随着灵渠的开通,湘江与漓江的水运航道衔接起来,存在于中原和百越之间的天然阻碍被潺潺流水所化解。两个天然相隔的地域,两个本来并不相通的世界,让一段悠悠流水轻巧地系在了一起,从此再也无法分离。在舟楫的往来中,社会政治的分水岭不复存在,中央政府政令的传递可以畅流而行,南北两地的货物得以互通有无,中原与百越之地的文化、经济得以相互交融。更为重要的是灵渠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两地各族人民心理隔阂的消解,使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流淌得更加圆融舒畅,更加雄浑有力。有人用“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说法来证明它的历史地位,但两者的气质是不同的。在长城的雄壮和险峻中,透露出拒敌千里的冷漠;在灵渠的宁静与从容里,洋溢着沟通心灵的温情。如果长城会令人想到金戈铁马的征战,想到烽火连天的岁月,灵渠则会使人更加向往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青山绿水间守持自己的天地,拥有自己的价值

联系方式

康辉小洪 13457339233

康辉豆豆 13607730151

旅游咨询热线 0773-2678730

康辉小洪 

康辉豆豆